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其他史事之合证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vents Seen in the Qinghua Bamboo Slips Xi Nian and Zuo Zhuan
DOI: 10.12677/CnC.2022.103032, PDF, HTML, XML, 下载: 418  浏览: 82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煜: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清华简《系年》《左传》史事 Qinghua Bamboo Slips Xi Nian Zuo Zhuan Historical Events
摘要: 清华简在史学研究方面的诸多珍贵价值已有许多学者作了阐述,本文从古史研究的角度着眼,就清华简《系年》所见其他诸种史事,拈出若干,采集诸家之说,稍加疏理,分类罗列,同《左传》比勘合证。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elaborated on the many valuable values of Qinghua Bamboo Slips Xi Nian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number of other historical events seen in Qinghua Bamboo Sl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history research, and collects the opinions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with some clar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with the Zuo Zhuan.
文章引用:李煜. 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其他史事之合证[J]. 国学, 2022, 10(3): 187-198.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2.103032

1. 引言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竹书,总数多达2400余枚,这批竹简大部分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内容丰富,是珍贵的出土文献材料,经整理研究已出版十一册。清华简中的《系年》篇目,载录东周史事,可与《左传》相印证,补充史料所缺,下文将这些材料以主题相关度归并,分为五个专题进行整理研究。

2. 封建

2.1. 西周封建

《系年》4章:“……以乍(作)周厚(屏),……”。又见清华简《祭公》简13~14:“隹(惟)我()后嗣,方(建)宗子,不(丕)隹(惟)周之(厚)荓(屏)。”传世文献亦有出现。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昭公二十六年:“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西周初年周天子为巩固政权,分封许多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作为周室的藩卫屏障。

2.2. 楚平王复封陈、蔡

《系年》19章:“楚霝(灵)王立,既(县)陈、(蔡),竞(景)坪(平)王即立(位),改邦(封)陈、(蔡)之君,囟(使)各复亓(其)邦”。整理者注:“《春秋》昭公十三年:‘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弑其君虔(灵王)于乾溪,楚公子弃疾(平王)杀公子比。’《左传》昭公十三年(原整理者注作“同年《左傳》”),平王即位,‘封陈、蔡,复迁邑,致群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又称‘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平王即位,即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楚灭陈事在鲁昭公八年、楚灭蔡事在鲁昭公十一年。楚灵王复“县陈、蔡”之事史籍多有记载。《春秋》昭公八年:“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左传》昭公八年:“使穿封戌为陈公”。杜预注:“戌,楚大夫。灭陈为县,使戌为县公”。昭公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灭蔡……十二月……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系年》19章:“卲(昭)王即殜(世),献惠王立十又一年,(蔡)卲(昭)侯(申)惧,自归于吴,吴缦(泄)用(庸)以(师)逆(蔡)卲(昭)侯,居于州(来),是下(蔡)。楚人(焉)(县)蔡”。简文中“缦用”为吴国大臣,《左传》作“泄庸”。《国语》作“舌庸”。

2.3. 间

《系年》18章:“(楚)霝(灵)王先起兵……(县)陈、(蔡),杀(蔡)灵侯”。袁金平认为整理者将“间”读作“县”可从,并补列了一些《左传》的书证,如宣公十一年:“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遂入陈,杀夏征舒,轘诸栗门。因县陈”。杜预注:“灭陈以为楚县”。又昭公十一年:“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又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于陈、蔡,封畛于汝”。杜预注:“楚文王灭申、息以为县” [1]。

3. 朝聘

3.1. 郄克聘齐

《系年》14章:“晋竞(景)公立八年,……公命邭(驹)之克先(聘)于齐,……齐冋(顷)公囟(使)其女子自房(中)观邭(驹)之克,邭(驹)之克将受齐侯(币),女子笑于房(中),……乃先归,须者(诸)侯于断道”。《左传》宣公十七年:“十七年春,晋侯使郄克征会于齐”。晋大夫郄克又称“驹伯”,简文称“邭(驹)之克”。郄克有残疾,聘齐受辱事亦见《左传》成公二年。《系年》14章:“齐人为成,以甗赂玉霄与醇于之田。明岁,齐顷公朝于晋景公,……邭(驹)之克曰:‘齐侯之来也,老夫之力也’”。而此事《左传》成公三年记载却为:“齐侯朝于晋,郄克趋进曰:‘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简文与《左传》的记载相异。

3.2. 申公通吴晋之路

《系年》20章:“晋竞(景)公立十又五年,(申)公屈(巫)自晋吴,(焉)(始)迵(通)吴晋之(路),二邦为好,以至晋悼公”。《左传》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罷于奔命以死。’巫臣请使於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於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

3.3. 晋籴伐如楚

《系年》16章:“竞(景)公(使)翟(籴)之伐(茷)(聘)于楚,(且)攸(修)成,未还,竞(景)公(卒),(厉)公即立(位)”。《左传》成公十年:“春,晋侯使糴茷如楚,报大宰子商之使也。……晋侯有疾,五月,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

4. 邦交

4.1. 晋楚之交

《系年》12章:“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王会诸侯于(厉),郑成公自(厉)逃归,庄王遂加郑乱。晋成公会诸侯以救郑,楚师未还,晋成公(卒)于扈”。《左传》宣公九年:“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杜预注:“六年楚伐郑,取成于厉。既成,郑伯逃归。事见十一年”。《左传》宣公十一年:“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杜注:“盖在六年”。《春秋》经传对“厉之役”语焉不详,导致后人的诸多误解。《系年》为澄清这一疑题提供了新的证据。简文“晋成公会诸侯以救郑楚师未还,晋成公卒于扈”。亦见于《春秋》经传宣公九年。《左传》宣公九年云:“会于扈,讨不睦也。陈侯不会。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于扈,乃还。……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晋郄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简文与经传的叙述有差异。另,《系年》13章云:“王回(围)奠(郑)三月,奠(郑)人为成。晋中行林父(率)(师)(救)奠(郑),庄王遂北……[楚]人明(盟)。(赵)(旃)不欲成,弗邵(召),于楚军之门。楚人被(驾)以(追)之,述(遂)败晋师于河……”简文较清楚记载晋、楚必之战的起因、过程及结果。必之战以楚国全胜告终。是晋、楚城濮之战之后的第二次大较量。简文所记与《左传》大体相同。

《系年》16章:“楚龙(共)王立七年,命(令)尹子(重)伐奠(郑),为(师)。晋竞(景)公会诸侯以(救)奠(郑),郑人(止)郧公仪,献诸竞(景)公,竞(景)公以归。一年,竞(景)公欲与楚人为好,乃脱郧公,使归求成。共王使郧公聘于晋,且许成。竞(景)公使籴之茷聘于楚,且修成,未还,竞(景)公(卒),(厉)公即位。共王使王子辰聘于晋,又修成,王又使宋右师华孙元行晋楚之成。明岁,楚王子罢会晋文子燮及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曰:“弭天下之甲兵”。简文载,楚恭王先派郧公仪使晋,晋景公又派籴之茷使楚,此时景公卒,厉公即位,楚恭王又派遣王子辰使晋。《左传》成公九年则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重为之礼,使归求成。……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两者记载有出入。后世学者曾经质疑发生在公元前579年的“华元弭兵”,因为《春秋》未明载此事。弭兵事由《系年》得以证实。“鄢陵之战”《系年》一笔带过,《左传》成公十五年、十六年则详细记述。鄢陵之战中,晋国大胜楚国,楚国势力此后逐渐衰落,不能北上争强。

《系年》17章:“晋(庄)坪(平)公即立(位)兀(元)年,公会者(诸)侯于(湨)梁,述(遂)以迁(许)于叶而不果。(师)造于方城,齐高厚自(师)逃归”。简文所叙,即《左传》襄公十六年:“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许国处中原要冲,近于大国压力,数度迁徙,且由此引发晋、楚湛阪之战。《左传》襄公十六年:“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

《系年》18章:“晋(庄)坪(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命(令)尹子木会(赵)文子武及者(诸)侯之大夫,明(盟)于宋,曰:‘尔(弭)天下之(甲)兵。’康王即世,孺子王即位。灵王为令尹,令尹会赵文子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虢”。“楚康王立十又四年”,即公元前546年。向戌弭兵,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此次弭兵,晋国实际向楚屈服。标志着晋楚争霸的结束,两国之间的相对和平持续四十多年。

《系年》15章和20章均叙及申公巫臣通吴之事。吴国在晋的扶持下逐渐强大,开始与楚国争夺势力范围,并最终一举攻破楚国郢都。此事亦见于《左传》。

《系年》18章载:“许人乱,许公佗出奔晋,晋人罹,城汝阳,居许公佗于容城。晋与吴会为一,以伐楚,门方城。遂盟诸侯于召陵,伐中山。晋师大疫且饥,食人。楚昭王侵伊、洛以复方城之师。晋人且有范氏与中行氏之祸,七岁不解甲。诸侯同盟于咸泉以反晋,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简文之晋、吴门方城之事,史籍缺载。李守奎《清华简<系年>与吴人入郢新探》就此事有所论列 [2]。李文将晋、吴门楚方城看作吴师入郢动作之一。《左传》定公四年有“召陵之会”的记载。胡凯、陈民镇等结合《左传》等诸书的记载认为晋简公五年晋吴联合伐楚为史籍缺载,故弥足珍贵 [3]。

4.2. 秦晋之交

《系年》6章:“秦、晋焉始会好,戮力同心”。《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吕相语:“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这是晋献公时期秦、晋关系的概括。《系年》8章:“晋文公立七年,秦晋围郑,郑降秦不降晋,晋人以不憗。……秦人舍戌于郑,郑人属北门之管于秦之戌人,秦之戌人使人归告曰:‘我既得郑之北门管矣,来袭之”。此事亦见诸《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此为秦晋交恶之始。《系年》8章又载:“秦国发兵将东袭郑,郑之贾人弦高将西市,遇之,乃以郑君之命劳秦三帅。秦师乃复,伐滑,取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亦有记载。崤之战使秦晋彻底决裂。秦国转向楚国示好。《系年》6章:“秦穆公乃内惠公于晋,惠公赂秦曰:‘……’。惠公既内(入)”。夷吾赂秦事亦见《左传》僖公九年:“晋郤芮使夷吾重赂秦以求人……齐隰朋帅师会秦师,纳晋惠公”。

“晋楚之交”与“秦晋之交”,胡凯与陈民镇二氏有专文论述,读者可以详参 [3]。

4.3. 秦楚言和

《系年》8章:“秦穆公欲与楚人为好,焉脱申公仪,使归求成。秦焉始与晋执乱,与楚为好”。《左传》文公十四年:“初,斗克囚于秦,秦有崤之败,而使归求成”。斗克即申公子仪。

4.4. 黄池之会

《系年》20章:“晋柬(简)王会者(诸)侯,以与夫秦(差)王相见于黄池”。《左传》哀公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此事亦见《左传》哀公二十年:“告于吴王曰:‘……黄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乘齐盟,曰:好恶同之’”。

4.5. 召陵之会

《系年》18章:“(晋)遂盟诸侯于召陵,伐中山。晋师大疫,且饥,食人”。《左传》定公四年:“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鲁定公三年,卫、蔡、许、曹等国呼吁晋国共谋伐楚。次年,晋、齐、卫、蔡、许、曹、莒、邾、宋、陈、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国为了共同伐楚而在召陵举行会盟。

4.6. 厥貉之会

《系年》11章:“楚穆王立八年,王会者(诸)侯于犮(厥)(貉),将以伐宋”。又见《左传》文公十年:“陈侯、郑伯会楚子于息。冬,遂及蔡侯次于厥貉,将以伐宋”。“厥貉”,《公羊传》作“屈貉”。杨伯峻注:“在今河南项城”。

4.7. 厉之会

《系年》12章:“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王会诸侯于厉,郑成公自厉逃归,庄王遂加郑乱”。《左传》宣公九年:“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宣公十一年:“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郑既受盟于辰陵,又邀事于晋”。以上两次“厉之役”《春秋》未见。杜预解释为“在厉地发生的战役”。齐召南对杜注提出质疑:“九年传曰:‘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杜注:‘六年,楚伐郑,取成于厉。既成,郑伯逃归。’十一年传曰:‘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杜注:‘盖在六年。’传所称‘楚人伐郑,取成而还’也,此传既曰‘取成而还’,郑伯又何志于逃归乎?杜注前后皆言‘盖’,盖者,疑辞也”。孙飞燕指出,齐氏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清华简《系年》让我们知道了“厉之役”的真正所指。《系年》12章:“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王会诸侯于厉,郑成<襄>公自厉逃归,庄王遂加郑乱。晋成公会诸侯以救郑,楚师未还,晋成公卒于扈”。由简文我们得知,楚庄王十四年(鲁宣公九年)会诸侯于厉,郑襄公自厉之会逃归。故《左传》之“厉之役”指“厉之会”。即楚庄王在厉地会诸侯一事 [4]。

4.8. 湨梁之会

《系年》17章:“晋(庄)坪(平)公即立(位)兀(元)年,公会者(诸)侯于(湨)梁,述(遂)以迁(许)于叶而不果”。整理者注:“《春秋》襄公十六年:‘三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于湨梁。戊寅,大夫盟。’《左传》襄公十六年:‘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平公即位……会于湨梁……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杜预注:‘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

4.9. 宋之盟

《系年》18章:“晋(庄)坪(平)公立十又二年,楚康王立十又四年,命(令)尹子木会(赵)文子武及者(诸)侯之大夫,明(盟)于宋,曰:‘尔(弭)天下之(甲)兵’”。此事亦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

4.10. 怀公为质

《系年》6章:“惠公焉以其子怀公为执(质)于秦”。《左传》僖公十七年:“夏,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陈伟指出,对勘《左传》,当读“执”为“质”。上博竹书第七册《郑子家丧》5号简:“郑人命以子良为执”。《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5]。

4.11. 华元为质

《系年》11章:“以芋(华)孙兀(元)为(质)”。《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

5. 丧乱

5.1. 晋文公卒

《系年》8章:“晋文公(卒),未(葬),襄公新(亲)(率)(师)御秦(师)于(崤),大败之”。《春秋》僖公三十二年:“十有二月己卯,晋侯重耳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5.2. 申生自缢

《系年》6章:“晋献公之婢(嬖)妾曰骊姬,欲其子奚齐之为君也,乃谗大子共君而杀之……”《左传》僖公四年:“大子奔新城。……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国语·晋语二》:“骊姬退,申生乃雉经于新城之庙”。

5.3. 申伯无畏之死

《系年》11章:“宋公为左盂,郑伯为右盂,申公叔侯知之,宋公之车暮驾,用抶宋公之御。穆公即世,庄王即位,使申伯无畏聘于齐,假路于宋,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夺其玉帛”。《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宋公违命,无畏抶其仆以徇”。

5.4. 晋成公之死

《系年》12章:“楚庄王立十又四年,王会诸侯于厉,郑成公自厉逃归,庄王遂加郑乱。晋成公会诸侯以救郑,楚师未还,晋成公卒于扈”。此事亦见《左传》宣公九年:“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于扈,乃还。……楚子为厉之役故,伐郑。晋郄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

5.5. 晋厉公之死

《系年》16章:“厉公救奠(郑),败楚师于(鄢)。厉公亦见(祸)以死,亡后”。《左传》成公十七年、十八年载,晋厉公侈,多外嬖,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乐书、中行偃遂执晋厉公,杀之。

5.6. 骊姬之乱

《系年》6章:“晋献公之婢妾曰骊姬,欲其子奚齐之为君也。乃谗太子共君而杀之,或谗惠公及文公。文公奔狄,惠公奔于梁。献公卒,乃立奚齐”。胡凯与陈民镇指出,晋国因太子废立的问题陷入内乱,史称“骊姬之乱”。这一事件在《左传》《国语》《史记》均有详细描述 [3]。《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

5.7. 若敖起祸

《楚居》简9:“若敖起祸,焉徙居承之野”。《左传》宣公四年:“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遂灭若敖氏”。

5.8. 白公起祸

《楚居》简13~14:“至献惠王自媺郢徙袭为郢。白公起祸,焉徙袭湫郢,改为之,焉曰肥遗,以为处于酉澫,酉澫徙居鄢郢,鄢郢徙居吁”。整理者注:“白公,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名胜,号白公。起祸事在楚惠王八年,《楚世家》记载甚详,不赘”。《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门。圉公阳穴宫,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遇箴尹固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

5.9. 崔杼弑君

《系年》17章:“晋人既杀栾盈于曲沃,平公率师会诸侯伐齐,以复朝歌之师,齐崔杼杀其君庄公,以为成于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辰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徒者而入,闭门。……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踰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6. 流亡

6.1. 周平王东迁

西周的灭亡、周平王东迁是周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死后,诸侯拥戴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平王立,东迁于洛邑”,似乎幽王死后,平王即位,随后东迁洛邑。事实或许并非那么简单。《古本竹书记年》记载幽王死后,虢公翰等拥立王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相抗衡,出现“周二王并立”的局面。《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系年》2章云:“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刘国忠指出“周亡王九年”应理解为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曾出现长达九年的亡王局面。刘文进一步指出如果这一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在周幽王死后,先是出现了携惠王的政权,其被杀之后,又过了九年的时间,太子宜臼才被晋文侯拥立为王,平王即位已经是幽王辞世30年以后的事了,若这一记载属实,那么当时可能没有出现“周二王并立”的局面。该简文同时记载晋文侯曾把周平王接到少鄂。整理报告指出,少鄂即《左传》隐公六年提及的晋地鄂。在今山西乡宁。晋孝侯之子被称为鄂侯,与此地有关。后来晋文侯在京师拥立周平王。整理报告认为,京师即是宗周。平王立三年之后,才迁到洛邑。刘国忠指出幽王死后,携王在位21年,被晋文侯所杀,周无王九年,然后平王即位,三年后东迁洛邑,历时三十三年,周平王东迁的时间该是公元前737年前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僖公二十二年为公元前638年。按上述叙述,周平王东迁之时,辛有在伊川看到一幕不遵循礼仪而祭祀的场景,于是断言不到百年,这一地区将为戎人所有,因为其礼仪已预先消亡。到了僖公22年即公元前638年的秋天,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到伊川,这一地区果为戎人所有。若平王东迁确实是在公元前737年左右,正好应验了这个预言 [6]。王红亮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刘国忠的看法。他认为“周亡王”指周幽王,古人习以亡国之君称“亡王”,如《国语·周语下》:“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为亡王之为也”。据整理者的看法,《系年》作于楚肃王或更晚的楚宣王之世,在战国中期。此时称周幽王为“亡王”完全可能。“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即公元前773年 [7]。

6.2. 平王走西申

《系年》2章:“王与白(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惧死于戏”。

6.3. 平王走少鄂

《系年》2章:“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诸)侯女(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王红亮指出幽王与伯盘进攻西申时,周平王可能辗转到了晋国,先到了少鄂。《左传》襄公十年载王卿士暇禽回忆其先祖随平王东迁时的情形时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底乎?且王何赖焉?”此处之“平王东迁”,所反映史事应是周平王从西申逃离至少鄂时的情景。平王遭幽王与伯盘的进攻,仓皇出逃西申,依赖于七姓贵族且牲用备具也仅依靠这七姓贵族提供 [7]。

6.4. 重耳流亡

晋公子重耳出亡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系年》6章:“晋献公之婢妾曰骊姬,欲亓(其)子(奚)(齐)之为君也,……文公奔翟(狄),惠公奔于梁。……文公十又二年居翟(狄),狄甚善之,……乃卫。卫人弗善;奠(郑),郑人弗善;乃楚。褱(懐)公自秦逃归,秦穆公乃汋(召)文公于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及曹,……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及楚,楚子飨之……乃送诸秦。……”简文所述重耳流亡路线与《左传》《国语》不同,刘丽撰有专文研究 [8]。

6.5. 先蔑去晋

《系年》10章:“秦康公(率)(师)以(送)㿈(雍)子,晋人(起)(师),败之于。左行蔑、(随)会不敢归,遂奔秦”。《左传》文公七年:“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6.6. 高厚逃归

《系年》17章:“晋庄平公即位年,……师造于方城,齐高厚自师逃归”。《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

6.7. 许公佗出奔晋

《系年》18章:“景平公即世,卲(昭)王即位。许人乱,许公佗出奔晋,晋人罗城汝阳,居许公佗于容城”。传世文献自楚国迁许于析、许太子弑许悼公之后,许国之事甚少记载,仅吴师败楚及诸侯之师于鸡父,见《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顿与许,蔡疾楚政”。简文该段内容可补文献之阙。子居指出,晋国在城成周的前后几年间,在汝水以北筑城数座。故简文云:“晋人罗城汝阳”。此举可对郑国构成压力,胁迫郑国远楚近晋。

7. 兴替

7.1. 文王称王

《程寤》简1曰:“唯王元祀”。而《保训》简1则曰:“唯王五十年”。陈颖飞指出,纣囚文王的时间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明确的记载:“纣囚文王七年”。文王被囚七年之前,便“合六州之侯”,不可能是即位之初。《程寤》简“唯王元祀”不可能是文王即位年,当是受命后改元 [9]。

7.2. 携王被杀

《系年》2章:“邦君者(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王红亮指出,《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汲冢书纪年》:“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 [7] 与清华简一致。

7.3. 放逐厉王

《系年》1章:“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

7.4. 共和行政

牛鹏涛指出,“共和”所指的对象,文献中记载最多的是“共伯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这段内容可与清华简《系年》第一章的记载吻合:“至于厉王,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者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白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即立。共白和归于宗”。清华简《系年》明确印证《竹书纪年》和《左传》等文献的相关记载,使“共和行政”问题有了明确的结论 [10]。

7.5. 西周灭亡

《系年》2章:“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坪(平)王。王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这段话主要讲述周幽王及其子伯盘的灭亡和惠王与平王的相继被立。记载与《国语》《史记》《竹书纪年》大体一致,犹近于《竹书纪年》。但具体内容也有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有出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暋不若,用愆厥位。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正义》引《汲冢书纪年》云:“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邓少平指出《左传》所言,似乎是携王先立,而后被诸侯废弃,再立平王,迁于成周。而《纪年》则是平王先立于申,而王子余臣后立于携。清华简《系年》先记余臣立于虢,在位二十一年后被晋文侯所杀。接着“周亡王九年”,晋文侯立平王于京师。针对三者记述的歧义,刘国忠认为“应该理解为晋文侯杀携惠王之后周曾出现长达九年的亡王状态” [6]。陈剑同意刘国忠的看法。刘丽赞同整理者的意见:“周亡王九年,指周幽王灭后九年亡王状态。刘丽认为《系年》之所以称‘周亡王九年’正如《竹书纪年》所云,携王本非嫡,幽王死后,携王被虢公立,然未被众诸侯邦君所承认。平王也是如此。其虽为太子,且被一些诸侯拥立为天王,地位处境也只是和携王一样。故《纪年》称‘周二王并立’。周幽王死后九年,因晋文侯、郑武公、齐襄公、卫武公、鲁侯等众多实力强大的诸侯拥立平王,才改变该局面,平王正式被认可为周王。是年当是公元前761年。三年后平王东迁,即公元前758年。李学勤据《系年》“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认为:“‘邦君’是诸侯,‘诸正’是朝臣。这表示余臣立为王有众多的支持,不仅只有虢公翰一人。余臣立于虢,虢公翰大约是拥立的带头人,这个虢国应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系年》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平王东迁的具体过程”。李学勤同时指出:“立平王乃晋文侯策划”。邓少平综合上述分析,认为这些看似相互抵触的历史记载恰好体现历史真实的方面。如李学勤所谓:“……‘二王并立’,各有拥戴的势力。晋文侯和平王是最后的胜利者”。按:《左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11]。

7.6. 怀公之死

《系年》6章:“秦人(起)(师)以纳文公于晋,晋人杀怀公而立文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卒。怀公立,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乃杀之”。僖公二十四年:“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3]。

7.7. 晋襄公之死

清华简《系年》9章:“晋襄公(卒),霝(灵)公高幼,……”。《左传》文公六年:“八月乙亥,晋侯驩卒”。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名驩。

7.8. 改立灵公

《系年》9章:“晋襄公卒,霝(灵)公高幼。大夫聚谋曰‘君幼,未可奉承也,毋乃不能邦?猷求强君。’乃命左行蔑与(随)会召襄公之弟(雍)也于秦。襄夫人闻之,襄而<夫>人(闻)之,乃(抱)霝(灵)以(号)于廷曰:‘死人可(何)罪?生人可(何)辜?舍其君之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将置此子也?’大夫闵,乃皆背之曰:‘我莫命召之。’乃立灵公,(焉)葬襄公”。以上史实又见《左传》文公六年、文公七年。《左传》文公六年:“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3]。

7.9. 改立厉公

《系年》2章:“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釁(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奠(郑)以始政(正)”。此事亦见《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舋。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答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又桓公十八年:“秋,齐侯师于首止,子舋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舋,而轘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杜预注:“车裂曰轘”。《系年》所记与《左传》同。

7.10. 秦灭滑国

《系年》8章:“秦(师)(将)东(袭)奠(郑)。奠(郑)之贾人弦高(将)西市,遇之,乃以奠(郑)君之命(劳)秦(师)三(帅),秦(师)乃复,伐(滑),取之”。此事亦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三十三年春,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7.11. 文公初立

《系年》4章:“戴公(卒),齐(桓)公会者(诸)侯以成(城)楚丘,归公子启方(焉),是文公”。赤狄杀卫懿公之后,卫人涉河迁曹,立戴公,戴公于元年卒。据《管子》等记载,戴公之卒应该与赤狄伐卫有关。而《系年》所记之与《左传》僖公二年:“春,诸侯城楚丘而封卫焉”。及《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于齐。齐率诸侯城楚丘而封卫君。”相吻合。

7.12. 戴公初立

《系年》4章:“[(焉)]立悳(戴)公申,公子启方奔齐。”整理者指出,“悳公申”即《左传》闵公二年之“戴公”。“悳”、“戴”同纽。《卫世家》云戴公名申与简文合。今按,“悳”、“戴”不仅同纽,韵亦属职、之阴、入对应。

7.13. 楚庄王初立

《系年》15章:“楚(庄)王立。吴人服于楚”。《左传》文公十四年:“楚庄王立”。杨伯峻注:“庄王,穆王子也。《楚世家》:穆王立,十二年卒。子庄王侣立”。

7.14. 郑昭公之死

《系年》2章:“亓(其)夫(大夫)高之巨(渠)尔(弥)杀卲(昭)公而立亓(其)弟子釁(眉)寿”。《左传》桓公十七年:“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

7.15. 陈灵公之死

《系年》15章曰:“(庄)王立十又五年,陈公子(徵)余(舒)杀亓(其)君霝(灵)公,(庄)王(率)(师)回(围)陈”。此事亦见《左传》宣公十年:“……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厩而杀之。二子奔楚”。

7.16. 楚灭陈国

《系年》15章:“……(庄)王(帅)(师)回(围)陈。王命(申)公屈(巫)秦求(师),(得)(师)以(来)。王内(入)陈,杀(徵)余(舒),取亓室以(予)(申)公”。《左传》宣公十一年:“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無动。将讨於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徵舒,轘诸栗门。因县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华简与《左传》比勘合证平议研究”(18YJA74002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袁金平. 利用清华简《系年》校正《国语》韦注一例[J]. 社会科学战线, 2011(12): 31-32.
[2] 李守奎. 清华简《系年》与吴人入郢新探[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24(07).
[3] 胡凯, 陈民镇. 从清华简《系年》看晋国的邦交——以晋楚、晋秦关系为中心[J]. 邯郸学院学报, 2012, 22(2): 58-66.
[4] 孙飞燕. 释《左传》的“厉之役”[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9(2): 58-59.
[5] 陈伟. 读清华简《系年》札记[J]. 江汉考古, 2012(3): 117-120+112.
[6] 刘国忠. 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C]//《简帛∙经典∙古史》. 陈致, 主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173-179.
[7] 王红亮. 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J]. 史学史研究, 2012(4): 101-109.
[8] 刘丽. 重耳流亡路线考[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 29(2): 61-63.
[9] 陈颖飞. 清华简《程寤》、《保训》文王纪年探研[J]. 中国文化研究, 2012(1): 122-129.
[10] 牛鹏涛.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J]. 深圳大学学报, 2012, 29(2): 47-49.
[11] 邓少平. 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综考[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9(3): 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