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孔子人生观的当代价值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us’ View of Life
DOI: 10.12677/ACPP.2022.115169, PDF, HTML, XML, 下载: 294  浏览: 441 
作者: 向 鑫: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孔子人生观主要内容价值Confucius’ View of Life Main Content Value
摘要: 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志为首的人生目的和以利从义的义利观”的人生观,认为“志”是人生观的起点,人的一生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创造、做出成绩和贡献,主张人们“义然后取”,“见利思义”。本文从孔子人生观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进行阐述。
Abstract: As a famous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China,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human ecology, the purpose of life with aspiration as the first priority, and the concept of righteousness and profit with profit from righteousness”. He believes that “will”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fe, and that people need to “know what they can’t do and do it”, make efforts to create and contribute, and advocate that people “take righteousness after righteousness” and “think of righteousness when they see profi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us’ view of life.
文章引用:向鑫. 探析孔子人生观的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5): 973-97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69

1. 引言

人生观思考着包括对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等问题。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构成社会、社会制约人生、人生改造社会。人在面对社会需要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和践行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这都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题。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义然后取”、“见利思义”的人生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人生观的基础,其中相当一部分璀璨成分仍适用于我们当今的社会。

2. 孔子人生观的形成背景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不得从事生产劳动,同时利用务农的时间在当地的平民学校学习。孔子出生在一个文化衰落的时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他提供了建立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的外部条件,再加上他多年来对殷周文化的勤奋学习,帮助他在三十岁之前成功办学。同时,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国家大事成为人们的谈资,政治关系也因此而激化。孔子怎么能置身事外呢?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考虑出路的时候,孔子怎么可能不考虑国家的未来?孔子在年少时就确定了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学习。做官后,孔子对三桓的日益奢侈和人民的负担感到不满。为了改变社会状况,孔子离开鲁国并开始了为之奔走呼号的一生。在对生活的进一步探索中,他逐渐突破了自己的伦理思维方式,开始在哲学意义上整合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渐形成了他的自然主义“天命”观。“五十岁而知天命”。虽然他晚年仍处于动荡之中,但经过一生的磨难,他对生活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既然“天命”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主宰着一切,那么一个已经知道“天命”的人,在五十岁之后又经历了世间的大祸大福,还有什么不能宽容呢。故而孔子自信自己能达到“六十而耳顺”的认识高度。

3. 孔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1.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孔子倡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做到了“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孔子反对一些人整天聚在一起,所谈论的事情和义理不相关或是整天吃的饱饱的,什么事情也不敢。在看待问题时,他主张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也不厌倦学习,好学深究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受到一些挫折,遇到挫折时,人们常常会产生一种补偿心理。这里分出两类不同人的补偿心理,一类是剥削阶级的,他们的补偿心理是享受,是占有,有些人为了不使别人占有而进行疯狂的破坏,甚至仇杀。另一种则是劳动阶级的,他们的补偿心理是努力创造、做出成绩和贡献。孔子的所作所为即为后者。有人认为孔子是代表没落阶级。没落阶级的人生观主要特点就是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而孔子却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状态。虽然感叹自己是真的衰老,认为自己满腔抱负不能在有生之年中得以实现,但是满怀“自见于后世”的饱满热情,在自己创办的学院中继续办学授徒,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荀子大略》中记载“望其圹,皋如也,填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孔子的学生也坚持落实这样的思想理念,如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还有学生子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他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由此,可以充分地表明孔子对以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情绪来面对人生困境的重视。孔子的一生虽然常常不得志,但他并不因此而悲观厌世,而是更加脚踏实地,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始终坚信“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3.2. 以志为首的人生目的

在孔子看来,“志”是人生观的起点,人应该从自己年轻时就为自己确立一定的人生目标,有远大的理想,并坚持到底,将整个生命和精力投入到追求和奋斗中。有学者发现《论语》中谈及立志或与立志有关问题的篇章至少有十一章,如:“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博学而笃志”等内容,可见,孔子是极为重视志的。尤其可贵的是,孔子还把立志的问题涉及到普通人的肩上,“立志”首当其冲的是君子,但又绝非君子所特有的,而是连匹夫也不可夺志,使“志”成为一个广泛适用的范畴。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正确的人生志向,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按照孔子的说法,不仅君子应该立志,而且老百姓也要立志。一个人一旦有志向,那么他也就有骨气和精神支柱。这正对应了这样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但一人不能夺志”。一旦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他就应该为之奋斗,至死不渝地追求它。孔子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把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理想的实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如果有人把对舒适的渴望和对快乐的追求视为生活的目的,而没有深远的社会理想,没有适当的职业理想,那么,这些都不能被视为一种理想。

3.3. 以利从义的义利观

孔子在义利问题上,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不以其道得之”。认为每个人都有争取富裕的欲望,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绝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孔子将行义视为人生的至上价值,当贫富与道义产生纠纷时,他宁可忍受贫穷,也要坚持道义,即“不义不取” [3]。他提倡以利从义的义利观,主张人们“义然后取”、“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懂得义的重要性,而道德品质不高的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他所提倡的义,其本质算是一种超前的社会整体价值,在这里的“利”主要指个人私利。基于这种社会整体价值,他在个人对他人、社会的关系中强调“君子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的社会条件下,孔子在对“义”和“利”的态度值得我们去深思,他所倡导整体社会价值取向对现今的人生观建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孔子人生观的当代价值

4.1. 孔子的人生观有助于启发当代人们对人生的深刻认识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博大而精深,蕴涵着大量的人生哲理,让历代后人有所收获。尤其是他所倡导的“以利从义的义利观,以志为首的人生目的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的人生观,有助于启发当代人们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引导我们对人本质的认识和思考要做怎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高考完就轻松了”、“等高考完就可以敞开玩了”这类的话想必大部分学生都有所耳闻,甚至还真有部分学生,在经历了高考之后,他们用躺平的姿态来面对大学的生活。在行动上,他们只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活动,自我封闭,在学习上,他们也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认为每天去上课、考试能及格就好,不会主动参加竞赛、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躺平”为特征的部分青年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活态度,于个体而言可能仅仅是其人生发展的阶段性消沉与萎靡,但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同时这种现象也存在中青年群体上,当他们遇到挫折或人生低谷时,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爱社交,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网络生活中。这一现象一旦在社会中蔓延开来的话,有可能造成社会和国家发展层面的停滞不前。确定人生目的,肯定个体的自身价值,不卑不亢、积极乐观,锻造出健全的人格和丰满的人生。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4]。这说明,个人的自由与发展离不开集体发展这个大环境,个人是构成集体的一部分,因此个人的发展、进步都应该建立在集体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我们既不能忽视个体利益,片面追求集体利益,也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阻碍了集体的发展。社会转型在解放当代人们思想的同时,让人们发现了更多的 “自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价值危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侵蚀人们的思想之中,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注意力局限在社会和集体上,而是更加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关注自我尤其积极一面,但将过多的时间和经历放在自我发展中,它则是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脱节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

4.2. 孔子的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大学生仅仅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战胜挫折和困难,取得新的成功,这就需要有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反映着人对生活、事业的积极程度。孔子以积极的态度行走于世界,传播他的理念。现代的大学生在逆境中很容易就变得消沉不思进取。而孔子的这种精神告诉了当代的大学生,人活在当世就要有一股奋勇拼搏的精神,要去尝试努力过才能考虑是否放弃,坚定目标一直向前拼搏,及时最后是功败垂成,但是人生不留遗憾。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时,要注意培养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2017年5月3号,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上的讲话说道:“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现在我们谈论的理想和志向在具体内容上和与孔子所讲的“志”是根本不同的,然而,孔子关于重视人生理想的确立和追求这一观点,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远大的理想上具有重要意义 [5]。我们现在所说的“立志”意味着不仅要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崇高理想和长远理想,而且要有正确的积极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短期理想,不能一味强调个人理想、近期理想,需要我们将他们结合起来,用崇高的社会理想引领并照亮我们的个人理想,以及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究其根源就是利益需要。人生需要与人生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人生活动只有被满足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动力。如今,大学生的需要是多样的,既有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现实的,也有幻想的。在价值观教育中,甄别合理需求和期望并予以满足,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学生必须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清楚认识到国家和民族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不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事情,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先的原则下,以合法的手段获取个人之利。我们应该培育大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会群体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个人利益 [6]。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只有以此为准绳,才能义利皆得,最终使人与社会形成持久和谐的统一体。

4.3. 孔子的人生观有利于强化人们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孔子看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追求都是极为正常的、重要的,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主张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理想的实现则是人生众多需求中最高层次。人作为生物意义上的存在需要物质基础,但除此之外,人类似乎还需要精神上的追求和慰藉。在当今越来越竞争化、功利化、市场化的社会中,有的人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为了房子、车子。票子等煞费苦心,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谋取一己私利,沉溺于物欲的深渊无法自拔。某种程度的精神生活是绝对必要的,但是有的人却过度追求精神生活,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一些人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寻求获得瞬间的感官愉悦,从而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沦为精神诱惑的俘虏甚至是牺牲品,更有甚者触犯国家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正确的人生观作为道德的基础、精神生活的核心,在强化人们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取向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指引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成就美好人生。

5. 结论

孔子的一生虽是为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而积极奋斗的一生,但是他的人生观融人事、社会、自然为一体,依然受到今人的关注和研究。我们所要学习借鉴的,无疑是他人生观中具有现实性、真理性的部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志为首的人生目的和以利从义的义利观”蕴涵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启发当代人们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强化人们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取向,担起民族复兴的“志”,真正奋斗在中国大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出彩人生。

参考文献

[1] 杨柏峻. 论语·为政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2] 陈晓芬.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3] 潘美玲. 孔子人生观价值观的现实解读[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1): 2.
[4] 中共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5] 高晓晶. 先秦儒家生命智慧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2016.
[6] 冯必扬.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J]. 社会科学, 2011(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