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及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的需求开始出现层次性多样性的变化。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激烈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内卷”现象层出不穷,与之俱来的是工作带来的压力,“996”等乱象也体现出了职业方面的因素对于人的生活满意度存在一定冲击,因此从职业特征视角下对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识别,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2. 文献综述
生活满意度即个体对生活和环境所作出的主观评价 [1],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2],它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都有影响 [3]。
现有的研究认为生活满意度有两种类型:一般生活满意度和特殊生活满意度。“一般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整体评价,“特殊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对某个特定生活领域的生活作出的详细评价 [4]。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容易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和自我认同等,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 [5]。
国外对生活满意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6] [7],国内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1世纪初,很多学者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有的研究发现城市文化与社会公共生活对城市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8],也有学者从公共服务角度发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对城市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9],有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流动儿童 [10]、青年人 [11]、老年人 [12] 以及农民工 [13] 等,也有学者对如何提升满意度的举措进行了研究 [14]。
总体来说,对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一直是社科领域的热点,目前已有的研究,在角度上主要集中于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宏观视角,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与儿童、青年、老年以及农民工等几个群体,对于职业特征这一视角以及城镇男性这一群体,目前还鲜有研究涉及,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从职业特征角度探讨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厘清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提升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假设1:工作安全感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假设2:工作专业性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假设3:工作性质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
3. 数据、变量与模型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研究使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2019),该项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涵盖了劳动就业、家庭及社会生活、社会态度等内容,目的在于获取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数据资料,为社科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的城乡区域展开。
为了获得本研究的分析样本,采取了以下筛选步骤:以目前的户口性质,剔除掉获得城镇居民样本3107人,在上述样本基础上,以性别为标准,剔除掉性别为“女”的样本,保留城镇男性样本1373人。最后得到有效分析样本共计1373人。总结起来,本研究针对的是居住在城镇的非农户口的男性。
3.2. 变量测量
3.2.1. 因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生活满意度”。在CSS2019问卷中,根据受访者“总体来说,您对生活的满意度”的回答来衡量,备择选项分为10个等级(非常不满意1~非常满意10),从低到高呈现被访问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由于李克特量表的变量本质上是顺序变量(等级),在借鉴其他文献的变量处理方法的基础上 [15],将这种以李克特10点计分的变量当做近似连续变量,即将“生活满意度”作为连续变量来进行处理。
3.2.2. 自变量
核心自变量共有三个,均为能体现研究对象“职业特征”的变量。包括:1) 工作安全感(完全有可能 = 1;有可能 = 2;一般 = 3;不太可能 = 4;完全不可能 = 5;[不清楚] = 8),数据处理时,由于回答选项为8的受访者无法确认其工作安全感,故将其处理为缺失值;2) 工作专业性(需要很高专业技能的工作 = 1;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工作 = 2;需要一些专业技能的工作 = 3;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 = 4;其他(请注明) = 5),数据处理时,由于回答选项为5的受访者无法确认其工作专业性质,故将其处理为缺失值;3) 工作性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 = 1;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 = 2;国有/集体事业单位 = 3;集体企业 = 4;私营企业 = 5;三资企业 = 6;个体工商户 = 7;民办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 = 8;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自治组织 = 9;其他(请注明) = 10没有单位 = 11 [不清楚] = 98),数据处理时,由于回答选项为10、11、98的受访者无法确认其工作所在单位,故将其处理为缺失值。
3.2.3. 控制变量
在本研究中可能影响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的基本人口统计学变量被选作控制变量,包括年龄,由于CSS2019数据库中不存在年龄这一变量,因此在数据处理时,生成新变量age = 2019 − 出生年份,以此来表明受访者年龄,同时为了避免数据的科学性,将年龄小于0岁和大于60岁的样本剔除;教育程度(未上学 = 1;小学 = 2;初中 = 3;高中 = 4;中专 = 5;职高技校 = 6;大学专科 = 7;大学本科 = 8;研究生 = 9;其他(请说明:____) = 10;[不清楚] = 98),数据处理时,由于回答选项为10、98的受访者无法确认其教育程度,因此处理为缺失值;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 1;共青团员 = 2;民主党派 = 3;群众 = 4),在数据处理时,将非党员重新编码为0,党员编码为1;收入水平,在数据处理时,将收入进行对数化处理,同时对缺失值进行剔除。
3.3. 模型设定
本研究致力于考察工作安全感、工作专业性、工作性质等职业特征方面的因素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以“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以“工作安全感”、“工作专业性”、“工作性质”作为自变量。由于因变量“生活满意度”为李克特十点量表构成的连续变量,故采用OLS回归法,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其中,Y为因变量“生活满意度”,β0为常量,X1、X2、X3分别对应工作安全感、工作专业性、工作性质,Z1为控制变量(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收入水平)。β1、β2、β3、β4分别对应上述四类变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度,β值越大,表示其相关度越高,ξ为误差项。
4. 研究结果
4.1. 描述分析结果
根据描述分析结果所示,样本对生活的满意度的均值介于较为满意和满意之间,平均年龄在44岁左右,收入的标准差为1.169,样本的平均教育程度介于高中和中专,工作专业性介于不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和需要一些专业技能的工作之间,对于工作的安全感较高。对所有分析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详见表1。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OLS模型分析之前,先将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剔除无关变量。数据发现,“工作性质”并未通过相关分析,假设3未通过检验,剔除出模型,将剩余变量纳入模型,建立OLS模型。表2显示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所建立的模型分析结果。3个模型拟合系数符合要求,拟合度良好。
模型1研究的控制变量(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收入)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值小于0.05的情况下,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呈正相关,与城镇男性的政治面貌也具有相关性。
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核心自变量“工作安全感”构建模型2:数据显示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在P值小于0.05的情况下,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与“工作安全感”呈正相关,假设2成立。
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核心自变量“工作专业性”构建模型3:数据显示在控制变量和变量“工作安全感”的情况下,在P值小于0.05的情况下,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与“工作专业性”的关系具有显著性,假设3成立。

Table 2. Model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male life satisfaction
表2. 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t-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p < 0.01,**p < 0.05,*p < 0.1。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在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与收入等控制变量下,从职业特征的角度出发,建立OLS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职业特征因素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在年龄方面,年龄更大的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往往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城镇男性往往属于社会新人,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且生活相比于年龄大的城镇男性较不稳定,相比于有稳定家庭的城镇男性,其生活满意度定是不如后者;在教育程度方面,拥有更高教育程度的城镇男性往往生活满意度更高,这个不难理解。在物质上,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便能够获得更为满意的工作。在精神上,更高的教育程度带来更高的审美情趣,这都与生活满意度息息相关;在政治面貌上,党员身份往往能够提升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这与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具有密切关系,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党员能够收获更多的认同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都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在收入方面,更高的收入给城镇男性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经济地位,这当然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
在工作安全感方面,工作安全感更高的城镇男性往往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大部分的城镇男性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传统意义上的“顶梁柱”,在经济方面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对于很多城镇男性来说,稳定的工作意味着持续的收入,本研究的样本的平均年龄为44岁左右,稳定的工作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城镇男性更为重要。故不难理解为何城镇男性的工作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
在工作专业性方面,研究发现城镇男性的工作专业性程度越低,生活满意度越低。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的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低专业技能的工作所不可比拟的,在工作上所获得的成就感也会反映在生活之中,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十分显著。
提升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符合我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出发点,是增进人民福祉,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如何从职业特征的视角提升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工作设计,例如工作扩大化、工作专业化、工作轮换等方式,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的设计或调整,以间接提升工作的专业性程度,使得工作能获有更多的成就感,继而提升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
其次,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城镇男性的工作权益不受损害,同时出台“兜底”措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如此便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
本文运用CSS2019的数据,针对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与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工作安全感、工作专业性等职业特征因素与城镇男性的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这为从职业设计方面改革以提升城镇男性生活满意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