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2.118475, PDF, HTML, XML, 下载: 234  浏览: 62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银珊, 巫俊强*:深圳大学,广东 深圳
关键词: 基层教学组织教育教学现实困境发展路径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alistic Predicament Development Path
摘要: 基层教学组织作为我国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在承担教学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课程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呼声愈发高涨,且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具有“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丰富性”四个发展特征。当前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尚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科教分离、权责不清、资源投入不够等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以现实困境为出发点,提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发展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明确职权分配;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加快信息化发展。
Abstract: As the most basic teaching uni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play a vital part in undertaking teaching task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mo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growing development nee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voice of the reform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s ris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has fou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namely,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development” and “richness”.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xisting in the basic teaching organiza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lagging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un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insufficient resource investment, which affec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erefo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propose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perfecting the training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innova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so as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providing sufficient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funding guarantee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文章引用:王银珊, 巫俊强.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474-348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75

1. 引言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承担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教学单位,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和现实困境,进而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我国愈加重视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各地各高校对推进教学改革、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一线执行者”——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改革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2.1. 合理性:国家政策驱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升温

教育部于2019年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加强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 [1] ”的建设要求。近年来,多项关于基层教学组织政策的出台,增强了高校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高校纷纷重视建设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逐渐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首先,将回归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通过传统的传帮带、集体备课、听评课、新开课试讲、教学法研究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回归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本位”。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改变以往单一、刻板的教学设计和安排,高校强调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重视打造高质量的一流课程,并成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其次,重视基层教学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激发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把教育质量关,加强教师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制订专门的培养培训计划。最后,地区与高校联动发力,以开展项目的形式推动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将其作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2. 有效性:基层教学组织专业覆盖率较高、制度建设较好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传统发展过程中存量较大,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因此,组织整体运行良好,在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促进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基层教学组织从建国初期就在高校的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高校学科建设紧密融合,专业覆盖率较高。同时,高校将制度建设和完善作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基本着力点,在出台的规章制度中对其领导机构、经费设施、人员配备、运作程序、权限待遇、考核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地保障基层教学组织理顺工作机制、协同多方力量开展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等。

2.3. 发展性:基层教学组织的变迁与创新

基层教学组织引入中国高校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随着高校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基层教学组织也相应进行了变迁和创新。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最初我国建设基层教学组织是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主要以研讨室为主要组织形式,具有单一性和刻板性。随着我国高校内涵、结构、功能的不断深化,逐渐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于一体,陆续出现学系、研究所(室)、教学团队等多种形式的组织形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逐渐建立了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际的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助力教学研究活动。其次,在内涵职能方面,基层教学组织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活动,而是兼顾教学与科研、学生学习与教师培养、人才发展与专业建设等,其内涵职能不断深化。最后,在教学理念上,由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2.4. 丰富性: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内容和形式渐趋多样

高校基于学校特色和发展理念,凭借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撑,逐渐丰富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内容和形式,促进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发展。在传统的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分享研讨等形式的基础上,探索丰富多样的活动模式。首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强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政教育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主心骨作用。其次,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形式,灵活举办学术讲座、学习沙龙、好书共读、教学竞赛、教学咨询等。再次,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慕课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加强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积极参与实验实训实习指导。最后,开展教辅资料、课件、题库、案例库、资源库、MOOC/SPOC、媒体素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建设。

3. 基层教学组织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组织教学、开展教研、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在日常教学管理、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学改革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1. 承担教学任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开展教学是基层教学组织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核心的工作。一直以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开展教学工作来实现;教学工作的质量要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来验证,进而反思改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基层教学组织在高校教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首先,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研讨、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保障教学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同时,基层教学组织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通过有序的组织和管理,顺利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其次,基层教学组织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体系,精选与重组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程,以教学成效和学生收获为导向,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内涵和质量,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基层教学组织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其基本职责——承担教学任务,一直从未改变。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学共同体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基层教学组织是由教师队伍组成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其配合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的各个环节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3]。对教师个人而言,基层教学组织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的专业培养和发展;对教师群体而言,其协助所在教学单位做好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学梯队建设,抓好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纵向推进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等分类分层培养,横向促进跨学科、跨院系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合作,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开放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文化。同时,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相契合,为教师的交流和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有组织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培训研修常态化。鼓励并支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境内外的教育教学培训交流活动。

3.3. 积极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一流课程

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与实施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4]。高校教师是课程开展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基层教学组织重视提高教师课程建设方面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课程思路,从“教师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课程”,从“教完”“教全”转变为“学会”和“运用”。并且通过凝聚专业教师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等。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基层教学组织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推进课程建设,根据“通识教育,专业培养,特色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新生课 + 通识课 + 平台课 + 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框架,为学生提供创新研究课程、创业指导课程、品牌通识课程、MOOC、荣誉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

3.4. 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教育中,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需要高超智力和机智手段的学术研究,在师生教与学过程中所引起的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这为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来源,从而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需要教师加强教学研究 [5]。开展教学学术研究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和方向。基层教学组织在日常教学活动的安排和开展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能够遇到具有新颖性、挑战性的难题,从而为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推动教研工作的开展。教研成果又能够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而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推进研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推动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研究指导教学实践,提炼教学工作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理念与设计。

4. 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高校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在逐步探索中不断优化建设路径和方法。当前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入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阶段,但依然面临着新旧问题的双重制约。

4.1.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育理念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基层教学组织为专业相关、课程相近的教师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机会,积极推动教学发展,甚至促进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的协调发展。但在现实中,基层教学组织却存在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稳定性以及教学的合作与创新。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对成员的考核评定、人员晋升等相关制度措施不够完善,一定程度挫伤了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不需要坐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较少,基层教学组织实则成为了教师教学过程中形式化的“空壳子”“休息室”,导致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强。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并未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和贯彻落实。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教师完成工作量与真正热爱教学形成鲜明对比。三尺讲台应该是“教师”的立身之地,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教师”,把书教好,能以对教学的热情与热爱感染与影响学生。然而,现实却是如何完成工作量是多数教师考虑的核心。其次是教师探索新课程的意愿不强,只愿意教授自己熟悉的课程,而不太愿意开新课程。其课程建设成果的面比较窄,主要集中于少数的几门课程。基层教学组织在打造精品课程和组织教研方面的作用发挥也不够。

4.2. “重科研、轻教学”背景下,教学与科研分离

在“科研之上”的形势下,教师的重心倾向科研,导致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组织功能弱化、边缘化,逐渐形成教学形式化的局面,使得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出现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现象。只有极少部分课程(如创新研究课程)能体现教研融合,能带领学生们探索新知识,大部分课程在研究前沿知识方面仍不够理想。其一是高校在考核评比、职称晋升等方面把科研成果作为最为核心的考核,而教学方面的评估比重相对较低,使得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和课题,而大量的科研成果最终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反哺于教学,教学和科研几乎成为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其二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元化的职能,却在实际中缺少统筹教学和科研的协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专门的“研究所(室)”“研究中心”“研究院”的建立,进一步弱化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科研职能,使得教学与科研二者分属不同的组织机构,机构之间缺少联动沟通限制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转化,无法将科研应用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3. 组织建设权责分配不清,导致相关职能发挥不充分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主要承担学术职能,但在实际运行中,往往会兼顾一些行政职能,虽然现已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但目前基层教学组织的行政职能错位和权责分配不清问题仍未妥善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教学组织仍然承受着额外的行政负担,繁杂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得基层教学组织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处理行政工作,而学术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二,受科层制的影响,基层教学组织的“带头人”或“领导者”,虽然兼具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但却更关注自己的行政身份和行政权力,倾向于用行政方式管理学术事务 [6],导致学术职能同行政职能交织在一起,权责不清。因此,如何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三,基层教学组织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分别是院级和校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二者在教师培训、学术研讨、组织竞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如何进行权责划分,充分发挥二者的最大效用同样亟待解决。

4.4. 资源配置投入不够,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在现行教育管理层级中,基层教学组织属于基础执行组织,其自身权限相对较少。首先,缺少足够的资源投入,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教学实验中心部分设备数量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次,基层教学组织的经费保障有待加强,组织兼具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多元化的职能,其经费虽然可以基本保障日常运转,但具体到每个部分的经费相对有限,经费支撑力度不足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在岗位设置、人员考核等方面的权限较小,从而极大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参与教学相关事务过程中效能的发挥。

5.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发展路径

作为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单位,基层教学组织需要在原有的建设基础上持续推进,深入贯彻落实“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战略思想,为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5.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和激励机制

基层教学组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师教学共同体,有助于激发组织内生力,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要有合适的组织规模、一致的组织文化、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合理的发展机制等,因此,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新型的人才队伍,凝聚共识发展组织文化,搭建有机的组织生态系统。首先,基层教学组织必须重视和尊重内部教师的发展需求,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育教学工作搭建日常的交流平台。从而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的交流合作,发挥成员之间的最大合力,积极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实现成员以及组织的发展目标。例如,各个课程教研组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内涵,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牢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性。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和后发力量,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既要充分发挥传统“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帮助其平稳步入教育教学正轨,切身感受到基层教学组织的帮助和扶持,提高新成员的认可度和归属感。又要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为基层教学组织注入新鲜活力。最后要建立完善组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跨学科教学、创新型教学等。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基层教学组织扶持与培养,对基层教学组织进行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立项培养。对优秀的基层教学组织,进行评优激励,充分发挥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5.2. 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科教深度融合

虽然目前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但高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重视和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逐步改变科教两极化发展趋势,促进科教深度融合。由于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中,教学比重非常有限,特别是在职称评聘的评价分量太低,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没有教学型教授。因此,基层教学组织要将评价中心和重心落到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上去,只有让教学评价真正地占主导地位,教师们的“心”才能聚集在基层教学组织,才能建设好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改变教师评价标准,让教师能安心、放心、静心教书。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科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与科研是基层教学组织最基本的两项职能,一般说来,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作为底蕴,教学本身将缺乏活力,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同样,没有教学做支撑的科研,就失去了灵感源泉,失去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知识的平台 [7]。因此,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项目课程等,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时效性和新颖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灵感来源和现实支撑,只有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科研的成果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层教学组织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投身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而推动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5.3. 建立健全制度建设,明确职权分配

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建设要明确其主体责任和权责界限,在主体责任方面,要制定和完善职能分配的规章制度,厘清与行政职能的责任划分,大力打破基层教学组织行政职能“大行其道”的局面,推动学术职能的回归和复位,将组织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责任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教研教改、师生发展等事务上,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职能。在权责分配方面,要适当地赋予基层教学组织在组织建设、人员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赋予和肯定学术人员在学术管理与决策中的权责和作用,增强组织的主体性和凝聚力。同时,要促进基层教学组织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形成良性互动。当前,校级教师发展中心还处于起步建设的发展阶段,无法总揽全校的教师发展工作,而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相关工作的目的和内容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能够进行有效地补充和协调,从而发挥二者最大效力。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发展中心得天独厚的中枢位置,及时掌握有利资源和政策信息,积极争取相关权益与支持;同时与各高校联系紧密,相互学习观摩等;统筹优质教学资源,为基层教学组织提供定期的培训和交流。另一方面,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内部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等,为教师发展中心输送优秀的教学骨干和优质课程。

5.4. 提供充足的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加快信息化发展

高校应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作用,适当进行权力下放,赋予基层教学组织一定的资源配置权,在组织内部的人员管理、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充足的自主权。此外,加大基层教学组织经费的支撑力度,使基层教学组织在保障日常运行的同时,有能力进行组织运行和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创建更加健全高效的基层教学组织,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同时,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教需求,配齐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程、项目课程等课程的顺利开展。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助推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探索“互联网+”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例如推动组建虚拟教研室,打造虚实结合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改变传统的线下、封闭的沟通形式,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对教师发展、教学工作、课程建设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应时代之变,促进教育的优质发展。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1GXJK36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2019-09-29.
[2] 洪志忠.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19): 62-68.
[3] 江珩, 彭妍, 肖湘平. “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4): 79-82.
[4] 潘懋元, 周群英.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3): 4-7.
[5] 刘小强, 何齐宗. 重建教研室: 教学组织变革视野下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0(10): 57-61.
[6] 王秀梅, 韩靖然, 马海杰. 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0): 62-68.
[7] 陆国栋, 孙健, 孟琛, 吴华. 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基层教学组织[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1): 58-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