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注重实践:卢梭教育思想溯源及启示
Respecting the Law and Focusing on Practice: Traceability and Inspiration of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
摘要: 《爱弥儿》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的教育学著作。它以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的形式,通过虚拟的“爱弥儿”的成长经历,在批判封建专制教育弊端的同时,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论”和“阶段教育论”,提出了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理想。卢梭的教育思想突破传统封建教育的樊笼,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亲身实践,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对当今的学校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Émile is a pedagogical work by French philosopher, thinker and educator Jean-Jacques Rousseau. In the form of an educational novel with narrative and discussion, it critic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feudal autocratic education while expounding his “theory of natural education” and “theory of stage education” through 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the virtual “Emile”.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 breaks through the cage of traditional feudal education, respect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focuses on hands-on practice. Although it has a few historical and class limitations, it still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school education. Although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 breaks through the cage of traditional feudal education, respect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focuses on hands-on practice, it still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school education although it has certain historical and class limitations.
文章引用:李欣鑫, 钱凤欢. 尊重规律注重实践:卢梭教育思想溯源及启示[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261-326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47

1. 引言

让·雅克·卢梭一生起起伏伏,从上层人士的座上宾到隐居乡村埋头著述,而又因学说难容于教会而遭通缉,余生颠沛流离。卢梭的一生不可谓不充满传奇色彩,他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著述,比如《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我们现在要探讨的《爱弥儿》。

《爱弥儿》是一部很特别的教育学著作,一方面它的写法与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并不相同,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像一部小说或戏剧,在一个虚构人物“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卢梭将他的教育思想娓娓道来;另一方面,《爱弥儿》也是卢梭长期思考的结晶,前后经过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么一部煌煌巨作。从书的结构上来看,主体部分共分为五卷,1762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时,就是这样布局。不过后来卢梭又创作了《孤独的人》,并将它作为《爱弥儿》的附录和续集。

2. 文献综述

《爱弥儿》作为卢梭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作,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关于《爱弥儿》的研究也极其丰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主要关注了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关于《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的研究与解读,多数研究成果聚焦在自然教育方面的论述 [1] [2];二是探讨《爱弥儿》反映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和家庭教育理念 [3] [4];三是对于《爱弥儿》中的生存教育及女子教育进行了阐述 [5] [6];四是立足《爱弥儿》对于学校教育和受教育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爱弥儿》对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价值 [7] [8]。已有《爱弥儿》的研究,对于《爱弥儿》的思想渊源、思想核心的分析和总结略显笼统,从教育规律、实践教育等角度出发对于《爱弥儿》的价值和启示进行阐述相对较少,这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教育有其规律,人的成长也有其规律,如何使二者能够匹配,相辅相成,卢梭给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并塑造了“爱弥儿”这一虚拟形象,他尊重爱弥儿的成长规律,让他去探索、去发现,而在不同的阶段,他给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有所调整,自然教育、阶段教育、尊重规律、注重实践,这些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不失为可贵的教育经验。为此,本文在厘清《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教育思想的渊源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卢梭的主要教育理念,并提出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启示,同时提出其不足之处。

3. 思想溯源

十八世纪的法国依然为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所左右,资产阶级虽然已经发生,但是由僧侣和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仍然是社会的“权威”,他们乱施淫威,与下层百姓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宗教神权的控制范围涉及各个层面,教育自然也难逃其魔爪。经院式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天性和心智都被无情泯灭。卢梭作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必然扛起“理性”大旗,批判落后的封建制度,《爱弥儿》就是掀起这场教育思想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战旗。

《爱弥儿》的发表是在1762年,这之前卢梭相继发表了两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卢梭曾多次强调了《爱弥儿》在自己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当然要理解《爱弥儿》不仅仅要研究其本身,更要追溯“前缘”,把握两篇“论”的思想意旨,从而打开理解《爱弥儿》的门径。《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最早的一篇重要作品,原名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其灵感来源于1749年卢梭在一次前往拜访好友狄德罗的图中,偶然翻阅《法兰西信使报》看到的一篇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而在这篇论文中,卢梭的“返于自然”的思想得到了最初的表现。在文章中卢梭提出,自然是美好的,人出自自然,生而自由平等,并以“自然”与“文明”对抗。当然这里的自然和文明与通常意义所说的并不相同,“自然”包含人的自然权利,而“文明”则指贵族的特权。这本书奠定了其后续作品的基本观念。他在文中指责统治阶级的科学与艺术只是财务与奢侈的产物,他倡导一中小私有者理想化的社会生活,美化自然状态,美化自然感情,提倡返璞归真,反对贵族文明的虚伪造作和空虚腐化的贵族文化 [9]。在《爱弥儿》中,这种思想得到了系统的阐述,他塑造了一个虽是虚拟的,但完全出于自然的理想人格。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文章也是应第戎学院征文而作,题目是“什么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它是否为自然法所许可?”在文章中,卢梭提出自然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根本没有穷和富的观念,历史上的人类社会则是从自然状态的堕落,他提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源自私有财产的产生,这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从而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在《爱弥儿》中,卢梭则以儿童教育的视角探讨了如何保持人自然的独立性和纯朴感情 [10]。

《爱弥儿》全名为《爱弥儿或论教育》,从书名来看,卢梭以人物来为书命名,且加以副标题以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模仿柏拉图的“嫌疑”。而在《爱弥儿》中,卢梭也毫不隐晦地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倍加推崇,他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像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而是一篇最好的、从没人写过的教育论文 [11]。而之于《爱弥儿》,它是否又仅仅是一篇“教育论文”呢?卢梭在1761年12月12日致莫尔多的信中认为,《爱弥儿》是他“最有用、最好”“最重要”的著作,也最能“体现自己”,1762年与《爱弥儿》同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是《爱弥儿》的注释性附录,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主体 [12]。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弥儿》也可以说是卢梭的“政治宣言”,通过“爱弥儿”进行阐发和宣扬。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是一脉相承的,他从人生而自由平等,而主张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爱弥儿的身上就倾注了卢梭的这种理想。

4. 思想核心

4.1. 自然教育论

“自然教育”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贯穿《爱弥儿》全书的线索。卢梭认为,要培养资产阶级的理性“新人”,就必须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就曾指出,我们粗朴、自然的风尚是在艺术塑造我们的风格、教会我们的感情使用一种造作的语言之后才发生改变的 [9]。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卷,卢梭就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移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3] 在卢梭看来,教育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脱离自然,而应回归自然。卢梭是“性善论”的支持者,他认为人生来是向善的,但这种存乎自然的善,却为所谓“文明”所侵蚀,这种侵蚀在城市中尤为严重,因此,他主张远离城市,回归自然,至少要在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安上栅栏。在《爱弥儿》中,卢梭提出了“三种教育”,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和事物的教育不由人来支配,因此只有在人的教育方面采收真正的支配,但也是一部分或一定程度,因为人无法控制受教育者周围的一切。而如果一个受教育者能够由这三种“教师”共同培养,而不互相冲突,目标趋向相同,互相配合一致,那么这个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他的生活才有意义 [13]。

自然教育论贯穿了《爱弥儿》一书的始终,从出生时用襁褓束缚婴儿的身体,损伤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婴儿的“哭诉”就是在控告他所被施加的痛苦,“襁褓”既是实体,也是被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人性被其禁锢和压抑。而在儿童时期,也不应一味灌输,要让孩子去多接触自然,拥有强健的体魄,掌握一门手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自然,顺应本性,只有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才能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儿童在其成长为成人之前,就应该要像个“儿童的样子”。他主张循序渐进,在每个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4.2. 阶段教育论

在《爱弥儿》中,卢梭将对爱弥儿的教育分为了几个阶段,即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和成年五个阶段,而五个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分别是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卢梭认为,之所以要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教育,目的是为了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并使之始终处于这一状态 [14]。

在婴儿期,体育教育是主要内容,卢梭认为这一时期应顺应婴儿的自然本性,让其自然生长,这样才能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要重视儿童身体的培养,顺应自然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抵抗疾病,也为他的成长和后期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成人的作用仅限于弥补婴儿能力范围的缺陷,满足基本需求即可,而不能不加辨别地助长其支配他人的欲望。

儿童期的教育主要以感官教育为主,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还处于感性阶段,形象易于他们接受,而理性和抽象的概念还不能被他们理解,理智在这一阶段还处在“睡眠”状态。这一阶段的教育不是在于让受教育者学到多少道德和真理,而是在他的心灵周围竖起围栏,防止他的思想和心灵遭受污染,产生谬见。卢梭也提出,这一阶段,想象力的不断提高和丰富,也可能导致儿童欲望和能力的失衡。因此,要加以引导,使生活的实际需要成为其学习的动力,而非虚荣心。

《爱弥儿》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了少年时期应进行的教育,这一时期的“爱弥儿”身强体壮,理性萌芽,初具辨别能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官感受经验,因此,可以开始进行智育教育。经过这一个阶段的教育,按照大自然秩序成长起来的“爱弥儿”,身心协调,善行能思,虽然不具备渊博的学识,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热爱劳动,能够独立生活。

爱弥儿成长到15~20岁时,就进入了青年时期。青年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型,而这也阶段也是各种“欲望”蜂拥生长的阶段,因此需要进行德育,也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使他具有善良的情感,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具有坚强的意志,成长为能够抵抗“文明”侵蚀的社会人。

在成人阶段,卢梭为爱弥儿设定了一位未婚妻——苏菲,并借此对女子教育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卢梭认为,大自然既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那么他们之间既有不同,教育也应有所区别。他认为,女性的天职是侍夫育儿、操持家务,应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要受到管束,学会克制自己,要做的是使男人得到帮助。卢梭认为,女子不需要发展智力,不适宜进行严密的科学研究,也就不需要老师的专门指导。卢梭在女子教育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 思想启示

5.1. 突破樊笼

《爱弥儿》发表于十八世纪中叶,无疑是对欧洲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挑战,给沉闷的封建樊笼以重击,试图扯断套在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爱弥儿》的出现,对欧洲十八世纪的封建教育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扫荡,卢梭视古典主义和教条主义为泯灭人性的“凶器”,它们已经把无数的青年“教化”成为冥顽不灵的书呆子,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和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成为他抨击的对象,而面对急速兴起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样的教育势必被彻底改造,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成泥。

卢梭从自然主义哲学理论出发,提出了与封建专制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自然人”的“育人体系”,自成一套系统,这既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爆破”,也是其建立“理性王国”的政治宣言。卢梭也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享有“教育史中的哥白尼”的美誉 [6]。

5.2. 尊重规律

如前所述,尊重自然秩序和人的本性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儿童到成人,不同的成长阶段,卢梭设计了符合各个阶段受教育者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学习和教育方案,力图让爱弥儿自主成长,成为完完全全的“自然人”。而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是具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阶段性、差异性、不均衡、多边性等特点,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实现从“教”到“学”的中心的转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并及时更新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人”的养成是可以达到的目标。

5.3. 注重实践

在《爱弥儿》中,卢梭这位“导师”并没有对爱弥儿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尊重自然的法则,让自然成为爱弥儿最好的“教师”,通过实物实景、亲身实践进行的教育,让爱弥儿自己去通过观察和实践获取学习知识的能力。儿童时期的切身体验,感官的直接感受,观察日出日落,思考天体运动等等,这些使受教育者在时间的过程中,更正、改进和完善知识,并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4. 亦有局限

《爱弥儿》的问世,在教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但其中也有一定消极甚至矛盾之处,也要加以辨别和关注。卢梭强调按人的本性培养人,把它抽象成脱离社会的人性,这种“人性”空想多于现实。而他关于女性教育的论述也有待商榷,也受到过女性主义者的批判。可见,卢梭在女子的教育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与其生活的历史阶段和环境不无关系,也是其小资产阶级性和思想受到封建主义影响的反映。此外,在各个阶段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卢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也有一定的偏激和不足,需要辩证的分析。但总体看来,《爱弥儿》不愧为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亦可为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晓光. 《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 11(1): 147-156.
[2] 李红霞. 卢梭教育观中的“自然”解读——以《爱弥儿》为例[J]. 理论月刊, 2009(5): 45-48.
[3] 陈美兰. 读《爱弥儿》——走近自然主义教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5(16): 70.
[4] 贾萧竹. 家庭教育中的“自然之道”——从《道德经》和《爱弥儿》看中西方教育的文化共性[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8): 10-12.
[5] 高发照. 从《爱弥儿》看卢梭生存教育理念[J]. 教学与管理, 2011(30): 10-11.
[6] 夏志刚. 从《爱弥儿》看卢梭的女子教育观[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5): 159-162.
[7] 李彤彤. 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以卢梭《爱弥儿》为例[J]. 河南教育(高教), 2018(10): 6-11.
[8] 赵丹, 李军靠. 卢梭《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现代化, 2018, 5(27): 124-127.
https://doi.org/10.16541/j.cnki.2095-8420.2018.27.045
[9] (法)卢梭. 论科学与艺术[M]. 何兆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10] (法)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3.
[11] (法)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M]. 李平沤,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11.
[12] 刘小枫. 《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 11(1): 126-146.
[13] (法)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上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5+7.
[14] 孙碧. 教育适应自然——卢梭《爱弥儿》导读[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8): 7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