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语境探颐
An Analysis of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DOI: 10.12677/ACPP.2022.114095, PDF, HTML, XML, 下载: 222  浏览: 1,427 
作者: 孙津津: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价值意义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ory Dissemination Value Significance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多年来党和国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不断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尖锐而复杂的斗争,传播能力存在一定困境与差距。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对于牢牢稳固意识形态、实现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传播价值。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has been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socialist road for many years. The theor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 major achievement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ts in the continuous socialist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heory is facing a sharp and complex struggl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there are certain difficulties and gaps in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theoretical communication of realiz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value for firmly stabilizing ideology and realiz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文章引用:孙津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语境探颐[J]. 哲学进展, 2022, 11(4): 534-53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095

1. 引言

在中国的土壤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与中国现实进行紧密结合。“如何释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巨大能量,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历史潮流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丰富的理论果实。从世界文明角度看,这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总体经济水平已跃升世界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对于维护现有成果、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和稳定、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国际视野中,西方一些媒体恶意发布“中国威胁论”的言说,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中国的深化开放和发展。因此,及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展示、制度展示、道路展示,积极传播理论成果,可以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让“中国威胁论”等不良言论不攻自破。

2. 定义内涵与传播现状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溯源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在此次会议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集体自觉 [2] 。其后,党内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长期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学者金民卿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容,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的现状梳理

基于对文献的综合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一些学者关注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与趋势,但多数都是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忽略了新时代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向国际舞台、表达中国优势的话语需求,关注国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文献少之又少。

从国际视野出发,由于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愈加重要,国外学者也主动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上,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但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较窄,对于细微的历史故事研究放大,其研究方法值得借鉴,但研究结论有点似是而非 [3] 。从国内视野出发,学者们取得了丰硕得研究成果。从横向看,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各个群体传播的结合研究较多,例如: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企业中的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传播研究等。从纵向看,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献与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的理论传播研究较多。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传播研究的文献量达到了多年来的顶峰,形成了具有历史维度的研究方位。

3. 传播障碍分析:环境与路径

(一) 环境障碍

从国外方面看。首先,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处于霸权、垄断地位,在这种狭隘的环境中不利于其他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反观西方国家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无孔不入地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侵略、灌输和渗透,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建立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固增添了风险和阻力。其次,中国目前的综合实力正在持续增强,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话语权建设都在持续提升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快速追赶,我国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迅速缩小,由于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紧迫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文化等软实力没有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再次,多元文化背景形成的传播冲突。面对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迥异的海外受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外传播不可避免会遇到跨文化冲突 [4] 。因此,传播的准确性与接收度也受此影响,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外传播需要深思的问题。

从国内方面看。首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强的古老国度,已考证的文化历史从商周到先秦,从汉朝到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脉络从未断绝,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对中国民众的思想影响已融进了广大人民的血液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容纳、受众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也存在推进上的难度。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早期传播中存在失声的情况,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传播较少,人们更熟知“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却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传统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宣传字眼非常少,这些都增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国内社会中的传播阻碍。

(二) 路径障碍

首先,早期的传播规划缺乏系统设置。先进理论的学习与传播主要集中在党内、相关单位人群内、专门的理论研究人员群体内、专业的教师、学者群体内。在人民群众中,较少能够直接接触到相关理论熏陶、渲染。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教师的课堂上失语、在中小学生学习的课本上失声、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空间内缺少踪影。

其次,传播的路径较为单一。传统的传播路径主要依赖从上而下的传播,缺乏双向交流互动。传播载体通过报纸、政治杂志、书籍等单向度的传播,传播的覆盖面较窄且更新速度缓慢,缺乏及时性、鲜活性。

4. 传播路径的厘清与扫清

当前,我国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愈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重要会议中频频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重要性,并且落实增加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课程建设,将其提升到一级学科,以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一) 坚定对内传播

首先,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文化语境下的传播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扎根,形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着重在机关单位和党员群众内部,以政治性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加强在文化领域的结合传播,形成人民群众听得懂的大众文化。

其次,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利用网络工具,发展新媒体传播路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大数据时代,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传播机制下,其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日常获取新闻讯息的主要渠道,正是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大数据特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借以此获得精确的垂直传播。另一方面,网民的数量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传播提供了规模化的群众基础。2022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 [5] 。这意味着,广大的受众数量结合新媒体传播工具,已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信息传播条件更加成熟有利,相较于以往单一报纸、书籍的传播载体,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已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息传播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进而,帮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权更具影响力。

(二) 积极对外传播

首先,扩展国际思想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相“和”,促进中国化理论与国际理论研究的接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6] 。因此,也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6] 。在世界历史思想视域下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更准确的把握时代脉搏,走向世界思想领域的舞台。

其次,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意识形态“软实力”,不光中国人自己进行理论实践,也让世界看到、听到中国的智慧方案,将理论成果分享到全世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话语权、社会主义的硬实力。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具有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以破解国际社会中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众对西方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盲目意识形态崇拜 [7] ,让社会主义国家在和资本主义国家对话时更加硬气、更有底气,从而反过来加强中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中国方案”“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话题已经成为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这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吸引力。

5. 传播方法与路径的创新解读

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是传播的必要前提,方法与路径研究也穿插在传播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左右,不可剥离。将传播方法与路径进行创新解读,需要建立在中西方文化共同的世界文明视域下。

(一) 探寻共同基因

对于马克思主义落根于中国这个有着四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而言,重要的是要解决本土化问题,即如何与中国的文化基因所和解。因此,有学者认为,应该一直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基因,使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状况实现互动、碰撞与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语境。

(二) 持续理论创新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不能闭门造车,除了本国的实践之外,还意味着应该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相对话,打开理论创新的新维度。有学者认为,这不仅能够适应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语境下的发展需求,提升国际话语权,而且可以减少中国向度内可能出现的理论弊端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应该扩充思想视野,进行创新性研究,进而规定了理论传播的科学性与传播的价值意义。

(三) 打开国外“传声筒”

一直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和地位与日俱增,但是,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却与其国际地位不相匹配” [4] 。要建设完善的对外传播机制,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倡导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动“一带一路”经济振兴计划,都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气派,这迫切需要“传声筒”来传播中国实力。要打破西方国家在传播业界的垄断局面,打破中国对外的信息传播壁垒。加快中国传播技术、传播能力的构建,在国际平台上加大传声。

6. 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研究正热闹地在中国广袤的思想原野上行进着,各种表达形式的研究成果也都同时是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播更具重要的世界意义与价值,也向世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球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与现实路径[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1-7.
[2] 金民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特质的思考[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1): 66-77.
[3] 张红锋, 张安.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J]. 科学社会主义, 2015(4): 133-138.
[4] 杨芳, 邝奕轩.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现实困境和路径探索[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 19-25.
[5] CNNIC. 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2022-02-25.
[6]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2).
[7] 保建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研究[J]. 教学与研究, 2018(2):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