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域下《红楼梦》潇湘妃子诗词浅析
A Brief Analysis of Xiaoxiang Concubine’s Poetr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DOI: 10.12677/WLS.2022.103052, PDF, HTML, XML, 下载: 264  浏览: 551 
作者: 金爱龙: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红楼梦黛玉诗词真切自然有无之境Dream of Red Mansions Poetry by Daiyu Real Nature State of Being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白话文小说之一,其中的诗词歌赋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审美意境,在整个古典诗词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红楼儿女诗词创作水平最高的黛玉,其诗词不仅折射出她的独特风格,对剧情走向亦有大抵刻画。潇湘妃子作为黛玉的笔名,潇湘实为地名,而妃子的解释众说纷纭,这无关宏旨。文章通过对潇湘妃子的诗词进行剖析,重点从真切自然、有无之境两个维度,对黛玉的诗词进行品评,以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which, has a strong artistic value and rich aesthetic conceptio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classical poetry,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position. As the children of the Red chamber, Dai Yu’s poetry creation level is the highest, her poetry well reflects her unique style, also has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plot trend. Concubine Xiaoxiang as Daiyu’s pen name, Xiaoxiang is actually a place nam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cubine is controversial, which is not important in the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oems of Concubine Xiaoxian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ems of Daiyu from two dimensions of real nature and the realm of being, so a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文章引用:金爱龙. 美学视域下《红楼梦》潇湘妃子诗词浅析[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3): 334-339.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3052

1.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其中诗词歌赋令人赞不绝口。对于红楼梦中的诗词,有不同的观点。对于热爱红楼梦的人来说,赞许之声络绎不绝。对于诗词研究专家来说仅仅是好的。古代的诗人词人,例如:李太白、杜工部的诗作,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造诣是相当深厚的。如果将《红楼梦》里面的诗词与他们的诗词来做比较,笔者认为那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是曹雪芹自己小说里面的诗词。酌古斟今,红楼梦的诗词在所有但凡有诗词的古典小说的创造中,成就是最高的,这点毫无疑问。但红楼梦的诗词放在李杜、苏辛,李清照等作品中相比较,这是不能做比较的,应当将红楼梦中最好的诗词,比如说创作水平最高的黛玉的诗词,曹雪芹自己创作的诗词等,放在诗词大家面前。黛玉的诗词是以自己的生命写成,可谓是“字字皆是血”。她的诗作中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不仅揭露出她内心的孤傲、孤独,尤其充分展现出其鲜明迥异的性格特征,真正做到诗如其人。她的诗词中,例如菊花、柳絮等吟咏对象的特征与她展示出来的气质之间达到了自然和谐的统一。从古至今,《红楼梦》的在社会上的反响程度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对《红楼梦》的研究也已浩瀚如海,然而这种不言而喻的现实压力并不能阻止我们“旧事重提”的冲动,正是因为它开放性的特点,才成就了《红楼梦》的伟大。学者柴斌、王凤果认为曹雪芹继承了王夫子的“以意为主”、“情中景,景中情”的唯物主义诗歌理论,提出了“意趣真”的主张,反复说明思想内容才是诗歌创造的首要条件,立意要“意趣真”,形式要对仗,诗词要有独特性;学者王晓华就黛玉诗词中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述,称黛玉诗词体现了黛玉的人格追求和价值取向,更体现了作品中“集义”、“养气”的哲学内涵.在她的另外一篇著作中,她从黛玉诗词看《红楼梦》的启蒙主义思想意蕴,称黛玉诗词是其人格之美、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集中体现,并从中《葬花吟》、《咏菊》等几首诗进行分析;学者王青从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之一的“味”的角度出发研究黛玉诗词,品出了黛玉的诗词蕴含美味、鲜味、奇味和苦涩之味。学界对林黛玉的研究异彩纷呈,主要集中在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文学的典型评论、文化与美学的探索,而对黛玉诗词的研究集中在哲学意蕴、文化与美学上,研究成果并不是特别多。本文就前人研究基础上,从黛玉诗词中的真切之美和有无之境两个小角度,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创新,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黛玉的高傲、清高等性格特点。

2. 返璞归真——自然真切

1) “自然”浑然天成之美

《红楼梦》诗词多姿多彩,其中众多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境,这为研究《红楼梦》诗词的可能性筑牢了根基,加上大量的红学研究专家针对诗词的“美”做出了研究,因此对《红楼梦》的诗词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在中国古典美学语境中,无论是儒家亦或是道家、佛家,作为“自然”而言的“真”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范畴,特别是强调“自然之道”的道家那里,“真”甚至常常作为“自然”的等价词出现。总而言之,“自然”实质便是显示“本真”的自然而然。

关于《红楼梦》诗词当中的自然之美,笔者第一个想提的就是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1] 这首五律写的浑然天成,令人赞美!此首诗是元妃省亲时,贾元春为了考验弟弟宝玉的诗词水平,以四首命题式诗词,让宝玉逐一来作。黛玉见宝玉苦思不得,遂帮宝玉做了一首。元妃品鉴结束,称这首为前四首之最!林黛玉此首五律为什么受到元春的赞赏,除了此诗本身描述的自然之景极为真实,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盛世无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元春是朝廷中人,这句话何尝不是她所希望看到的。这最后一句户的意思大概是:太平盛世既没有人会挨饿,那就何用不停地耕织再忙。林黛玉所做就颇有应付的味道,她知道元春心之所想,令人称赞黛玉的机智聪慧!通过浅析这首诗,不难发现其中自然之美!想象一幅画面,在曲径通幽处有酒庄,酒旗在风中摇曳,定睛一看,不远处还有一处山庄。漂浮菱荇的属鹅儿之水,桑叶榆枝是燕子的屋梁。一畦畦的春韭满眼碧绿,十里内外飘着稻花清香。这一自然之景,无不透露着自然之美。如果说这首诗是景美,那么第三十八回黛玉三首菊花诗,则是构思精巧、语句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晓畅自然,完全不是字词藻的堆砌。这也是黛玉本次赛诗“夺魁”的关键。在《红楼梦》当中,作者一般让所咏之物的“品质”与吟咏它的人物相互对应,隐喻人物的品质。笔者认为,在众多红楼儿女中,林黛玉的身世与气质与菊是最相吻合的,她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是更充分、更自然的。在黛玉的这三首菊花诗中,“咏菊”当属第一。小说中,大家对“口角噙香对月吟” [1] 这一句颇为赞赏,“口角含着秋香,面对秋月吟诗”,透露出秋色之美。其实,诗的后几句写的更自然,更有感染力。黛玉在赞赏菊花的孤高自傲、不畏风霜后,提到陶渊明,并且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赞赏。

2) “真切”真情真景之美

红楼梦的诗词,他在本质上跟杜工部集、李太白集是不一样的。文人诗歌创作,有两大出发点:诗言志,诗言情。而红楼梦诗词创作,两大出发点:为情节,为人物。纵观古典小说,包括近现代的小说中诗词成就最高的,笔者认为当属《红楼梦》了。《红楼梦》整本书中,虚空和宿命的感伤氛围贯彻始终,如宝钗为了家族稳定,毅然决然嫁给宝玉、晴雯多情空空、挂念宝玉却爱而不得。曹雪芹笔下的艺术形象都洋溢着人生虚幻的感伤基调。在红楼儿女当中,笔者认为当属林黛玉的诗词水平最高。要说最能写出这种真情真景、寄情于景的诗词的,一定要数大观园中最“多愁善感”的性情中人—林黛玉。黛玉由于母亲早逝,父亲便托贾雨村带黛玉去她祖母贾家。之后父亲也去世了,便独留黛玉一人在世,便长期以往地寄居在贾府。虽然黛玉在贾府名义上有很多亲戚,但只有宝玉、贾母是真心关心、善待黛玉的,其余只是表面寒暄罢了。久而久之,黛玉便产生了“寄人篱下”、“人情冷暖”的感觉,所以她常常睹物思愁、伤春悲秋。《葬花吟》便是人们经常称道的“真情流露”之大作。

黛玉写这首《葬花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宝玉喝了点酒,于是早早睡觉,留下晴雯照顾他。晴雯因不满宝钗过晚来关心宝玉,于是等到黛玉来敲门的时候,晴雯就不给开门。黛玉误以为晴雯不给她开门是宝玉的意思,故而伤心难过起来,心想好心来关心宝玉,到头来自己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于是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委屈。二是,恰逢暮春时节,看到满地的花朵,不免有些伤感,于是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如这落花一般离去,便有了“伤春”的思绪。这两方面原因碰撞在一起,于是便有了来这“婉约凄美堪称千古绝唱” [2] 的《葬花吟》。

《葬花吟》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把抒发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艺术上很是成功。诗中写景与抒情并举,于写景处抒情、抒情中写景。这首诗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花谢花飞飞满天”到“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部分写的是暮春时分,花儿衰败凋零的景象。这一部分首先以发问的方式展开,“谁有怜”是对命运的发问。由“花”的消逝、“香”的散尽联系到自己也终将老去,在“花”中看到了自己,所以表面写的是“花”的无人问津的悲惨命运,实际上写的是黛玉的悲剧命运。第二部分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到“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一部分主要写黛玉对自己寄人篱下的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到霜剑严相逼”二句,直抒内心的孤独,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住在贾府所受委屈。“阶前愁杀葬花人”一句中“愁”、“杀”、“葬”这几个暗色调、锋利刺骨的词语,不禁让人联想到黛玉寄人篱下所受的委屈与痛苦,从而让读者加深对黛玉的同情。第三部分,从“怪奴底事倍伤神”这句,到“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黛玉的洁身自好、不向世俗低头的性格。“怜”、“恼”、“怪”三个字,写出了黛玉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之所以矛盾是因为春天忽然来到,鸟儿叽叽喳喳地飞回来了,带来了春天的活力,花儿也争相开放,点缀着属于春天的颜色,然后春天的景色迟早会随着时间消逝,当后春来临,带走了属于早春的魅力,所以一半怜惜早春的消逝,一半是对后春带走万紫千红之美的恼怒。“何处有香丘”,是黛玉对自己洁身自好,不愿被污淖染身的感叹。为了不愿见落花被水冲进沟渠而被污淖染,黛玉用锦囊将花瓣收进去,埋入泥土。这里虽然是说要保一方净土,实际上是借花喻人,表明了黛玉洁身自好、不向世俗低头的性格。第四部分从“尔今死去侬收葬”到“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第四部分写的是黛玉由景色上升到个人的感叹:花儿因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败,尚有人来为它“收葬”,而“我”若是离去,又有谁会来为我“收葬”呢?突出了黛玉面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3] 和真情流露,而且也再次反映了黛玉本人的“赤子之心”和“真性情”。

3. 有影无踪——有我无我

1) 有我之境:香残燕子楼

王国维说“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4]。笔者认为有我之境,指的是作者作诗词曲赋时,思想得到自然的敞开,作者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在《红楼梦》中也是如此。《红楼梦》中诗词有很多关于“有我之境”的作品,这其中以黛玉的《唐多令.柳絮》最为经典。“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1] 唐多令,是整首词的词牌名,又名“糖多令”等等,全文整体一般六十个字体,前后端各五句。黛玉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地非常完美、自然:上阙的前三局着重是写景色,主要是对柳絮进行了外观描写。后面的三句则是黛玉感情的抒发,整体十分自然;下阕的前面三句词仍然是以“我”这一第一人称视角,言情于景,有一语双关之妙!后三句则是调转方向,返回景物的刻画描写上,再次点题。所以,就整首词的框架而言,就是按照一种写景、抒情、写景的顺序来提笔作词的。

上阙中,“粉堕”、“香残”,是交代了具体的时间“晚春”,暗示了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衬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百花洲”与“燕子楼”,这两个词语字面上是一所场地的意思,为悲伤的故事提供了场景地,更深层上,是营造一种“红颜薄命”的凄凉感。第三句写柳絮的形状,是“一团团”的球形状,与下阕的“谁舍谁收”形成比照,反衬出悲剧性。第四局开始抒情,“漂泊”二字,贴切黛玉的口吻,你可以发现,黛玉的诗词颇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所以“漂泊”既是写柳絮随风飘动、无处安身,也是写“我”寄人篱下。最后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我”的遭遇,把“我”的他乡的遭遇与感情依附在景物之上,表达一种无力的凄凉。

下阕首句“草木也知愁”,单纯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眼睛观察景色之后得出的感叹,“愁”是点睛之笔,点明了整首词散发的情绪是消极的以及主旨是“睹物思己”。第二句“韶华竟白头”,与前文“愁”字相呼应,以柳絮的白头暗示自己已经年过芳华。下阕的两句表面上是在叙述着“草木”和“柳絮”,其实还是在借物喻人,将“我”的感情一吐为快,感慨道岁月流逝。第三句,“叹今生谁舍谁收?”,这种感慨似乎已经变为一种无力的悲叹。这句,以发问的口吻,一语双关,既是在问柳絮又有谁收留它呢?又是暗示黛玉寄人篱下的无力感。发问之后,黛玉又给予了回答:“嫁与东风”。这看上去黛玉已经为柳絮想好一种美好的结局,可是她接着又说“春不管”,再一次令读者深思,那为什么春天又不管柳絮了呢?不禁令人惊诧!最后两句“凭尔去,忍淹留”,透露出黛玉的无奈至极!我们可以看到,即在写柳絮,又在以柳絮隐喻黛玉自己,令人回味无穷!纵观这首词,处处写景,但又处处写情!既在写柳絮的飘忽不定,又在暗示黛玉寄人篱下的凄凉!

2) 无我之境:寒塘渡鹤影

上面写的是有我之境,那无我之境又该做何解释?笔者认为,将有我之境反过来,就可以得到无我之境的解释。当是由作者的思想感情消遁之后的那种纯然的“以景为主”的境界。在《红楼梦》中,最有意境的诗词,会有人联想到黛玉的《葬花吟》和《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这两首诗都是黛玉伤悼身世之作,不同点就是《秋窗风雨夕》比《葬花吟》少了意思苦闷和颓伤。就境界之“无人无我”而论,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当属第七十六回史湘云与林黛玉“凹晶馆联诗”中的四句:“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窗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1] 第一句的意识很简单明了,就是说漏壶中的水即将用尽,滴答之声也即将消失。这句话纯然是在写景写情,“我”观察到漏壶即将干涸,但又全然未必是“我”看到的,通过这种纯粹的景物描写,达到营造氛围的作用,并且暗示了时间已然不早的讯息。第二句的意思也很简单,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了窗前的油灯火焰逐渐黯淡起来,暗示着即将熄灭。这句诗与上句“壶漏声将涸”中的意境与意象都很相似,同样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描绘眼前的景,并没有直接透露出是从“我”之眼看到的。第三句诗非常之精妙,仅仅用五个字便写出了这样一副画面:在夜深无人之时,孤鹤飞渡寒塘,、在本就稍显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组组动人的影子。这句诗画面感很强,颇有“无我之境”的韵味,将“无我之境”全部激活,乃至进入了道家美学所追求的那种“非彼即我”、“物我偕忘”的境界。最后一句诗为千古名句,并且这句“寒塘渡鹤影”与“冷月葬花魂”可以说称得上绝配,不仅仅在字面上对仗工整,而且“塘”、“鹤”、“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们所构成的静谧、幽深都是“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以至于脂砚斋在品鉴这几句的时候,都感叹道“是何大手笔”!

4. 结语

在《红楼梦》小说叙述中,林黛玉的诗词歌赋成为她生活的一个方面,在全书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黛玉人物形象的衬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品质都是贯彻古今无法比拟的。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红楼梦》中黛玉通过赋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等情节的描绘,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 [5] 从美学角度来看,黛玉的诗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意蕴,这种艺术的变现力多体现在其诗歌中的节奏、韵律等,另一方面更体现读者在阅读时所获的审美享受,达到艺术共鸣,引发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认同。总而言之,《红楼梦》黛玉诗词在其文本中具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它是红楼儿女诗词歌赋中的灵魂所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清)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739, 1567, 3176, 3411.
[2] 何士明. 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修订本) [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149.
[3] 蔡义江.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196.
[4] 彭玉平, 译注. 人间词话[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48.
[5] 蔡义江. 红楼梦诗词歌赋鉴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