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德沃金的分配平等理论
Dworkin’s Theory of Distributive E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DOI: 10.12677/ACPP.2022.114145, PDF, HTML, XML, 下载: 235  浏览: 1,510 
作者: 赵楚楚: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德沃金马克思分配平等资源平等Dworkin Marx Equality of Distribution Equality of Resources
摘要: 德沃金的分配平等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条道路,他认为政府应当尊重和关怀公民,公民最终得到的财富应该排除天赋、能力等方面的不平等。试从马克思的视角分析德沃金的分配平等理论的两个组成部分:“资源平等”理论和“伙伴式民主”构想、分配平等理论的核心:资源的平等分配以及实现平等的途径,指出其理论是给予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平等,并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bstract: Dworkin’s theory of distribution equality inherits and develops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d way. He believ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spect and care for citizens, and the wealth that citizens ultimately obtain should exclude inequality in talents and abilities. Try to analyze the two components of Dworkin’s distributive equality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the “resource equality”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partnership democracy”, the core of the distributive equality theory: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way to achieve equality, and point out its theory is to give equality in the position of the bourgeoisie, and it cannot achiev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veryone.
文章引用:赵楚楚. 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德沃金的分配平等理论[J]. 哲学进展, 2022, 11(4): 820-82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4145

1. 引言

德沃金的平等理论是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极度动荡下应运而生。1960~1970年,美国的社会矛盾不断,政治、经济问题频发,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资源分配极不平等,人民大众对现存的制度越发的怀疑,德沃金平等思想的出现,缓和了当时人们对于平等的责难,恢复了平等的地位。德沃金认为,至上的美德就是社会平等,就是他所说的资源平等,既要保证在分配之初就能获得平等的资源,又要能在初始平等的杠杆失衡时提供解救的办法,德沃金的平等理论不仅利于平等,还将个人责任融于其中。

2. “资源平等”理论和“伙伴式民主”构想

德沃金的分配平等理论主要由两个密切关联的部分组成:“资源平等”理论和“伙伴式民主”构想。“资源平等”理论指的是经济制度中的财富分配问题,“伙伴式民主”构想指的是政治生活中公民的地位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这两个部分都坚持“平等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政府应当平等地关怀和尊重它的公民。资源平等建立在对自由放任和福利平等的诘问之上,它要求政府采取的分配制度能够达到他所预期的效果,即社会财富的最终分配结果只会反映公民在选择上的差异,而不会反映公民的出身、天赋、运气等因素的差异。德沃金通过“初始拍卖”和“虚拟保险”的方式在理想情景下达成这一目标,并且试图通过征收遗产税和落实社会保障,将上述两种方式变通地运用到现实中,以实现经济生活中的分配正义。伙伴式民主建立在对多数主义民主的批判之上,它要求共同体将每一个公民都视作是向着共同的正义目标前进的、自由而平等的伙伴。德沃金试图通过对民主的三个维度——人民主权、公民平等、民主对话——来实现伙伴式民主的理想,并且提出遏制金钱政治、重视法官作用、宽容善良违法的实际举措。分配正义理论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将个人责任的理念引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之中,有效地回应了来自古典自由主义和福利平等的诘难和挑战。

尽管德沃金认为,政治和经济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政治和经济相互渗透,但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论述的。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想要得到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换取生存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的剥削社会,资本家并不是全部占有工人,工人可以自由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没有生产资料,自愿被私有者雇佣劳动。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以获取生存资料,资本家给工人工资以满足其基本的物质生活。在资本家看来,工人的工资就是资本家雇佣工人与工人进行等价交换,所以被雇佣的工人应该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为了鼓励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养老保险、子女教育等福利政策相应出台,工人更加卖力的为资本家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家用,工人劳动获得的利润,购买机器提高工人生产的效率,解放了工人过于劳动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工人的双手。在整个雇佣劳动的过程中,在资本家眼中,他们所做的工作是经济活动,似乎与政治领域无关。资本家眼中,资本主义制度在制定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这是政治家的活动,不是资本家的活动,是政治领域的活动。因此,德沃金把政治分配与经济分配分开讨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集中揭示了资本所呈现出的“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 [1],并进一步将其界定为“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2] 其实,这种“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恰是一种权力关系,资本与权力在现代社会中是合二为一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在本质上就是经济权利,谁掌握了经济谁就有话语权,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权力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但归根究底是一个经济问题。“权力行使的背后必然是权利的分配和享有,从而权力的背后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划分和利益享有。” [3] 就此看来,资本权力实际上就是资本行使其利益分割的权力,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4]。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得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政治权力的基础,私有制是政治权力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政治权利的基础。因此政治权力源于经济权力,经济权力决定政治权力。

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又保护其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为巩固和发展经济提高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制度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表面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所以资产阶级的法律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将私有制这种个人利益合法化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是深刻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个意志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5]

资产阶级的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家剥削工人,他们通过法律欺骗劳动者,使自己的剥削合法化。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是金钱操纵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只不过是资本家想要获得个人利益合法化的一种表现。进入垄断阶段,大的金融资本、大财团进行资本扩张和海外殖民,他们通过金钱、媒体、黑势力、军事战争获取自己的利益。资本主义的政治权力只不过是经济权力的另外一种表述,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本质上就是经济权力。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力都是分不开的,单独的谈论政治和经济都是片面的。

3. 分配平等的核心——资源的平等分配

在德沃金那里“资源”可分为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非人格资源是指可以被个体私占和交换的东西,包括土地、房屋等可分配、转让的资源,以及其他不可见的资源。人格资源是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人的精神能力和生理能力等。德沃金从抽象的平等权利出发,将每个人视作同样平等的做法是沿袭了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点,将重心重新回到了人的身上。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既希望政府为它的公民提供平等机会,又希望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要对社会负责,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这对政府来说,是一种挑战,对个人来说,更注重了个人能力的发挥。德沃金认为,至上的美德就是社会平等,就是他所说的资源平等,既要保证在分配之初就能获得平等的资源,又要能在初始平等的杠杆失衡时提供解救的办法。为保证其理论的可行性,德沃金设计了两个设想“拍卖模式”和“保险模式”,不仅利于平等,还将个人责任融于其中。德沃金资源平等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敏于抱负、钝于察赋”八个大字。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德沃金想达到分配平等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只要资源平等的分配给每个人,就能够实现最终的平等。马克思对这种资产阶级的分配正义路径做出了深度批判,指出资产阶级正义理论的缺陷及其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的情况下,平等只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其他阶级只是法律上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种分配方式是用物与物之间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在特定的生产环境下,以特定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真正公平的分配应该遵循这种人类历史发展状态,需要超越自然法权中所谓的平等权利,以人的内在需求和本质自由为发展的出发点。马克思解决社会分配不平等的方式,不仅仅是关注分配上的平等,而是从经济运行的总体上出发的。经济运行的过程包括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诸多环节,分配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们共同组成了经济整体。解决平等问题的真正的出发点和决定因素是在于生产。变革生产后,分配就会产生变革,分配方式只是另一种方式的生产。因此马克思的观点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角度来逐步改造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彻底实现人类社会的变革。马克思认为分配管子取决于生产,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一方面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方式如果要改革和变化,一定首要改变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是改变分配方式,是无法实现分配平等的。日本学者田中孝一也对此评价过:“马克思批判持乐观态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因为其否定生产方式的历史可变性,在把生产看作是不变的自然性的前提下,认为只要改善分配就可以解决问题。马克思认为只要不改变生产状态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分配问题。资本主义不进行变革,就无法实现分配的正义。” [6]

德沃金的分配平等本质上就是经济上的平等,社会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只是实现经济上的平等是还没办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分配也只是生产的一个环节,分配平等了整个生产环节不一定都平等,所以经济的平等还是保障不了。在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社会的特征中指出,只有消灭私有制,自由平等的劳动者联合体才能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私有制条件下,谈论的平等都是空话,只有消灭私有制平等才会到来。

4. 实现分配平等的途径

德沃金实现资源平等的设计过程中,最为两个关键步骤是“拍卖模式”和“虚拟保险市场模式”。其中,“拍卖模式”对应“敏于抱负”的理念,具体适用于非人格资源的分配,“虚拟保险市场模式”对应的是“钝于禀赋”的理念,适用于人格资源的平等分配。德沃金用“拍卖模式”来达到为个人选择承担责任的目的。“拍卖模式”就是德沃金将他所假设的荒岛上的资源当作商品,明码标价,进行公开拍卖。为保证拍卖的平等,将岛上的贝壳当作货币平均分给每个人,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购买力。在拍卖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商品的实用性购买想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选择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拥有的选择的权力是平等的。衡量平均分配的标准,是通过“妒嫉检验”,在这一分配的结果,任何人如果不嫉妒别人,对自己所得到的资源非常满足,那么说明分配是平等的。但拍卖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在拍卖的一定时间内,人们感觉自己获得了平等的资源,但是拍卖模式没办法解决人的自然的劣势。比如“残障”问题就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因为它具有偶然性和任意性。于是“敏于抱负”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由“钝于禀赋”来解决。考虑到这种情况,德沃金提出了“虚拟保险市场模式”,德沃金假设拍卖照旧,国家将原本用于拍卖的资源的一部分拿出,用于补偿那些在天赋方面劣势的群体。由此德沃金认为“虚拟保险市场模式”解决了拍卖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

“残疾”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生理上的不平等,正如德沃金所言,残疾问题是交上了无情的运气,这种无情的运气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社会制度应对这样的人群给予关怀。但对于“天生残疾”的人,无论再多的补偿都无法使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是社会制度依然有责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证。德沃金说:“天生残障的人在起点上资源就少于别人,因此在进行平等拍卖之前,应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对他进行帮助。” [7] 德沃金把不健全的生理看作是一种人格资源,它既不可以转移给他人,也不是经过计算的赌博,只能通过补偿和再分配对这类人群进行保障。他说:“资源平等的设计应当提供初始补贴以减少生理或物质资源上的不平等这个建议,涉及到各种不同的麻烦。” [8] 这就是要求在荒岛拍卖之前对残障人士进行补贴,使他们不受到生理缺陷的影响。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是通过拍卖模式达到原始的平等,该阶段是以“妒嫉检验”作为衡量资源平等的标准。在第一次分配后,由于生产和交易的不断发展,加上个人在嗜好、才能、禀赋和运气等方面存有的差异,最终仍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所以还要通过虚拟保险市场模式最终达到的分配前平等和分配后平等排除运气、禀赋对分配的影响。通过两种途径的交互作用实现其“资源平等”的目标。

德沃金作为道德哲学家关注人的需求,他的理论将现实社会中因为天赋能力等问题造成的个人的不平等充分考虑在内,但在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有很多无法实践的东西和不可控的因素。德沃金的理论对概念的表述也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说德沃金用“妒嫉检验”作为检验分配是否达到平等的标准,这个标准显然是带有主观因素的。它没有确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满足了人们的欲望。德沃金提出的构想是仅仅从理论的角度考虑,他认为只要每个人不再嫉妒别人,就是达到了平等。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个标准是难以实现的。德沃金并没有考虑到现实的人的个性和需要,而是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设计自己的理论。可以说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抽象的人的基础上,与现实的人的个性和发展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批判不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理论上的平等不能代替现实的平等。德沃金的平等分配理论是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上论述的民主,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德沃金在他所构想的平等分配理论下,会到达最终的平等,每个人都会被平等的对待。马克思认为平等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从社会关系中生成,是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从物质生产的实践中来考察,而不是从理论的方面解释它。同时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平等的具体内容必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变更,要准确把握平等内容及实现方式,就应该从所处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及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理解。资产阶级理论家将平等作为一种前提,预设以抽象人性理论对平等进行形而上学的逻辑论证,将其定义为一种“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漩涡。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阐明了平等具有社会历史现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受到剥削的现实早已证明,平等已经变成统治阶级的工具。作为等价交换原则的既得利益者,理论家们为了维护和稳定本阶级的统治,必然要打造平等的幻想麻痹处于不平等社会境遇中的无产阶级。

在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为数不多的畅想中,平等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从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实质平等到某种个体的道德平等都曾出现在马克思著作中。 [9]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解放只能获得有限平等,这种有限平等背后隐藏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在政治地位上深刻的不平等。只有通过对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每个人自由的劳动,才能实现对真正平等的诉求。在《神圣家族》,马克思第一次在道德哲学对平等下了定义,“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他自身的意识,也就是说,人意识到别人是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10]。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平等作为马克思的哲学目标意味着它从根本上禁止人们存在物质资源的不平等,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同时,它也禁止由于生产资料上的不平等造成的的政治不平等、每个人不能自由的劳动。

平等不可能达到所有人的平等,也不可能有最终的平等。德沃金所说的平等理论是观念上的平等,实际的平等不同的。再者德沃金的平等思想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他的平等理论只是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个人主义平等也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个人的平等,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德沃金说分配可以达到最终的平等,但实际上从他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所说的平等仅仅是满足部分人的利益,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德沃金的分配平等也不可能达到最终的平等。

5. 总结

在西方政治思想领域中,自20世纪以来自由主义理论一直是西方人的理论原则。在功利主义不断遭到抨击,面对现实问题时,人们发现自由主义并不能解决美国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政府权力与个人权利如何平衡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解决,自由主义理论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失去了作用,人们对于自由主义和福利政策越来越缺乏信任,进而对传统的法律思想产生质疑。罗尔斯等人的思想也无法拯救民众对平等的呼唤时,德沃金的新思路使大家看到了一丝希望。德沃金将平等的问题再一次推到了应有的高度,认为平等是一个政府最应该具有的美德。德沃金从抽象的平等权利出发,将每个人视作同样平等的做法,沿袭了康德的“人是目的”的观点,将重心重新回到了人的身上,而不是像功利主义一样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视利益之外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像福利主义一样,只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补助,而不在乎他们的追求。只有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才让政府和个人都为了创造更好的、更有尊严的生活而努力,这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挑战,于个人来说,也更注重了自主性,为整个西方社会带来了生机。德沃金认为,人与人的平等是一个良善社会所必须向公民保证的政府需要最大程度关切社会成员的平等问题,社会成员应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负责。德沃金试图通过他的平等权理论调和平等与责任,为资本主义的和谐提供有效途径。这种尝试,一方面弥补了传统平等思想的不足,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当时社会上对平等理论批判的声音,这种尝试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

德沃金的平等理论是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只是少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要求。我们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德沃金的平等理论,我们会发现德沃金的平等思想并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平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平等应该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德沃金平等理论的核心——分配平等在马克思的表述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7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22.
[3] 毛勒堂. 劳动正义: 一个批判性的阐释[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5(5): 5-13.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8.
[6] 田中孝一, 黄贺.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J]. 国外理论动态, 2008(1): 51-54.
[7] 德沃金. 至上的美德: 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76.
[8] 德沃金. 至上的美德: 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77.
[9] 岳晓峰. 能动、价值与原则——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问题[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4): 29-35.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