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Explore Marx’s Though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Its Realistic Value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与日俱进,经济也取得了迅猛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相应地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的共鸣。人与自然关系的日渐紧张,从而演变为严峻的生态问题。屹立于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马克思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导向。因而,人类只有深入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矛盾对立关系、和谐共生关系,发掘其存在的现实价值,方能有效地应对一系列生态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has also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aused some social problems accordingly. Among the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reson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increasingly tense, which has evolved into a severe ecological problem. Standing in the new era, China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though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dvocated by Marx is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even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only by deeply grasping the dialectical unity, contradict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value of its existence, can human beings effectively deal with a seri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文章引用:王娇艳. 探赜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4): 704-70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26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论断,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强调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层次地挖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人、自然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哲学思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量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衍生的生态问题。如此,中国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于生态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2.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容阐释

2.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写道:“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1]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构成是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协调统一的必然结果,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对象赋予自然界以新的生机。此外,反观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而“共同体”一词,一方面形象地展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告诫新时代的人们能够深刻意识到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关系联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而自然界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2] 从古至今,人类无不享受着自然界的馈赠。自然界本身所具备的物质资源,支撑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这无疑会加速人类社会的演进。然而,倘若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必然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人类也将相应地付出惨重的代价。因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性揭示了人与自然不单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更是相互制约的逻辑关系。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自然环境。质言之,利用并非盲目无节制地索求自然资源,改造并非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建立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系统。诚然,自然界必会反噬人类。因此,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生态建设的关键。

2.2. 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关系

人与自然存在着矛盾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中矛盾的产生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类之所以不能借助现有的科学技术工具妄图征服自然,

是因为自然之力也同样会对人类实施报复;其报复的程度依据人类破坏自然的程度而定。正如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业生产被大机器生产所取代;资产阶级为扩大生产大肆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料以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自然界资源殆尽之日,乃人类之灾难。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必将反噬人类滥用的行为从而对其进行同等报复。因而,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重视对自然的保护。马克思认为彼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必然会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进而阻碍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如今社会,全球生态环境破坏愈发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人类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只有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关系,才能解生态问题之症结。

2.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和谐共生关系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一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力。自然生命力的延续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厘清人与自然相互平等、

和谐关系的内在要义。因而,只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生态平衡。反之,若人类执意为谋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势必会造成自然生存环境的破坏。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价值旨归,更是人类长此以往的奋斗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关系的维持必须以自然规律为准则,进而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在于尊重自然法则,遵循自然发展的恒定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始终与自然界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人类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这种客观规律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3] 在认识论中,实践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客观规律为依托。因而,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保护意识从而合理地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经济。如此,人类与自然就能和谐共生,从而共创美好新生态。此外,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并不是无序无条理的随意发展变化的而是依据一定的自然规律,人类的行为也是在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条件下进行有计划且理性的物质生产活动。相反,人类一味地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受会自然的惩罚。总而言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财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能促进经济健康持续而有效的发展。

3.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

第一,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体现了辩证性特征。马克思提出的“辩证的同时又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维的批判性继承。这种自然观阐明了人是自然的类存在物,自然属于人化的自然。早期,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4] 一方面,这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辩证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清晰地阐明了“人化自然”的内生意蕴。另外,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5],其是人与自然实现物质转换的主要载体。时代的更迭,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越发紧张。此时,人类应运用辩证思维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能解决当下全球性生态问题。

第二,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体现了实践性特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哲学家对世界的认知不应仅局限于一概而论地“解释世界”,而更应侧重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强调了实践活动在哲学范畴中的作用。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于深入解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至关重要。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借助劳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由浅入深地改变着自然环境;恰当的实践举措既能丰盈生活需要,又能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但是,人们过度地实践活动会造成自然承受巨大人为压力,从而改变自然接续发展的态势。因而,实践于人类以及现实生活而言,是永无止境的。当代中国的生态建设,必须运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实践的发展,结合新时代新问题推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体现了社会性特征。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社会性特征,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己和解”的紧要条件之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解决利于社会的发展。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对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关切自然的承受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集尊重、保护、顺应于一体。另外,人类在对自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并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因而,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解”,关键在于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4. 马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现实价值

近年来,生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反而加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负担。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展现出其独特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全面考察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有利于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束缚和迎接环境治理工程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一构想是基于中国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状况。新时代中国,应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与生态建设的实际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供给侧改革,从而塑造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相处局面。此外,生态问题的解决应追本溯源,深入剖析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紧张的影响因素,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切实达到保护与治理的目的。其中,人为因素是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由于自我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的差异,致使他们难以理解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矛盾对立以及和谐共生的关系;没有意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灾难。在马克思看来,思考生态问题的解决应避开主观和客观形而上学的陷进;人与自然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的具体实践首当其冲地应以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生态问题解决的着力点应当建立在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的基础之上,并且通过进一步地缓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得主客体之间达成某种利益共识。

新时代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生态建设的始终,人类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灵活地运用于生态建设的实践举措中。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比较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系。中国的生态建设以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为学理支撑,将绿色理念运用到建设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尊重,以及关切其生存环境是否健康。中国的生态建设亦是如此,至始至终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建设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和经济需求。21世纪的今天,各国各地区的人们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加剧;自然资源不断地被人类所开采,地球原本的生存环境遭受巨大的迫害;使人类陷入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中。例如,就“中国之治”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言,其一方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一以贯之的遵循,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正确认识。另外,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无不彰显中国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担当精神。总而言之,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为重要的现实价值;它既指引着人类砥砺前行合理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又推动着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187.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95.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0.
[4]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14.
[5]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