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服装工程术语命名理据对比——以“领”、“袖”为例
A Comparison of the Naming Rational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rment Engineering Terms—Taking “Collar” and “Sleev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2.109257, PDF, HTML, XML, 下载: 348  浏览: 484 
作者: 郭 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服装工程术语命名理据思维差异Garment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Naming Rationale Thinking Difference
摘要: 服装工程是和人们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和行业,而所使用的工程术语却不是人人都明白,因为工程术语更加地专业化和科学化。人们在命名时除了要遵循专业科学的原则,还要使用一定的隐喻手段,将生活中其他熟悉的领域映射到该学科中,使专业术语更直观形象。本文将从汉英术语的构词法、构词语素和隐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探究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
Abstract: Garment engineering is a subject and industry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but the engineering terms used are not understood by everyone, because engineering terms are more specialized and scientific. In addition to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science, people should use certain metaphors to map other familiar areas in life into the discipline, so that the professional terminology is more intuitive.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word formation, morphemes and metapho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rms, and try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nationalities’ ways of thinking.
文章引用:郭星.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命名理据对比——以“领”、“袖”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1912-19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57

1. 服装工程术语

术语是科学文化的产物,具有科学性、现代性和专业性等性质。科学文化越发达,产生的术语越丰富。服装工程术语是服装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是服装专业中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服装术语成为日常工作中表达交流的重要载体 [1]。近年来我国服装行业迅猛发展,出现了非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需要对这些语言指称进行标准化工作,使其具有科学性和统一性。我国现行使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服装术语GB/T 15557-2008》,本文也将从这一国家标准文件中提取术语进行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选取“领”和“袖”两个上装部件进行分析。

服装在人类历史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服装历史源远流长,分散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不同民族对于服装的认识也不一样。服装术语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领”、“袖”两个上装部件的术语分析,试图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背后的思维差异。

2. 服装历史文化

2.1. 服装历史

2.1.1. 中国服装

中国服装历史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能够利用兽皮等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物。新石器时代时,随着纺织技术的发明,新的服装材料出现,服装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进入奴隶社会后,形成了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和冠服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裳”也成了服装的统称。汉朝时,中国服装随着“丝绸之路”而远扬国外。魏晋时期有许多文人蔑视礼法,表现在服装上就是宽散大袖,“褒衣博带”成为风尚。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传统汉族服饰也深受北方文化影响,北方的短衣胯褶下衣裤子渐成主流,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同时汉族服饰也影响了北方服饰,例如孝文帝“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使汉族冠服旧制得以保留。隋唐时期服饰得到空前发展,并用衣服颜色区分等级,用花纹代表官阶。辽金元时期,汉族的传统服饰再次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明朝时以传统汉族服装为主体,清朝以满族服装为主体,如熟悉的长袍马褂。辛亥革命后男装以西式的中山装为主,女装以旗袍为主。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受西方影响,T恤,连帽衫,衬衫,牛仔裤等成为主流。

2.1.2. 英国服装

英国服装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时期,分别是等级森严的中世纪时期,思想进步的文艺复兴时期,繁花似锦的维多利亚时期和近代时期。中世纪时以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简单朴素。平民贵族衣服款式相差无几。十二世纪中期,英国从羊毛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纺织业和服装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新航线的开发,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服装富贵华丽,蕾丝随处可见。帽子在这一时期发展迅速,不同款式和不同服装配合,代表不同身份。随后兴起一股“巴洛克之风”,崇尚豪华气派。妇女们常常把外裙拽起,系牢于腰间,衬裙都是用锦缎或其他丝织品制成,甚至镶有金边,尽显雍容华贵之气。之后英国人将各种艺术风格整合成为自己的风格,形成了新古典主义,进入最为繁荣的维多利亚时期。这一时期英国女性服饰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抽褶等元素,高腰立领等款式盛行。这一阶段也为后来等女权主义奠定了基础。十九世纪中后期,男装方面开始出现影响时尚界等四大品牌。其后摇滚朋克哥特等亚文化出现在主流面前,成为当代时装的开端。

2.2. 服装词汇

2.2.1. 中国服装词汇

领。《说文·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良郢切。”“项,头后也。”段玉裁注:“项当作颈。”因为“页”的本义是“头”,所以“领”是和头有关的 [2]。“领”的本义为脖子。由于衣领是靠在脖子上的,所以引申为衣领。衣领位于衣服最上面,所以“领”进一步引申为统领。

袖。《释名·释衣服》:“袖,由也。手所由出入也。”“袖”字声旁“由”有圆义,例如“宙”指天空,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笛”指竹乐器,圆管状。“袖”是上衣从肩膀到手腕处的圆筒状部分。“袖”是“褎”的俗体 [3]。《说文·衣部》:“褎,袂也。从衣,采声,袖,俗 从由。”篆书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像谷物一样细长)组成。另外,“袂”“祛”“裹”都指衣袖。“袂”,“夬”声旁兼义旁,因袖管有缺口。《说文》:“祛,衣袂也。“祛”的本义是袖口,从衣,去声,去示源,词源意为“开”。“裹,袖也。一曰:藏也。” [4]

2.2.2. 英国服装词汇

Collar。coler,coller,意为“颈甲,围在脖子上的东西”,源自古法语coler“颈,领”,源自拉丁语collare“颈部的项链,带或链,源自collum“脖子”,字面意思为旋转移动头部。

Sleeve。古英语sliefe (西萨克逊语)、slefe (美尔西亚语)意为“遮住手臂的部分”,字面意思为“手臂划落的部分”。源自原始日耳曼语slaubjon (也源自中古低地德语sloven,意为随意穿着;旧高地德语sloufen,意为穿上或制服)。与古英语slefan (穿上衣服)和slupan (滑落)有关,源自“sleubh”(滑)。

3. 术语分析

3.1.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构词法

构词法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词素组合的方式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词的组合规则。本文所选取的与“领”、“袖”有关的服装术语几乎都是合成词中的复合词。除了“inseam前袖缝”、“cuff袖口”等词。汉语术语基本为“+领”、“+领口”、“+袖”,其对应的英文术语基本为“+collar”、“+neckline”、“+sleeve”。另外汉语术语中还有“领 + 口”,英文术语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如表1所示。此外,汉语术语中还有一个词为“v形领口”,英文术语为“v-neckline”,可以看到是英语外来词加汉语语素的组合。

3.2.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构词语素

每个术语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每个语素又具备了某种概念特征,比如颜色、功能、材料、外形等。“人们在为事物命名时,会充分考虑到事物的特点,让人能够容易理解术语所表达到事物特点。” [5] 本文所选取到服装术语所涉及到的概念特征主要是固有特征。例如形状特征(圆形、方形、v形、尖、喇叭形、灯笼形……)、关系特征(中式、中山服式、海军式,和服式kimono)、动态特征(立、翻折)、比较特征(较大、较小)、位置特征(上top、下under)等,如表2所示。

Table 1. The word formation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rment engineering terms

表1.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构词法

Table 2. The morpheme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rment engineering terms

表2.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构词语素

大部分汉英术语中的构词语素概念特征是一样的,比如圆形round、方形square、灯笼puff都是形状特征。但是所表示的形状不完全一样,比如灯笼袖是像灯笼一样的形状,而puff sleeve是膨胀形,像蓬松的泡芙一样。另外,还有“青果领”这个词,汉语术语命名理由是该类领和青果很像,而英语术语“shawl collar”中的“shawl”是婴儿襁褓的意思,两个词所体现的形状特征是不一样的。这和汉英两个民族的隐喻思维方式不一样,也是下一节要讨论的。

还有一些对应的术语概念特征不一样,比如汉语术语的大袖小袖,是比较特征,而英文术语top sleeve和under sleeve是位置特征。以及汉语术语的连袖,是部分-整体特征,而对应的英文术语kimono sleeve是关系特征,意思是和日本和服有关的袖子。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就有了连袖,这种款式传到了日本,英国从日本和服才了解到了连袖,所以用kimono sleeve给此类袖子命名。除此之外,还有“泡泡袖”这个词,汉语术语的命名是因为该类袖子膨胀起来和泡泡很像,而英语术语“bishop sleeve”的“bishop”是主教的意思,是因为这类袖子是主教职业装的特点。

3.3.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隐喻方式

人们在给某一专业的概念或事物命名时通常会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将生活其他领域中更生动形象的特点映射到该专业中的概念或事物,使专业术语更简明易懂。隐喻是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这才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就是将始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性的意义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在服装工程“领、袖”部分的服装术语中,最主要的隐喻方式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metaphorical approach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rment engineering terms

表3.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隐喻方式

汉英术语中最多的都是形状隐喻,但是也有不一样,比如一字形领口是一般形状领域,而对应的英文术语boat collar是其他事物形状隐喻。鸡心领领口是动物隐喻,而英文术语sweetheart neckline是事物形状隐喻。另外,泡泡袖是事物形状隐喻,而英文术语bishop sleeve关系隐喻。因此从隐喻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3.4.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思维方式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两种语言,分属于不用的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和书写符号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如前文所说,隐喻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故服装术语隐喻方式也能反映出背后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所选取的术语大部分涉及了形状隐喻,汉语术语常常将领子和袖子的形状联想到其他事物,而英语术语更常关注领子袖子本身的特点。可以将此归纳为联想思维和本体思维。具体如表4所示。

Table 4. The way of thinking o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arment engineering terms

表4. 汉英服装工程术语比较之思维方式

英语术语“ruffled collar”,“ruffle”是指领子上的褶皱,用领子褶皱的特点给这类领子命名;而汉语术语“荷叶边领”,命名理据是这类褶子很多的领看起来像荷叶边上的褶子。另外,还有“puff sleeve”,“puff”指的是膨胀,用这一特点为该类袖子命名,而“灯笼袖”是因为袖子膨胀起来的形状像灯笼而命名。英文术语“wing collar”指的是像翅膀的领子,而汉语术语“燕子领”则将翅膀具体到燕子的翅膀,要将这一形状联想到具体某一动物的翅膀。这些都能体现英汉本体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青果领等词也体现了这一差异。“西方更关注人与事物本身的特点;而东方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世间万物保持联系,尤其是农耕时代,和动植物的关系尤为密切。” [6] 这也能解释为何所联想到的事物大多是身边熟悉的动植物。

4. 结语

服装工程中有关“领”、“袖”的汉英术语并不少,它们的构词法基本都是复合词,汉语术语以“+领”、“+领口”、“+袖”为主,英语术语以“+collar”、“+neckline”、“+sleeve”为主。构词语素所体现的概念特征大部分是形状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关系特征、动态特征、部分–整体特征。命名隐喻方式主要是形状隐喻(一般形状、动植物形状、事物形状等),而形状隐喻方式反映出了汉英两个民族联想思维和本体思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赵伟. 服装术语标准[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04.
[2] 李培艳. 《说文解字》“衣”部字语义及排序分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4): 114-119.
[3] 金长斌. 《说文解字》页部字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4] 常浩. 《说文解字》“页”部字研究[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版), 2016, 18(1): 65-67.
[5] 朱建华, 叶苏. 德汉术语命名理据之比较——以电工电子学术语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9(3): 101-108.
[6] 李晶.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对比研究[J]. 语文建设, 2016(21):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