缅甸缅族和中国云南纳西族彝族月亮神话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oon Mythology of the Burmese Nationality in Myanmar and the Naxi and Yi Nationality in Yunnan, China
DOI: 10.12677/OJHS.2022.103021, PDF, HTML, XML, 下载: 393  浏览: 1,09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紫月: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缅甸文化民间文学月亮神话Burmese Culture Folklore Moon Myth
摘要: 缅甸缅族和中国云南纳西族、彝族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族与纳西族、彝族的月亮神话从相似的故事情节上凸显出相似的族源文化和先民认知,同时又从神话构成的差异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思维和民风民俗。神话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朴素认知与丰富想象,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积淀。文章主要以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和彝族的月亮神话进行比较,从共时性角度对比中缅月亮神话的异同,探索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民族思维与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对比出中缅民族的思维差异与文化差异,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
Abstract: The Burmese nationality in Myanmar and the Naxi and Yi nationality in Yunnan, China, both belong to the Tibetan-Burmese language family of Sino-Tibetan language. The moon myths of Burmese, Naxi and Yi nationalities highlight similar ethnic origin culture and ancestors’ cognition from similar storyline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thinking and folk customs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myths. Myth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ancestors, which reflects the ancestors’ simple cognition and rich imagination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contains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humanistic accumul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compares the moon myths of the Burmese nationality in Myanmar and the Naxi and Yi nationality in Yunnan, China,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Burmese moon myths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and explores the national thinking and national culture contained in the wild fairy tales, so as to further compare the thinking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Burmese peoples, and promot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文章引用:赵紫月. 缅甸缅族和中国云南纳西族彝族月亮神话比较研究[J]. 历史学研究, 2022, 10(3): 141-147.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2.103021

1. 引言

月亮神话,是指关于月亮的起源、运行方式和路线及其他有关月亮的事的神话。中国流传最广的月亮神话主要以汉族月亮神话为主,包括“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两大类内容,而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月亮神话却与这两类主流神话的内容相差较远,并且具有其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带有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弱光的反射光球体,月球与地球的时序节奏密切关联——月亮给黑夜带来光明,月亮盈亏提供时间标准,而变化多端的月相也最易为地球人裸眼所观察和感知,构成人类认知经验的重要内容。” [1]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彝族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月亮神话的故事情节拥有惊人的相似性,却又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思维,这些在相同故事情节中衍生出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2. 月亮神话概述

千百年来,在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时,人类发挥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为宇宙万物赋予了传奇色彩。尤其是在面对天空中神秘莫测的月亮时,人类展开了无限遐想。月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只在晚上出现,它和太阳是什么关系,它是如何在天空中运行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人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对月盈月亏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但在科学技术相对现代极其落后的原始时期,人们对于月盈月亏这一自然现象充满了疑问,碍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先民们只能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进行天马行空的联想与想象。

(一)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月亮神话

1、缅甸缅族月亮神话:《太阳、月亮和太白金星》 [2]

年迈的寡妇要外出参加祭祀赛神,临行前叮嘱家中的三个闺女要关好门窗,以防被山上的老虎吃掉。于是,三姊妹商量好轮流值夜。在前两天夜里大姐二姐都机智地识破了老虎的伪装,老虎吃人的奸计没有得逞。到第三天单纯善良的三妹值夜时,老虎假装成寡妇顺利骗过了三妹走进屋里,三姐妹为了躲避老虎爬到了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上。老虎披了一条毯子,跑到核桃树下继续假装成寡妇,让三个闺女拉它到树上。大姐和二姐分别骗老虎让它去拿洗发膏水和炒菜的油泼到树的周围,这样就很容易爬上树了。老虎信以为真,结果两次都因为太滑从树上跌了下来。这时,天真的三妹误以为老虎是自己的妈妈,于是让老虎去厨房拿把斧子,在树上砍出一些凹口好爬上去。老虎照做后顺利爬上了树,三姊妹在树上吓得魂飞魄散,只好越爬越高,一直爬到了树梢。眼看着老虎慢慢地靠近,三姊妹抬头望天,祈祷雨神能够搭救她们。此时,恰巧遇到雨神拿着绳子和吊桶从海里吊水上来为下雨做准备,雨神便将吊桶放在树梢上,让三姊妹爬进吊桶里,随后将三姊妹拉上了天。但雨神的做法遭到了老虎的抗议,老虎认为雨神自称是一名公正的神,可以将雨同时洒向万物,因此也必须把自己拉上天。雨神无奈,只好再次放下吊桶让老虎也爬进去,但因为老虎太重,吊桶的绳子断了,老虎便掉进大海淹死了。三姊妹为了报答雨神的救命之恩,大姐化为了太阳,二姐化为了月亮,三妹化为了太白金星。

2、中国云南纳西族月亮神话:《月亮姑娘》 [3]

古时候,大山里有个寡妇带着两个囡女,大囡阿胖愚痴憨厚,二囡亨美机敏伶俐。一天,阿妈正粗着喉咙吓走糟蹋秧苗的雀子,声音吵醒了老林深处的母猪精。母猪精动了吃人的心思,也学起了阿妈的吆喝声,它化作一位老妇人来到阿妈身边,相约阿妈明天一同出山。第二天,阿妈叮嘱阿胖和亨美不要给陌生人开门,随后就出发了。阿妈在路上遇到了匆匆赶来的母猪精化作的老妇人,母猪精以帮忙找头发上的虱子为借口趁机吃掉了阿妈,随后化作阿妈的模样来到了家门口。母猪精模仿阿妈的声音哄骗阿胖和亨美开门,亨美始终没有上当。但憨愚的阿胖却无意间给母猪精提供了帮助,使得母猪精进入家中。晚上睡觉时,亨美十分警惕,并没有睡在母猪精的怀中。到了半夜,亨美听见声响,猜想睡在母猪精怀里的阿姐一定是被吃了,就以到外面尿尿为借口跑到一棵桃子树上躲了起来。天亮以后,母猪精发现了躲在桃子树上的亨美,亨美骗母猪精说,树梢上有一颗又大又红的桃子够不着,让母猪精从屋里抬一把犁尖来打桃子,母猪精信以为真。亨美拿到犁尖后,使出浑身力气,把犁尖对准母猪精张开的嘴猛地投掷过去,母猪精化成了一蓬簇生在树周围的荨麻。亨美还在愁怎么下树的时候,迎面走来了一老一少两个牧羊人。亨美对两个牧羊人说,谁能把自己从树上接下来就嫁给谁。两个牧羊人脱下自己的披毡,铺在密匝匝的荨麻蓬上,亨美就着披毡从树上下来以后,对二人说自己不能同时做两个人的妻子。于是,两个牧羊人吵了起来,一时情急现出了原形:老牧羊人变成了一头长满獠牙的野猪,年轻的牧羊人变成了一条大蟒蛇。两个妖怪难分上下,为了不伤和气,最后决定吃了亨美。亨美冲着天空大喊,祈求美利东阿普天神拯救自己。这时,天穹飘下了一条彩虹似的彩带,亨美抓住彩带飞上了天空。两个妖怪扑上来一口咬掉了亨美脚底板上的一块肉。美利东阿普称赞亨美智慧勇敢,就让她留在月宫做了月神。

(二)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彝族月亮神话

1、缅甸缅族月亮神话:《月食》 [4]

一个贫穷的寡妇在临死前把两个孙子叫到床前,将一只臼留给老大,一根杵留给老二。老大觉得臼没用就没要,到别的村庄艰苦奋斗,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老二觉得既然是祖母留下的就一定会有用,所以无论到什么地方都带着那根杵,但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艰辛。一天,老二在山里捡柴时遇到了一条大蛇,大蛇说自己的丈夫死了,想借老二的魔杵使丈夫复生。老二将信将疑地跟着大蛇去到树林,果然看见了一条死蛇。他把杵放到死蛇的鼻孔前,死蛇闻到魔杵的气味后果真复活了。大蛇告诉老二,只要不将魔杵的秘密告诉别人,杵的魔力就会一直存在。回去的路上,老二用魔杵救活了路边的一条死狗,这条狗成为了他忠实的伙伴。后来,老二依靠这根魔杵救活了国王死去的独生女,国王便将公主嫁给了他。老二和公主成婚以后,每天依靠魔杵的魔力永葆青春,这引起了月亮的嫉妒。一天,魔杵受潮长满了霉点,老二将魔杵拿出来晾晒,让狗在旁边看守,月亮便趁机偷走了魔杵。狗嗅着魔杵的味道一路追到了天上,因为狗闻到了魔杵的气味,所以也变成了长生不老的动物。狗一直在不停地追赶月亮,有时追到月亮就想一口把它吞下,但因为月亮太大又只能将月亮吐出来,然后重新追赶,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月食。

2、中国云南彝族月亮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 [5]

从前,有三兄弟以打猎为生,他们将吃不完的兽肉晒成干巴放在箩筐里,但每天打猎回来以后都发现干巴不见了。于是三人商量轮流在家看守,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大和老二看家时,有一个腰佝背驼、眼睛红烂的老太婆来讨干巴,老大和老二看她可怜就把干巴给她了。第三天轮到老三看守时,老三用计策抓住了老太婆。老太婆为了保命,说其实自己是住在海边的妖怪,还抓了三个姑娘准备吃她们的肉,如果三兄弟放了她,她就将三个姑娘许给三兄弟。三兄弟跟随老太婆来到海边,但中了妖怪的奸计,被妖怪一扇子扇到海中的一块石头上了。石头上有一把大锤和一把钻子,老三利用大锤和钻子搅得龙宫不得安宁。龙王便找来海象,海象把老大和老二背到岸边后就把他们吃了。等海象来背老三时,老三便要求海象穿上鼻绳,套起笼头,用大锤把钻子敲打成铁链和铁钩钩在海象嘴上。到了岸边,海象转过脖子想吃老三,却因为铁钩钩住了嘴怎么也转不过来。老三紧紧拉住铁钩,让海象将自己的两个哥哥吐了出来,海象对着两具尸体吐了两口唾沫,两个哥哥就复活了。于是老三逼着海象吐了更多唾沫出来,用芭蕉叶包好带回了家。回去的路上,兄弟三人用唾沫救活了死蜜蜂、死老鼠和死猫。为了报恩,老鼠和猫到妖怪的柜子里用一把假风扇把真风扇换了回来。三兄弟拿着真风扇将老妖怪扇到海里淹死了,救出了三个姑娘并和他们成亲。一天,妯娌们打开柜子看见了一包潮湿的东西,就拿出来晒在屋头上,结果被太阳和月亮偷去了。丢了起死回生药,三兄弟回家以后急得团团转,他们打好了一架铁梯,先让一只老虎上天跟太阳拿,又让一只狗上天跟月亮拿,后来他们也顺着爬上了天梯。临行前吩咐三妯娌要每天每夜用开水浇灌铁梯脚,但时间长了三妯娌犯懒了,就改用冷水浇铁梯脚。结果铁梯脚被锈断了,三兄弟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了。而上天的老虎和狗一直留在了天上,日食传说就是天虎吃太阳,月食传说就是天狗吃月亮。而因为太阳和月亮吃了起死回生药,所以永远不死。

3. 月亮神话的共性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彝族月亮神话上这种惊人的相似性并非文化传播造成的,历史发展的共源性及所经历的相似的社会经济形态是造成其神话内容相似的主要原因。据考证,缅甸的缅族与中国云南的彝族、纳西族都源于古羌人,自秦汉时期共同从西北部甘肃、青海一带迁徙到大西南,彝族、纳西族留在了云南境内不断发展,缅族的先民则不断南下,抵达了伊洛瓦底江流域并在此处休养生息,不断繁衍。三个民族共同经历了从游牧到游猎、畜牧、农耕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婚姻制度上经历了从群婚、血缘婚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这种历史文化的共性必然从神话中得到形象的表现。

(一)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月亮神话的共性

1、月亮/月神都是女性变化而来

在缅族与纳西族的月亮神话中,主人公都是女性角色。一方面,与炽烈灼热的太阳相比,月亮光线柔和,清幽静谧,这使得月亮更贴合女性的性格特征,先民就自然而然地将月亮带入女性角色之中。另一方面,这也是原始母系氏族制社会中女性至高地位在神话中的残存。在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中,月亮的本体是由人并且是女性变化而来的。“我们要晓得原始人民对于日月的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以日月神为日月之本体,并非于日月神之外,另有日月的本体。” [6] 而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月亮神话中,此时的月神已并非月亮本体,月神只是居住在月宫中的神。据此推断,和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相比,中国云南纳西族的月亮神话的形成时间更靠后。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中国云南纳西族的月亮神话确实形成时间较晚;二是中国云南纳西族的月亮神话在不断流传和演变中产生了异文,丢失了原有的故事情节。

2、危难时刻主人公都得到神灵拯救并成为月神

在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中,三姐妹在面临生命危险时一同被雨神救起,并且分别成为了太阳、月亮和太白金星。“雨神信仰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缅甸境内居民对于自然物的崇拜进一步强化的结果,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神,如太阳神、月亮神、宇宙神、土地神、风神、雨神、水神、火神等等。” [7] 在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月亮神话中,救起亨美的则是美利东阿普天神。“纳西族创世神话说,天地和宇宙万物是东神和色神创造的,东神和色神是一对阴阳善神,东神是男神,名字叫美利东阿普。” [8] 需要注意的是,两位主人公虽然同样都被神灵拯救而成为月神,但成为月神的原因却不尽相同。缅族月亮神话中,三姐妹是由于想要报答雨神的救命之恩才化作太阳、月亮和太白金星的,主观意愿更加强烈,这从侧面反映出缅族先民知恩图报、看重人际关系的观念。而在纳西族的月亮神话中,亨美成为月神则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敢获得了美利东阿普神的赏识,从侧面反映出纳西族先民勇敢独立、敢于抗争的民族性格。通读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后就会发现,纳西族的创世史诗与其多数民族大不相同,它否定了神力创世这一普遍得到世界各族先民认同的观念,其中所歌颂赞扬的都是靠劳动、靠智慧、靠力量取得胜利的凡人,这是纳西族先民已全面认识到自身力量以后的反映。

(二)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彝族月亮神话的共性

1、主人公都拥有能够起死回生的魔宝

在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中,主人公从临死的寡妇那里得到了魔杵,在蛇的指点下懂得了魔杵的使用方法,随后凭借着魔杵的魔力救活公主,与公主结亲,获得了幸福生活,并且可以依靠魔杵的魔力永葆青春。在中国云南彝族的月亮神话中,主人公先观察到海象唾液拥有能够令人起死回生的能力,便主动从海象处获得了更多唾液。他们用唾液救活了死蜜蜂、死老鼠和死猫,在老鼠和猫的帮助下,三兄弟打败了妖怪,和被困的三位姑娘结亲,获得了幸福生活。古时候生产力低下,医疗技术落后,先民大都无法抵挡自然环境所带来的疾病与死亡,导致人的平均寿命都较短。于是,畏惧死亡、逃避死亡成为了先民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人们在痛惜生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命和赞美生命。但死终究要来临,先民便通过幻想,来与死亡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由此,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出现了。

2、月亮都成功盗走了不死药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体现了古人认为月亮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的观念。天上的月亮日复一日地落下又升起,月复一月地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正对应了地面上人类一次次历经悲欢离合、生死轮回的现状,长存的月亮与短暂的人生引发了先民对于月亮永存的疑惑和对个人永生的美好想象。一方面,先民构想出月亮拥有不死药的神话体现出先民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向往;另一方面,无论是缅甸缅族还是中国云南的纳西族、彝族,其月亮神话中的主人公当失去不死药——不死药被月亮(和太阳)盗走之后,主人公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幸福生活,甚至赔上性命。永葆青春、起死回生的愿望虽然烂漫美好,但由于人类始终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月亮神话中又出现了月亮盗不死药的情节,也“盗”走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途径,使得这一美好的希冀终究回归到了现实之中。这反映出先民对于现实的清晰认知,而将人类难以永生的遗憾归根于月亮的善妒,也让人心得到宽慰,进而能够坦然面对生死。

4. 月亮神话的差异

(一)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纳西族月亮神话的差异

1、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不同

在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中,对危险具有较强应对能力的是两个姐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妹妹,但在故事最后三姐妹都一同成为了神,是大团圆结局;而在中国云南纳西族的神话中则反之,并且姐姐由于自己的天真愚钝最终失去了性命,亨美依靠自己的聪敏机智杀死了母猪精,智斗野猪精和蟒蛇精,最终得到美利东阿普神的赏识称为月神。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差异在缅甸缅族的《月食》神话中和中国云南彝族的《不灭的太阳和月亮》神话中也有所体现。在神话《月食》中,起死回生药即魔杵是由寡妇在临死前传给老二的,老二也是在蛇的指点下才懂得使用魔杵的方法。而在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中,老三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才发现海象的唾液可以起死回生,而起死回生药即海象的唾液与宝扇都是三兄弟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才获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缅甸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加之缅族先民多居住于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无须花费过多精力就能获得食物,满足生存所需。相反,中国云南纳西族和彝族居住的地方山川相间,沟谷纵深,自然与地形条件及其复杂,生活物资相对缺乏,要想生存,就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险境中谋取生活所需,这与前面提到的纳西族人定胜天的思想相吻合。

2、神话人物的矛盾冲突程度不同

在缅甸神话《太阳、月亮和太白金星》中,老虎和主人公并没有直接给彼此造成伤害甚至危及彼此性命,老虎的死亡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是无意的;而在中国云南纳西族神话《月亮姑娘》中,母猪精吃掉了寡妇和姐姐,最后又被亨美杀死;亨美在被美利东阿普神救起时还被野猪精和蛇精咬掉了一块肉,这些伤害都是故事人物主观意愿发出的动作,是有意的,故事情节较为血腥。在缅甸缅族的月亮神话中突出的是人对动物(即老虎)的警惕与防范,认为只要做好防范动物就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存;而在中国云南纳西族的月亮神话中,却认为人的某些犯忌的行为(纳西族有俗,在山里一个人大喊大叫,母猪精就会偷学人的声音去伤害人类)会引来妖怪(即母猪精),并且妖怪具有幻化成人类的能力,这一想象加深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居住在云南高原深处的纳西族、彝族所要应对的危险相较于生活在平原三角洲地区的缅族要多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与动物出现正面冲突的机会也要多得多,一旦稍有不慎,就会失去性命,这也使得前者的防范性和警惕性要远远高于后者。

(二) 缅甸缅族与中国云南彝族月亮神话的差异

1、故事情节的完整与丰富程度不同

神话《月食》的故事结尾并没有交代魔臼的去处,正如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一样,故事中提及三兄弟用唾液救活了死蜜蜂、死老鼠和死猫,但在后面的情节中并没有出现蜜蜂。其次,神话《月食》中,只有狗到了天上,没有交代主人公最后的命运。而在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中,主人公将天虎和天狗放到天上以后,也顺着天梯爬了上去,最终因天梯锈断而跌落摔死。相比之下,后者的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神话中出现的所有元素都应该是有特定功能的,不会无缘无故存在,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此外,除去神话元素在神话中无缘无故消失的现象,在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中,还出现了其他故事情节与月亮神话相互融合的现象。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中不仅加入了太阳和月亮一同盗起死回生药的细节,还融入了老三智斗海象救哥哥、三兄弟打败妖怪和天梯等丰富的故事情节。

2、引起月食的动物不同所反映出的民族图腾崇拜不同

在缅甸神话《月食》中,月亮盗走魔杵,狗嗅着魔杵的味道追到了天上,狗吞月亮引发了月食现象。在中国云南彝族神话《不灭的太阳和月亮》中,太阳和月亮一起盗走了起死回生药,三兄弟便让老虎追赶太阳,让狗追赶月亮。老虎吃太阳就产生了日食,狗吃月亮就产生了月食。在两则神话中都出现的狗,反映的则是先民的狗文化崇拜。“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大约在12,000年前,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初民的定居生活开始起,狗便与人为伴了,狗也是氏族起源时期的重要图腾之一。” [9] 而老虎食日这一情节的加入,则是彝族先民虎图腾崇拜在月亮神话中本土化的体现。“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考证,彝族是远古虎图腾部族羌戎或氏羌的后裔之一,至今仍保留其远古羌戎或氏羌的虎图腾崇拜许多遗迹,形成了其特有的虎文化。” [10] 如自古至今彝族一直把伏羲作为虎祖而虔诚顶礼膜拜;彝族的十二生肖纪年法中将虎居于第一位;彝族的一些彝族自古以来“俗重虎皮”,以披虎皮作为英雄的象征和权势、荣誉的标志等,这些都是彝族崇拜虎图腾的体现。

5. 结语

总而言之,缅甸的缅族与中国云南的纳西族、彝族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族源上的相亲为其在文化上的相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基础。缅族与纳西族、彝族的月亮神话从相似的故事情节上突显出相似的族源文化和先民认知,同时又从差异中体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思维和民风民俗。尤其是纳西族和彝族又同属彝语支,两个民族的月亮神话所体现出的思维更加相近。人们对月亮的不同认知往往源于不同的现实生活,但归根结底,缅甸和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月亮神话都是原始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朴素认知与丰富想象,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积淀。

基金项目

“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Y122)。

参考文献

[1] 张箭飞. 关于月亮的三重中国想象: 神话、文学及科幻[J]. 长江文艺, 2020(1): 135-138.
[2] (缅)貌阵昂, 著. 缅甸民间故事选[M]. 殷涵, 译.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2: 51-53.
[3] 白庚胜, 主编.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古城·玉龙卷[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244-250.
[4] Maung, H.A. (1948) Burmese Folkta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47-150.
[5] 玉溪地区民委, 编. 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0: 182-185.
[6] 茅盾. 神话研究[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83.
[7] 钟智翔, 尹湘玲. 缅甸文化概论[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4: 57.
[8] 佟德富. 神话宇宙观初探[J]. 宗教与民族, 2012(00): 54-94.
[9] 李建. 民间神话传说与崇狗意识初探[J]. 河西学院学报, 2004(3): 35-38.
[10] 林琳. 彝族虎文化[J]. 民族论坛, 2000(2):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