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军事理论》为例
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Military Theor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2.118455, PDF, HTML, XML, 下载: 342  浏览: 56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 丽:广州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家国情怀家国意识军事理论课教学National Feeling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eaching
摘要: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家国情怀培育的载体和引擎。家国情怀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军事理论课受学校重视程度不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大学生对待军事理论课学习态度功利化;家国情怀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流于表面化、片面化等问题。通过重视课程建设,发挥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的引擎作用;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的家国情怀;依托课外活动重要窗口,形成家国情怀培育合力;重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实现家国情怀培育长效机制,切实有效地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成长,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h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arrier and engine of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the importance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varies from school to school, the teachers are different,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s utilitaria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feelings into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s is superficial and one-sided.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engine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feelings in the classroom, grasp the main force of the teaching staff, promote the teachers’ national feelings, and form a joint force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feelings by relying on the important window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valuation of course teaching effect, realiz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national feelings, effectively integrate national feelings into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the all-round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陈丽.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军事理论》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312-331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55

1. 引言

教育部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方面优化课程内容,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对国的深厚的认同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统一 [1] [2]。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人全面成长,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3],影响着社会、国家的发展建设。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军事理论课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载体和引擎。

2.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2.1. 家国情怀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全面成长

教育部指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核心素养 [5]。长期以来,“文化基础”是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而其他方面,尤其是“社会参与”是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人才培养容易忽视的部分。“文化基础”与“社会参与”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文化基础”是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而“社会参与”则决定了大学生“文化基础”的掌握、使用和提升的程度。家国情怀属于“社会参与”方面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在当今国际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厚植家国情怀,建立对家、对国深厚的认同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新生力量与未来的主力军。

2.2. 家国情怀培育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培育,将国防、军事理论等知识与认同感、责任感、担当意识等情感素养培育有机融合,能够打破“理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避免军事理论课陷入纯理论知识输入的误区,提升军事理论课的温度、育人氛围与成效,推动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中植入家国情怀培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强大学生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建设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大学生摒弃个人私利高于国家利益的错误观念,激发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建设的意识与自觉。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够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大学生培养毕业后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的自觉意识,下基层、进乡村,为乡村振兴输入活力,提供助力。

3.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3.1.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为家国情怀提供培育载体,家国情怀为军事理论课教学提供生命力

家国情怀培育不等同于简单地向学生灌输道德法则,不能传统的呆板说教、思想宣讲,也不是枯燥地罗列中华传统文化成果、中国革命历史事件、中国改革开放事件等,而是要通过“四史”典型事件和先进历史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境当中,让学生体会民族英雄深厚的家国情怀;而是要通过法律知识教育,让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恪守公德,严守私德;要通过深挖国家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认可、认同,并进行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军事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地教授军事、国防相关知识技能,而是要用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大学生拧紧“三观”的总开关,提升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涵养深厚的爱国自觉、国防自觉,激发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军事理论课教学植入家国情怀培育,可以充分发挥课堂的引擎作用,运用课堂作为培育载体,通过教学实现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引领,另一方面,家国情怀的植入,能够增加军事理论课课堂的温度,让课堂变得鲜活、感人,让师生情感达到共鸣、共情,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成效。

3.2. 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

高校军事理论课内容涉及国防历史、军事思想、国际关系、军事高技术、国际法等多个方面,但无论是其中哪一方面的课程内容,都蕴藏着家国意识等家国情怀元素。比如,“中国国防历史”,万里长城既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工程,也是中国人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又如,“军事高技术”,我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两弹一星”的重要开拓者林俊德等英雄事迹,既讲述了中国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历史,更是家国意识形象有力的培育资源。

3.3. 学生对于军事理论课授课内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持肯定态度

笔者以笔者所在高校2个不同专业教学班为试点,进行了家国情怀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尝试。结课后,不少学生表示,在“中国国防史”章节授课中加入《孙子兵法》、万里长城的内容,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中国国防史课程内容,同时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智慧,增强了同学们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对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章节授课中加入三大解放战役及其他革命战争故事的内容,学生表示,此举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课程内容,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革命文化的了解,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根据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与反应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授课内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持肯定态度,学生认为此举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又能感受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意识。

4.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4.1. 军事理论课受学校重视程度不一,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高校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既涉及军事学、工学,也涉及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由于非军事、国防类高校没有开设军事学、国防相关专业,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单位在各高校情况并不统一,归属不明晰。对于军事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有的高校安排在武装部,有的高校安排在学生处,有的高校安排在保卫处,有的高校安排在公共基础课教学部门,仅有少数高校把军事理论课归类思政课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管理单位不统一、不明晰,教师队伍也不稳定。不少高校由辅导员兼职军事理论课教师,有的高校由保卫、武装部门人员兼课,几乎没有高校能够按照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要求来配备专职军事理论课教师。另外,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数在不同高校也不尽相同。尽管2019年教育部对于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有明确要求为36学时,能够完全满足36学时军事理论课课堂学时的高校并不多,甚至有的高校在新生军训期间穿插几次军事、国防类讲座来完成军事理论的教学任务。高校对军事理论课关注与重视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与育人实效。

4.2. 大学生对待军事理论课学习态度功利化

教育部明确规定,军事理论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军事理论课堂上大学生的“抬头率”很低,不少学生或玩电子产品,或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复习英语备考英语等级考试。而在专业课程课堂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明显高于在军事理论课堂。对于军事理论课程,不少大学生认为,课程很有意义,但同学们对课程没有兴趣,故而在课堂的参与度较低。对于同学们军事理论课课程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有同学认为课程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帮助不大,也有同学认为课程的内容枯燥或脱离大学生生活。而对于专业课程,大学生认为课程关乎自己未来就业,因此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格外用心,在专业课程课堂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也就较其他课堂高了。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对课程学习态度功利化,以“课程对未来就业有无直接关联或帮助”来决定自己对课程的学习态度,认为军事理论课“对未来就业无直接关联或帮助”,即对课程丧失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大学生对课程的认识、课程内容的安排设置、教师的授课方式等方面都对学生的课程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影响。

4.3. 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教学流于表面化、片面化

目前,开设家国情怀配套课程的高校凤毛麟角,家国情怀的内容通常只散落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课等课程当中,而且所占的课时非常少,很多只是讲讲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孝亲敬老、修身齐家的中华传统美德,或是中国建筑、文学、艺术等经典传统文化,又或是中国古代、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为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事迹等等。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这些离他们的平时生活很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与共情。因此,往往讲台上老师们激情飞扬,讲得口若悬河、如痴如醉,讲台下同学们面无表情,听得昏昏欲睡,心思飞到九霄云外,家国情怀内容入眼难入脑,入耳难入心,难以走进大学生的心里。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教学的表面化、片面化,容易让大学生走进狭隘爱国主义误区,误以为抵制外国产品、仇视外国人等同于爱国。对于身处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家国情怀培育不仅重要、必要,而且要全面、深入。

5.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5.1. 重视课程建设,发挥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的引擎作用

1) 重视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推进教学规范化。

我国国防教育法、兵役法等均明确规定,大学生应履行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高校军事理论课所发挥的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教育部于2017年对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进一步颁布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从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要求、内容,到师资、教材建设、教学保障、教学考核等进行了全面规定,同时严禁高校以任何理由和方式缩减、占用军事理论课教学时数 [6]。高校应建立健全军事理论课课程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军事理论课的重要地位。设置独立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机构,改变军事理论课挂靠在其他教学部门的情况,从组织机构建设上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规范化,重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高校应系统梳理并严格贯彻、坚定落实国家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教育部对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切实保障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2) 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蕴含的家国情怀资源,结合时政和大学生实际,融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避免家国情怀培育片面化、表面化。

军事理论课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和资源,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和资源,并将其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融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当中,而不是将家国情怀元素与课程内容简单地拼凑。比如,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章节,可以《孙子兵法》为切入点,通过作者的生平故事、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著名观点、对军事理论的贡献、在国内外的影响等,让大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让大学生感受到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当时人民对战争、对国防的认知凝练和经验总结,里面蕴藏着治国安邦、保家卫国的道理,从而提升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和资源,要注意结合时政和大学生实际 [7]。大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军事理论课持肯定态度,不少大学生对于国内外安全形势、国际热点问题都非常关注。家国情怀元素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有机结合国内外安全形势、国际热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使课程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比如,讲授“国防动员”章节,结合2020年疫情发生后,我国从武装力量、经济、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进行动员,全民抗击疫情的情况,让大学生掌握国防动员的内涵、主要内容及意义,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及制度的优势,感受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利益服从、甚至牺牲个人的精神。

注重家国情怀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中,发挥家国情怀的精神价值。家国情怀培育不能简单地讲“中国故事”,而要让大学生与“中国故事”产生共情和共鸣,传承历史印记。大学生身处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家国情怀培育不仅要让大学生铭记国家历史和文化,更要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引导大学生培养传承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觉,增强大学生与国家命运共兴衰的责任和使命。

3) 注重课堂启发性教育,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家国情怀培育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要根据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喜爱新奇等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中植入家国情怀培育容易陷入“讲大道理”、空洞说教的误区,让学生觉得“课程很无聊”。因此,教师要避免填鸭式呆板说教,注重启发性教育,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课堂热情与兴趣。“讲历史故事”、“讲道理”容易让师生产生距离感,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很遥远,运用沉浸式教学法可以减弱距离感。比如,以“三大战役”为例讲授“毛泽东军事思想”时,教师播放能够呈现当时历史背景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比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教师单纯的讲授更有说服力,也更能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精神产生深度共情与共鸣。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启发式问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比如,笔者在讲授“公民的国防义务”时,以大学生为境外提供我国军事目标及附近街道照片为例,请学生谈谈对事件的看法。很多学生表示,一直认为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战争离自己很遥远,却不知这些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可能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国防秘密事关着国家的安危,作为国家公民,大学生要严守国防方面的国家秘密,履行公民的国防义务。灵活运用适合学生且易受学生喜爱的多种教学方式,让家国情怀既入学生眼、入学生耳,更入学生脑、入学生心。

5.2. 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的家国情怀

教师是落实家国情怀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责任主体与实施主体。育人者先受教育。教师要以德施教,以情育人,与学生产生共情、共鸣,就要把教书育人与自我修养有机结合起来。厚植家国情怀,具备育人的责任心,教师才会自觉地将育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军事理论课教师家国情怀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夯实理论功底,强化自身家国情怀培育。教师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属性,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吸引学生;教师还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对传统家国情怀元素进行价值挖掘和现代阐释,才能用深沉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第二,强化教师家国情怀专题培训。从课程育人理念设计、课程育人内容编排、课程育人手段方式等方面对军事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指导与培训,以强化军事理论课教师开展家国情怀培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第三,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反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互动中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凝聚军事理论课教师团队智慧,实现资源与智慧共享的目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强化教师自身学习、加强教师培训、开展集体备课等途径,提升教师家国情怀素养,让教师能够自觉深化对军事理论课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培育功能的认识,从而能够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

5.3. 依托课外活动重要窗口,形成家国情怀培育合力

开展课后教学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形成课内课外家国情怀培育合力。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台、展示栏、网站、公众号等线上线下融媒体的影响力,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意识。第二,举办征文、海报设计、宣传画、红歌比赛、经典著作读书会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引导大学生传承文化精神。第三,通过兴趣小组、专题调研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农村、企业等,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学生忧国忧民,民生为先、国家为重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第四,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培养全面认识自身价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与觉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建设国家、服务社会融合在一起。

5.4. 重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实现家国情怀培育长效机制

完善有效的军事理论课课程督导机制,建立健全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三位一体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教学评价多采用督导、学生评教的方式。督导评教大多通过一名教学督导随机随堂听教师一节课后,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仅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做出教学效果评价,加之督导的教学、研究领域大多非军事学、国防教育等方向,评教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够全面。通过采取专业领域督导与非专业领域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督导抽取待考核教师2~3节课进行随堂听课评教,可以增强督导评教结果的客观性。学生评教大多通过全校教学信息系统采用统一教学评价量表由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匿名评价。学生评教大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由每一位学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教。不少学生对待评教并不认真严谨,甚至为了尽快完成评教任务,并不细看量表而随意点击评价,这样的学生评教结果不够客观,也很难体现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特点。通过采取教学信息系统评教与教师问卷评教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信息系统统一量表评教的基础上,由军事理论课教师自制课程教学评教问卷,在最后一次课发放给学生进行匿名评教,可以增强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此外,教师在每一次课结束、每一学期课程结束时,对自我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及时回顾与自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自己教学课件、课堂组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6. 结语

00后大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在国家强起来、富起来的时代,对国家有较强的认可度与自豪感,但同时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国防意识薄弱,追求自我意识与个人利益,家国情怀意识不容乐观。通过加强军事理论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依托课外活动、完善课程评价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家国情怀融入军事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对家、对国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连,积极为建设国家、发展社会贡献新时代大学生的力量。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立德树人视角的高校资助精准化路径研究”(编号:2018GXJK260),广州新华学院2021年学生资助专项科研课题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受资助学生农村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21XSZZ01)。

参考文献

[1] 季爱民. 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 64-67.
[2] 柳礼泉, 刘江.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论述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2): 117-121.
[3] 王欢. 让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育人起点[J]. 人民教育, 2019(19): 1.
[4] 骆郁廷, 任光辉. 时代新人与家国情怀[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0(2): 174-180.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
[6] 程春, 王薇. 从普通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改革看军事理论课的功能校准与拓展[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33): 76-77.
[7] 陈丽. 文化自信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9(7): 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