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探析
Dialectical Logic Analysis of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DOI: 10.12677/ACPP.2022.114083, PDF, HTML, XML, 下载: 235  浏览: 397 
作者: 顾姗姗: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辩证逻辑Marxism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Dialectical Logic
摘要: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最新的表述,正确把握了本国国情的历史方位。“需求”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分析中国当下实际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及时调整国家政策。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思维下,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发展规律。新时代新要求,人民需求改变,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变化。因此,在需求和生产的相互作用下,提出更符合现实逻辑的实践路径,不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前进。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de the latest statement o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 correctly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and” and “prod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dialectic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pplies and studies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practical problems, solves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major aspects of them, and promptly adjusts state policies. Under the dialectical logic thinking of Marxism, the theoretical logic, historical logic, realistic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embody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law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with the new demands of the people,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 has also changed. Therefor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mand and production, put forward a more realistic logical practice path, and continue to advance toward the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顾姗姗.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4): 466-47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83

1. 引言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 [1]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国的主要任务也随之改变,党的时代任务更是与时俱进。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能停于表面,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本国的国情,坚持党的正确指导思想,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掌握思想精髓,探究其中辩证法逻辑,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必要性和时代要求。

2.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基本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逻辑。从两个阶级矛盾转换出发,分析“需求”和“生产”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中产生和发展。

2.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矛盾转换

马克思主义主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在社会形态变更时期,只要存在阶级矛盾,便会产生阶级斗争。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评>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工农矛盾、城乡矛盾和脑力与体力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一直存在,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在《哥达纲领批评》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分成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指出在社会初级阶段时期,遵循“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存在着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异化劳动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过消灭资产阶级后,但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平衡的矛盾;第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仍坚持按劳分配的方式,并没有脱离资产阶级的等价交换方式;第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不平衡,从资本主义社会解放出来,但是思想暂未获得解放。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按需分配”才能真正被取代,消除劳动收入,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关于“需求”和“生产”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需求”与“生产”之间一直处于相互对立关系,存在着矛盾性和根本的差异。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追求主观享受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而生产则是人类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进行的实践获得。人的需求从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阶段发展,现有的生产条件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需求是主观上的追求,而生产则是客观上的存在,因此两者存在差异。随着科技的发展,“需求”的内容和范围不断被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受到生产力的束缚,使需求与现实的生产存在不平衡地方。正是由于两者存在着差异,使它们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和人民的精神需要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两者存在着相互对立和差异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需求”和“生产”之间存在相互统一关系。在整个人类历史,需求和生产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其一,人类天生具有生产需求,“需求”推动“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需要是人们生产活动的原动力” [3] 。也就意味着,资本家捕捉人们的需求,其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二,“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 [4] ,当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生产不相匹配时,人们便会衍生出新的需求,生产力也随之获得提高。

3.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一次形成,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发展历程所决定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要遵循时代发展主题。因此,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表现着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

3.1. “站起来”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仍然存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等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清晰认识到社会现存的主要矛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社会主要矛盾的第一种是国内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5] 党和国家积极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三大改造”后,中国基本确定了社会制度,有效解决社会当前矛盾。至此,中国真正实现“站起来”的目标,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先进的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矛盾。 [6] 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人民需要和生产发展关系,提高生产力,平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2. “富起来”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

邓小平在1979年3月会议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这就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工作的中心任务” [7] 。党确定并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在完成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社会时期,国家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主要矛盾,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影响,准确把握社会性质。在结构成分中,对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要积极释放生产力,发挥制度优势,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出发,中国共产党清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随之调整相应的国家方针政策。因此,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与社会主要矛盾相匹配。

3.3. “强起来”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极大变化,大大地提高生产力,平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文明精神需求。至此,在进入了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需求和生产发展关系出发,清晰了解本国国情,强调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我国的历史发展方向也发生改变,在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立足于实践,改造生产力,不断根据人民需求来改变生产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本国国情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主要矛盾。随着社会变化所呈现的新的内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能全面概括。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根据时代需要而不断转化。

4.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逻辑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切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历史阶段,分析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构成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

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8] 新时代新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人民的民主政治需要日益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早已摆脱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政治理念。目前,人们更加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特别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借助互联网宣传,人们在便捷的交流平台上,越来越理解国家的政策和主要任务,建立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身利益需求,构成完整的民意征询系统。

第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需要日益增长。在经济实现向高质量转化关键期,必须更加重视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在分配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目标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面临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中大量问题是由利益问题引发。在面对利益分配公平公正需要上,如果分配不好,会引起贫富差距拉大。

第三,安全保障需要日益增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越来越高端。但同时面临着非传统的社会安全问题,存在不同的隐患,表现在各种网络安全、金融安全和国际环境安全。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高,对社会安全保障需求也不断提高,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因此,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保障人民根本的安全需要。

第四,生态良好环境需要日益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方面获得较大成就,但自然环境遭到牺牲。自然污染严重,生态资源紧缺,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十九大报告中,重视“五位一体”,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目前,自然空间过度被挤压,比如我国的大气污染严重,导致沙漠化、雾霾天气。因此,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要提高。

4.2. 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表现

受到历史阶段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矛盾,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任务迫在眉睫。党的十八以后,城镇居民收入明显高于乡村居民收入。首先,在产业发展上,高端产业多处于城镇,而农村生产条件较薄弱。农业多以农产品为主,产品价值量低,在工业方面多依赖初级产品,涉及第三产业较少,资源较紧缺。大多数农民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关注较少,地方政府补贴难以具体补贴到农村产业,与城镇发展不能达到同步发展。其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城镇各种交通齐全,城镇的各种市场、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但在农村,该类设施效果差,对于重大病情,只能去大医院治疗。在饮用水方面,农民关于安全用水常识了解甚少,知识普及较狭窄。最后,城乡资源分配不平均,城镇的资源要素较多,导致城镇的土地压力较大,农村的大多土地被荒废,资源要素较小。因此,进行梯次资源要素流动,平衡城乡福利。

在经济和社会民生建设方面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与计划之间关系仍需健全完善。我国生产力也大大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充分。因此,我国经济朝中高速发展,向集约型增长转化。新的生产力难以支撑生产关系,创造创新能力得不到释放,人力资源和能源资源过度使用。这些问题都体现着经济发展由不充分向充分发展转变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在社会民生建设方面,我国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社会民生建设关乎人民利益的福祉和生活的幸福感。我国民生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短板,出现“买房难”、“读书难”和“看病难”等问题。只有彻底消除贫困,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才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5.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逻辑

在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到反作用,其变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面对新的情况、新的挑战,党和国家采取新的方针政策。因此,针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5.1. 深化供给侧改革,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们的需求与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理解为供需之间的矛盾,忽视许多人的真正需求,发展供给不平衡,导致无法满足贫困人口的需求。从“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来看,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办法是进行供给侧深化改革,加速推动发展和质量管理的新动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应质量,满足人民的需求。减少库存供给,降低基准,降低成本,补偿缺陷,优化库存分配,扩大供给量,继续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满足人们对社会产品的“质量”的需求,从对数量和经济利益的关注转向对质量的关注。

我国现阶段仅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因此,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有必要改变基于人力和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动力。例如,铁路,公路,航空,水利保护,电力传输,信息传输和其他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人们的福祉。国家应在这些关键领域开展工作,制定标准并提高生活水平。在转化到新的矛盾时,为了消除供需不平衡,有必要优化供给结构,使其满足需求,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三免一减一增”,优化供应结构。在减产方面,依靠法律和市场法规来消除“僵尸公司”,进行产业重组。在降低库存方面,有必要加强住房建设的规定,分级管理和控制措施,降低住房价格,以适当缓解人们消费水平的过大压力。从削减成本的角度来看,党领导鼓励减税和降税,以减轻实体经济的成本压力。

5.2. 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

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为生产发展制定法律法规,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促进供给平衡。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将发展模式从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坚持“五位一体”均衡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足的问题,提出新的手段和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实施新的发展方法,提供高质量的发展激励措施。

共同发展是人们享受国家发展成果同时,改变落后的地区的弊端。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同时进行,考虑到经济和环境,创造一个生产性和充满活力的环境,这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和解的唯一途径。在促进开放发展的战略布局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步扩大范围,最终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例如中国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概念,包括消除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减少贫困和实现资源平等来改善贫富差距,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因此,党领导从国家大政方针出发,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真切落实到各个建设中。坚持辩证思维,解决社会矛盾,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新发展水平。

6. 结语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国情,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严格分析。在这段时期,对社会矛盾的批判性理解和评估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党领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社会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国家基本国情,考察新时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解决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出现的矛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出发,不断朝着更高级理论方向发展,为同样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1.
[4]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72.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316-1317.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70.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82.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