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启示
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New Era to Marxist Productivity
DOI: 10.12677/ACPP.2022.114116, PDF, HTML, XML, 下载: 154  浏览: 232 
作者: 王倩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新时代生态文明生产力New Er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ductivity
摘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面对世界各国的快速发展,经济要素被提到首要地位,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自然资源过度使用、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等现象,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全新解读,赋予了新的内涵,揭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发展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ic factors have been raised to the primary position, whil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gnored, resulting in the excessiv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serious damag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urther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ideas 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new era. It realiz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endows it with new connotation, reveal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ilding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s of great valu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文章引用:王倩茹.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及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4): 648-65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16

1. 引言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中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1] 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具有战略全局意义。对这一理论进行认真梳理、研究学习、充分实践,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关于生态的思想

马克思的生产力学说中多次提到“自然”,而这里的自然蕴含着生态思想。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掩盖了自然生产力,而自然生产力也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产力是指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由于在马克思的时代还没有“生态”、“生态环境”等术语,所以在马克思的经典表述中多用“自然”、“自然力”等来指代自然生产力,强调的是生态环境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和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化的能力。具体地说,生产力就是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而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并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因而标志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2]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生产力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一方面人的本质自然力量不断地被对象化,把自己的力量转化到自然物中,与自然物结合,使自然不断地被人化。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的结合,进而形成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物质资料,没有自然本身的物质存在则难以实现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自然界外部的力量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人的体力,自然的规律也不断地被人掌握,并转化为人的智力,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地得到加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是自然对人的改造,自然对人力量的转化。自然界与人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产力,构成了生产力的本质。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所以生产力与自然界的力量是分不开的。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并且能够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被称为劳动者。作为劳动者的人从根本上讲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马克思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3] 而这些生活资料都要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汲取。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污染、水资源枯竭,那将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无法生存,那么生产力必然无法发展。

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及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以及经过加工的人工物。由此可见自然物是劳动对象的源泉,而自然物源于生态环境中,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均来源于生态环境,一个运转良好的生态系统,资源将会循环再生,而当为发展生产无节制的消耗自然资源,则会引发资源枯竭,生产资料无从获得,因而生产过程也无法完成。

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中介,传递着人对自然的作用,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尺度体现。从广义上讲,劳动资料包括除劳动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有的直接向劳动对象传导,如工具或工具机等;有的则是间接起到这个作用,比如土地、道路、管道、生产建筑等等。因此劳动资料来源于自然,也就是受生态系统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运转正常的条件下,劳动资料就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道路、交通工具、救援系统都会在生态运转正常下而正常运转;而当生态出现危机,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气象灾害等都会致使劳动资料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不仅仅生产发生停滞,人类都将难以存活。因此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蕴含着自然生产力的意蕴,生产力不能离开自然的依托,为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3.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

西方发达国家,早期为发展经济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味的消耗、破坏环境,而后才幡然醒悟,可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早已难以补救,甚至要付出成倍的代价;同时,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了损害,所以,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会走得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数百年来西方国家所取得的经济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为达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在生态资源方面做出了一些牺牲,无节制的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新时代重新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战略全局地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自然生产力也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力有二重维度,由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共同构成,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并且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来源、过程都包含着自然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没有自然生产力就谈不上物质生产。马克思曾指出:“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 [4] 这里的物质基质指向的是生态资源,马克思认为生态资源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界当中的生态资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5] 的论断中不难看出,这一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生产力的认识停留在社会生产力上,以及后来提出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上,而忽略了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这个角度深刻阐明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看到了生产力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将一直忽视的自然生产力提到了重要地位上。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中还包含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运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经济社会稳速发展的依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7] 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也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基础,但能否让生态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人类对其的合理利用程度。在人类社会发展最初,生产力水平处于极其低下的状态,人受自然的支配,对自然持敬畏的态度;随着历史发展,科学技术跃居首位,成为第一生产力,这一时期的人类为满足无限的物质需求,不断地从自然掠夺资源,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对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高低会受自然力的影响,如风力、电力等自然力也是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其促进或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当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水资源充沛、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等优势对人类发生、发展生产力提供便利条件;反之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土地沙化、水资源枯竭、极端气候等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要对自然资源采取可持续的、健康的利用方式,从而使自然资源的再生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下的生态生产力思想破除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起来的旧观念。自然力对于生产力来说是作为物质基础而存在的,对生产力系统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从生态文明的视角阐明生态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类的生存、生产、发展都离不开最基础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物质相比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物质,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更具有根本的驱动力。因此,合理利用与开发生态资源有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处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要注重的是二者的平衡发展,运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大的本钱。传统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地,可以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而实际恰恰相反,生态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使用过度就会造成生态失衡严重的问题。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指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再加上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人们将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抛在脑后,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形成对人类生产发展的桎梏。如今幡然醒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与推进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根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理论的价值意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8]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生产力的深刻解读是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是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开创建设美丽中国新局面的重要思想保证,对于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建设美丽中国、引领中华民族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一理念首先对中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探究的中心,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不仅限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还涉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要致力于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实践的家园——生态环境,否则当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都遭到破坏,美好生活就无从谈起。这一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和全方位的社会发展,这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时代课题相结合,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并体现出生产力发展中自然规律对其的重要影响,对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这一理念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资本主义国家早期一味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自然,对环境造成损害。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尤为重要,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9] 这揭示了,没有从自然界所获取的物质资源,人类就无法存活。人类的生存依赖着自然,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整体,而非对立面而存在,人类要繁衍生息并不断创造新的文明和历史,就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既然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保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是人类的立身之本,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奋斗方向,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描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0] 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仅是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是自然之物,人来之于自然,人的生存发展资料取之于自然,因此需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指引,其中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群众追去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反映。要在理念的指导下,推动措施的出台和科学的监管体系的建立,让绿色发展落到实处,解决人与自然的环境问题。

这一思想为中国的全方面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指导,并摸索、创新出一套新的发展方案,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新的启示。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11] 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为了让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自然,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之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携手建设生态良好的人类家园。能源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等突出的全球生态问题,并非能靠一己之力完成治理,而需全球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大国责任,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持续不断的进行,在未来,仍有许多问题、任务需要我们去解决和应对,因此中国还需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更多方案和智慧,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5. 结语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思想的相关重要论述,在赋予了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平衡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站在长远、整体、全局的高度去看待二者的关系,切勿左支右绌、急功近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5] 的科学论断,为中国乃至全球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 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09.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9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第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0.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2.
[5]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 人民日报, 2013-05-25(001).
[6] 本刊编辑部.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J]. 时事报告, 2018(11): 15-16.
[7] 习近平: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 人民日报, 2015-01-22(1).
[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