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与杨宪益《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Zhang Peiji and Yang Xianyi’s English Version of “Back Shadow”
DOI: 10.12677/ML.2022.109260, PDF, HTML, XML, 下载: 393  浏览: 753 
作者: 梁婷瑜: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背影》译者风格张培基和杨宪益Beiying Translator’s Style Zhang Peiji and Yang Xianyi
摘要: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自建语料库比较分析了两个不同译者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翻译本文。从词汇、句法两个维度对杨宪益与张培基《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杨与张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1) 从类符/形符比来看,在类符和形符所占比重方面,张译本主要使用解释性成分,而杨译本则使用词语更加灵活;2) 由词频与词汇密度比较得知,在从句运用上,杨译本则较张译本运用频率高,所传递之信息量较张译本稍多,因此这亦将稍微提升其翻译之困难度;3) 由平均词长与平均句长得知,张译本用词较为正规,书面语之特色较强,而张译本之平均句长将较贴近西方作品。
Abstract: The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builds a corpu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Zhu Ziqing’s prose “Back Shadow” by two different transla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yle of Yang Xianyi and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Foreign History” from two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and syntax.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Yang and Zhang’s translations have unique translation style characteristics.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alogy/symbol ratio, Zhang’s version has more interpretive components, while Yang’s version uses more flexible words;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frequency and from the comparison of vocabulary density,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erms of using clauses, Yang’s version uses more frequently than Zhang’s version, and conveys slightly more information than Zhang’s version, so this will also slightly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translation; 3) From the average word length and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it can be seen that Zhang’s version uses more formal words and stronger writte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he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of Zhang’s version is closer to that of Western works.
文章引用:梁婷瑜. 张培基与杨宪益《背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1934-194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60

1. 引言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视为模仿性活动,译学研究的焦点也多集中于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上,如近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原则,针对译者的研究则处于较边缘化的地位。随着描写性译学的发展,译者风格研究逐渐进入翻译学界的视野,然而大部分研究也仅是通过内省、诱导等方式做笼统、抽象的分析,忽略实证与定量研究,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方法开始在译者风格研究中得到应用,基于语料库方法的译者风格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语料库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根据特定的语言研究目的而大规模收集并贮存在计算机中的真实语料,这些语料经过一定程度的标注,便于检索,可应用于描述研究与实证研究 [1]。”语料库的应用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弥补了传统译学对译者风格研究的不足之处,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也成为译学研究中的新秀。冉诗洋等人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已出版的译者风格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 [2]。主要从翻译理论、译本类型和翻译家三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他们发现,近年来国内译者风格研究呈迅猛发展之势,以语料库为载体对译者风格进行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他们注意到,前期研究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在词汇、句法、章法、修辞层面来检验译者是否忠实于原文。更有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范式分析译作,审视译者风格。在他们看来,目前国内关于译者风格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风格”和“译者风格”这类概念定义不清晰,没有统一认识;二是译者风格没有一个统一、既定的参数。针对上述问题,它们给出了解决方案:首先,必须厘清何谓“译者风格”,并对译者风格给出清晰和精确的界定,其次,译者风格应具有既定的参数,最后,研究应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朱自清先生散文《背影》的英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找出散文英译译者风格特点。

2. 文献综述

2.1. 语言风格与译者风格

黎运汉 [3] 认为语言风格这一复杂现象要科学地定义它并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什么是语言风格?”,就不难发现:对于这个问题,语言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他回顾了1949年后关于语言风格界定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界定:1) 语言风格指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言语气氛或者言语格调,2) 语言风格指语言所呈现的多种(系列)特征之和,3) 语言风格指使用某一语言所呈现的系统性,4) 语言风格指语音,词汇,语法及修辞等各方面所呈现的区别性,5) 语言风格指不同审美功能下的言语要素与语言表达手段共同传递的言语作品总体美学风貌与个体审美趣味。黎运汉也从言语的不同侧面阐述了格调的格调气氛:注重言语气势上的刚与柔、豪放与柔婉,注重言语表达内容上所使用言语的量、繁与简、曲与直、蕴与明,注重言语辞彩上的浓与淡、藻与朴,注重言语趣味上的强与弱、幽默与凝重,注重言语语辞上的雅与雅、雅与俗、雅与俗,注重言语结构上的松与松、疏与细 [3]。在对这些语言风格进行界定和描述时,氛围,格调,审美和趣味这类概念都属于直觉,主观感受和定性范畴,很难被观察,衡量和确认。语言要素,语言特征和语言表达手段都属于可识别,可测量和可证实的范畴。黎运汉还从话语的相同角度对风格的基调气氛进行了描述:“激情与理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矛盾状态。”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张力。其实,氛围,格调,审美和趣味这些主观感受就是语言要素,语言特征和语言表达手段这些客观要件所带来的主观效果。建立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实证类研究则是使用了后者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 [3]。

那么,何谓译者风格呢?贝克注意到译者在其翻译的每个文本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们能够利用译者不同的翻译语言特征来形容其不同的翻译风格 [4]。她将译者风格视为以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呈现的个体特性,对译者风格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和描述译者所喜好的,重复的和规律性的语言行为方式,并着重研究译者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其中包括其代表性的语言运用和个人语言习惯(如一些词汇,句式和衔接手段运用等方面的个人风格特征)等。刘敬国将翻译风格定义为译者“对目标语文本所呈现的语音,词汇,章法,语法及修辞所形成的有个性区分的系统性特征 [5]。”近年来,随着对文学翻译学的深入研究,“译者风格”成为了翻译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之一。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译者风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功能派理论、阐释学等等。黄立波认为探讨风格时应该强调3个关键因素:1) 具体语言模式是否有规律,2) 具体语言指称是否频繁,3) 以此为参照标准进行对比 [6]。可见,译者风格的研究重心,应放在发现和描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别具一格,颇具代表性的语言运用特点上,这其中涉及到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语言各个层次。

2.2.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翻译风格研究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译者风格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关注文学翻译译者或译者群体独有的翻译语言特征 [7]。贝克(Mona Baker)在开创了语料库在翻译学研究中的应用后,首次将语料库应用于译者风格的研究,她于2000年发表了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一文,为此项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范式。张美芳指出,“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 [8]。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不断发展,译者风格研究也日渐升温,呈上升趋势。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译者风格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9] [10],国外如Marion Winters考察两德语译本的语气助词、叙事视角等内容 [11],Meng Ji从四字成语使用文体风格、古语使用风格作为切入点的研究 [12];国内最具代表性学者如刘泽权等对《红楼梦》从报道动词、叙事方式等开展了译者风格系列研究 [13],黄立波等对葛浩文、戴乃迭译文和《骆驼祥子》译本从叙事维度等的研究胡开宝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汉英平行语料库 [14],胡开宝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把”字句、“被”字句、“得”字句、“使”字句的应用分析等 [15]。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语料

《背影》是朱自清(1898~1948)先生久负盛名的抒情佳作之一 [16],该文写于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写文章时用洗炼的口语,使文章文笔隽永,细腻缜密,感情丰富,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亲切婉转、娓娓动听之感。然而,《背影》真正的、永恒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它感人至深,发人深思,催人泪下,令人百读不厌。它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本研究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张培基英译本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与杨宪益的英译本My Father’s Back为研究语料。

3.2.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 对于《背影》的翻译,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是否存在译者风格?

② 如若存在,两位译者各自的风格又是怎样的?

3.3.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和Wordsmith对数据进行统计。

3.4. 研究过程

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过程依次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语料收集、语料降噪、语料对齐、词性标注、语料的检索统计和应用。

3.4.1. 语料收集

第一步,笔者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了张培基英译本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与杨宪益的英译本My Father’s Back;第二步,利用OCR光学识别技术和格式转换方法,将收集的PDF格式文本预处理建成 DOCX和TXT格式文本,为下一步的语料标注做好准备。

3.4.2. 语料降噪

由于上一步语料采集的文本比较干净整洁,内容字符之间无太多噪音,因此语料降噪利用功能强大的文本整理器进行噪音的清洁。为实现文本的完全清洁,首先清除空行、字符之间的空格、缩进等噪音,笔者利用文本整理器的整理空格、段落功能得到一个空格和段落都清洁的文本。然后整理文本的标点符号,利用整理器整理标点符号功能,清洁全半角等符号问题,最后得到符合研究要求的干净整洁的译本。

3.4.3. 词性标注

第一步,本研究采用Corpus wordpaser将两个译本进行分词;第二步,采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研制CLAWS7对两个译本所有词汇进行赋码。研究过程中需要这四类实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对其研究能更好地突出译本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连结关系;动词的多样化能充分反应人物的状态和动作特征,有利于构建文本角色的语言特征;形 容词则进一步反映人物状态营造小说氛围,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副词则能强化形容词和动词的特征,有利于研究深化和突出译者风格。

4. 研究过程及分析

4.1. 词汇特征

4.1.1. 类符/形符比

类符/形符比,是指不同种类词汇形式在文本中所占比重。这些词汇形式叫做类符(take, took, taking)等,它们由截然不同的词汇和相同词汇的屈折变体构成,它们均属不同类型。Mona Baker认为,类符/形符比即不同词与全文词数量之比。一般来说,若类符与形符的比值较小,则表示词汇的变化较小、范围较窄、词汇量较少,相反,若类符和形符的比值较大,则表示词汇变化较大、范围较小、词汇量较多。因为原始类符/形符比受到文本长度影响较大,因此一般都使用标准类符/形符符比。反之,则表示词汇变化越大,范围越宽,词汇量也就大。WordSmith使用了一种以千字为单位的类符/形符比法。如果一个文本有5000字,那么WordSmith会把这5000字分成五个1000字的短文,分别计算它们的形符/类符比,然后求五个1000字短文的平均类符/形符比,得出标准类符/形符比。这样算出的标准类符/形符比的单位为千字。

表1为使用Wordsmith4.0对类符、形符以及类符与形符比值进行了功能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类符数上,张译本为440,杨译本为376;形符数上,张译本为1137,杨译本为969。因此,就形符和类符而言,张译本明显高于杨译本,这表明杨译本在词汇使用更加简洁,张译本在传递《背影》信息方面更加全面具体。从类符/形符比来看,张译本是39.8%,而张译本是39%,两者的标准类符/形符比相差不大,有可能是自建语料库数据较小导致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在相同文字数量的情况下,张译本的词汇使用相对杨译本更为多样化,说明在翻译中张译本既有意识地增加了文本长度,也相应地增加了类符的数量,由于其词汇的丰富和变化可能使其译文的阅读难度较之杨译本更大。且张杨译本与英语翻译语料库(TEC)中小说类分语料库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44.63有些差距,这表明,该两译本的词汇丰富度和西方译者的略低一些。

Table 1. Type/token ratio

表1. 类符/形符比

试看下面例子:

(1) 原文: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16]。

杨译本:He clutched the platform with both hands and tried to heave his legs up, straining to the left.

张译本;His hands held on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platform, his legs huddled up and his corpulent body tipped slightly towards the left, 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杨译本和张译本分别运用一个动词 “tried”和“obviously making an enormous exertion”来描述父亲吃力攀爬月台的模样。此例句说明张译本用词会比杨译本更加丰富。

4.1.2. 词频

“高频词就是在一个文本里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语。用一个词语在整个文本中所占的百分比或者该词语在整个词频中所处的前后位置来决定该词语是否为高频词” [17]。

文本定量分析时,一个主要的度量是词频表(SFI),其作用之一是能找出译文中出现频率高的全部实义词。因此,本文从统计角度出发,对《背影》英译本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0个高频词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希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译者们更好地把握原著的思想内容。结果见表2

Table 2. High frequency words

表2. 高频词汇

表2的比较来看,“father”在这两种翻译中均出现较多。但这两个词有明显差异:因为原文中主要是描述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深深的爱意,因此“father”应该出现在最多的。

此外,张译本中“railway”和“Beijing”在表格中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4位,结合对其他词的词性和词频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张译本比杨译本可能更多地运用了名词。

但杨译本“that”的使用频率占绝大多数,居高频实义词词频表第4位,而且“that”常被用于翻译时引导从句,因此从整体上看,从使用从句上看,杨译本再次高于张译本。

4.1.3. 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即语料库中实词所占比重,它是译者文体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词汇密度越低则表明文章信息承载量越少,使得译文越简洁;相反,词汇密度越高则表明文章的信息承载量越多,可以使得原文主旨表达得更清晰明了。就英语词汇而言,实词是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构成的。那么如何计算词汇密度呢?文中使用了词汇密度的计算公式:词汇密度 = (实词数 × 总词数) × 总词数。表3统计了两个译本的词汇密度。

Table 3. Word density

表3. 词汇密度

根据表3统计,张译本词汇密度为61.09%,杨译本词汇密度为59.72%,张译本词汇密度比杨译本稍高。其译文信息量大,同时也增加了译文的难度,杨译本词汇密度相对较低,表明其通过减少实词的使用性减少了译文的理解难度,增加了可读性。比如:

(2) 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天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16]

杨译本:Though it is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my father, I can never forget my last view of his back. That winter my grandmother died, and my father’s official appointment was terminated, for troubles never come singly. I went from Beijing to Xuzhou, to go back with him for the funeral. When I joined him in Xuzhou I found the courtyard strewn with things and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at the thought of granny. “What’s past is gone,” said my father. It’s no use grieving. Heaven always leaves us some way out.

张译本: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从上例可以看出,杨译本更加简洁,而张译本则有了过渡,仿佛在娓娓道说着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有效的将原文中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4.1.4. 词长分布

单词长度一直是文本研究中被忽略的地方,而单词长度可以反映出译者的用词习惯和风格。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研究以往依靠手工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通过对两个译本中所有单词长度及各长度的单词在总词汇中所占的频率的统计结果如表4

Table 4. Mean word length

表4. 平均词长

表4资料可以看出,两译本3个字母的词汇所占比重最高,约有251字、220字,其他按由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有2字母词汇(约215字)、4字母词汇(175字或更多)、5字母词汇、6字母词汇。词长排在前5位的词汇频率总和超过两译本词总数的一半,表明两译本在叙事与口语文体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两译本词汇长度使用上并无显着差异,杨译所用1~2字母词频数较张译本多,3~10字母词较张译本少。词多了,书面语的特点就越明显,阅读难度就会相应提高,似乎更进一步表明张译本用词更正规,书面语更有特点,但作为叙事文体却比杨译本稍差。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对标准化类符与形符比例的解析。

4.2. 句法特征

句子特征同样是考察具体语言对翻译文本的重要内容,本节基于校对分词后的《背影》两本译本,从平均句长和句子结构对《背影》两本译本进行分析。

4.2.1. 平均句长

平均句长越大,句法成熟度越高,复杂度越高 [18]。因此,平均句长可用作检验译者风格的一个标志,两译本中的句子长度情况见表5

Table 5. Mean sentence length

表5. 平均句长

表5可以看出,两个译本的平均句长相近,张培基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平均句长分别是16.42和17.77,数值相差1.35。张译本的句子数量少于杨译本,说明杨宪益译本更习惯用长句表达,张培基译本绝大部分用短句表达。用短句口语特征明显,读起来朗朗上口,综合比较,张译本句法成熟度和句法复杂度稍高。因此可以推测,杨译本以意译为主,或者说在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补充将信息明示出来‚而张译本坚持译文与原文的“形似”,以直译为主。比如:

(3) 原文: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16]

张译本:Besides, it was certainly no problem for a person of my age to look after himself.

杨译本:And wasn’t I old enough to look after myself?

由例句可知杨译本和原句均为反问句,句式比较一致。以及张译本表达源语意思时,将语句合并,综合表5及例句分析得知,杨译本受源语影响显着,短句多,句式单一,句量减少,用语精炼,张译本则在句式上会略显繁复,将更加重视源语逻辑关系的转化。

5. 结论

通过运用语料库方法对三个译本在词汇、句子两个层面多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将原作转换成译作时,的确会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性的风格特征。首先是在类符与形符的比值方面,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张译本中解释性成分占了绝大多数,杨译本运用词语比较灵活;2) 通过词频及词汇密度比较得知,从句的运用情况来看,杨译本则较张译本运用频率较高,传递信息量稍大于张译本,因此这样也会稍微加大其翻译难度;3) 通过对平均词长及平均句长的分析得知,杨译本以意译为主,或者说在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补充将信息明示出来,而张译本坚持译文与原文的“形似”,以直译为主;4) 尽管本论文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译者风格的研究内容有所揭示,但是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除词汇及句法层面外,其余如整体篇章层面都可将译者风格融入到《背影》这一著名西方作品中。本论文还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扩大文学译本的研究范围与深度。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宪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等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克非. 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 冉诗洋, 张继光, 鲁伟. 国内译者风格研究的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 外国语文, 2016(4): 133-137.
[3] 黎运汉. 1949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 2002(1): 100-106.
[4]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12, 241-266.
https://doi.org/10.1075/target.12.2.04bak
[5] 刘敬国. 系统中的风格《小品波若经》六种汉译本翻译风格[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6] 黄立波. 《骆驼祥子》三个英译本中叙述话语的翻译——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1): 72-80+99.
[7] 黄立波, 王克非. 语料库翻译学: 课题与进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6): 911-924.
[8] 张美芳. 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54-57.
[9] 吕奇, 王树槐. 国内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十五年(2002-2016)——CiteSpace辅助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42-49.
[10] 吕奇, 王树槐. 国际译者风格研究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2002-2016) [J]. 外语学刊, 2018(2): 82-89.
[11] Winters, M. (2007) F. Scott Fitzgerald’s Die Schnen und Verdammte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Speech-Act Report Verbs as a Feature of Translators’ Style. Meta, 52, 412-425.
https://doi.org/10.7202/016728ar
[12] Ji, M. (2008) Quantifying Phraseological Style in Two Modern Chinese Versions of Don Quijote. Meta, 53, 937-941.
https://doi.org/10.7202/019664ar
[13] 刘泽权, 闫继苗.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4): 87-92+128.
[14] 黄立波, 朱志瑜. 译者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葛浩文英译现当代中国小说为例[J]. 外语研究, 2012(5): 64-71.
[15] 胡开宝, 谢丽欣.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16] 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经典[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5.
[17] 冯庆华.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18] 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