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DOI: 10.12677/ASS.2022.118479, PDF, HTML, XML, 下载: 595  浏览: 1,916 
作者: 张依凡: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信息茧房大学生负面影响对策Information Cocoon University Students Negative Effects Countermeasure
摘要: 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推送技术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导致信息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茧房”效应,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则更易受到其负面影响带来的现实冲击。文章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信息茧房”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群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信息茧房”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破解之策,即应通过发挥理论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提高个人信息素养,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脱离“信息茧房”的困境。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push technology in the current era of big data has brought about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that leads to the singleness and homogenization of information while providing con-venience to users, and the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susceptible to the reality impact brought about by its negative impact.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and then proposes a targeted solution to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on college students, that is, to help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the “information cocoon” by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theoretical leadership, creating a healthy campus culture, and improv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文章引用:张依凡. “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500-35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79

1. 引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重塑着人们的社交方式、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催生出了互联网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其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的功能广泛应用在生活、商务、娱乐等各个领域。这种信息定制服务带来的是无需刻意搜索便可轻松获取符合兴趣的信息资讯的便利性,但同时在长此以往之下也会造成固化的信息生态环境,阻止多元化信息的流通,形成“信息茧房”效应。这一效应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以互联网作为主要社交方式的大学生这一群体表现得尤为明显。习近平同志曾深刻指出:“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 [1] 因此,系统分析“信息茧房”效应的内涵、影响,探寻“破茧”之路,不仅顺应当今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

2. “信息茧房”效应的内涵及特征

2.1. “信息茧房”效应的内涵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的提出来源于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他指出“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而根据个人喜好生成的“The Daily Me (我的日报)” [2] 却可能会对人们在形成认知、观念方面产生较大危害。面对海量信息,社会公众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导致人们在选择接收信息时更倾向于点击相较之下更感兴趣的咨询新闻,而人工智能则能根据互联网用户的个人喜好推送迎合每个人不同喜好的信息内容。这一定程度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通过节省出筛选信息而需要浪费的时间而收获了用户群体的整体满意度。但是这种便捷性同时带来的后果是信息处理系统很大程度上会由于认定互联网用户对某类信息不感兴趣而自动过滤掉某些重要资讯,导致用户无法全方位获取到其他理应被接受到的信息来源。大数据根据我们的喜好量身定制推送出偏向单一化的信息,最终会构建出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基于个体选择打造出如同“蚕茧”的闭塞空间使人们形成思维定势,桎梏个体发展。

2.2. “信息茧房”效应的特征

1) 信息接收片面化。信息接收片面化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在浏览咨询的过程中经过多次自我选择,所获取的咨询将会在庞杂数据系统的作用下生成更加符合其偏好的内容。随着信息推荐内容越发精准,用户的信息获取来源也越发窄化,表面丰富纷杂的海量信息背后隐藏着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用户将无法获取多方的信息来源,其接收的单一信息带来的是无可避免的认知片面、思维狭隘。

2) 信息交流排异化。信息交流排异化指的是由于长期接收单一固化的信息,用户将不断强化带有强烈偏见的认知倾向,从而会陷入自我思维的桎梏中,不愿接受他人的异己思维。这往往会导致这一受众群体在与外界多元观点沟通时往往会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容易通过先入为主的非理性判断而对他人的异己观点采取排斥与否定的态度。

3) 信息空间闭塞化。信息空间闭塞化指的是互联网用户缺乏与外界客观信息的接触,致使其思维认知方面信息传递的流动性偏弱。通过屏蔽与其兴趣相悖的信息来源,用户与客观世界多元信息的接触机会将逐渐减少,最终沉溺在由用户个人打造的狭隘封闭的信息环境中。

3. “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茧房”效应构建出的网络信息环境具有信息片面化、交流排异化、空间闭塞化的特点,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当陷入如此密集而同质的信息空间中时,极易在海量化信息的裹挟之中受到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由信息构造而成的“茧房”会对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自我约束效力、人际交往圈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进而妨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

3.1. 弱化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

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开拓者,需要在校园中得到各方面充足的锻炼,借以积蓄为国效力的所需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群体不仅要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未来发展提供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在平日中注重对自身理性思考能力以及客观判断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则有赖于丰富信息的接受以及多元观点的碰撞。然而,经过信息技术周密的运算分析之后,大学生虽然可以从网络中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来源,但是这些信息会在大数据的操纵下逐渐变为大学生自身兴趣范围内单一、同质的内容,无法有效开阔个人视野,极大减少了丰富个人阅历的机会。同时,这种同质化信息的接收模式将会导致大学生在学术科研中从千篇一律的信息内容中形成思维定势去看待接触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而长期以往无法获取全面完整的信息的结果,便是在学术中收集同质信息验证早已预设的立场,导致学术上产生个人和群体的极化 [3]。由此可见,“信息茧房”效应会束缚大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降低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自我打造的信息屏障中桎梏自身发展。

3.2. 降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效力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阶段介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除了需要为迈出校园的成长成才之路累积深厚的知识积淀,同时也需要断锻炼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拥有强大的意志能力、抗压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合格的时代新人。而各种网络信息媒介凭借其精准的算法技术,将经过科学运算分析出的各类信息准确无误地推送给各个大学生用户,而在这种数据运算的操作下,这些由人工智能后台源源不断推送出的内容大概率会引发这些大学生用户的强烈兴趣。而高校大学生普遍处在成年左右的年龄阶段,脱离了父母的严格管教,在面对接连不断的短视频、精彩迭起的电子小说这些极其“对味”的信息时,往往容易深陷其中,结果就会导致本应是在课余之际用以休闲放松的内容却占据了大学生群体大量的时间精力,使大学生用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形成信息沉迷,陷入“信息茧房”中。而在这些“投其所好”的信息中,不乏许多“奶头乐”的信息碎片在亮丽的外表下实则对大学生的精神思想世界毫无营养价值,反而会逐渐消磨大学生坚苦耐劳、自我约束的意志品质,使大学生在面对略显枯燥的实验、文献时无法集中精力,严重降低大学生的科研学习效率。

3.3. 窄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层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塑了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模式,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社交渠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社交平台。在这一便捷畅通的信息平台中,大学生群体间无需见面便可通过各种留言互动、微信群聊等添加好友,这种开放的交友渠道使得大学生的社交圈不再局限于身边同学。但是,为了提升用户的体验度,很多交友软件会基于个人性格兴趣测试而精准匹配重合度高的用户给对方;而在信息智能推送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则更容易在感兴趣的内容下结交“志同道合之士”。由此可见,在交友简化和信息同质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群体将更容易倾向于认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的人群,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群体社交圈的固化,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得到认同感,而逐渐远离这个“小群体”以外的其他人,甚至会对与之产生不合观念的人群产生排斥与敌意。这种由兴趣、观念区分开来的社交圈层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局限在小范围之内,与我们自古倡导的“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交观念,从而妨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 “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破解之策

根据用户兴趣匹配针对性、定制化的信息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已成为各种应用软件获利的重要手段,在接下来仍将作为其发展进步的明确方向。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因其自身特点,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相较而言容易受到“信息茧房”效应负面影响带来的冲击,需要凭借外界的合理引导以及自身的不断努力打破这一信息困境。而应对“信息茧房”效应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破解之策主要应从发挥理论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提高个人信息素养这三个方面入手。

4.1. 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坚守网络思政阵地

以赚取流量而获取利益为目的的互联网信息媒体定制投放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对其价值观念、身心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大数据环境下与传统思政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新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探索破除“信息茧房”效应,主动争取大学校园话语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新时代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传播渠道,对于拓宽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视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思政教育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高校中的校园信息共享平台。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信息传播,通过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传统思政方式与方法的更新、转型。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不断提升互联网思维并且掌握相关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机结合,达到网络备课、教学等一整套完整教学流程的实现,深度打造校园在线课程平台,推动“慕课”制度化、常规化的完善发展,以实现传统高校知识传播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4.2. 营造健康校园文化,传递主流价值共识

大学生作为处在身心发展阶段中的特殊群体,其价值观念、思想认知很大程度上会根据所处环境发生转变,因此应进一步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净化,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注重体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并根据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合理选择呈现主流价值共识的方式。此外,高校教育者也要积极改变交流姿态,加强打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模式,打破与大学生群体间的圈层隔阂 [4],将宣传引领的理论内容凭借多种技术手段转化为轻松的话语方式推动思政内容入脑入心,以凸显时代性的教育模式引领传递主流思想共识。同时,通过大力鼓励大学生走出网络、走进实践,通过各类实践、竞赛、科研活动,带动大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拓宽兴趣范围,通过丰富现实体验、认识社会发展走出“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学生群体精神世界所处的困境。

4.3. 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坚持正确认知判断

微时代中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虽在客观上极大拓宽了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其中根据个人兴趣所精准推送的信息质量和内容仍存在着良莠不齐的局面,而破解这一局面的对策除了要靠高校思政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群体多加引导,也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在自觉抵制“信息茧房”效应负面影响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学生群体应通过加强学习必要的现代信息知识,通过掌握信息处理过程和算法推送系统方面的机制原理而客观了解看待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提升个人信息筛选与甄别的水平,防止掉入“信息茧房”效应的陷阱。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应通过主动制造“信息偶遇”的机会,即扩大在互联网中信息资讯的接收来源以获得个人期望以外的有效信息 [5],走出自我桎梏的单一性信息空间,从而不断扩展原本固化的信息视野,不断突破常规思维认知的边界。此外,大学生群体也要学会控制使用信息媒介的时间,将眼光投向参与积极参与现实实践以获取其他来源与类型的信息,防止沉迷在虚拟网络里看似丰富的同质化内容中,提高对信息有效鉴别和合理利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N]. 人民日报, 2021-11-20(1).
[2] 凯斯∙桑斯坦.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5.
[3] 张玉洪. 警惕学术研究中的“信息茧房”现象[J]. 青年记者, 2020(7): 43.
[4] 陈志勇. “圈层化”困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5): 70-74.
[5] 郭海霞. 网络浏览中的信息偶遇调查和研究[J]. 情报杂志, 2013, 32(4): 47-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