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春秋篇》语境分析
Context Analysis of Eastern Zhou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OI: 10.12677/ML.2022.108220, PDF, HTML, XML, 下载: 231  浏览: 320 
作者: 陈济轩, 何佳懋, 王飞华*: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语境历史剧《东周列国·春秋篇》Context Historical Drama Eastern Zhou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摘要: 从语境角度分析历史正剧的语言特点一直以来为学界所忽略,本文采用王希杰的语境分类标准,结合《东周列国·春秋篇》的台词对白,对该剧的语境从广义狭义、动态静态、历时共时三个对立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并对语境在该剧艺术创造上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Abstract: Analyzing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has been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adopts Wang Xijie’s contex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combines with the dialogue of lines of Eastern Zhou Dynasty·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study the context of the drama from three opposite angles: broad and narrow sense, dynamic and static,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nd analyzes the role of context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drama.
文章引用:陈济轩, 何佳懋, 王飞华. 《东周列国·春秋篇》语境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8): 1634-164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2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东周列国·春秋篇》是1996年由中央电视台出版的大型历史电视剧,所记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剧中诸侯间盘根错节的恩恩怨怨和宫闱深处的明争暗斗,真实地还原了春秋时期人们之间相互倾扎的原始血腥样态。作为再绘春秋时期的波谲云诡、尔虞我诈的一部剧作精品,至今还在互联网视频网站上复播,播放量竟超过四百万。同时,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东周列国·春秋篇》也往往被反复剪辑,作为介绍春秋时期的绝佳素材。

《东周列国·春秋篇》是历史正剧,反映的又是一个侯国林立,矛盾重重的时代,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从语境角度而言,自然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事件发生的多样现场语境。该剧制作精良,其人物台词、体态表演乃至旁白都为语境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对《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境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历史剧的语用学研究非常少,目前只有孟昭萍的《英国历史剧中管家身份构建的语用学研究——以〈唐顿庄园〉为例》一篇。该文章运用动态语境的顺应理论研究了影视剧《唐顿庄园》中以管家身份构建的语境 [1]。而有关《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用研究论文,目前没有任何文献。关于该电视剧研究的文献仅有2篇,王凡的《由人物塑造看电视剧〈东周列国〉的文学改编意识》,从史实和人物活动角度挖掘、研究了文学改编下的忠实性与创新性思维的结合 [2]。刘波在《毁誉参半话春秋——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的得与失》中指出了该改编作品的局限性 [3]。由此可见,对于《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用研究暂为空白,本文的研究,应该是有关该剧语境研究的首创。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东周列国·春秋篇》第4集和第5集的语料进行语境研究。下面简单介绍第4集和第5集的剧情。

第4集(筑台纳媳)讲述的是一段公媳之间的丑闻。卫国发生动乱后,卫宣公上位,打着为儿娶媳的名号强占了自己的儿媳宣姜。十七年后,宣姜之子公子朔诬陷大哥公子伋,卫宣公决定用计杀掉伋,二公子寿也因护保公子伋牺牲。此后,卫宣公死去,宣姜疯魔,公子朔被国人驱逐。

第5集(诸儿文姜)讲述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畸形爱恋。齐襄公和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自小青梅竹马,互生情愫。而后其妹嫁于鲁恒公。十多年后,齐襄公用计,使得文姜重回齐国,他同时除掉了有怨意的鲁恒公。但这引起国内势力不满,齐襄公被弑,最后在血泊中痴念文姜之名死去。

本文采用王希杰在《语境的再分类》对语境划分的标准进行研究。语境可分为“广义语境与狭义语境”“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历时语境与共时语境”和“显性语境与隐性语境” [4]。这四大分类总体可以较好地囊括语用学下对于语境研究的类型。

一、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代宽泛的时代、民族、心理背景,一切关涉“文化”的广阔语境都可以纳入这个范围。狭义语境分为小语境和大语境,小语境中分为组合语境和结构语境,大语境中分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语境。其实就是广义语境的具体而微的形式。

二、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动态语境指交际者在对话时动态生成的语境,可以从接受者和表达者语境来探究。本质上说,并不存在完全的静态语境,静态语境在交际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本文将分析的语料认定为静态语境。

三、历时语境与共时语境。历时语境指历时过程中的语境变化,可以从表达和接受两方面研究。共时语境也较为特殊,这部分本文从影视剧对话立场出发,将该剧的共时语境限制在现场共时之上。

四、显性语境与隐性语境。王希杰将这个分类作为一种指导性质的方法论看待,因此本文不采用这个分类进行研究。

2. 《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境分析

2.1. 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

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看,广义语境其实可以包括说话者所在的一切空间与时间,与对话有关涉的内容都被包含在这个领域之中。王希杰将广义语境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化。狭义语境是对广义语境的具体阐述,按更为细致的条件进行了分类。

2.1.1. 广义语境

广义语境所研究的并不只局限于话语本身,它所关涉的对象往往是整个对话所处的时代、文化以及民族心理背景。

例1:

(对话背景:卫国发生内乱,石厚扶持三公子州吁上位。但州吁无治国理政之才,石厚希望其父石碏出面维护州吁。)

石厚:父亲!儿子如今有出息了,儿子是奉新君之命来的。

石碏:哼,什么新君呐?

石厚:就是三公子州吁呀。

石碏:废话!这我还不知道吗。

作为卫国大夫的石碏必然知晓卫国发生的政变,也肯定得知了自己儿子和新君州吁之间狼狈为奸的事实。但是石碏却在已获悉这一信息的前提下,还要问出“什么新君呐?”的问题,这要从更为深层的政治心理背景考察。春秋末年,周王室的政治向心力衰微,以“礼”来维护社会伦理的常态已经趋向崩坏。州吁弑君篡位,得位不正,引起了士大夫石碏的愤懑。石碏明知故问的回答,其实暗含着保守的士大夫集团对于公然破坏礼法制度行为的愤怒嘲讽。而石厚缺乏对“礼”认同的广义语境,自然不能理解父亲的反问。

2.1.2. 狭义语境

狭义语境关涉的对象一般只关涉语言环境。王希杰对狭义语境的分类相对比较细致。第一种是语言内的环境,即小语境。小语境可分为结构语境和组合语境。第二种是话语出现的环境,即大语境。大语境可分为物理世界的语境、文化世界的语境和心理世界的语境。下面分别从小语境和大语境的分类探究《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境情况。

1) 小语境之结构语境

结构语境通常是指语言结构中低等级的单位在上一个层次里所处的环境,语言使用者不能够轻易改变这种结构。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需要通过固定语言单位所在的环境,包括语素、词、短语等,才能达到理解会话含义的目的。

例2:

(对话背景:石碏参见卫恒公,弹劾卫恒公的三弟州吁。)

石碏:这些都是弹劾三公子州吁种种劣迹的,请国君过目。

卫恒公:三弟的性子是暴躁些,我,劝劝他就是了。

石碏:臣以为国君倒是应当学学郑寤生了,在当断则断的时候,为国除掉祸害。

卫恒公:你让我除掉三弟?

卫恒公通过“除掉祸害”这个短语结构,结合石碏话中的语境,理解了他的意有所指,即除掉像郑寤生弟弟一样谋逆的州吁。虽然石碏并没有直说“除掉州吁”的话,但是交际者双方却通过语言环境中上位词(“祸害”)和下位词(“谋逆的州吁”),达到了理解的目的。

2) 小语境之组合语境

组合语境指语言运用者使用语言时,较低层次的语言单位在上一个层次所处的环境。和结构语境相比,组合语境的焦点在于说话者的后一个话论结束时,前一轮语言结构所处的环境是否是发生了变化。

例3:

(对话背景:连氏就驻守葵丘一事游说连称,挑拨他和公孙无知造反。)

连称:不是发配,是我提议国君派军去守葵丘的。

……

连氏:我知道,国君说了,既然连大夫觉得葵丘非守不可,那就麻烦你辛苦一下。新区葵丘驻守一年,等明年瓜熟的时候再派人去替换你们,是不是这样啊?

连称:你怎么知道?

连氏:何止我,有人把这件事编成“瓜期之代”的故事……

连称:别笑了!

连称被齐襄公发配到葵丘驻守边疆,连称将军一开始称此事为“驻守”,认为是正义的事情,但是经过了连氏的挑拨,连称却怒斥道“别笑了”。此时前一个语段中的所谓“驻守”在连称想来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讽刺的符码,这自然也改变了其原本的语言环境和语境特征。

3) 大语境之物理世界语境

在一段对话中,如果说话者出现了眼神、情绪、体态的异常,往往提示着某些言外之意的产生,甚至各种物理世界的变化,诸如天气、疾病之类也会引起这种现象。

例4:

(对话背景:卫宣公和公子朔正密谋如何除掉公子伋,公子寿的出现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卫宣公:(眼神躲闪)寿儿有什么事情?

公子寿:父亲,我是为兄长的事情来的。

卫宣公:不必说了,我已经原谅他了。

……

卫宣公:我还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公子寿:机会?

卫宣公:齐侯约寡人会兵讨伐纪国,我准备派伋子去齐国,与齐侯约会出师日期和路线,但愿伋子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从物理世界语境分析来看,这段对话出现的人物有卫宣公、公子寿、公子朔,地点在王宫内室,卫宣公和公子朔的眼神躲闪,语气佯装镇定。虽然在话语上没有显露任何不当之处,但是公子寿却敏锐地捕捉了现场的诡异气氛和其父反常的身体动态,这引起了公子寿的高度警觉,察觉到了卫宣公言下对于公子伋潜藏的杀意。

4) 大语境之文化世界语境

文化世界语境包含了对话者双方需要理解的当下语境背后的文化、民俗、艺术、观念等要素,这常常和说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文化素养挂钩。

例5:

(对话背景:齐襄公邀请鲁恒公宴饮,鲁恒公酒宴上论及齐国当地歌谣)

鲁恒公:我只是怕……

齐襄公:怕什么?

鲁恒公:怕你们齐国的狼把给她吞吃了。

齐襄公:齐国哪有这种狼?

鲁恒公:没有,那么狐狸有没有啊?你们南山不就有一头吗,还是雄的呐。(看向歌伎)唱歌的,《南山之歌》会唱吧?唱一个“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哥哥爱妹妹!”

鲁恒公在宴饮之时突然提到了“狼”“狐狸”以及《南山之歌》,看似和宴会饮酒作乐的主题毫不相干。其实这背后蕴含了一桩宫廷丑闻,即齐襄公和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私通,而文姜早已是鲁恒公的夫人。鲁恒公之所以借齐地盛传《南山之歌》来讥讽齐襄公,就是因为说话者双方都拥有理解民谣的共通文化语境,同时从社会地位上看,两者都身居国君高位,对于民间针对王室秘事的讽刺之作自然十分敏感。

5) 大语境之心理世界语境

说话者除了会受到来自外界的物理和文化图式影响外,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人格秉性也会组成说话者内部的心理语境,心理世界的语境一般不易直接被他人察觉,它要通过说话人的各种外部显性特征表现出来。

例6:

(对话背景:鲁恒公和夫人文姜受邀去齐国,文姜在齐国宫殿过夜,鲁恒公彻夜难眠。)

鲁恒公:夫人怎么还没回来。

侍从:夫人刚才派人传话,她在宫中与旧日宫女叙话,今日不回馆驿了。

鲁恒公:套马,备车,我要进宫。

……

鲁恒公:开门,我找你们国君!开门,我找你们国君!开门,我找你们国君!开门……

身为礼仪之邦鲁国国君的鲁恒公,在深夜大砸齐国宫门,连声称找“国君”即齐襄公,全然不顾礼仪。鲁恒公的行为从心理语境上分析较为合适。鲁恒公的妻子文姜和哥哥齐襄公私通,自己早已知晓此事,又得知文姜在齐国国宫过夜,更是惊讶和羞耻不已。鲁恒公的心理语境此时表现得极为嫉妒、愤懑和不甘,于是借着找国君的冠冕堂皇理由,实则是打探文姜的处境。

2.2. 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

说话人和语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语境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因为任何一种语境从说话者不同的交际条件下出发(包括时间、地点、文化等要素)都会产生变化。而静态语境是说话者和接受者都没有付诸于努力而无需注意到的,是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的。

2.2.1. 动态语境

动态语境可以从表达者语境和接受者语境探微,从表达者语境来看,动态语境会产生质的转换,体现在表达者的语体风格、用词转换、态度立场部分或者全方位切换等。而从接受者来看,动态语境所作用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接受者解码的效果是有产生很大区别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1) 表达者的动态语境

从表达者的立场来看,语境的选择会呈现出一种波动关系,这和物理世界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常常有关系的,某个人物或者某种事情的发生都会引起这种语境态度上的波动。

例7:

(对话背景:鲁恒公在齐国领土身亡,鲁国使者来庙堂上吊唁,并质问鲁国国君的死因。)

齐襄公:这个信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完全是意外……不错,可以问问公子彭生。

(文姜上)

齐襄公:妹妹!

鲁国使者:文姜夫人请齐侯主持公道。

公子彭生:国君做主,确实是鲁侯他,他自己喝多了。

齐襄公:住口!正因为鲁侯酒醉,我才让你扶持上车,小心照顾。你却玩忽职守,使得贵宾身亡,拉出去砍了。

齐襄公暗中指使公子彭生除掉鲁恒公,而他莫名其妙的态度转变令公子彭生十分震惊。原因在于文姜的出现使齐襄公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姜在齐襄公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尽管在这个话段中文姜始终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再加上鲁国给齐国施加的舆论压力,使得齐襄公从先前拒不承认的态度最终决定惩治替罪羊公子彭生。

2) 接受者的动态语境

当发话者完成一个话轮时,听话人就会对其进行解码,但是个体由于解码程度的不一,就会造成语境理解的差异,即动态的接受者语境。这种现象尤其要在以书面语方式呈现的语境形式给予关注。

例8:

(对话背景:齐襄公邀请鲁恒公及其夫人文姜去齐国为他娶妻议婚,大臣们对此意见和鲁君不一。)

大臣甲:按说,代天子议婚,是件极有体面的事情,只是文姜夫人同去齐国之事……臣以为,还是……

施伯:可是,齐强鲁弱,日后万一有求于齐国,只怕……

鲁恒公:哼!什么还是、只怕。不就是十几年前,人们都议论她和她哥哥诸儿吗,这事我又不是不知道,吞吞吐吐干什么!

当第一个大臣完成话轮后,施伯和鲁恒公分别发表了看法。对于去鲁国这件事,施伯的语境是站在国家外交层面考虑,而鲁恒公为了维持自己的颜面则直接点破了这件宫廷丑闻。这说明施伯和鲁恒公对大臣的解码方式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才造成了接受者语境的动态变化。

2.2.2. 静态语境

上文已经提及,语境是处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系统之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静态语境。但是说话者却依然可以在一个语段中提取自己需要的稳定语境,交际者双方也可以做到维持稳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这个连续统中,语境是没有产生质变的。

例9:

(对话背景:公子伋动身出使齐国,公子寿乘船追赶他。)

公子寿:伋子,伋子哥哥。是我,我是寿啊,伋子。

公子伋:寿,快把船停下,快,船家,快停船,快停船。

这是一个典型的静态语境。公子伋和公子寿互相招呼,两者的话轮构成了一个以“见面”为中心的语境。在这个环境下,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产生质变。静态语境的双方都默认这种互相招呼的话语行为。

2.3. 历时语境与共时语境

2.3.1. 历时语境

历时语境指交际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话语的解码效果不同,而这种产出结果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影响表现。我们可以从表达的历时和接受的历时进行研究。

表达的历时语境是指说话者的不同话语策略选择,而接受的历时语境是指听话者在不同阶段对于某种本质相同的之事物的理解不同。

1) 表达的历时语境

历时条件的不同会影响说话者在表达同一个事物或事件的语言具体选择,进而造成截然不同的语境差异。

例10:

(对话背景:邢氏在面对卫恒公,面对被打伤的伋子和最后面对被杀害的伋子三个片段)

邢氏:那就请国君把伋子那个贱种除掉吧。

……(伋子被卫晋公殴打)

公子伋:二位母亲

邢氏:伋子,好好养伤,逼急了,大娘带你回邢国。

……(伋子被杀)

邢氏:你,你害死了伋子!

在一个长达十七年的历时过程中,邢氏的表达语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一开始将公子伋视为“贱种”,再到将公子伋看作自己的儿子,指责宣姜红颜祸水,间接地导致了公子伋的死亡,更将无穷的灾难引来了卫国。邢氏作为不变的主体,而她的话却体现了历时语境中的词汇选择和态度变化。

2) 接受的历时语境

接受的历时语境体现在听话人在对同一个内容进行解码时,不同时间因条件和环境不同所产出的解码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相比较接受的动态语境来看,历时语境的着重点是对同一个接受者的不同时间段的理解语境进行研究。

例11:

(对话背景:齐襄公和连称商议如何处理和卫国外交的事宜。)

齐襄公:他(公子朔)算什么国君,逼死两个哥哥,叫国人哄得到处乱跑。哼,谁还有功夫管他的闲事。

连称:是,此人是不得人心,不过,臣以为,如果能大张旗鼓地替他讨回卫国,受到震慑的却是其他诸侯。

齐襄公:那好,叫他前来合计一下。

……(文姜回齐国)

公子朔:眼下一切就绪,正是收复卫国最好的时机啊,断不可中途而……

齐襄公:贤弟,实在不凑巧,你在这里再安心地住些时候,等忙过了这阵子再说。

齐襄公在对处理卫国内乱同样的事情进行解码时,先后产出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解码连称的语境时,得出了用“震慑诸侯”的手段,赢取“接回文姜”的强势舆论,而在公子朔和他周旋时,他却因为文姜已经到了河畔边而将扶持公子朔这件事忘在脑后。所以即使相似的话题,在不同时段对于接受者来说作用的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2.3.2. 共时语境

共时语境只可能存在于现场发生的语境之中,即使是完全一样的话语,我们也不能将它视为共时语境,因为它在历时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差异。鉴于共时语境和影视剧的特殊性,本文将分析的语料认为是共时现场发生的。

例12:

(对话背景:齐国宴饮,齐国大臣为鲁恒公祝酒。)

大臣甲:感谢鲁侯为寡君远道跋涉辛苦了,请。

鲁恒公:对,不远万里,送上门来。

大臣乙:祝鲁侯和文姜夫人,百年恩爱,如鱼得水。

鲁恒公;什么意思?

大臣乙:文姜夫人是我们齐国人,是寡君的妹妹,鲁侯能与夫人百年偕和,不正象征着我们齐鲁两国的友谊吗?

鲁恒公:这么说来,我要是让她长年呆在齐国,不是更好吗?

这段现场的共时语境涉及到了鲁恒公和大臣们对于文姜婚姻的看法,大臣们看似并无言外之意,但是对于鲁恒公来说,文姜夫人的丑闻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在大臣提到“远道跋涉”“百年恩爱”“如鱼得水”“齐国人”等词语时,他从语境中延伸出了这件宫闱秘事并说出“让她长年呆在齐国”,鲁恒公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就是依靠着这种现场语境触发了他对历时语境的叠加。

3. 《东周列国·春秋篇》语境研究的作用

从语境角度分析《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台词、人物等要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剧的人物性格塑造。《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语境会借助大量春秋时期的歌谣、民俗来推进剧情,上文所提到《南山之歌》既刻画了嫉妒心极重的鲁恒公形象,又显示了人物矜持的身份特点,推进了齐襄公和鲁恒公的矛盾激化。再如,《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境理解还十分依赖对政治语境的理解,对话时扣人心弦。如连氏挑拨哥哥连称时,用“瓜期之代”的故事暗讽齐襄公对连称功劳的忽视,意图引发一场政治斗争。这个过程中连称、连氏的性格都有了很好的呈现。由于大多数历史剧的人物形象都是从小说、史书改编而来,所以必然会经过一个再加工的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依据史料所能得到的语境,将人物置于这些语境之中,对于人物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该剧的语境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情节的发展。剧情的发展往往是由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他所知道的背景知识产生了变化。这些都是语境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动态的变化之下,剧情也就被推动了。例如邢氏对伋子态度的转变,正是由于前后语境发生了变化,而她态度的前后的强烈反差,从剧情的角度来看,也正好使剧情更为跌宕起伏。

此外,该剧因其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极度纷乱、矛盾重重的社会,其语境所蕴含的复杂多样,尤其是历史文化背景语境方面的丰富层次,是很多其他语料所不能看到的。因此,从丰富语境研究的角度来看,《东周列国·春秋篇》对语境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后来的语境研究者提供很多的样本和借鉴。尤其在动态语境上,历史剧中的人物对话往往会是发展多变的,又和会话含义结合得十分紧密,研究价值很高。国内对于情景喜剧、喜剧电影等语用研究较多,长期以来将历史剧这一丰富语料研究忽视了,而实际这这一题材是很值得研究的。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东周列国·春秋篇》的语境特点。第一节对于现有的文献做了梳理,介绍了国内外语境研究的基本流派。第二节运用王希杰的语境理论,将“广义语境与狭义语境”“动态语境与静态语境”“历时语境与共时语境”作为本文采用的语境研究分类标准。第三节从上述的三个方面,结合影视文本的具体语料分析语境特点。第四节探讨了该剧语境研究的价值。该剧的语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该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也为语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样本和借鉴。

致谢

本文在通讯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王飞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王飞华,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孟昭萍. 英国历史剧中管家身份构建的语用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 王凡. 由人物塑造看电视剧《东周列国》的文学改编意识[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1): 42-46.
[3] 刘波. 毁誉参半话春秋——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的得与失[J]. 电影评介, 1997(5): 27.
[4] 王希杰. 语境的再分类[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