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阅读的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terature-Reading Aided Seminar Teaching Model—Taking the Course of General Linguistic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2.108221, PDF, HTML, XML, 下载: 276  浏览: 417 
作者: 刘秀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文献阅读研讨式教学《英语语言学》Literature Review Seminar-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General Linguistics
摘要: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高度理论化、抽象化,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参与度底、课堂教学效能差和学生差异化需求不能完全满足等问题。Z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摸索,逐步形成文献阅读支持下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学生在相关文献支持下积极进行新知识建构,研讨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课堂研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文献阅读和课堂研讨,学生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指导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Abstract: “General Linguistics”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senior English majors. The course is featured as highly theoretical and abstract in teaching content.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re relatively low.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needs cannot be satisfied. To solve the afore-mentioned problems, the teaching team of “General Linguistics” in University Z proposed and practiced literature-reading aided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t is found that students’ initiative role of classroom exploration can function better with this model. With the assistance of previously reviewed literature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construct the new knowledge proactively. Seminar based classroom discussion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inguistic theory and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Students’ ability of applying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search can also be improved by reading literatures and having classroom seminars.
文章引用:刘秀梅. 基于文献阅读的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英语语言学》课程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8): 1643-16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8221

1. 引言

《英语语言学》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外语言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理性思维 [1],使学生掌握语言学学科基础知识,同时为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做好准备。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主要成果,从微观到宏观、从语言本体研究到跨学科研究、从传统语言观到现代语言观对语言学主要理论、语言学研究各流派及语言学的不同分支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教学内容体现出极高的理论性和知识性。

2. 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Z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中,《英语语言学》理论课时32学时,在第七学期开出。多年教学实践表明Z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在以下四方面需要提高。首先,在教学目标设置方面,《英语语言学》比较强调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学生思辨能力、观点输出能力、以及运用语言学理论指导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够;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高度理论化,知识难度高、密度大、覆盖面宽。艰深晦涩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出很大挑战,教学方法亟需改进;同时,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宣讲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造成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被动接受,知识理解深度不够,甚至一知半解;另外,高年级本科生在毕业出路方面已有明显分流。一部分英语专业本科生选择继续在本专业读研,另一部分同学则选择毕业后就业或者跨专业读研,学生对语言学教学需求差异很大。对于计划本专业读研的同学而讲,课堂教学内容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而对于计划就业或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讲,课堂教学中抽象深奥的语言学理论已经让他们“消化不良”。因此《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Z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最终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文献阅读支持下的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几轮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为灵活有效,能较好解决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更高。

3. 文献阅读支持下研讨式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自主探究作用,要求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2]。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主要依靠学习者主动建构,通过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相异同时又互为补充的过程完成知识建构 [3]。

认知建构主义倡导者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在处理新信息时需要综合运用身体与心智功能来同化新知识以完成学习 [4]。Tobias (2010)认为学习者先前知识与新信息的关联性形成了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加工倾向与加工能力 [5]。《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一门语言学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储备很少,原生知识与新教学内容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学生缺少知识建构的必要基础。以胡壮麟版《英语语言学教程》(第5版)为例,本教材以结构主义为起点梳理了语言学流派的沿革发展。但教材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内涵、研究范式的历史基础和发展变化并未交代,学生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建构无法开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通过课前阅读相关文献,使学生了解结构主义语言学是在19世纪以比较语法为主的传统语言学基础上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范式革新,则可弥补学生原生知识的不足,为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文献阅读支持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宽度,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文献阅读使学生了解到语言学研究范式嬗变的内在联系 [6],在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同时,提示学生关注现代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的对立性和内在关联,学生辩证思维得到启发。

社会建构主义的提出者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者思维发展建立在与水平更高的人对话的基础之上 [7]。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包括就近发展区(ZDP)和支架理论(Scaffolding)。Pica (2013)认为同伴在课堂互动中同时担任专家与新手双重角色。同伴之间互相搭建支架,彼此协助以解决问题 [8]。同伴支架的作用体现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同伴提供观点、简化学习任务、维持既定目标、提供情感支持等方面 [9]。在Z校以往《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低;不少同学认为语言学知识晦涩枯燥,学习兴趣无法维持,使教学工作开展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文献阅读支持下的同伴互动研讨活动,通过同伴间的信息输入、观点分享、激励交流,可有效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伴间相互提供情感支持,能较好地保持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

4. 文献阅读支持下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英语语言学》教学目的以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指导实践为导向,教学内容表现出知识理论化、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点。Z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形成文献阅读支持下研讨式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

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aided and seminar-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图1. 文献阅读支持下研讨式课堂教学流程图

4.1. 筛选相关文献,设置研讨主题

《英语语言学》教学内容高度概括,拓展空间巨大。教师需要在课前为学生精心选择相关文献,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初次接触的语言学理论知识。课前文献阅读一方面降低新知识理解难度,同时实现知识掌握的连续性。教师选择的文献要体现基础性和权威性,文献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高度契合,且有较好的时效性。文献阅读的目的在于填补学生语言学原生知识的不足,文献质量直接决定其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所产生的帮助程度。对于本科生而讲,语言学属于导论性质,文献难度过高会对学生形成认知挑战,也无法起到辅助建构新知识的作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会提供大量层次不齐的文献,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内容,教师在筛选文献时要严格把关,保证文献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为使文献阅读成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基础,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文献在内容上有高度针对性,而且文献力争能体现该研究主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Z校《语言学教程》(胡壮麟 第五版)第六教学章节为例,本章教学内容为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跨学科特点明显。仅依靠教材内容和教师有限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透彻掌握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基于此,教师为学生筛选了国内认知语言学著名学者束定芳老师的两篇论文作为教学支持,分别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 [10] 和“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11]。通过课前阅读,学生提前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常用研究方法以及认知语言学在国内的研究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效扫除教学障碍,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指明本章节教学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

文献阅读的目的在于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主体。较之盲目阅读文献,有针对性的研讨问题可使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激发学生思考热情,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成就感,并有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文献阅读支持下的研讨式课堂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布置文献阅读任务时,还应特别注意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的问题,问题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并与教学内容高度关联。学生在研讨问题的指导下,对文献进行深入阅读,为开展课堂研讨做好铺垫。

4.2. 组织课堂研讨,学生输出观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消化和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研讨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表达观点、分享知识的良好机会。研讨活动一方面可在师生、生生间形成丰富多元的信息交流,还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为使研讨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应致力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活力和求知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乐于发表个人想法,积极跟进同伴和教师观点,或补充、或点评或质疑。这样,通过活跃平等的课堂研讨,在师生、生生间形成信息多向快速流动,最大程度拓宽课堂教学容量,学生对知识点理解融会贯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培养了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Z校《语言学教程》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的研讨方式包括互动式专题汇报、小组研讨、班级专题论坛等。以教学内容第一章节“语言学导论”中语言任意性这一知识点为例,任意性是索绪尔对语言符号系统的核心认识,也是索绪尔语言学主张的基本出发点。而教材中对语言的任意性并没有充分展开,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表现出诸多困惑。为此,教师围绕语言的任意性这一专题开展了班级研讨。课前为学生提供了“任意性的限制:索绪尔的理性观探究” [12] 和“论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层次性” [13] 两篇文献。设置了“语言任意性是绝对的吗?”作为班级研讨的主题。教师和学生围绕语言任意性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展开讨论:

1) 单语素词语层面的语言任意性是否受限制?

2) 复合词、派生词层面的语言任意性表现如何?

3) 拟声词、感叹词是任意的吗?

4) 汉语象形文字如何解释语言任意性?

5) 语言在句法层面也是绝对任意的吗?

学生结合文献和个体语言经验,就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研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单语素词语层,语言任意性不受限制;而在其他层面,语言的理据性和象似性也在发挥作用,语言的任意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班级专题研讨在学生主动探索下,对教材知识进行挖掘拓宽,使学生对语言任意性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4.3. 教师点评反馈,学生建构知识

教学研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略,精当得体的教师点评不仅可以提升研讨效果,还有助于凝聚学生注意力。研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筛选文献、确定研讨主题、设计研讨形式。研讨活动进行中,教师一方面要平衡个体发言时间,保证大多数同学可以参与进来;教师还应时刻关注研讨方向,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和引导,推动研讨活动朝既定方向发展,提高研讨效率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观点进行及时点评反馈,从内容、表达、逻辑等方面对学生观点输出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从研讨活动中获得最大受益。研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零散、朴素的观点进行提炼总结,梳理各方观点,明确争论焦点、陈述理论要义,帮助学生建立研讨活动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直接联系。通过研讨,教师还可启发学生如何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指导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更好地实现学习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

5. 总结与反思

文献阅读支持下的研讨式课堂教学在主要依循教材的前提下,突破教材的“本本主义”束缚,适度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自主选择权。课前文献阅读弥补了学生原生语言学理论知识不足的欠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建构的必要基础,降低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成为可能。研讨式课堂教学,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优势,有效解决学生语言学课堂被动参与、消极出勤等问题,在语言学知识掌握、英专本科生综合能力提高和指导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在本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研讨式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课堂研讨活动的开展也对把控课堂教学时间提出很大挑战;同时,《英语语言学》覆盖了语言学理论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开展中,教师和学生也要解决教学内容取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鞠玉梅. 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8): 31-33.
[2] 何克抗.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4(3): 12-16+71.
[3] 麻彦坤. 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教育观的互补[J]. 全球教育展望, 2004, 33(11): 77-80.
[4] 王峥. 概念图的应用对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作用分析[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4(1): 19-21.
[5] Tobias, S. (2010) Generative Learning Theory, Paradigm Shifts, and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Tribute to Merl Wittrock.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5, 51-54.
https://doi.org/10.1080/00461520903433612
[6] 田惠刚. 结构主义: 语言研究方法论的嬗变与批判[J]. 外语教学, 1995(1): 8-14.
[7]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8] Pica, T. (2013) From Input, Output and Comprehension to Negotiation, Evidence and Attention: An Over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Learner Interaction and SLA. In: Mayo, M., Mangado, M. and Adrián, M., Eds.,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aals.9.06ch3
[9] 徐锦芬.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1): 15-23.
[10] 束定芳.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52-56.
[11] 束定芳.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 现代外语, 2009(8): 248-256.
[12] 张延飞, 刘振前. 任意性的限制: 索绪尔的理性观探究[J]. 外语教学, 2015(3): 17-20.
[13] 胡剑波. 论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层次性[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 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