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义利观
On Menciu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DOI: 10.12677/ACPP.2022.114101, PDF, HTML, XML, 下载: 494  浏览: 1,511 
作者: 李若漪: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孟子义利观主要内容当代价值Menciu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Main Content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义利思想在当时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起到了巨大影响,也为后世人们形成正确义利观起到了奠基作用,孟子的义利观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但这种善必须经过培养才能被激发出来,他义利观中的核心即重义轻利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从孟子义利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三方面进行阐述。
Abstract: Mencius is the master of Confucius’ thought. His thought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people’s behavioral norms at that time, and also played a foundational role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form a correct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He believes that human nature is inherently good, but this kind of good must be cultivated to be stimulated. The core of hi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interests, that is, the view of emphasizing righteousness over interest is still the essence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expound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Menciu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benefit.
文章引用:李若漪. 浅析孟子义利观[J]. 哲学进展, 2022, 11(4): 567-57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01

1. 引言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的道德意识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同频,导致各自社会问题的产生,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人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反应到社会上就造成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哲学中的思想精华,其中孟子的义利观对当代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2. 孟子义利观的形成背景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面对礼乐制度崩坏,孟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孟子所处的时代不仅有臣子杀国君的现象,也有违背人伦道德的子杀父现象发生,这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制度规范的极度匮乏和混乱,为了使社会和平安定,孟子用义利观为社会政治生活提供行为指引,从而减轻民众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此外,这个时代还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和耕作效率,随即产生了井田制和封建土地制度,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增加了百姓的税负负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逐利制度也随之兴起,为了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孟子提出合理的义利观,与此同时孟子生活在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也为孟子的义利观提供了良好的思想萌生环境。

3. 孟子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3.1.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义利观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孟子的性善论把人心划分为四个维度——“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并且认为人心是善端或善的存在,他关于人性善的判定是一种价值事实的判定,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可谓是殊途同归,二者都认为人性没有天生善恶之分,之所以说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是说人性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环境因素影响才会让人性表现出善的或恶的性质,而事实上人心都是相同的,起决定因素的是后天环境。在孟子看来,后天对人性的影响有好有坏,坏的影响是对人性本善的歪曲,很多人在生下来后受到后天环境影响而失去了善的本性,夹杂了恶的性,因此,要使善的本性得以回归就必须修其自身,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回归到善的本性。总而言之,孟子性善论主要的一个观点即是认为人性的善不是生来就有,人性生来有善的种子,种子要发芽必须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才能激发出来,也就是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恶的或善的性。

3.2. 孟子“四端”说

孟子以心言性,他提出“四端”说。“端”是指开端,诚如他所言:“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 。他所说的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孟子把人的恻隐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其他三心都是建立在这个之上的,由四心推演到四端。正是由于有了这四心,人们在看到别人痛苦时才会产生怜悯之心,这也是人性善良的根源,这种本性的后天发展,便会逐渐产生仁、义、礼、智四种善的开端。比如看到大街上的老奶奶摔倒了,大家都会情不自禁的扶起来,这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和这位老奶奶认识或者想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因为她激起了大家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是一种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完全是潜意识的条件反射,这也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四端之心是处于一个萌芽状态,要使四心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四端就要通过后天环境的激发和培养,虽然这个观点有当时封建社会影响的因素存在,但是也具有合理性,把四心发展为四端,就能体现人性的善。

3.3. 孟子义利观

孟子义利观主要体现在重义轻利,即重视仁义而轻利益,重义轻利并不是说不重视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反对先利后义,反对放弃义而只追求利益的行为。孟子认为“义”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所具有的评判标准,根据义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所作的事是否合理,也就相当于一个道德上的原则或规范,同时孟子把义看作是“羞恶之心”,从人的感情出发去理解,而羞恶之心只是义的开端,孟子认为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义指人们做事情时所遵循的原则,而狭义的义指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义,主要是指践行仁义礼智四端 [2] 。仁义礼智是上天赋予人的最高贵品质,每个人都要遵循这个标准去做事;孟子所说的义在政治上主要是指统治者的仁政,反对统治者施行霸道,主张要以民为重,作为君王应该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不能只存有自己的一己私利,要处处为百姓考虑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使百姓有充足的物质生活,然后再对百姓进行教化,君王要平等的对待百姓才能做到这一点。孟子虽然对自己本身不讲利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时就讲利,他认为利是在行义之后得到的结果,但是他所说的利不是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大众的利益,主要是指百姓生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使人们认识到仁义道德的重要性,目的是使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当时不仅有国内的社会问题存在也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存在,孟子认为如果大家都懂仁德那就会天下太平没有动乱。

孟子的义利观以“仁”为核心,“仁”首先由孔子提出,仁指爱人的意思,孟子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不是人人都有的,而是有名望的贵族才有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主张以民为本,反对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孟子所说的仁包含着多种道德要求,即对劳动者要仁慈、宽大,使他们富足、知礼,仁德道德含义包含了多种道德要求,而“仁”则贯穿始终 [3] 。首先,要做到尊王道,施仁政。孟子把孔子思想里的“仁”扩展为“仁政”,后来又加入了义扩展为“仁义”,仁政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体恤劳苦大众,解决人民物质生活的,这是统治者推行政治举措的根本立足点。孟子王道思想的提出是因为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倡导的王道就是施行仁政,用爱自己的心去爱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尊重自己的长辈,关爱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治理天下就不是件难事。孟子也主张要有良知良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一种不同于动物的理性能力,这种理性能力通常被称为“良知”与“良能”。良知和良能是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一种社会本能,但是要一直保持这种良知良能就要抵御社会上的各种物质欲望诱惑,所以要加强个人修养才能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只在乎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道义的存在,人们生活都毫无顾忌,随心由性,甚至出现了臣子杀害君王,儿子杀害父亲的人伦现象,他的义利观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尤其重要,孟子强调当一种“利”既可以得到又可以舍去时就要考虑他的合理性,如果得到了利而使得社会动荡不安,那么这种利可以舍去,在求利的过程中不应该背离社会道德,在谋利之前要考虑其合不合乎道德规范,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想做的事情,但是把它上升到道德层面就应该考虑其合理性,也就是说不是人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以道德作为所做的事情合理性的评判标准。所以在孟子看来,只要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真正的践行“仁政”,真正的为百姓着想,以百姓的利益为大利,那这个国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一统天下。

义和利在孟子看来是不可兼得的,特别是在他重义轻利的思想下更有所体现,人人都有私心又都有善心,在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必然面临选择,当面对生命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孟子认为,个人生命重要但是也不能违背道德而苟活,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应该坚守道义有价值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生命而背离道德。因为在孟子看来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把善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就能成为仁义之人。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我们应该保全生命还是遵守道德,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生与义不是对立的矛盾,但是当二者面临取舍时就应该把道德考虑在内,在历史上各种仁人志士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自己,这充分体现了舍生取义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行为也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

4. 孟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孟子的义利观在儒家学派中有一定的创新性,他用新的视角面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在唐代孟子的思想受到重视,特别是到宋代时,程颢、程颐都对孟子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宋代理学中的很多观念,大部分都来自于孟子,南宋朱熹把孟子封为“亚圣”,并把《孟子》列为儒家必读经典。孟子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义利取舍方面,孟子继承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在处理人们之间关系时提倡讲义而不讲利,还希望统治阶级多考虑百姓的物质利益,孟子思想在现代依然影响深远。

4.1. 孟子的义利观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形成

社会和谐主要是社会生活的和谐,具体而言,就是使社会秩序维持在和谐的状态。如今社会虽然整体上处于和谐状态,但也不乏一些偷杀抢掠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人性本善的违背也是对道德的违背,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完全秉持着一种私利主义心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安全,也有另一些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置他人的财产于不顾,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陌生。在对待这些义利关系时,我们可以用孟子的义利思想来分析,当今社会需要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到义利统一,也就是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义”与“利”不是相互排斥的,只是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别的权益,还要考虑做不违背道德原则的事,只要我们遵循孟子的义利观,做到重义轻利,就能加快社会和谐的构建 [4] 。

4.2. 孟子的义利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能够影响其行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引导其做出相应的行为,因此,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进而凝结为中华民族精神。如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形成了文化价值的多元融合,诸如金钱至上、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这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国内大学生的思想;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也对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在各大社交平台充斥着负面新闻,很多大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后缺乏判断力进而触碰道德底线,不仅思想误入歧途也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因此,要让孟子的义利观深入校园,引导大学生的生活行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理解孟子的义利观,他要求我们重视道德的重要性,在做到义的时候也就能得到利,这也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学生们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观念,让学生们把道义放在利益之前,而不是看重利益轻视道义,忽视道德而获得的利益只能是短暂的和非人性的,在利益面前要挖掘内心的善良,而不被利益所征服,因此,只有平衡了义和利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4.3. 孟子的义利观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相连,在人类重大问题前,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且共处于同一个地球村的理念,在共同体之下如果各国都秉持私利不顾大局,那就会形成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这样的局面对全球治理和发展无疑会带来不利。因此,不能存有零和博弈的思想,要深入理解孟子主张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各国利益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要把仁义和道义放在第一位,以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己利,这样才能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 [5] 。

5. 结语

孟子义利观虽然在当时封建统治社会中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思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而服务,但是他对义的重视和对利的轻视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国历来尊崇仁义道德,反对唯利是图,这种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其道德文化优点对前人及后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正确理解孟子的义利观,把道德重于私利的观念融入生活学习中。

致谢

感谢参考文献中所涉及的作者及文章,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56-130.
[2] 王晓真. 论孟子义利观[J]. 人文天下, 2020(1): 56-61.
[3] 杨光. 先秦“义利观”思想辨析[J]. 祖国, 2019(20): 81-82.
[4] 徐萍萍. 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 汉字文化, 2021(23): 191-192.
[5] 郭美琴. 浅论孟子的“义利观”及当代价值[J]. 法制博览, 2018(4):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