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蛮话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
A Survey of Folkloric Words in Wenzhou Manhua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2.109248, PDF, HTML, XML, 下载: 283  浏览: 47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崇凉: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蛮话民俗词语传承变迁方言群体Manhua Dialect Folkloric Words Inheritance Changes Dialect Group
摘要: 蛮话方言是温州江南垟地区的一种方言,兼具吴语和闽语语系属性,在普通话推广、社会流动频繁的当下,蛮话方言使用者锐减。本文通过对蛮话方言民俗词语的搜集、整理,对蛮话方言民俗词语所涵盖民俗意象的解读,阐释蛮话方言民俗词语与蛮话方言群体民俗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变迁与互动关系。
Abstract: Manhua dialect is the language of Wenzhou Jiangnan areas, which contains the attributes of Wu language and Fujian languag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ndarin and the frequent social mobility, the users of Manhua dialect are sharply declining. By collecting the folkloric words of Manhua dialect and interpreting the folkloric images covered by the folkloric words of Manhua dialec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nheritance, 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lkloric words of Manhua dialect and the folkloric culture of Manhua dialect group at present era.
文章引用:叶崇凉. 温州蛮话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1851-185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48

1. 温州蛮话方言的传承现状

蛮话方言主要流传在江南垟一带(温州市平阳县鳌江流域以南的平原地区),使用人口约30万人,兼具吴语、闽语语系属性。蛮话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形成时间上限在三国东吴时期,下限在唐代 [1]。蛮话方言使用区域主要在温州市鳌江流域以南的江南垟片区,包含龙港市舥艚社区、芦浦社区、新城社区,苍南县钱库镇、宜山镇、金乡镇等乡镇,使用人口约30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蛮话方言区人口流向温州市区、杭州市及其它非蛮话方言区的城市,致使移居蛮话人失去使用蛮话方言的语言环境;蛮话方言区人口向龙港市城区集中,而龙港市城区又是一个手工业高度发达,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城区内并存蛮话、金乡话、闽南话、本地话等多种方言,民众在日常交流中,不能辨别对方是否与自己是使用同一种方言,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不同群体在不同场合逐渐使用普通话代替方言交流;人口流动的加速也带来跨区域婚姻缔结关系普遍存在,夫妻双方已不能用蛮话方言来沟通交流,削弱了下一代蛮话人使用蛮话方言的家庭环境;在全国普通话的推广、蛮话方言区民众对自己母语的忽视等因素,也加速了蛮话方言使用人口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前期调查显示,1990至1999年之间出生(90后)的蛮话方言区的人口中,能完全掌握蛮话方言的90后约20%,2000年之后出生的蛮话方言区7周岁以上的青少年中,听不懂蛮话方言的人口已经达到14%,蛮话方言面临濒危、断代,甚至失传的可能 [2]。蛮话使用人口和频率的减少,加速了蛮话方言词语的消失。本文通过对蛮话方言民俗词语的搜集整理、对蛮话方言民俗词语所包含的民俗意象解读,阐释蛮话方言区民俗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与变迁。

2. 蛮话方言民俗词语

学界对民俗词语没有统一的界定。赵日新通过分析方言区民俗活动与方言语言的关系,认为与民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词汇,并提出了方言民俗词就是“方言内涵的民俗内容主要反映在词汇(包括成语、熟语)中,方言中含有民俗内容的词就是民俗方言词,简称民俗词。” [3] 王祥、孙剑艺对方言民俗词语概念进行进一步厘清:认为含有明显方言民俗文化信息的词语就是“方言民俗词语”,又称“方言民俗语汇”,由词和短语两部分组成 [4]。本文所提民俗词语是指蕴含民俗意象的方言词语,均可称为民俗词语。民俗词语广泛存在于人生仪礼、节庆活动及日常生活用语中,民俗词语按照按民俗学学科分类,可以将方言民俗词语分为物质民俗词语、社会民俗词语、精神民俗词语、语言民俗词语等。本文主要分析人生仪礼、节庆等民俗丰富且成体系的社会民俗词语,兼顾物质民俗词语。

(一) 物质民俗词语

食排场:吃酒席,排场指交腻(菜肴)丰富,“排场好办,侬客难请”。

佮本:合伙承担成本,“佮本生意难做”。

办馃酒:玩过家家,做不负责任的事,闹着玩。“三岁伢囝办馃酒”。

海头埠:以渔业为主的地区,靠近东海。舥艚、陡门头等沿海村落的统称。

听会:一种民间互助经济组织,由会头及会脚组成。以10万元的会为例:一般由1位会头和10位会脚共计11人组成,会头排在第一位,其他10人经与会头协商,依次排成2至11的顺序,3个月为一期,每期固定支出为1万元,已经得到会钱的则加一定数额的利息,会头则无需增加利息,每期均为1万元。示例:

(二) 社会民俗词语

1) 人生仪礼中的民俗词语

怀身体:指孕期整个过程,孕后期,娘家要给孕妇送金针肉(经济困难时期给孕妇送去五花肉、黄花菜寓意孕妇能够顺利生产,现馈赠人参等名贵营养品)、给胎儿织衣服等,孕期有不能看老鼠、兔子等禁忌。

报酒:新生儿出生后,当父亲的要携带“双回酒”到妻子娘家报喜。

做月里:产妇在生完小孩的头一个月里不能出产房,要卧床休息,忌风、冷、生等,不得劳动,这一个月称作为做月里。

送月里羹:亲戚、朋友给在做月里的产妇送礼物。娘家人要给产妇送营养品,给刚出生婴儿馈赠衣物、奶粉等用品。

食面酒:邻居、朋友到产妇家送月里羹的时候,产妇家要煮面酒给客人吃,面是当地的长面,酒为自家酿的“双回酒”(第一回先采用酒粬、糯米饭和水进行酿造,得到糯米红酒(即料酒);然后在取得的红酒中再次投入酒粬、糯米饭进行二次酿造,最后压榨取得双回酒,是产妇重要的营养补给)。再佐以煎鸡蛋、虾干、肉丝而成。也有先给乡邻分面酒,乡邻再回以鸡蛋等营养品的。

四个月:婴儿出生后4个月的当天,要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娘家人要馈赠婴儿手镯、脚链、衣物、推车等婴儿护佑品和生活用品。

对周:婴儿周岁,需办酒席,仪式与四个月类似,但比四个月隆重。

发蒙:办酒席,给邻居发水果、状元糕等礼品,而邻居回馈以红包,称给小孩“买糕”(糕同高,寓意步步高、高中状元)。

订亲:分小订和大订。小订指男女双方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双方有意进一步发展但又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阶段,为了便于男女双方交往,双方选定日期,由男方送戒指及礼金(可作为后期的聘金)给女方,订亲后,双方以男女朋友的形式交往;大订即订婚。八十年代之前的订娃娃亲也称为订亲,九十年代后,订娃娃亲现象已经消失。

送日子:即订婚。指男方将金戒指、对戒(钻戒)等饰品、常青树的叶子、聘金(一般为100,800元)及糖金杏(喜糖)、五味(核桃肉、莲子、圆眼、荔枝、红枣)、鱼、肉、长寿面等物品送至女方家。当天,还要包红包给媒人,称媒人钱。女方将购置男方全新一至三套服饰、包、雨伞、喜糖等物品作为回礼,一般将聘金全额退还,同时,包与男方同样大小的红包作为媒人钱给媒人。

讨亲:是对男性娶媳妇这一喜事的统称。

接亲:是指新郎、新郎盟兄弟到新娘家中接新娘这一过程。九十年代之前,蛮话方言区的男孩,一般在十岁左右将要好的玩伴结拜为盟兄弟,盟兄弟人数为十人,在结拜之后未成年之前,每年约定时间吃盟兄弟酒,成年之后,盟兄弟之间的人生仪礼均相互参与。现已弱化。

接新娘子:结婚当天上午择吉时由男方家出门去女方家接新娘,一般由盟兄弟、男方长辈、媒人、花童组成接亲队伍,并带上礼金、插花银、媒人包等红包,鱼、肉、面等物品。

送盟姊妹:指伴娘为新娘送嫁这一过程。九十年代之前,蛮话方言区的女孩,一般在十岁左右将要好的玩伴结拜为盟姊妹,盟姊妹人数为十人,在结拜之后未成年之前,每年约定时间吃盟姊妹酒,成年之后,盟姊妹之间的人生仪礼均相互参与,而送盟姊妹是最重要的仪式。现已弱化。

做新妇:女性出嫁,人生的转折点,新的开始。

插花银:结婚当天,男方到女方家接亲时包给女方的礼金,作为女方父母给女儿送礼的资金。需给男方送礼的主要日子有:第三日(结婚第二天,新娘兄弟来新郎家接新娘及新郎回娘家)、十五暝、七月七。而男方需要将礼物分给亲戚、朋友、邻里。

送嫁:亲戚朋友在新娘子出嫁前给新娘子送出嫁礼金或礼物,以肥皂、毛巾等作为回礼。

坐圆暝:讨亲当晚,新娘和新郎一起和盟兄弟用晚餐,新娘要给盟兄弟一一敬酒,以示感谢。

新娘官:即新郎,当天早上要去理发,并给理发师红包。

阁老:酒席中,面向大门的位置,是年尊者或位尊者的位置,面向大门时,左侧为正阁老、右侧为副阁老。婚礼中,阁老由新娘官的舅翁来座。

头位:正对门的位置,在人生仪礼中,外甥对周、启蒙、结婚等要日子,头位都是由大娘舅来坐。

敬酒:特指在讨亲酒席过程中,快要结束的时候,要举行敬酒仪式,新娘官跪拜在房屋正门,头顶合盘(由两个盟兄弟协助抬着),上放置烟、酒、毛巾等物品,同时燃放鞭炮,各桌上猪肝菜。各桌派代表来拿酒,最后娘舅依次来放红包,最后由大娘舅把新娘官牵起来。

叫头埭:婚后第一天,新娘家中长子到新郎家中,接新娘及新郎回门。新娘、新郎及主人家,要给头埭包。

头埭:特指结婚后新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娘家要给头埭包,回粽子、水果等礼品。泛指第一次去亲戚家,长辈要给晚辈包红包、毛巾的习俗。

筑寿圹:年长者在世时,在村集体所有的山地上,请风水师选择墓地,并建红矿(内放置银人),现殡葬改革,直接到公墓购买。

送上山:出殡,把棺材从家里送到坟地下葬,坟地多在山上,故以送上山指代。

做利暝:出殡前一个晚上,要做佛事。

过七:人死后第七天或七的倍数的日子,一般要做佛事来超度亡灵。

拜坟:清明前后,到墓地祭拜已过亲人,清除墓地杂草,摆上黄酒、鱼、笋、橘子、糖、金银纸,点上蜡烛、焚烧冥币等,清扫结束后,打上鞭炮,宣告扫墓结束,听到鞭炮声,会有附近的小孩来分糖吃。

2) 节庆礼仪中的民俗词语

过年:度过新年或春节,以及为过年做好的各项准备。

正月正头:正月的头几天,有许多民俗禁忌,如不倒垃圾、不打骂小孩,不催债,说吉利话等。

清明:即清明节,清明前后有拜坟的习俗。

重五:即端午节,蛮话方言区有划龙舟、会市、吃排场、穿新衣等习俗。

食新:夏季稻谷收割后,为庆贺丰收,有食新习俗,即将新收割的稻谷碾成米,插上香在院子里祭拜。

八月半:亦称八月十五,即中秋节。当天长辈要送月饼给晚辈,当天晚上一般不吃米饭,而吃芋头、粉干、粉(米制品,米面)等点心。

分十五暝: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上一个元宵节之后结婚、盖新房的人家要分蚕豆、花生、瓜子、桔子、甘蔗等食品给邻居,当天上午要在家门口摆好食品,分发给前来讨要的小孩。

送节:因过节而给亲人赠送礼物,端午节、冬至等节日来临之前,女儿要给娘舅家馈赠节日礼物,而七月七、过年则是外公家给女儿家赠送节日礼物。

送七月七:在农历七月份,娘舅辈要给外甥赠送西瓜、芝麻巧、风消等节日礼物,特别是在新婚的头两年(第一年必须)要将礼物分给亲戚、邻居。

食三十日暝晡:特指吃年夜饭,有鱼、年糕等菜肴,要煮米饭,并留在年后吃。

3) 其他社会民俗词语

听人情:蛮话人重感情,人情往来。

自个处底:自己人,指同一个家族,同姓的人,本家。

杂克姓:蛮话地区通常一村一姓,一个村有好几个姓则称为杂克姓。

割稻边:时间概念,稻谷成熟,快到割稻的时间。

(三) 精神民俗词语

点佛灯:去寺庙烧香拜佛。

做七月半: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天或前后,为祭拜已故的祖先,在家里摆宴席,摆上老酒,给祖先吃,烧金银纸、冥币等。

做佛事:在某些特殊时期(三十岁、四十岁、遭遇灾难等),通常做一场佛事,以求平安。

算命拔牌囝:用抽牌囝的方式推算命运,每张牌子有不同的人物、事件等。

拜玉皇经:请道士念玉皇忏保佑村庄平安,通常需要七天。

问灵姑:一种俗信活动,对某一事存疑,向灵姑求解。

(四) 语言民俗词语

格活詈:丢脸,不光彩,遭人议论、唾骂,盟兄弟格活詈。(盟兄弟吵架,不光彩)

两爿喙: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搬弄是非。

两头吊:牵挂的事多,顾不来。

讲大彭:讲大话,吹牛。

好心丐雷打:好心没好报,做好事遭埋怨。

三六讲,四六听:各有各的说法,不知该信谁的。

3. 从蛮话民俗词语看蛮话方言群体的文化变迁

蛮话方言民俗词语集中体现了蛮话方言群体独特的文化特征,是蛮话方言区民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蛮话方言区群体的民俗文化也发生了变迁,从而导致了与原有习俗相对应的蛮话方言民俗词语使用语境消失,致使蛮话方言民俗词语难以传承。

(一) 习俗的变迁导致蛮话方言民俗词语使用语境的消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蛮话方言区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导致以食物为主的一些习俗消失或弱化,如十五暝的分蚕豆、拜坟结束后的分糖囝等习俗已经消失了,而夏季的送七月七等习俗也正在弱化。在物质不发达的年代,刚刚达到温饱水平,蚕豆、糖果等日常不常食,在十五暝、七月七等特殊的日子,民众会主动参与传统的习俗中来。在当下,糖果等食品已是日常之物,民众已不屑于去分食。没有民众参与的民俗活动就淡出了日常生活,与之相应的蛮话方言词语也因使用语境的消失,也在日常方言话语体系中逐渐消失。

(二)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异导致的蛮话方言民俗词语被取代。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村落制度、宗族关系、邻里乡亲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正被现代社会基于学校、单位为共同体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相应地盟兄弟、盟姊妹这种因地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被基于业缘、学缘关系的同事、同学所取代。蛮话方言词语盟兄弟、盟姊妹被现代话语体系的伴郎、伴娘所取得。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听会这种互助经济组织被商业银行各种借贷形式所代替,会头、会脚这种互助关系正在蛮话人群体中消失,而现代经济关系中的债权人、债务人则兴起。

(三) 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蛮话方言民俗词语的弱化。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以渔业、农业为主要生活手段的蛮话方言区民众转向以手工业、轻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因而,根植于传统农业生产的习俗活动因缺乏基础而弱化,如:以祈求丰收而进行的食新习俗,因不再以耕种稻作物而消失。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蛮话方言区民众搬进了现代化的公寓楼,没有前后院子,缺乏祭拜祖先的场所,近年来,方言区民众祭拜祖先的做节习俗也已经弱化。与之相对应的食新、做节等民俗词语正在弱化。

4. 结语

方言民俗词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方言地区的民俗文化意象。方言民俗词语蕴含在方言中,与民俗活动相互依存,并对地方民俗具有固化的功能。蛮话方言中含有大量的民俗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蛮话方言区民众的生活习惯、文化心理、习俗制度、宗教信仰等内容。通过解读蛮话方言民俗词语,对研究蛮话方言区民众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反应出蛮话方言区民众民俗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合、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渐弱化,很多富的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也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而蕴含蛮话方言区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的蛮话方言民俗词语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蛮话方言区群体共同的民俗文化印记。

基金项目

1)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蛮话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编号:21wsk182);

2)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蛮话方言群体的文化传承研究(编号:19NDJC395YBM)。

参考文献

[1] 杨勇. 蛮话方言史[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2.
[2] 叶崇凉. 苍南蛮话方言传承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10): 99-103.
[3] 赵日新. 试论方言民俗词[J]. 民俗研究, 1994(1): 95-98.
[4] 王祥, 孙剑艺. 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J]. 民俗研究, 2021(1): 1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