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The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in the “Theses on Feuerbach”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2.114109, PDF, HTML, XML, 下载: 236  浏览: 59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敏, 余光敏: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当代价值“Theses on Feuerbach”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时代的产物,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哲学思想,阐明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观点,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出发,深入解读其主要内容,着重把握实践观的精髓,充分认识实践观在马克思哲学史上的地位,探寻价值,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一以贯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赓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培育养成。
Abstract: As a product of its time, “Theses on Feuerbach” criticized the old philosophical thought repre- sented by Feuerbach,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materialist philosophy and the old philosoph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view of practice, and lai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writing background of “Theses on Feuerbach”, we will deeply interpret its main contents, focus on grasping the essence of the practical view, fully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of the practical view in the history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explore the valu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文章引用:李敏, 余光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4): 607-61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09

1. 引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力批判,阐释了新世界观和科学实践观,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性与科学性。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实践性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提纲》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提纲》的写作背景

从理论背景来看,1844年初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理论同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依据“当前的经济事实”,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展开剖析,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私有制的否定,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共产主义的哲学论证,马克思主要是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点作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指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社会的人的复归”。可见,当时马克思虽然已经产生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思想上依旧受到费尔巴哈的人学主义学说的影响,还没有彻底冲破人的理想本质这一逻辑桎梏。

从现实背景来看,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应用也使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随着机器的大量投入使用,工厂生产对劳动工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减少,工人为了能够生存生活不得不降低自身的劳动价值。与此同时,资本家的逐利性促使着他们不断压榨工人,扩大投资进行资本扩张,工人的价值越来越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工人阶级斗争热情日益高涨,同资产阶级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抗争。但由于此时的工人运动还停留在早期的自发阶段,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实践,所以进行的多次维权运动均以失败告终。此时,无产阶级革命群众才慢慢意识到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来指导革命斗争,以推动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3. 《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提纲》共十一条,篇幅虽简短,内容却丰富深刻。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提纲》的主要内容,既是马克思批判旧哲学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立脚点。

3.1. 实践是新哲学区别旧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现实的”“能动的”“感性活动”。以前的旧哲学家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是看不到这种能动的现实性活动的,因此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阐释。黑格尔虽然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指出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对劳动的概念进行了哲学阐释,推动了实践观在认识论史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其实践观就性质而言依旧是唯心的、思辨的。而费尔巴哈对于生活、实践的理解侧重于理论活动,认为实践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或经商牟利等利己主义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出发来理解人和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新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特征。《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旧唯物主义者仅仅把它看做是人感性直观的对象,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作用,看不到人“能动的”实践,更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影响。费尔巴哈从客体和直观的角度来分析物质世界,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他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能动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仅凭“感性直观”势必会造成认识的片面化和直观化。《提纲》第一条作为总纲,便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指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对于“对象、现实、感性”的阐释,只有以实践为中心,把它放在人的能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正确的定义和理解。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更强调主体的活动原则,哲学家们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却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具有的能动作用,割裂了人的主观能动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唯心主义也看不到真正的能动性实践活动,他们的哲学归根到底只是抽象的精神活动。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科学地阐明实践的含义,既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又能从人的主观能动层面出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够看到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清楚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不是自然社会而是人化社会,是经过实践改造后的结果,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

3.2.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在马克思之前没有确切的解答,当哲学的发展交接棒传到了马克思这一伟大思想先驱时,真理的全貌才得以真正显现出来。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认识”本身中探寻真理的标准,将抽象真理外化为绝对精神,结果导致他们提出的真理标准往往是一种纯粹的理论状态;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是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的反映,但他们忽略了实践的作用,往往以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认识,这就使得关于认识真理性的问题,旧唯物主义还是置于形而上学的局限中,因此也只是未能从现实批判角度出发的抽象真理观。费尔巴哈批判康德和黑格尔在“认识”本身中寻找真理标准的错误做法,认为实践才是决定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感性直观。他将感性直观当做真理标准是为了突破主观意识的束缚来克服唯心主义倾向,这种哲学探索在当时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可一旦涉及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便认为真理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并进一步强调“类是真理的最终尺度”。所以,从结果来看,费尔巴哈并未从根本上突破唯心主义的局限,对于真理标准的探讨依旧禁锢在了主观领域。同时,将实践定位为感性直观也使费尔巴哈不能从实践出发去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不懂得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精准地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旧哲学对于思维和存在问题的看法并阐释出要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符合客观世界的思维才能够被证实是真理,而要想知道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标准,就得从实践中获取答案,从实践中探寻真理。

3.3. 实践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着重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概念体系,认为黑格尔抽象假定了“人以外的人的本质”,缺少直接的现实性和统一性。然而费尔巴哈虽然有意识地将“人的本质”学说往客观存在的方向转变,其出发点是好的,但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本质”观点建立起来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觉论缺陷。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在《提纲》第四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1] 在当时生产力落后以及沉重阶级压迫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无法了解到什么是人的本质,无法获得自身的解放,只能将美好希望寄托于宗教信仰,试图在宗教中获得救赎。宗教在发挥一定社会作用,抚慰人心、缓和社会矛盾的同时也使得人们逐渐成为其忠实的信徒和奴隶。费尔巴哈认识到这一点,指出宗教是世俗世界的一部分,将人们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他撇开社会发展进程,脱离实践,假定人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即抽象的人的共性,没有理解人以及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将人的本质简单的抽象化,逐渐走向了唯心领域。

对此,马克思不只是单单从某一个层面去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这表明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体现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并且“现实性”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前提意味着马克思所探讨的人是现实中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抽象的人。且值得关注的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在实践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一旦社会关系改变,那么人的本质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马克思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既充分肯定了人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又强调了通过实践来理解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将实践作为立足点,将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相联系,透过社会关系剖析人的社会性。

3.4. 实践是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出发点

在批判总结各种形而上学理论困境或理论局限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没有涉及到的新观点,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社会存在区别于自然存在的本质,是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意蕴在于实践,意味着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事物、主体、客体,都只能从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也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改变和发展。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活动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在根本上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最后,实践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本质特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和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它的依据。抽象的理论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这些理论的产生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并没有脱离实际。所以,想要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就得深入到实践中去解释而不是以理论来解释理论。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将人看作是“实践”的存在,指出人是通过一切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来开展一切社会活动,“全部的社会生活”在经由人的实践参与下,体现的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因此“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以“实践”为出发点,考察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革命”“批判”的现实。它不仅仅是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实践”命题,还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更是在吸收总结前人的哲学观点基础上,冲破思想桎梏的“实践”真理。

3.5. 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3] 《提纲》第十条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哲学)的阶级性。“市民社会”代表着资产阶级社会,旧唯物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资本家是压迫劳动者的存在,劳动者是被资本家控制的异化对象,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成为了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动机器,因此,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它是一个整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囊括了人类社会发展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社会发展阶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类社会”蓝图——共产主义社会,是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消灭剥削,消灭私有财产,消除等级分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由此可见,马克思并未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发展条件,而是将眼光放在了社会占大多数群体的无产阶级身上,代表着备受压迫的无产阶级利益,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解放的哲学命题。在这种历史观视野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就逐渐清晰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它的最终目的是指导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这既体现出了马克思对“实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了马克思新哲学观的奥秘之处。以抽象层面的概念对现实社会进行解释,这是旧哲学家们做的;而新哲学家们要实现对人的完全解放,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新哲学家们以改变世界为己任,致力于打破旧哲学的思想桎梏,建立起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指南,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不懈努力。

4. 《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提纲》论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实践观点,它的出现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慢慢走向成熟,细致解读《提纲》也能够从中感受科学实践观的意义深远及当代价值体现。

4.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

在《提纲》中马克思重视对人的关注,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运动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革命者们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马克思主张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努力用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最终建立一个人人自由而平等的理想社会指明前进方向,这些深刻的思想见解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代表着广大贫苦农民阶级的利益,也是在人民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回首过往,即使经过百年,中国共产党依旧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己任,坚持为广大人民服务。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已然确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领导下,中国现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在往后前进的道路上,面对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党和人民政府在推行各项政策和措施时要深刻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坚持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为了人民,毫不动摇地贯彻实行人本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缓和社会人口就业矛盾,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2. 以现实为依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纲》中的实践观点和新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魂所在,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南。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新的时代课题,立足于实践发展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主题,以新的视角去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更需要在前进道路上坚持自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以实践为思维导向,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理论智慧结晶,充分展现了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理论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体现关键是在于其面向实践和面向挑战的哲学思维方式,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在实践中砥砺前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充分掌握实践的思维方式,深入了解学习新时代的科学理论和发展经验,才能够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坚守初心,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忠于自己,才能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抵挡诱惑,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实践思想一以贯之到具体的行动中,以实干能干精干的精神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3. 以实践为导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越来越深,改造范围越来越大,我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财富时也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引发的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要妥善解决危机,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环节便是要从实践入手,以实践为行动导向,在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着重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合理状态。如若不然,即使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能够获取一定的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大自然势必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向人类表达它的不满,进而“回报”人类。那么,为了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人们要在遵守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维护好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求,马克思的实践观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进而合理地改造世界。对于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和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一度强调“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这一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理论观念塑造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环境就是在对人类自己负责,是对未来的子孙后代负责,所以我们更应该秉承环境保护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环境治理保护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5. 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整体体现出马克思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打破了旧哲学家们的认知局限性,重新建构了新实践观的阐释路径,展现了马克思对旧哲学家们的思想超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升华。其中,对实践观的阐述更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哲学史上的突破性发展。在对旧哲学彻底清算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主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强调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社会环境等等,这些新的观点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对“实践”的详细阐释和深刻认识。如今,新时代的发展新格局已然形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继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武汉科技大学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项目:新时代教师党支部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3-504.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