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中的有机论思想
The Organic Thought in Peter Singer’s Animal Liberation Theory
DOI: 10.12677/ACPP.2022.114137, PDF, HTML, XML,   
作者: 顾 菁, 韩 望: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有机论Peter Singh Animal Liberation Organic Theory
摘要: 作为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代表人物,彼得·辛格的伦理观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文章旨在运用有机论哲学观中的相关理论,从有机论的理论基础、有机论的内容、有机论的价值三个方面出发,对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中所体现的有机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阐释,并对二者之间的契合之处进行剖析,探究其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Abstract: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Ethics Socie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ld animal protection movement, Peter Singh’s ethics and modern ecological ethics have a lot in commo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organic viewpoint in Peter Singh’s animal liberation theor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ntent and the value of organic theory.
文章引用:顾菁, 韩望. 浅析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中的有机论思想[J]. 哲学进展, 2022, 11(4): 771-77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37

1. 有机论哲学观与动物解放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有机论是一种新的哲学世界观,它取代了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1925年出版了《科学与近代世界》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其主张用有机论来取代机械决定论。而生态中的有机论是现代生态哲学中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具体体现为由机械论向有机论的本体论转化。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曾多次阐述过系统论的观点,并认为在生物学中应该引入一个有机的概念,并着重于将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将这个原则应用在动物问题上,就是将所有动物及其所处环境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种动物都参与系统的运作并且依赖着这个系统。

美国环境哲学家科利考特曾说:“‘后生态学’包括‘统一、和谐、相互联系、创造性、生命支持、辩证的冲突与互补、稳定性、丰富性、共同体’,地球环境中的一切” [1]。参照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关于生态中的有机论哲学观的特征:第一,这一观点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完整生命体,从而其能够向着秩序与价值演化不断地发展。第二,我们所处的这个有机世界,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部分组成整体,而是由整体组成部分。第三,尽管有机世界有其整体性的结构与作用,但其整体的联系与整体的动态进程应该是更值得关注的。

在《动物解放》一书中,彼得·辛格严厉批判了集约化动物农场非但不将动物视作是有机体,反而将动物看作是工厂里待宰割的商品食物。因此,基于这些理论基础,将有机论哲学观与动物解放论相结合看待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

2. 动物解放论中的有机论思想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论的观点大多都可以从其著作《动物解放》中了解到。在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伦理的提出和发展等历史条件下,辛格在书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揭露了大部分人都是有物种歧视的,其目的是要让人们放弃对动物的成见,停止无意义的动物实验以及建造大规模的工厂化农场,减少对动物的虐待,对环境的破坏,从而恢复自然原本安静祥和的模样。

2.1. 生命平等论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生命伦理学奠基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应该将伦理学的关怀范畴由人类扩展到所有生命体,并提出了“敬畏生命”这一理念。他认为,生命之间的普遍联系就是敬畏一切生命。奥尔多·利奥波德倡导土地伦理学,他认为伦理学应该逐渐演变成包含所有生物共同体的非人类成员在内的伦理观,也就是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切都应包含在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与此相承,彼得·辛格认为应该将“道德共同体”的主体边界扩展到动物,将非人类的动物纳入“道德共同体”的权利体系中。他们都主张,动物与人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人们没有权利随意剥夺人类的生命,同样也不应该随意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辛格还认为,感受痛苦的能力是获得道德身份和关怀的标准,而动物之所以应该被赋予同样平等的权利,就是因为动物也有感受痛苦的能力 [2],它们同人类一样,对死亡、伤害会感到难过、恐惧与痛苦。

人类之所以滥杀、滥食野生动物,正是因为缺少对于生命平等这一理论的认知与思考,在商家、食客眼里,除去人类本身,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都没有其内在价值,只有外在的经济价值,被利益所驱使滥杀、滥食野生动物,从而导致野生动物的物种的不断减少甚至灭绝。认识大自然的本质、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客观性,是有机论哲学观的理论核心。有机论将一切生命奉为神圣,倡导所有动物平等,动物应当是自然状态的组成部分和自然法的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神圣的生命,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而彼得·辛格对于生命内在价值的认知与有机论价值论的预设不谋而合,倡导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敬畏一切生命。

2.2. 动物感觉论

如何判定一个生命会有感觉?在动物实验中,动物会痛苦地叫、下意识回避、产生痛苦难过的表情,而这些同人类的反应极其相似,解剖学也曾证明动物的神经系统同人类也极为相似,所以动物感觉论认为,动物同人类一样是有感觉的,人们对一个生命造成无端的痛苦就是道德上的恶。

彼得·辛格认为,物种平等的标准应该足够低、足够普遍,以至于任何生命都不会被忽视。但同样,确立的标准也不可以包含所有因素,如智商、肤色、语言能力等都不应该是物种平等的考虑界限,否则设立标准将不再具有意义。因此辛格指出,感受痛苦的能力应该是物种平等的界限,一切生命,只要有感觉,有感受痛苦的能力,那么就应该予以平等的考虑 [2]。而现代社会中,动物园、海洋馆、杂戏团随处可见,这些场所给人类带来短暂“欢愉”的同时,对动物造成精神上、身体上的折磨。这些场所的建立忽视了动物们原有的生活习性、精神感受,而只是将动物当作观看、利用、生产的工具,因此这对于动物来说是不平等的。

有机论存在论中有这样一个预设:地球本身是活的,是“盖娅”,是有感觉的,而动物则是这个活的系统中的一部分,与人类一样同为有机体。该学说是由拉弗罗克和马古利斯在1972年共同提出的“盖娅”假说,这一新的地球理论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盖娅”。这一理论以生命观和动态观代替笛卡尔的机械观,指出生物圈拥有自我调整的调节机制,可以使地球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3]。同样这也是一个地球有机论的观点,也就是说,当一种生命有机体有益于它自身,也有益于环境时,它才能够持续发展,反之就是在走向灭亡。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机体,我们人类只是这个整体上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其拥有者。因此,在面对与人类一样具有感受痛苦的能力,甚至有些智商已经可以等同人类中6岁的孩童的动物时,我们不能一味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忽视动物的感觉,应该重新认识和考虑动物本身拥有的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2.3. 动物权利论

有人认为动物从不主张自己需要权利,所以权利对于动物来说毫无意义。但彼得·辛格认为,我们所要呼吁和倡导的是动物有权利舒适健康地生活,这是动物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古希腊古罗马的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法则的主体,在历史长河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神圣的生命,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曾指出,在人类为自己制定反映公正观念的“社会法”之外,应存在着另外一种道德体系即“动物法”,并且是“自然法”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法包括了“大自然传授给所有动物的生存法则;这种法则确实不为人类所独有,而属于所有的动物” [4]。也就是说,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法则的主体,同样应当被纳入“道德共同体”的系统中,享受被公正平等对待的权利。

3. 动物解放论中体现的有机论价值

3.1. 有机论的理论价值

对大自然的本质、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客观性的认识,是有机论哲学观的理论核心。事物的内在目的性恰恰论证了这一点,科利考特曾说:“有机的存在具有内在目的,因而,每一个个体是自身意向的目的,每一个体具有内在价值。这些事实导致了某种责任 [1] ”。确立这样的价值学说,是从机械论到有机论的一个重要过渡途径,即有利于向生态有机论的哲学世界观过渡,同时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动物解放论中值得借鉴的生态思想。与此同时有机论可以帮助人们反思当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重新审视自然、动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抛弃以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人与动物、与自然之间的合作,科学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5]。

3.2. 有机论的实践价值

辛格动物解放论中体现的有机论思想除了在理论层面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中人类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现在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飞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6]。在这个新阶段中,必须运用有机论的观点辩证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自身真正放入自然界中,与动物、自然融为一体,让自然将其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呈现在人类眼前。将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牢牢联系在一起,形成真正的统一,树立人类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意识。

在当今世界生态持续恶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日渐恶劣的背景下,有机论的运用使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更加的具体化和深化,人们对于动物保护等相关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好更快地采取相关行动来保障动物的福利。近些年,我国开始大力完善动物保护及福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于动物保护的监督体系。与此同时,动物产品、动物表演等不合理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抵制,人们对于动物保护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 [7]。

4. 结语

彼得·辛格对动物平等、动物感觉和动物权利等理论的思考,正是基于将动物看作是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一观念之上的,是对有机论哲学观的继承与发展,而在动物解放论中所体现的有机论思想的指导下,现代人们也开始反思当前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重新审视动物、自然这一有机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改变以往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展人与动物及自然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关系。

参考文献

[1] J.B.科利考特, 雷毅. 罗尔斯顿论内在价值: 一种解构[J]. 哲学译丛, 1999(2): 19-26.
[2]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M]. 祖述宪, 译.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3] 埃里克∙詹奇, 卢健松. 自组织的宇宙观: 进化中的新兴科学范式及其人文内涵[J]. 世界建筑, 2019(9): 123.
[4] 罗德里克∙弗雷泽∙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 环境伦理学史[M]. 杨通进, 译.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5: 17.
[5] 王春荣. 生态自治主义及其哲学基础[J].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 64-67.
[6] 曾建平. 西方有机论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与相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6(2): 24-28+39.
[7] 何如意.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的伦理审视[J]. 戏剧之家, 2019(19): 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