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ffects of Campu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2.108287,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48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红雨: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肖 荷: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内江
关键词: 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立德树人Campus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摘要: 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中的灵魂所在和精神所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德育教育和“立德树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探索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及其价值,厘清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教风学风、管理制度、多元文化冲突等问题,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自然环境、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spirit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has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xplor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value of campus culture’s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clarifying issues such 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y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ulticultural conflict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stitutions vigorously, are essent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in enhancing th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文章引用:谢红雨, 肖荷. 德育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及对策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8): 1818-182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8287

1. 引言

美国文化学家沃勒在其著作《教育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1] )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沃勒从文化学的领域逐步渗透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的分析、探讨和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育人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学生易接受、能够主动参与的非强制的教育手段,通过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的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和审美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和成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 。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是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

2. 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

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校园文化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具体来说是以暗示、心理感染、认同、从众等作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2.1. 暗示

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是由于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具体目的,在自然的环境下运用动作、语言或某种符号等方式,委婉的、间接的发出一些信息,使他人按其示意的方式或观点进行活动的一种现象 [3]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处在一个舒适、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去接受各种各样的暗示信息,具体来说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熏陶,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逐渐认同校园文化所传递的德育信息,适应学校生活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良好校园文化所营造的那种浓郁的精神气氛,对学生有强烈的暗示、启迪和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能感悟到校园文化对自己行为的培养和思想的净化。

2.2. 心理感染

心理感染(Spiritual Contagion)是指使学生通过参加活动的方式,与各种各样的参与者接触,经多次的情感交流后,在获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互相影响的一种过程 [4] 。实验证明,每一个处在同样情境中的人,都会由于某种情绪的作用而改变和调节其心理状况。所以处在同样环境中的个体往往会和他人形成相似的心理状态。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与互动,个人的思想总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例如,教师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等,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自觉形成良好的行为。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良好校风与班风对学生的影响,也需要借助感染的方式开展,学生处在一个友爱、团结的环境中,自然会形成一种正面、和谐、快乐的心理氛围,于无形中受到教化。

2.3. 认同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最早明确提出认同这一概念,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5] 。凯尔曼认为,认同是“个人想要与他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而接受其影响时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变化” [6] 。简言之,它是指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而自愿接受他人的态度的心理过程 [7] 。个体会在确定目标的引导下,自动地调节自己的看法、情绪、立场和行为与其他人保持一致。校园文化就是在有形和无形中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统一。例如,校园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一开始可能不愿意接受,当犯错误受到惩罚时,学生就会明白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哪些事是能做的,哪些事不能做,并乐意的去维护。在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中,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并引导各自的行为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渐渐地形成各班的班风和整个学校的校风。班风和校风的作用远远大于一味的说教,亲身的感悟能够使学生印象更深,从而真正的从心里认同。

2.4. 从众

从众是指人由于受到多数人的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8] 。有学者认为,从众行为是个体由于受到来自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9] 。学生在学校生活,个人行为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难免会产生冲突,但为了不被处罚,依旧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与他人一致。或者个人与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产生冲突时,为了不被孤立或者边缘化,自己找寻一种切实可效的方法去解决自身与群体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不断地去完善学校中的各项制度,促使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校园文化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潜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观念、行为进行感染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自己主动地去形成良好的行为、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3.1. 价值引导

校园文化具体来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与环境建设,把全体成员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他们在成长中不断受到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 [10] 。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易被环境所影响。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知识、年龄及人生阅历等因素,容易被一些消极落后的外来文化与思想观念所影响。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独有的教育选择功能,在校园中去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部分,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改善不良的行为、观念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 道德约束

校园文化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促使学生自觉地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校园文化不光通过有形的方式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通过无形的形式,即价值认同来影响学生的看法和观念。这种无形的约束方式虽然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却能激励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去思考,促使他们真正地接受正确的观念。这种方式使他们获得快乐,并在快乐的活动环境中受到教诲和启发,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促进学生道德观的形成。

3.3. 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三种。校园中设立的名人雕像和对模范人物的宣传,能够激励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设计者在规划建设学校时,将名人、模范人物与校园规划建设相结合,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激励其产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能够激励其去评价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学生处在这样一个优良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的影响是随时随地的,通过形成稳定的、持久的情感,进而得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升华精神。

3.4. 教育与自我教育

教育在社会的发展中能传递文化,人们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提取,促使其对哲理的体验,继而陶冶品格和身心,以此来充实生活的内容 [11] 。管理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随时随地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熏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同时师生在长期的交流过中,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等,能促使学生在无形中进行自我教育,最终促使学生以同样的态度约束自己,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4.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观念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大部分学校都能够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校园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制度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完善。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着对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4.1. 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一些学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时,为了提高档次,吸引生源,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建设豪华的校门、超标准的办公楼和教学楼,却没有将学校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融入其中。导致基础设施没有生命和感情色彩,没有文化内涵,不能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反而在学生中形成了互相攀比心理。

4.2. 没有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一些教师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甚至极个别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家庭条件一般学习成绩又落后的学生当作反面教材肆意批评,忽视学生的心理、自尊。教师的差别对待深深地伤害了这些学生。长久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会以为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教师的差别对待和学生中认为学习无用的观念如果长期在学生群体中蔓延,不利于良好班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4.3.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在一些学校中,某些制度并不适合学校的良性发展。例如,有些学校制度只是在片面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一些学校,教育评价考核、奖惩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不科学,朝令夕改,经常变动,不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着学生与老师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学校的健康发展。

4.4. 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交织

有学者把多元文化界定为在一个国家、社会或民族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类型文化的总称 [12]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被时代抛弃的东西,不具有任何价值。一些被认为“不合时宜”,不合时代需要的文章被删减,传统文化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不到重视,一些优秀的文化观念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随之而来的“娘炮”现象泛滥,甚至出现在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表现出个人主义至上,冷漠,没有同情心,唯利是图,啃老,躺平,追星,人人争当网红,甚至为了利益出卖国家机密等是抛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必然恶果。

5. 德育教育过程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针对当前德育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5.1.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体现学校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能够彰显学校精神内核。健康良好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等。本文主要从校风、教风和学风探讨。

5.1.1. 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中所有人在漫长的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代表一个学校形象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风格。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而具有导向性。校风具体表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反映全校师生的道德水准和治学治教的风貌。校风的外延更广泛,它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尚,是习惯的养成、思想的内化,是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特色和教育力量,是学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理想、信念、情操、价值的外显标志,是全校师生自觉遵守并努力实践的学校风貌。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情况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的校风。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校风影响教师注意自己的形象和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校风影响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5.1.2. 加强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带有倾向性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以及精神风貌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更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教风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是体现教师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课堂观的整体作为,它能显现出一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专业行为。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必须要有优秀教师,优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要培养优良的教风,要加强师德建设。要明确优良的教风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从而发挥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5.1.3. 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自己在长时间学习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严谨刻苦,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志向、品格、态度、个性、治学的充分展示,具体体现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行为、品格起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学风建设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良好的目标,一点点养成教学目标要求的行为习惯。优良的学风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2. 建设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物质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人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去形成与文化相符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即通过一定的物质构建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它可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校园环境中文化氛围的打造是一所学校物质文化的最直接表现。要想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就必不可少对自然环境进行精心打造。校园设施中文化氛围的打造可以是实实在在地建设出来的教学楼宇,也可以是充满智慧与文化精神的雕塑符号。例如,在校园基础设施中融入各种文化元素,让其能够与学生通过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要因地制宜建设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对学校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同时将区域内一些好的社会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大学者亦大楼也,大学需要大师也需有大楼。孟母三迁的原因是为了给孟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大到教学楼、宿舍,小到一草一木,都要融入与校园文化相符的独特气质,赋予他们相应的美感和文化价值,用无声的语言传递校园的文化,促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应该树立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以此形成良好的品德。

5.3.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典礼和管理者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它是保障一所学校正常运转的条件 [13] 。制度的建立,能够对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4] 。孟子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处处需要规则,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规则是为了保证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制定了各种纪律和行为规范。这些校纪校规就像校园里的“红绿灯”,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学校管理者要依据实际情况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保证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且不因人的因素随意调整。学校在进行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基本原则,促进师生从心里接受,并愿意去实行。制度的制定者要从学生和教师出发,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合理的制度能够使师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行为习惯、高尚的品质和积极的精神风貌。

5.4. 引导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学校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公共关系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教职员工、学生的礼仪、礼貌、态度等,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引导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从学生和教职员工入手,让其给学校带来新生机、新气象。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可以通过师德建设来促进教师行为和人格品质的不断完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行为和品格。语言和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内心思想的最直接表现,他们作为学校的主人公,必须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感染他们,让他们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文化“是构成大学生培养工作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之外加强对学生内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5] 。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发挥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各级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项师范院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JG202131);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师范类本科院校金课建设的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JJYJ3793);2021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双一流”战略下我国大学校训文化优化研究(JJYJ4199)。

参考文献

[1] Waller, W.W. (1965)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John Wiley & Sons Inc., Hoboken.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3939.html, 2004-10-15.
[3] 何小军. 略论竞技篮球进攻“暗示”与运用方法[J]. 绵阳师范学院报, 2013, 32(2): 127-130.
[4] Rozin, P., Haddad, B., Nemeroff, C., et al. (2015)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Rejection of Recycled Water: Contamination, Purification and Disgust. Judgment & Decision Making, 10, 50-63.
[5]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 沈阳: 辽宁出版社, 1988: 375.
[6] 林传鼎. 心理学词典[M].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71.
[7] 金则霜. 大学生专业认同及其与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1: 2.
[8] 依俊卿. 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5.
[9] 宋官东. 从众新论[J]. 心理科学, 2005(5): 1174-1178.
[10] 徐丽屏. 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
[11] 孙庆珠. 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65.
[12] 韩家炳. 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 史林, 2006(5): 185-188+191.
[13] 李树军. 论校园文化建设之制度建设[J]. 价值工程, 2011, 30(8): 311.
[14] 孟子. 孟子[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6: 94.
[15] 谢红雨, 肖荷. 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管理伦理视角[J]. 大学教育, 2018(1): 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