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学》中生物多样性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An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Science Daily on Biodiversity Based on Appraisal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9258,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379 
作者: 何其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生态话语分析评价系统生态哲学观生物多样性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aisal System Ecological Philosophy Biodiversity
摘要: 文章基于Martin等人提出的评价理论,以美国《每日科学》发布的题为“在沿海地区看到更多的物种,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好处(Seeing more species at the coast improves wellbeing: Yet another benefit of biodiversity)为语料,探究评价系统的生态意义。研究表明,所选新闻语料涉及态度、介入、级差三种评价资源,其中介入资源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态度和级差资源。不同评价资源通过不同的方式协同生态主体的生态观念,发挥了语言对社会活动的干预作用。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ppraisal system, the author adopts appraisal theory and takes the news “Seeing more species at the coast improves wellbeing: Yet another benefit of biodiversity” published in Science Daily as corpu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selected corpus involves three types of appraisal resources: attitude, engagement, and gradation. Engagement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resource compared with two others. Different appraisal resources convey people ecological conceptions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which shows language an intervention role in social activities.
文章引用:何其芳. 《每日科学》中生物多样性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1918-19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58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周边的事物,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韩礼德认为,语言学和语言一样,是一种干预社会的手段,可以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1]。美国学者豪根首次提出“生态语言学”,拉开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序幕 [2]。韩礼德关注语言在生态问题中的作用,丰富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扩大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态语言学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针对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评价系统是重要的分析语篇的工具。在新闻语篇中,作者常常利用各种评价资源联盟读者。阿伦·斯提布认为,语篇的评价模式分析对揭示作者的潜在生态观念十分重要 [4]。评价功能属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我国学者黄国文认为,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突出了语言在社会活动中的干预功能,能够在语境中研究语言的使用 [5]。因此,从评价系统角度对文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具有可行性。

2. 理论基础

评价系统是语言人及功能的发展,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能够有效调节作者、被评价者以及读者三方之间关系的关系。评价理论由Martin提出,后经White等人得到了发展。评价系统可以分为三个态度、介入、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介入用来表明语篇和作者声音的来源;级差系统提高或降低说话者或作者评价的程度。态度系统协调读者和被评价的自然客体间的关系。

态度系统之下可以分出情感、评判和鉴赏三个子系统 [6]。态度系统是有极性的,即态度系统下的每一支都有积极和消极态度之分。例如:a kind lady、a beautiful scenery两个词组中的形容词表达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积极态度。而在词组:an awful man中形容词“awful”则是评价主体向读者表明了自己的消极态度,引发读者对评价客体“man”的消极态度。

介入系统调节作者和读者间的对话空间,介入系统可以分为单声和多声。作者通过单声的手段对命题进行直接陈述。单声关闭了对话通道,对话空间与多声相比降至最小 [7]。多声表现为,作者以多种方式把多种观点在语篇中进行陈述以及讨论。多声可以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对话扩展通过允许其他立场存在扩大作者和读者间的对话空间。对话收缩通过限制立场关闭对话可选择空间,进而压缩对话空间。

级差系统表明评价的强度。级差可以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系统。语势和聚焦同样也有上扬和下降两极。通过语势,说话人借此把人际印象以及说话人言语的分量提升或降低。通过聚焦,说话人把其语义类型的焦点变得模糊或清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文在生态话语分析的视域下,运用评价理论对所选取的新闻语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所选新闻语料的评价资源分布呈现出什么特点?

2) 所选新闻语料是如何通过态度、介入以及级差资源传达生态观念,从而实现语言在社会活动中的干预功能?

3.2.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022年5月11日,美国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网站发布了一篇关于生物多样性对处在沿海地区的人类幸福感影响的报告。每日科学是美国科普文章专题新闻网站,该网站于1995年由科学家丹麦·霍根创建,所选文章均来自于大学和其他机构所提交的新闻稿,因此该网站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根据黄国文所说“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人类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取之有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上,人类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生活。通过对所选报道的话语分析,发现其运用评价资源不仅引导大众思考人类应在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主动思考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还提供给了读者思考这一问题的视角,即从生物多样性与关系到人类自身福祉的角度来思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因此,选取该语料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所选语料共有586个单词。本文用UAM Corpus Tool从态度、介入、级差三个评价系统对语料进行手动标记。首先,对三种资源在文中占比以及文中被评价的客体进行分析,接着分别对三种资源进行分析,最后分析文本构建了何种生态话语。

4. 数据分析与发现

从态度、介入、级差对选篇评价性词汇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所选语料中评价性词汇共有67个,其中介入性词汇使用最多,共有28个,占评价词汇总数的41.8%;其次是态度系统,共有21个词表明态度,占比31.3%;级差性词汇使用较少,共有18个,占比26.9%。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appraisal resources employed in the data

表1. 所选语料三类资源所占比例

4.1. 态度与生态关系的构建

态度资源协调读者和被评价的自然客体间的关系。表2为对文中态度资源的极性进行的标记。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 in the data

表2. 态度资源的极性

说话人在语篇中运用了大量的积极性词汇。其中,“interesting”共出现4次,“calming”出现3次。文中评价主体产生积极评价的客体包括“places that contain lo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lant and animal”、“diverse scenes”、“diversity and naturalness”以及“biodiversity”等,这些客体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同表达方式。说话人以此协调读者和自然生态间的关系,表明自身对生物多样性持支持的看法,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联盟读者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印象,最大程度发挥语言在生态问题上的干预作用。

消极性态度在文中仅仅出现了5次,评价的客体为“seaweeds”。例如: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people may associate marine life such as seaweeds with unpleasant slimy textures and smells or perceive them to be messy additions to coastlines. As such, having a greater variety of coastal species may not lead to the same positive effects on wellbeing as are observed on land。以“messy”以及“slimy”评价海藻可能会给人带来粘腻、一团糟的感官印象,这一观点看似将人类和被评价的生态客体之间置于一种紧张的关系。然而,虽然评价理论以词汇语法为框架,在语篇分析的过程中,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划分并不能完全通过词汇意义来判断,而是要考虑词语的语境意义 [8]。从语境的角度分析,前文运用情态动词“may”介入对话,扩大了对话的转圜余地。说话人向读者传递了这样的观念,海藻给人类带来的消极观感只是有待商榷的传言。因此,笔者认为,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可讨论空间较大的消极性评价为后文反驳这一观点留有余地,更加突出了上文对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的肯定程度。

除此之外,语料还运用了隐性评价。隐性评价是评价主体间接的传达自身正面或负面价值的手段。隐性评价的实现主要通过语境,是语义变化受限小,态度意义不饱和的表达 [9]。“The older sea wall and the rip rap were seen as more “natural” and therefore viewed more positively than the more “artificial” regular sea wall.”在此句话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态度词语作者间接表明了对常规的人工海堤的负面评价。文本向读者传输了景观自然化的重要性,从侧面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4.2. 介入与生态关系的构建

介入资源调节作者和对话空间。介入资源可以分为单声和多声。多声可以分为对话扩展和对话收缩。对话扩展允许其他立场存在扩大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对话收缩通过限制立场关闭对话可选择空间,进而压缩对话空间 [10]。表3为对文中介入资源进行的标记。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the data

表3. 介入资源类型

所选语料中对话扩展和压缩资源所占比例相同。文中作者在陈述观点时使用了情态隐喻(be likely to)以及情态动词(may、may not、might),其中“may”在文中出现了3次。这些情态动词情态值中等,使用这类情态动词既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又不至于让评价显得过于武断。说话者同受众之间并非是一方强迫另一方接受观点,而是缓和了双方的关系,增加了说话者同文章受众之间对话的对话空间。根据何伟等人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生态话语分析的实质只是探究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关系问题,还要探究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介入资源的生态意义在于包容其他声音,使说话者与受众这两个生态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趋于和谐,同时联盟各生态主体以构建平等、合作的生态关系。

所选语料中对话空间的压缩主要靠声明来实现,对话压缩的手段有利于持同一观点的言语社团内部团结,排斥了不同立场的生态主体进入对话 [11]。文本借助多个权威性评价主体的声音,通过强化和明确进一步将语篇中提到的观点加深为不容推翻的断言。例如:“Swansea University has revealed…”、“The finding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The survey found that…”。这些评价主体声音的加入使文本显得更加客观,语言呈现出劝说希望读者相信文中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这一观点的作用。大量权威性评价主体如“evidence”、“findings”、“the survey”、“Swansea University”的发声增强了观点的可信度。说话人试图使读者相信文中起干预以及引导作用的语言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进一步联盟持相同观点的语言社团内部读者接受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福祉的观点,以期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4.3. 级差与生态关系的构建

级差资源表明评价的强度。级差可以分为语势和聚焦两个系统。表4为对文中级差资源进行的标记。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graduation resources

表4. 级差资源类型

级差资源也可以起到调节对话空间的作用。其中,低程度的语势和低清晰度的聚焦可以扩展对话空间,有利于语言团体内不同观念的并存;高程度的语势和高清晰度的聚焦则压缩了对话空间,限制了语言团体间其他声音的存在。语料中所有出现的语势和聚焦全部为高程度和高清晰度,因此,留给读者的对话空间较小。

5. 结语

本文对每日科学关于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福祉关系的报道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所选新闻语料中,分布最多的评价资源是介入资源。态度、介入以及级差资源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向读者传递着不同的生态观念,三者相辅相成,合力实现语言对生态的干预作用。态度资源协调读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通过积极和消极性词汇将自身对观点的态度取向传递给读者。对生态环境的积极评价起到了干预读者同作者一起对生态和谐产生积极印象的作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介入资源通过调节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空间对读者的生态观念产生影响。对话扩展联盟语言社团内外生态主体建立合作的生态关系,而对话收缩则将文中的生态观点以可信度高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排斥与之相反的生态观点,进一步加深持相同观点的读者的观点。级差资源同样表明了生态观点的强度,起着影响读者观点的作用。生态文本中大量评价资源的运用同时也反映了新闻报道的本质,即报道者看似客观的方式主观传达客观事实,目的是对读者的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 [12]。

在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有利于揭示语言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发挥语言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从而呼吁人们重视生态问题。因此,从评价系统的角度分析生态话语分析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关系良性发展。这也启示着人们,只要社会还在发展,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就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 (2001) Is the Grammar Neutral? Is the Grammarian Neutral? In: De Villiers, J. and Station, R.J., Eds., Communication in Linguistics, Gref Publishers, Toronto, 179-204.
[2] Haugen, E. (1970)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57-66.
[3] Halliday, M. (1990) New Ways of Meaning: A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6, 7-36.
[4] Stibbe, A. (2020).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Routledge, New York.
https://doi.org/10.4324/9780367855512
[5] 黄国文. 我的学术研究的生态转向[J]. 鄱阳湖学刊, 2022(1): 26-35+2+125-126.
[6] Martin, J. and White, P.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 Macmillan Ltd.,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511910
[7] 张征, 刘世铸. 情态及情态隐喻与学术话语对话空间建构[J]. 语言学研究, 2016(2): 44-58.
[8] 何伟, 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 2017, 14(5): 56-64.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7.05.008
[9] 庞康博, 庞家乐. 评价理论视角下科技新闻报道中介入资源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华为5G报道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7): 55-56.
https://doi.org/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7.025
[10] White, P.R. (2006) Evaluative Semantics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in Journalistic Discourse. Mediating Ideology in Text and Image: Ten Critical Studies. Benjamins, Amsterdam, 37-67.
https://doi.org/10.1075/dapsac.18.05whi
[11] 李淑晶, 刘承宇. 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65-76+149.
https://doi.org/10.13458/j.cnki.flatt.004714
[12] 杨阳.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1):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