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探讨
On the Concept of Matter in Marxist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2.114089, PDF, HTML, XML, 下载: 302  浏览: 2,514 
作者: 刘思言: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物质马克思主义概念实践Matter Marxism Concept Practice
摘要: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物质概念具有相当的当代性意义,是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哲学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探讨物质概念,尝试全面认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物质涵义,以期促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Abstract: In Marx’s philosophical vision, the concept of matter has considerabl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is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philosophical concept to human social life. In this sen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meaning in the Marxist philosophy system, such as nature and humanized nature, natural material and social material, natural existence and social existence, human materi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文章引用:刘思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探讨[J]. 哲学进展, 2022, 11(4): 502-50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89

1. 引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基础性范畴之一,物质概念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又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虽然马克思对此并未进行过明确界定,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寻找到他视野中的物质概念的真正意指,揭示并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

2. 关于物质范畴的探讨

关于物质概念的哲学范畴,于光远在1980年率先提出,除了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即认识论关系方面谈论物质的概念,还可以从物质与物质的属性关系方面谈论物质的概念。 [1] 于此可见,学界关于物质范畴的探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由此来进一步认识和回答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的冀望。传统的教科书一般诠释的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世界统一于运动的抽象的物质观,是纯粹知识性的学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实践的视野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那么,抽象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存在着的只是生产的对象、原料、工具、产品、排泄物等等” [2]。而在这两重向度之外,对于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的强调,并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事实相对立。与之相对的,并不能以是否具有理论体系作为评判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早已逻辑地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当中,只是他们的思想体系是后来才逐步建构起来的。

而关于物质范畴的所强调的哲学特性,有的学者对其特指社会物质表示认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或世界看作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有的学者则赞同其囊括了社会物质和天然物质的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将整个自然界或者包括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整个世界看作马克思哲学体系所述的自然或世界。有鉴于此,学术界在物质范畴问题上的分歧,根本在于对自然或世界的认识差异,主要体现出对于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等物质涵义中对立问题的具体聚焦。

3. 关于物质涵义的探讨

3.1. 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人要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根本途径是实践。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和肯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尽管自然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但其是从来就有、具有固定特性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经由人的实践不可避免进行分化,于是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逐渐得以区分。由此,关于物质的一系列问题出现,对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及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等相关问题的考察。

自然界“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3],“人的感觉……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4]。在马克思看来,与自在之物相对应的是现实的对象,即人化的自然界,所以从相对的角度来看,自在自然都是与人的实践有关的自然,是与人化自然不成对立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区别则是相对而言的。对此,人为地将经过实践直接改造但不可被武断为人化自然的部分自然同另一部分并不直接受过实践影响但与人的实践存在尚需认识的自然绝对地割裂开来是不严谨的,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其客观真实的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实践的视域下进行理解,将自然界视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对于自然任何具有实践性质的行为,哪怕只是蚍蜉撼大树,都可以从整体上被视作是对整个自然界的改造。因此可以说,基于直接现实的意义,自在自然处于人类的实践和认识程度之外,但绝不可能独立存在、无法为人的实践和认识所作用。正因如此,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二者之间的发展是双向可逆的。

3.2. 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

无论何种哲学概念,在一维的时间序列当中总是可以区分的,一如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在整体上的前后顺序,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的出现次序也是绝对明确的。众所周知,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人类的出现则为长期保持纯粹自在状态的自然产出了自我意识,即认识,并且随着历史的继续发展不断以人的目的、想法、手段等活动提升其认识的程度水平,再与自然这一基础性存在进行相互作用,因而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自然物质运动不再是以往盲目、纯粹的运动和变化。随着历史的继续发展,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当中,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生产了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直接作用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转化,于是架构起纯粹自在的自然物质向由人的实践产生的社会物质之间的转化渠道。

关于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离不开他所认识和总结的劳动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5] 三要素。作为劳动过程的物质要素,生产资料又被区分为强调物质自然属性的天然存在的和自然物质和人类劳动结合产生的非天然存在两种类型,其中,“已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 [6],便是被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彻底的社会物质。

与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一样,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的区别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整个自然界或者说这个世界范围内,社会物质总是不断增加、天然物质则总是相应不断减少的,地球上的大部分物质可以想见的越来越多经历了人类实践的直接改造。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变化都与实践有关是确凿无疑的。这里所说的实践,一般情况下指人类劳动,特指狭义的、对自然物质的直接改造的,是人类社会历史中以生产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为日常的实践。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物质的间接的影响,并不是马克思重点考虑的因素。

3.3.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人是特殊的社会存在物,“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7]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别于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的内涵,也正是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切社会物质不能简言之为人的实践所生产的物质,但一切社会存在本质都是人的实践存在,是人在自然界的基础上,通过对象性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出的属人的社会存在。与此对应的,自然存在和自然物质的区别也因人的存在而处在运动当中,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因其存在的形式改变存在的状态为人的自然存在物,即社会存在物,是凝固了人的认识、劳动等行为属性的自然存在物。

从时间角度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因为人类自诞生那一刻就开始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身边的环境、感受接触到的世界,进而逐渐影响着世界。当然,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人类实践总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自然存在总是更为普遍的。虽然在总体上可以说,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进步,人类实践的范围和程度一直是不断扩大的,但由于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之间相对关系的可逆性,当社会存在一定程度上抛离了人的实践过程便会面临着自然力量的分解。

3.4. 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的“物化”,是具体的、与人的实践性密切相关的对象性概念。而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物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中最为核心的要义所在。与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不同,物化并不是直观的,与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立场出发所理解物质一样是具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与人的关系的存在。

涉及到具体的人的物化现象反映了物质概念的现实性维度,在具体含义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代替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即物的人化,而人因此被物化(异化)了。抽象来看,任何的劳动产品都可以被看作是活劳动的一种物化,而人的物化过程,是人在劳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或者说人的对象化劳动过程中,人的劳动物化是时刻发生的。但在物的人化过程中,或者说自然界的非对象化过程中,对象不断失去其对象属性、获得主体的人的属性是需要质的节点的。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运动原本是在自然规律支配下没有任何目的的盲目运动,但在非对象化的、社会性的运动过程中,由于人类的影响因素,自然的运动不复单纯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而是成为了加入人的目的、意志等属性的不纯粹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变成了具有人的自觉性的不完全盲目的运动,甚至可以说是有目的的人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对象变成了非对象,或者说,对象变成了人自身。

“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唯一的存在物” [8],即在现实世界中既不存在绝对没有物化的人,也不存在绝对没有被人化的物。另外,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的过程总是普遍且可逆的。人对物的对象化的过程一旦终止,物对人的非对象化过程也同时结束,被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将不断被转化为自然的力量。从整体上看,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完全停止,那么自然界也将重新回到纯粹自在的状态。

4. 结语

当前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把握上有着诸多的不同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探讨,关系到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归根结底,人的思维的正确与否,实践是唯一的途径,对于物质概念的探讨也是如此。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对待物质问题时,从实践性、历史性、现实性及批判性四种向度、以人的实践作为媒介去考察物质问题时,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的商品也作为物质范畴就这样巧妙地进入了哲学界,结合思维方式的转换实现了哲学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法的转变。

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关于物质的定义,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物质观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对当今世界也极具价值的革命性和现实性。但尽管马克思物质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同样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现实国情去探讨,否则研究很容易会陷入旧唯物主义的藩篱。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深刻的哲学内涵,其方法论意义也绝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以完全概括的。对这一内在逻辑,决不能用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物质形态来否定一般的物质,而是要正确理解并将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哲学内涵具体应用于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于光远. 关于“物质”概念的对话[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2): 24-30.
[2] 俞吾金, 著. 重新理解马克思: 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19.
[3]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31.
[4]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6.
[5]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2.
[6]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05.
[7]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3.
[8] 马克思, 恩格斯, 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