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探析
On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Theory of “Two Inevitability” in 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OI: 10.12677/ACPP.2022.114124, PDF, HTML, XML, 下载: 277  浏览: 557 
作者: 顾 菁: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两个必然”当代价值Marx Two Inevitability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的历史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正确的,而其中的“两个必然”论断作为《宣言》的核心理论之一,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文章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关于“两个必然”论断提出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这一论断对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依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新局、对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乐章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proved that Marxist theor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are completely correct. As one of the core theories of the Manifesto, the “Two Inevitability” theory is also developing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wo Inevitability” assertion.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u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and to compose a new movement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顾菁.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探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4): 693-69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24

1. 引言

历史在不断推进,世界不断在发展,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在这滚滚长河中,反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永驻青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1]。《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2] 即“两个必然”理论,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背景下,“两个必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新局,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指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2. “两个必然”理论提出的理论依据

2.1.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直是两大对立矛盾,既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更是资本主义无法消除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正是在这两对矛盾中,新旧社会形态才能够不断地变化、更替。马克思以此为出发点,得出了“两个必然”这一科学论断。

科技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产业革命,在大机器不断更新换代以及资本家贪婪疯狂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双重驱动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的程度不断深化和广化。从小规模的生产逐步转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冲突日益剧烈。资本家持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生产,随着社会分工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社会化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产品进入市场,但是由于大部分的财产都被少数的资本家所占有,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这一部分群体对生产出来的商品没有购买能力,于是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大量商品积压滞销,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伴随着银行倒闭、企业关门、失业率暴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表明着资本主义主导国家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根本矛盾已经迅速恶化到了一种完全不可持续调整的程度。

2.2. 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阶级矛盾

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资本家通过不断提高劳动强度、劳动量和劳动时间的方式,无偿占有工人们的剩余劳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无疑加重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由于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量的生产资金和新技术的不断投入,使得生产率也大大提升,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需要以往那样大规模的工人就可以完成生产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工人被迫失业,失业率暴增,工人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甚至流离失所。与此同时,社会阶层呈现出垄断资本主义广泛发展的趋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手中,无产阶级遭受着无休止的剥削和压迫,因此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矛盾不断加剧。

最初的无产阶级是“自在”的阶级,捣毁生产机器、罢工起义在厂房里频繁发生,但也仅仅局限于毁坏生产工具和其他生产联系本身,目的也只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日常生活的水平,保障自身的基本衣食住行。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无产阶级开始思考自身的命运,唤醒了沉睡的阶级觉悟,各地的无产阶级汇聚在一起,工人队伍日渐壮大,斗争范围也逐渐扩大,从而凝聚、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无产阶级从幼稚发展走向慢慢成熟。当无产阶级由“自在”转向了“自为”阶级后,他们逐渐认识到自身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领袖。无产者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武装,成为有组织的阶级,从而形成政党,并通过暴力革命联合起来才能真正推翻资产阶级。自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觉醒起,就成为了最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阶级,因此只要资产阶级存在一天,他们之间的阶级对立就相伴存在且不断加深。

3. “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内涵

3.1.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完整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必经的几个阶段后,最终得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阶级斗争通常是指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的两个主要阶级之间的斗争,斗争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未停止过。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而无产阶级始终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一方,因此其不断抗争、不断革命。无产阶级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获得生产资料,才能完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资料都应该全数归属于劳动者,劳动者用这些公共的生产资料去生产社会的一切产品,只有如此,才能够消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从而消弭两极分化,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这也正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是社会主义最显著的优点。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日益加重,造成了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关系也不断恶化,资本主义的弊端始终难以克服。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开始不断地进行劳动关系的调整、社会福利的改善以及工人们劳动报酬等多方面的改革,虽然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没有撼动传统的私有制经济基础,本质上只是在维持和巩固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调节。这种新的调整仅仅是延缓了“两个必然”理论实现的进程,但无法磨灭“两个必然”的必然性,更不能改变当今世界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3.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长期性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长期性。历史上社会形态的每一次更替都经历了长期的、反复的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当正确且辩证地看待“两个必然”理论,社会主义尚还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不能操之过急。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作出了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出“两个决不会”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这一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一个全局性的论述,补充说明了资本主义何时灭亡,社会主义何时胜利以及其所需要的条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4]。

在历史浪潮中,曾经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都已发展到瓶颈,无法继续推动社会进步,于是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并逐渐取代了封建制度。同样,当现有的资本主义和生产关系已经变得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中生产力的需要时,社会主义自然也就会逐渐取代资本主义。但资本主义社会早已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历程,在这数百年间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形式,为其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纵观当今世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兴衰,每一种经济社会形式从其兴起到灭绝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路径,但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本质是一个伟大而必要的历史进化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才能逐步完善。因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斗争与共存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两个必然”理论也表达着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4. “两个必然”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新动向

“两个必然”既激发了广大无产阶级解放的信心,为他们的前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新动向奠定了理论基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福利、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等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来缓和阶级矛盾,使其自身得以不断延续发展,这些举措适当降低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标榜自身制度优越性的同时,现实却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这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缺陷。

同样,社会主义国家的也在对自身的制度进行思考。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在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的同时,环境污染、房价上涨、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以及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等诸多问题也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和现象都反映出了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缺陷,与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社会制度的优势和缺点无法用任何语言去概括,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生产关系建设是否合理,它们是否切实地适应了国情、世情和党情。 [5] 资本主义目前的发展还比较稳定,其能承受的生产力还没有枯竭,还有发展的空间,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无法战胜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虽然在前进过程中会有曲折,甚至出现短暂性的反复和倒退,但它的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永远不会改变,“两个必然”不会改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也不会改变 [6]。

4.2.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新局

中国能够走上现在这条富强之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离不开共产党人的正确引领,也离不开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正是如此因为我们的不断实践和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与能量。这条道路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它也是艰辛与漫长的。“两个必然”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同时深入阐述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地探寻更合乎时代精神的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迁。但中国始终保持着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投身于国际事务,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和谐社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使得中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国还不断与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国际上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各国积极开展经贸合作等。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祖国一定会走向更加光明繁荣的未来,人民幸福指数一定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一定会越来越近。

5. 结语

“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中科学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一论断不会落伍,并将以其绝对的真理性继续在当代社会历史进程中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都是我党历经艰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获得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也是最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应沿着这条道路,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变成现实,继续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传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12-413.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11-312.
[4]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徐利梅.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解读——以中国为例探讨其当代价值[J]. 戏剧之家, 2018(27): 235-236.
[6] 任安静. 《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的状况探析[J]. 汉字文化, 2020(6): 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