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The Current Situation, Hotspots and Pro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in China’s College Curriculum—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DOI: 10.12677/AAM.2022.119685,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79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嘉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高校课程思政CiteSpace关键词分析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iteSpace Analysis Based on Keywords
摘要: 为探明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揭示研究趋势,将2013~2022年CNKI总库CSSCI数据库收录的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大学”“高等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十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主要分为三大研究维度,分别是本位质问、时代价值和创新路径。基于多项分析和三大维度的理性推演,未来的研究者们可以从高站位的立场、强浸润的环境和多视角的规评价等三个方面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实现超越与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o reveal the research trend, the literature collected in CSSCI of CNKI database from 2013 to 2022 with the them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n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as keywords was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CiteSpace is used fo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was hel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research dimensions: namely origin questioning, era value and innovation path. Based on multiple analyses and rational deductions of three dimensions, future researchers can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high-standing position, the strongly infiltrated environment and the multi-perspective normative evaluation, so as to achieve transcendence a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卢嘉仪.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9): 6474-6484.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9685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将于2022年11月在北京召开,值此重要时间节点,对各项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将对未来工作做出理性指导与科学规划形成良好铺垫。“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等教育领域的思政工作,为此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盼的正面回应,是增强高校思想铸魂育人和彰显高校中国特色之路的重要途径 [1]。十年光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下,我国课程思政的实施现状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高校课程思政的未来何以展望?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以期在二十大来临之际,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发展献上十年回顾与眺望。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与分析。CiteSpace作为一款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的科学知识图谱能清晰直观地展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者、相关机构和关键词共现等关键数据。它糅合了视觉直感、数学表达和哲学思想等多重维度的内容,能充分地发掘知识体系内的基础框架与前沿热点,大幅提升文献的检索效率,直观地揭示研究领域内的演进规律与发展态势。因此,CiteSpace软件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也享誉盛名。

2.2. 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日期的截至时段设定为2022年8月20日。由于十八大在2012年11月召开,考虑到文献登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的起始日期定为召开后的翌年,即2013年1月1日。为了确保检索到的文献具有相对统一的高质量水准,本文通过高级检索的路径,将来源类别设置为仅CSSCI。输入主题“课程思政”,用“OR”连接关键词“高校”及其近义词“大学”“高等教育”,检索得到453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剔除广告、研讨会、论坛述评、各种书评等,筛选出409篇有效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最后使用CiteSpace软件完成可视化分析的相关操作。

3.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发展概况

3.1. 文献产出的年度趋势分析

在高校课程思政领域内,根据相关文献产出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体会到这一领域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将发文数量、研究者及研究机构等相关数据导入Excel、CiteSpace等相关软件,绘制以下分析图。

3.1.1. 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模糊检索“课程思政”一词,于2016年12月首次明确地出现在《学习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此前,“课程”与“思政”往往是联动出现,在各类课程中穿插思政元素,而非以“课程思政”的决定性名词出现。直至2017年,高德毅和宗爱东(2017)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题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文,成为学术期刊上最早发表、也是目前“课程思政”研究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 [2]。因此,从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可见(如图1所示),前期发文量较少,自2016年“课程思政”一词正式提出后,不断为专家学者所接受,发文量逐渐增多,随着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和一系列政府文件的颁布(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文献的产出急剧上升,迅速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热潮。

Figure 1.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ublished an annual trend chart

图1. 高校课程思政领域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

3.1.2. 主题词共现分析

共现矩阵分析图,是将不同题录文献的主题数据的共现关系,如共被引关系等制作成矩阵,使复杂数据的结构关系形象地展现在二维空间(即矩阵图),其本质是一种将高维数据进行降维的技术。共现矩阵图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各主题词,基于关联性大小的因素排列,并以数字和圆圈标识表现(如图2所示)。其中,关联性达10以上,以圆圈体现,且圆圈越大,关联性越强;关联性低于10的,则以数字体现。我国高校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共现矩阵分析图,清晰地展现了领域内主题词的关联性大小关系。“课程思政”与“思政建设”主题词共现次数最多,达46次,主要原因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机器蕴含的学理性与实践性值得频繁探讨。

Figure 2. Analysis chart of the co-occurrence matrix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me words

图2. 高校课程思政主题词共现矩阵分析图

3.1.3. 主题词年度交叉分析

年度交叉分析图,以主题词的发表年份为轴,不同类别配以不同颜色,展现不同年份的不同主题类型发文量。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年度交叉分析图(如图3所示),总体数量呈稳步上升状态,2022年的数据虽仅至八月,但基本上已完成2021年三分之二的文献量。因此,根据趋势和重点主题词的判断,可以预测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将持续火热,“课程思政”、“高校课程”与“思政建设”三类主题词将获得持续聚焦。

Figure 3. Annual cross-analysis char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me words

图3. 高校课程思政主题词年度交叉分析图

3.1.4. 研究者与研究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中,阈值策略(Selection Criteria)选择g-index,K = 25,生成网络知识图谱,标签阈值(threshold)设置为2,最终得到研究者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图谱总节点数为167,连线数为40,密度为0.0029。其中,节点数量表示研究者的数量,连线数量表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数量。根据图谱可知,发文量在2以上的作者包括樊三明(4篇)、董翠香(4篇)、沈扬(3篇),其中,樊三明与董翠香合作发表一篇。将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维持其他设置,得到的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总节点数为153,连线数为0,密度为0。节点数量表示研究机构的数量,连线数量表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数量。数据表明,各研究机构之间在课程思政研究领域暂无合作。发文量在2以上的研究机构包括华东师范大学(4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篇)、北京体育大学(3篇)。

Figure 4. Network atla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ers

图4.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者网络图谱

Figure 5. A network map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institutions

图5.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3.2. 关键词分析

3.2.1. 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共现,是根据文献集中的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进行排序,频率越高则说明该关键词在所属领域中的关系越紧密。在CiteSpace的主界面中,设置为“Keyword”,待知识图谱绘制完毕,经整理后得266个节点、568根连线,网络密度0.0161。隐藏频率小于7的节点名称,得图6。图中的节点代表研究对象,节点圆圈越大意味着出现的频次越多,连线则代表选定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同一节点衍生的连线越多,意味着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次越多。图中“课程思政”圆圈与字体最大、连线最多,代表其出现频次最多、与其他关键词共现的频次也最多。

Figure 6. A network map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图6.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中心性,是两篇及以上数量文献的关键词中介,起着桥梁与枢纽的作用。在CiteSpace中,将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的连接线越多,则中心性越强,越能突显该关键词在相关文献间产生的信息媒介和传递作用。经过图2关键词图谱的整理,并筛选出CiteSpace内中心性排名前八的节点,得到表1

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表1.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

表1中不难发现,“高校”出现频次最高,中心性远大于1则表明其媒介作用最为突出。其他如“价值引领”、“立德树人”、“高校”等关键词的中心性均大于0.1,即都为关键节点,说明都是该方向的研究热点。“教学改革”、“教师”等关键词的频率也很高,且与时代的发展节奏更为紧密,可以预见,此类关键词将继续作为独特视角为研究者们所关注。

3.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是将导入的关键词数据基于CiteSpace的系统算法解析并划分为若干类,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关键词会被归于同一类中,并以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展现。聚类数值越大,则证明这一类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中的比重越大,重要性越强。CiteSpace中,对关键词共现选择LLR聚类算法,并筛选前9个聚类(#0~#8),得到图7聚类时间线知识图谱。其中,图谱所得S值(Silhouette)为0.9004,大于0.8,即生成的聚类信息理论上是令人信服的。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详细聚类标签依次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程、思政元素、价值引领、新时代、路径、教师。通过聚类时间线视图,不难临摹出自十八大以来,近十年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各个聚类关键词的发展轨迹。

Figure 7. Keyword clustering timeline knowledge map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图7.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时间线知识图谱

纵览整个聚类时间线知识图谱,可以从三个维度对9个主要聚类及其所含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分别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本位质问(#0、#3、#4),时代价值(#1、#5、#6)和创新路径(#2、#7、#8)。

维度一,本位质问:包括“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思政元素”三大主要聚类,内含51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括“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育改革”等。本维度从课程思政的自身本位开展纵向的内生性剖析,对不同专业与课程如何普及课程思政思想、领悟课程思政精神、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精准滴灌思政工作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问与探讨。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传播与体系的建构逐渐树立与完善,逐渐聚焦为如何结合本校学科、专业、课程,体现课程思政意义与自身特色的细化锚点。故而出现了以“吉林大学”“大学英语”“体育教学”等高校、学科或专业为代表性名词的课程思政年度热词。

维度二,时代价值:包括“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新时代”三大主要聚类,内含37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括“三全育人”“内涵深化“价值意蕴”等。本维度围绕着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与侧重话语开展研究。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育人过程的重要一环,具有强指向性和话语影响力。因此,依托“高校”关键词,“深度教学”“精神谱系”等关键词成为不同年份与环境下的价值侧重热词。

维度三,创新路径:包括“高校”“教师”“路径”三大主要聚类,内含27个关键词,高频关键词包括“培育路径”“路径选择”“实践教学”等。本维度定位“高校”,从“理论化”走向“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质量,逐步扩充建设与实施课程思政体系的“路径”。同时,偏向实际的具体实践路径往往与时代先进技术紧密联系 [3]。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远,与高等教育互有交叉的课程思政自然也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与颠覆,也因此诞生了“慕课”“线上教学”等“新媒体”技术路径。

3.2.3. 关键词突变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热点的起始与持续,本文还采用了CiteSpace的关键词突变词发现功能。突发性关键词,就是在某个时间段内,某一小类的关键词急速性地突发式激增。在CiteSpace关键词分析的控制台中,选择“Burstness”,将γ值设为“0.3”,点击“Refresh”重新计算,最后点击“View”生成突发性关键词图谱。按照突变程度截取前13个关键词,得到图8

Figure 8. Atlas of sudden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图8. 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突发性关键词图谱

从关键词的起始和持续上看,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诸多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递进属性,以及较强的政策导向。首先是时代递进性,以“慕课”“实效性”“实践路径”等关键词为例。根据上述三词的起始时间不难发现,“慕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工智能具象产物,依托网络平台的崛起,成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有力手段(2015~2018)。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的课程思政无法真正完成“立德树人”使命,因此对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即如何及时且准确地令高校学生领悟课程思政理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展学术研究(2018~2019),最终就“实践路径”发起即时的探讨(2020~至今)。另一大特点,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可以从“立德树人”、“新时代”、“课程思政”等主要关键词突变词的产生与现况着手。

课程思政要实现学生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协同发展,“社会性”自然将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使命 [4]。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次年,以“立德树人”为主要关键词的研究文献突发式激增。“慕课”“教书育人”“实践路径”等关键词被官方及公示的文件政策频繁提及,所以围绕着这几类关键词的研究热度始终处于较高的状态。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使用文献挖掘分析软件CiteSpace (5.8R3)对发表于中国知网上的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为2013年1月至2022年8月,期刊类别筛选为CSSCI,具体包括文献产出时间分布、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关键词突变分析。

本文的可视化分析逻辑以文献产出的时间分布为引,发现以“课程思政”为主要话题而撰写的文献,在数量上总体稳步增多。以后文的关键词分析为路径探其成因,发现研究者们各异的研究维度是主要形成因素,给予课程思政研究领域极大活力。由于强大的政策导向和当下的话语体系,我国在短时间内将不再对高校课程思政赋予新的内涵诠释,着重探索创新与实践。

通过关键词的各类可视化图谱做出相应的分析,既回应了上文发文量年年增多的现状形成,还进一步探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热点与趋势。各类关键词分析图谱均由近十年研究文献的关键词的特性绘制而来,并总结出本位质问、时代价值和创新路径等三个主要研究维度,探讨了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在此十年间的发展轨迹。

基于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前沿热点的分析,理性地推演三个主要研究维度,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4.1. 高站位

高站位,是高校课程思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命门所在,不仅是与政府官方保持同一站位,还要追求高校所实施的思政工作效果与格局,在大视野和大格局中推行课程思政,在真实与高效中反思和改进。首先,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就要求高校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与政治站位 [5],坚定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其次,接受政策话语的领导,能更好地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完善。最后,课程思政不是表面工作,并非是写一篇论文、作一份报告便完成工作,而是在学术上,应该从理论化为实际,从实际找到理论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生活中落实于每一位学生,令其思想和言行发生真实改变,做到言与行的统一。未来的研究,应当在确保政治方向不偏移、政治道路不改变的基础上,以高校为起点,追究如何将“立德树人”“思政元素”等相关理念,从国家、民族、地区等大视野和大格局中抛出,导入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并建立配套机制守护育人果实等。

4.2. 强浸润

无论是关键词分析中的三重维度,或是突发性关键词图谱的突变词分析,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也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高效落实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与新平台 [6]。根据相关热词的归纳,发现近十年内研究者们主要探讨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具体形态,缺少能凸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个性化是大数据的重要功能,品类繁多的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计划,进而放大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随着人工智能类关键词的日趋增多,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联动应当深层发展,建立高校课程思政的强浸润环境,这就要求人、物、时、空的多面协同。“人”包括高校全体师生、社会人员、乃至以人工智能为主体的角色介入;“物”包括一切承载着思政元素的物体;“时”与“空”则包括能打破传统时空局限的手段与路径。如何将这四个方面的硬凑转为融合,并且全方位覆盖,强化浸润环境中各节点的精准衔接、时空的平滑过渡、场域的内涵赋予等,是未来研究如何构建课程思政强浸润环境的崭新视角与可行命题。

4.3. 规评价

如何确保高校始终与党和政府坚定同一站位,如何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既真实又有效,如何防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伴生的师生隐私外泄隐患,如何有序地高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强浸润环境的构建等,一系列衍生的问题都需要配置有针对的规范性评价方案。因此,建立适配的规范性评价方案,并从评价素养、评价主体、价值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是规范高校课程思政评价的研究新热点与趋势。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880120);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规划研究课题(Y1-94)。

参考文献

[1] 宋健刚, 高明, 阳甜甜, 邱文教, 秦霞.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热运用与冷思考[J]. 江苏高教, 2022(5): 86-90.
[2] 贺武华, 王凌敦. 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4): 26-30.
[3] 卢嘉仪, 易丽.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渐进特征及方向[J]. 软件导刊, 2022, 21(1): 56-61.
[4] 王刚, 朱家存. 新时代课程思政: 价值、目标与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5): 4-10.
[5] 高文苗. 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方向[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3): 41-43.
[6] 邹太龙, 易连云. 大数据时代境遇中的高校德育发展[J]. 江苏高教, 2018(4):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