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传统的翻译研究多集中在日语语义分类与汉语表达之间的关系,如讨论日语的条件复句バ的不同用法的翻译形式,从而探究日语翻译成汉语的倾向与规律。但汉语翻译成日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再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汉语在表达反事实假定时,并没有特别句式,而是使用表达假定的句式进行表示。分别为使用“如果,假如,若”等一般假定词;“如果不是,要不是”等假设 + 否定标识词的组合;以及“否则,除非”等否定类接续词三种(例句1~3)。
(1) 她原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及时送到医院的话。
(向明《一曲遥寄》)
(2) 如果我不是在气头上,也许会多看他们几眼。
(汤保华《情感分析》)
(3) 幸亏他没有把最后这点想法告诉小吉尔,要不然这个调皮货一定会悲愤欲绝,说不定会带着巴日卡不辞而别呢!
(《收获》1982第7期72页)
综上来看,以往关于汉语反事实句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进行研究,其归纳的标识与一般假设的标识混用,难以区分。尽管一些研究者指出“该”“早”等副词有与反事实标识共现的倾向,但其分类仍有不明之处。
随着统计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很多学者选择采用定量学、统计学的方式来诠释日汉对译研究问题,从而科学且清晰地构建出日汉翻译模型。但受限于研究方法,以往的计量对译研究,往往只注重日语表现和汉语翻译两个变量,其研究内容局限于方法,一般只限定于日语和汉语两者,分析影响其中额外影响句子意思的其他成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汉语中影响句子生成的副词,以及日语中影响句子的时态问题考虑较少。从而可以说以往的日汉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目的在于明确汉语反事实与假定的区别,并阐明其与日语的翻译倾向,故研究汉语语义分类、汉语语法标识、后项出现副词、日语表达,日语后项时态此5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生成更加准确的汉日对译关系。
2. 以往的研究
2.1. 关于汉语反事实句的定义
反事实用法在汉语中作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其研究热度一直都很高涨。王春辉(2012 [1])中从类型学上把反事实句定义为属于条件复句。另外袁毓林(2015 [2])中指出汉语反事实句一般没有独特的语法标识。因此,以往的研究大多围绕语义解释,对反事实句进行分类。李萌(2013 [3])根据反事实句的语义分类分为①前项明显虚假,后项可以得到反事实解读的情况(4~5)和②后项明显虚假,前项可以得到反事实解读的情况(6~7)
(4) 如果能回到年的候,我一定持身体,也不至于在悔。(李萌例)
(5) 他的儿女很争气,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会没有遗憾的。(李萌例)
(6) 如果曹雪芹没有渊博的知识,楼梦么这之久的篇巨制是不可能出甚至于深入人心的。
(李萌举例)
(7) 如果没有爱迪生一次又一次地在失持的精神,也就没有在与我们生活气息相的灯了。
(李萌举例)
2.2. 中文反事实主要标识与假定混用
中文反事实句由“如果、假使(假设助词) (的)”等一般假设句的标识和“如果 + 不是”等假设接续词 + 否定词标识和“要不、要不然”等否定性接续词等构成。(1~3) (邢福義2001 [4]、袁毓林2015 [2]、李晋霞2018 [5]、李芳芳・張灎2020 [6])
(1) 她原是可以救活的,如果及时送到医院的话。
(向明《一曲遥寄》)
(2) 如果我不是在气头上,也许会多看他们几眼。
(汤保华《情感分析》)
(3) 幸亏他没有把最后这点想法告诉小吉尔,要不然这个调皮货一定会悲愤欲绝,说不定会带着巴日卡不辞而别呢!
(《收获》1982第7期72页)
同时李晋霞(2018 [5])中反事实句被证明并非“要不是”的唯一用法,“要不是”除了反事实外还可以表示直陈条件句、选择关系句、假转条件句(8~10)。
(8) 张普景说:“好好好,不跟你吵。但是,我的女儿不能叫张原则,这简直是对我的进一步挖苦。你要不是来捣蛋的,就动动脑筋取个像样的。”
(《历史的天空》)
(9) 这要不是大悲剧就是大笑话。
(《爱,是不能忘记的》)
(10) 再说这里的活儿,真比拔麦子脱土坯,也不是太粟。但一定得心善。要不是做不长这活儿的。
(《预约死亡》)
此外,李芳芳,张滟(2020 [6])指出“如果早a,b”的“早”是时间副词,“如果早”后一般连接“知道”、“了解”、“意”、“”等认知动词,以达成反事实解读。朱庆祥(2019 [7])也指出汉语标识“应该”同反事实假定之间的关系。
(11) 如果早知道你会有今天的成,当年不你太狠了。(李芳芳张滟例)
(12) 你孝敬父母的,你当怎么会你父母说不出来?(朱庆祥例)
(13) 你孝敬父母的,在怎么做这件事!(朱庆祥例)
综上来看,以往的反事实标志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但反事实标志与一般假设标志混用,其异同之处难以区分。“早”等副词与反事实标志共现的倾向也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2.3. 以往的对应分析互译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计量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定量学和统计学角度进行日汉互译研究。
对应分析是一种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等调查。李光赫,赵海城(2018 [8])将对应分析应用于日汉对比以研究分析タラ条件句的日汉翻译模型,同样刘志颖、李光赫(2021 [9])也是用对应分析的方式研究了ノニ条件句的日汉翻译模型。
因此,对应分析用于日汉语法研究领域十分成熟。但从日语到汉语的翻译研究很多,但是汉语翻译成日语的定量学研究却相对较少。单方面的研究在对互译来说是不充分的。因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探讨汉语语义分类、汉语反事实标识、后项出现副词、日语表达,日语后项时态此5者之间的共现关系。
3. 语料库的构建和数据的处理
3.1. 汉语内部对应关系
本文为研究汉语反事实标识与其他各要素对应关系,选取了近年来100本汉语畅销书及其日译本建立专用语料库。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文原文小说及其日译本中,选择一般假设句的标识和假设接续词+否定词标识和否定性接续词等关键词提取语料,并添加标签。从100篇汉语小说中抽取1200例带有汉语反事实句标识的句子,连同其译文共计2400例互译例作为统计对象。其中汉语语义分类为假定和反事实假定两种,语法标识为一般假设句的标识和假设接续词 + 否定词标识和否定性接续词三种,其分类依据包括:
A一般假设句标识:如果(就)、要是(就)、假如(就)、如(就)、若(就)、倘若(就)、假如等等。
B假设接续词 + 否定词标识:如果不是(就)、如果不(就)、要是不(就)、要不是(就)、假如不是(就)、若不是(就)等等。
C否定性接续词:否则、除非、要不然、要不等等。
后文为方便表示将其简称为A如果類、B如果不類、C否定類。其中语义分类与语法标识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inese grammatical identifiers and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表1. 汉语语法标识与语义分类对应关系
同理,总结语法标识与之对应的汉语后项出现的副词形式,并将其对应关系汇总如表2所示。其中副词的分类依据为:
I無(无明显副词):(14) 要是这样,我不干了。(贾平凹《废都》)
II還:(15) 公社大门口要是不改,接下来还得出神经病,还得出大事。(莫言《蛙》)
III該:(16) 要是有那样一根虎须,该有多么好啊!(莫言《檀香刑》)
IV就:(17) 如果晚上不和嫂子睡,那就真是戒了!(贾平凹《废都》)
V肯定:(包括一定、肯定等) (33)如果不是我从小胆大,肯定会被她吓个半死。
(莫言《四十一炮》)
VI早:(18) 要不是她小时候得了那场病,说媒的早把我家门槛踏平了。(余华《活着》)
VII便:(19) 如果啮合不到一起便不能运转。(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VIII才:要是将来忘记把喜糖寄给我,我才要好好捶你!。(戴厚英《人啊,人》)

Table 2.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hinese grammatical marks and adverbs
表2. 汉语语法标识与副词对应关系
3.2. 日语内部对应关系
将1200例句日语译文中出现的日语表现同后项出现的时态进行整理,得到如表3所示的对应关系。其中后项出现的时态总共为5种,日语表现被分为15种,其中⑮ そのほか为翻译成「から」、「まで」、「限り」,即没有被翻译成假定句或反事实句的形式。后项时态分别是qタ、qテイタ、qテイル、qル、q無し,其分类依据分别为:
qタ: きみが文章を書くのが好きなのを見て、荘之蝶のことを思い出したんだ。
(贾平凹《废都》)
qテイタ: 張拳の家の四人目が生まれデモしたら、綿しゃきっと、おかみさんたちに生皮を剥がれてしまっていたよ!
(莫言《蛙》)
qテイル: きみがここにいなかったら、やっこさんがこんなにおとなしくしていると思うかね?
(贾平凹《废都》)
qル: 夜奥さんと寝ないとなれば、色絶ちも本物だがな!
(贾平凹《废都》)
q無し: 連中がよその土地へ逃げたら?
(莫言《蛙》)

Table 3.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ese expression and Japanese after term
表3. 日语表达与日语后项对应关系
3.3. 日汉对应关系
本文的目的旨在明确汉语的假定句与反事实句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构建较为完整的汉译日模型,将汉语的语法标识与日语的语法表现进行一一对应,便得到表4的形式。

Table 4.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grammatical marks and Japanese expressions
表4. 汉语语法标识与日语表现对应关系
4. 对应分析模型构建
4.1. 对应分析图形解读
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选择采用对应分析的形式对汉语语义分类(假定与反事实假定)、汉语语法标识(A如果類、B如果不類、C否定類)、后项出现副词(I無、II還、III該、IV就、V肯定、VI早、VII便、VIII才)、日语表达(① と、② ないと、③ ていると、④ たら、⑤ なかったら、⑥ ていたら、⑦ ていなかったら、⑧ なら、⑨ ないなら、⑩ ているなら、⑪ ば、⑫ なければ、⑬ ていれば、⑭ ていなければ、⑮ そのほか),日语后项时态(qル、qタ、qテイタ、qテイル、q無し)此5者之间的共现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明确汉语反事实与假定的区别,并阐明其翻译倾向。因此本文将以上各个标识之间的关系,使用KH coder进行对应分析,其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即为表达5者对应关系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绿色虚线将图像划分为4个象限,绝大多数点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图中红色方框标识汉语语义分类;汉语反事实标识、后项出现副词、日语表达,日语后项时态由蓝色点标识。
图中要素距离原点越近,代表该要素越具有一般性而缺乏特殊性,即原点附近(红圈内部)的④ たら、① と、⑨ ないなら、I無、II還等使用时没有偏向假定或反事实假定的倾向,而是可以灵活应用于两种语义分类当中。相反距离原点越远,代表该要素越具有特殊性而缺乏一般性。即VII便、VIII才、③ ていると更具有明显的用于假定用法的倾向,而⑬ ていれば、B如果不類、VI早更具有使用于反事实用法的倾向。
同时可以明显看出,反事实假定位于第一象限,假定位于第三象限,大多数点大约集中分布在f(x) = x函数图像上(黄色虚线),双方方向相悖,说明两者间的区别十分明显。

Figure 1. Corresponding analysis diagram of Chinese semantic category-grammatical identification-adverb-Semantic classification
图1. 汉语语义分类–语法标识–副词–语义分类对应分析图
4.2. 共现关系整理
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表示反事实假定与假定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将图1中出现的各类要素按照汉语语法标识、后项出现副词、日语表达,日语后项时态进行分组,其结果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在汉语表示反事实时,其出现的语法标识多为B如果不類、C否定類;后项副词为VI早、III該、V肯定、I無、II還;可以对应的日语形式为⑬ ていれば、⑤ なかったら、⑦ ていなかったら、⑫ なければ、⑥ ていたら、⑩ ているなら、⑨ ないなら;日语后项多出现的时态为qテイタ、qタ、qテイル、q無し的形式,越靠前者越具有反事实假定的倾向。而在表示假定时其出现的语法标识多为A如果;后项副词为VII便、VIII才、IV就;可以对应的日语形式为③ ていると、⑪ ば、② ないと、⑧ なら、⑮ そのほか、① と、④ たら;日语后项多出现的时态为qル的形式,越靠前者越具有假定的倾向。
同时,在语法标识方面,可以注意到B如果不類、C否定類相比于A如果更具有反事实倾向;在汉语副词方面,VI早、III該、V肯定、I無、II還、IV就、VIII才、VII便之间的反事实性越来越弱,因此学习者和译者在可以抓取词规律快速把握句意;在日语表现方面反事实倾向多为タラ・バ・ナラ的ナイ形或者テイル・テイタ形的形式。而假定句却倾向于使用タラ・バ・ナラ的一般形式,其中ト句式不论ナイ形或者テイル・テイタ形都难以标识反事实假定;最后在日语后项时态方面反事实假定后项多为タ・テイル・テイタ形,或者没有后项的形式。而假定的后项相对较统一为qル的形式。

Table 5.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grammatical marks and Japanese expressions
表5. 汉语语法标识与日语表现对应关系
5. 结论
本文基于对应分析对汉语中的可以同时标识假定和反事实的三种句式,对其后项出现的影响反事实与假定句意的副词进行分类,并最终探究了汉语同日语表现以及日语后项出现的时态关系的共现性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到汉语语义分类、汉语语法标识、后项出现副词、日语表达、日语后项时态5者之间的完成对应关系,形成链条式的翻译倾向。如:反事実仮定 + B如果不類 + VI早 + ⑬ ていれば + qテイタ的形式,即在表达反事实假定时、其汉语多选择“如果不是……的话”等如果不类搭配副词“早”,而对应的日语翻译选择⑬ ていれば,其后项多为qテイタ的形式。同时分析出了在影响反事实与假定成立的5种变量中其影响倾向:
在语法标识方面:B如果不類、C否定類相比于A如果更具有反事实倾向;
在汉语副词层面:VI早、III該、V肯定、I無、II還、IV就、VIII才、VII便之间的反事实性越来越弱;
在日语表现方面:反事实倾向多为タラ・バ・ナラ的ナイ形或者テイル・テイタ形的形式。假定句却倾向于使用タラ・バ・ナラ的一般形式;
日语后项时态方面:反事实假定后项多为タ・テイル・テイタ形,或者没有后项的形式。假定的后项相对较统一为qル的形式。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对译语料库的课堂应用与学生产出的一体化教学改革”(YB2022101)的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