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com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of 2017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DOI: 10.12677/MM.2022.128136, PDF, HTML, XML, 下载: 278  浏览: 432 
作者: 毛 沁: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Floating Population Income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占比越来越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收入的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借助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原始数据和问卷进行了筛选,根据本文研究的主题,选取了处于就业状态的流动人口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收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SPSS17.0对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状况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为改善流动人口收入状况提供了可能实现的路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ety, the population flow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which has had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r capita income. Therefore, with the help of the 2017 national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data, the original data and questionnaire are screened,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employment state is selected as the analysis object,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income statu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used SPSS17.0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statu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come statu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文章引用:毛沁. 我国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 现代管理, 2022, 12(8): 1013-1020.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8136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着,而促进我国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原因较为多样化,有的是去往环境更好的自我发展平台,有的是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在不同地区来回奔波,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大部分都具有利益倾向,因此,流动人口的收入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采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现状进行分析,分析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 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是较少,无论是综合因素研究还是单独特征的研究都比较少,但也有着一定的研究历程及相应的成果。

栾敬东(2003)对长三角部分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的195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学历流动人口不仅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还拥有更高的收入,但是对于以体力工作为主的流动人口,学历高低对其收入几乎没有影响 [1]。

张杨珩(2007)江苏省南京市农民工收入数据进行“明塞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男性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比女性高22.9% [2]。

严善平(2007)利用上海市就业调查相关数据,对二元劳动市场收入的差距原因进行实例研究,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职业选择、行业选择等对其收入影响程度很大 [3]。

李春玲、李实(2008)利用1988年、1995年、2002年中国居民收入数据进行研究,三个时期的女性相对男性的工资水平分别为83.69%、80.25%和79.22%,劳动市场对女性的进入设有壁垒,高薪职业中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中年及以上的女性在获取高薪职位上存在较大难度,所获报酬较低,总体上虽不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但隐性性别歧视仍然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4]。

王胜今、许世存(2013)基于2012年吉林省流动人口调查的相关数据,对影响吉林省流动人口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流入人口收入有较大影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男性更容易成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和非技术工人 [5]。

3.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根据文献回顾的内容来看,流动人口的收入受不同因素所影响,且不同的因素和收入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例如,学者栾敬东和王胜今等人认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学者张杨珩和李春玲等人认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性别有关,学者严善平还认为流动人口的收入与其职业选择或行业选择相关。因此,参照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本文将选取性别、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这3项作为本文研究的自变量,将流动人口收入这一项作为因变量。

本文主要采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数据,该数据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因此,数据有效性较高,研究结果可靠性较高。

4. 流动人口现状分析

4.1. 收入水平

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有很大的区分性,为了更好地研究流动人口收入的实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个人月收入水平做出了以下六个等级的划分: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下的群体划分为低收入组;月收入在3501~6000元的群体划分为较低收入组;月收入在6001~10,000元的群体划分为中等收入组;月收入10,001~30,000元以上的群体是较高收入组;月收入30,001~60,000元以上的群体是高收入组;月收入60,001~90,000元以上的群体是超高收入组。本文采用此划分标准将问卷中Q215“您个人上个月工资收入/纯收入”的结果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2017年流动人口的个人月收入水平大部分集中在低收入和较低收入组,人数分别占30%、65.8%;其次是中等收入组,占3.6%,其余的占比非常少。

Table 1. Average monthly income level

表1. 平均月收入等级

4.2. 性别结构

表2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流动人口占55.9%,女性流动人口占44.1%,对我国来说,男性流动人口数一般高于女性,但近几年流动人口的性别比逐渐向均衡化发展,男性流动人口数与女性流动人口数的差距已然不大。另外,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女性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大多都集中在较低收入范围,但在人数占比上男性为37.8%,女性为28.0%,男性比女性高出9.8%的比例,其余收入范围的占比基本趋于均衡。

Table 2. Gender structure

表2. 性别结构

Table 3. Cross table of gender and average monthly income level

表3. 性别与平均月收入等级的交叉表

4.3. 受教育程度

所选样本数据中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如下表4所示。问卷中将受教育程度分为了七个类别,分别是未上过小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其中人数占比最大的是初中41.9%,其次是高中/中专23.5%,小学12.1%和大学专科12%占比相似,大学本科的占比较少为7.9%,而受教育程度的两个极端的人数占比很相近,分别是未上过小学的占1.9%,研究生仅占0.7%,由此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和较高的占比都相对较少,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处于初中高中这一范围内。

Table 4. Education level

表4. 受教育程度

4.4. 流动原因

在原始数据中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有很多个,但是由于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流动人口的月收入,所以样本数据选择了处在工作状态的流动人口,其中流动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种,根据数据整理得出结果如表5所示,经商的流动人口占总人数的30.2%,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占69.8%,可以看出,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数是经商的2倍多。

Table 5. Flow reason

表5. 流动原因

5. 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根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结合研究目的,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处在就业状态的流动人口,筛选出103,246个有效样本。根据上述流动人口收入相关因素现状分析,本文将依次对因变量流动人口月收入与自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之间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因变量为流动人口月收入,属于连续变量,因此本文运用SPSS17.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得到如下所示的回归结果。

5.1. 性别对收入的影响

表6中可看出,在低收入组人口中,男性参数估计值(B)为−0.641,发生比(Exp)为0.678,收入为低收入水平的概率是女性的67.8%,收入为较低收入水平的概率是女性的89.9%,男性在高收入水平以上,维持原有收入水平的概率是女性的45.1%,相对低收入组中由性别导致的收入差异有大幅下降,性别差异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化,较之女性,男性收入水平更高,且随着收入水平由低收入增长到中高收入,发生概率具有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虽然收入水平提高至高收入时性别差异导致收入水平提高的概率逐渐减小,但男性在各收入组中依然具有性别优势。

Table 6.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gender on income

表6. 性别对收入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性别1 = “男”,性别2 = “女”。

5.2. 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

表7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调整R方 = 0.461,这意味着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变化原因的46.1%,即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的不同有46.1%是由受教育程度不同引起的,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另外,在表8中,显著性sig = 0.009,小于0.05,说明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可以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并且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意味着该自变量显著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

Table 7. Model results

表7. 模型结果

a. 预测变量:常量,受教育程度。b. 因变量:平均月收入。

Table 8.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level on income

表8. 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a. 因变量:平均月收入。

5.3. 流动原因对收入的影响

从分析出的数据可得,表9里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调整R方 = 0.323,这意味着自变量能够解释因变量变化原因的32.3%,即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的不同有32.3%是由流动原因不同引起的,也说明了模型拟合度较好。另外,根据数据显示,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普遍较低,经商的流动人口的收入处于中高收入等级的占比较高,并且,在表10中,显著性sig = 0.008,小于0.05,说明流动原因这一自变量可以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意味着该自变量显著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因此,流动原因为经商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更有可能为中高收入。

Table 9. Model results

表9. 模型结果

a. 预测变量:常量,流动原因。b. 因变量:平均月收入。

Table 10.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flow reason on income

表10. 流动原因对收入的影响的回归结果

a. 因变量:平均月收入。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对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运用SPSS17.0对影响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情况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性别因素对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有显著影响。性别差异导致收入水平差异化,较之女性,男性更具有性别优势,男性收入水平更高,且随着收入水平由低收入增长到中高收入,发生概率具有上升趋势,虽然不同收入范围的发生值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但总的来说,男性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收入上,都比女性更具有优势。同时,这也说明了就业市场性别差异使女性更难进入高收入阶层,就业歧视并未完全消除,导致女性在收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分了七个类别,分别是未上过小学、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虽然从人数占比来看,人数最多的是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但是根据数据编码以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有正向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学力越高的流动人口其月均收入有更大的可能性在较高收入、高收入和超高收入的范围内。

第三,流动原因对流动人口月均收入有显著影响。根据数据编码以及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原因为经商的流动人口其月均收入有更大的可能性在较高收入、高收入和超高收入的范围内,而流动原因为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其月均收入在高收入范围的可能性要低于经商的,虽然,从人数上来说,经商的流动人口远少于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但是,总的来说经商的流动人口获取高收入的可能性要高于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流动人口利益保障力度

通过对流动人口月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女性流动人口的收入一般比男性流动人口的收入低,虽然近几年收入差距在减小,但仍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女性的入岗条件一般来说较为严苛,受到的限制也较多,待遇方面也因为体力等问题造成总体女性的平均收入不会太高。然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应加强流动人口利益保障力度,一方面,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升流动人口就业率;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提高流动人口经济收入。

6.2.2. 大力发展流动人口职业教育

当今社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流动人口提高月收入等级的可能性就越大,与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流动人口相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容易提高收入等级,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在完成了义务教育之后就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或经商。因此,为了使更多的流动人口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继续加强各地区的学历教育仍然十分必要,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更应该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此外,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本文认为政府应大力发展流动人口职业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例如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使流动人口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做出更好的择业选择,增加高收入的几率。

6.2.3. 有效推动流动人口创新创业

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原因对流动人口月收入有显著影响,并且,经商的流动人口显然要比务工或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要高,而务工/工作的流动人口数量却是经商流动人口的2倍多。因此,面对就业岗位越来越紧张的社会,本文认为政府应鼓励流动人口进行创新、创业,促使在流动人口中占比较大的务工人员更多的流向创业经商,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岗位紧缺的社会问题,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当然,创新创业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想象,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政府应对有创业意向的流动人口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创业人才提供有力的环境,全力且有效地推动我国流动人口的创业进程,从而有效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栾敬东. 流动人口的社会特征及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03.
[2] 张杨珩. 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非农收入的影响——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 农村经济, 2007(8): 57-60.
[3] 严善平. 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7(6): 4-13+171-172.
https://doi.org/10.19744/j.cnki.11-1235/f.2007.06.002
[4] 李春玲, 李实. 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2): 94-117.
[5] 王胜今, 许世存. 吉林省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3):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