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
Brief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Dormitory Education Management
DOI: 10.12677/AE.2022.1210569, PDF, HTML, XML, 下载: 203  浏览: 35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朝阳, 陈玉霞: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吴海珍:茂名市愉园中学,广东 茂名;朱朝艳:武汉市黄陂路小学,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College Student Dormitory Educate Management
摘要: 本文重点考察当下大学生宿舍管理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弊端,进而批判积弊、诊脉探因。文章首先论述了宿舍的硬件设施日益改善、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和大学生宿舍生活日益美善。然后又指出了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生为本思想流于形式、人格培养淡化和育人管理制度虚于形式。最后探讨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 dormitory management, and then criticizes the accumulated disadvantages and causes. The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of dormitory are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perfecting day by day and the dormitor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Then 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ent-oriented thought is just a form, the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is weakened and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empty in the form. Finally,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uggestions of the dormitory education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文章引用:朱朝阳, 吴海珍, 陈玉霞, 朱朝艳. 浅析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J]. 教育进展, 2022, 12(10): 3724-37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569

1.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取得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宿舍软硬件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住宿需求和精神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大学宿舍的立德树人功能。

1.1. 大学生宿舍硬件设施日益改善

大学生宿舍硬件设施日益改善。我国大学生居住建筑标准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增加了楼宇面积,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且住宿费用一直保持比较低廉亲民的价格。2001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建设标准调整为本科生宿舍4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硕士生宿舍2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博士生宿舍1人1间,生均建筑面积24平方米,即“421”标准,基本实现了信息现代化、网络智能化。2012年起,许多高校分别推出了宿舍自选系统。学校根据新生对住宿条件与室友的要求,系统自动将匹配度高的学生分至一个宿舍,并且学生可在线选择床位。体现了人性化与个性化选择,个性化选择宜居环境的整体跃升。

1.2.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我国高校为履行其法定职能,根据校情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宿舍管理制度。大学生集体住宿的宿舍在具有个人私密性的同时,相对具有公共空间属性,个体行为必须承担危害集体安全的事故责任。教育部最新修订并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的《第四章 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第四十八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制定公约,实施自我管理。”现代的高等院校是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赋予权利与义务属性的教育组织。大学生一般为成年公民,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宿舍管理行为中的高校与宿舍学生也具有契约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法治方式保障大学生宿舍安全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刚性约束的持续作用,逐渐内化为师生一种具有稳定倾向性的习惯模式。

1.3. 大学生宿舍生活日益美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宿舍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青春活力与意味,演绎了新时期大学生宿舍变奏曲。如浙江大学把抓好学生宿舍文明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建立辅导员入驻学生宿舍,优秀教职工与新生宿舍结对子,聘请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发挥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创建特色楼和特色宿舍,每幢楼设立“学长风采”墙和“艺术涂鸦”墙,引导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打造宿舍楼勤工助学基地,让更多学生直接参与宿舍管理。大学生宿舍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最终转化为宿舍育人功能的实现,为大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贡献。

2.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宿舍管理尽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根本矛盾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1] 当下大学生宿舍存在的人本理念的淡化、人格培育的弱化、以生为本思想流于形式和育人管理制度虚于形式偏离了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大学生宿舍育人的突出弊端。

2.1. 以生为本思想流于形式

传统的宿舍育人管理特别调学生的服从和规范,弱化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塑造。理性逻辑占绝对优势的场域环境中,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格发展的残缺,将给社会和人自身产生极大地危害,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人自身的危机。某些大学生宿舍,硬件设施人本理念弱化,软件管理与服务的以学生为本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宿舍功能较为单一,学生住宿学习生活条件简陋且过于拥挤,生活设施不配套,水电卫生设施陈旧老化。洗澡还是要到学校的公共浴室,宿舍房间内一般没有独立卫生间,在设计上追求空间利用效益最大化,呈现简单化和“一刀切”的特点,人性化、个性化不足。大学生宿舍场域是一个相对的集体空间,兼具私密性与集体性。学生首先是“人”,在宿舍场域内隐私权与人格权应得到尊重、保护与不受侵犯,学校宿舍管理者与辅导员在未经学生允许,随时以安全检查为名径直开门进入室内翻箱开柜检查,没有体现对学生人格与隐私的尊重。学生在宿舍中行为失范,我行我素。比如大学生违规使用电器造成安全事故,如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2008年11月14日早晨,由于有学生违规使用“热得快”故障引发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致当场死亡;更有甚者南方医科大学学生在宿舍杀戮两名同学等恶性事件……一系列宿舍行为失范的案例令人痛心。

2.2. 人格培养淡化

当下大学生宿舍中日益凸显的施毒现象、暴力现象、凌虐现象、精神疾病现象、心理健康指数下滑等现象,造成一些宿舍生态环境被污染。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使得一些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与情感缺陷,性情焦虑、抑郁、自卑、嫉妒。有的学生人际交往紧张、个体行为偏差、认识问题极端、反应和行为过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2] 治理能力不高,把宿舍中的大学生视为是被管理、约束、教育的对象,其治理手段大多还是命令式、约束性的,人文培育理念淡化。这样以工具价值治理理念主导的大学生宿舍对大学生人格育化的实效性不强,甚至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叛逆性格,对大学生宿舍育人的正功能造成消解和销蚀,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2.3. 育人管理制度虚于形式

制度文化层面——显性人本制度规定与隐性管本规则实践间潜藏矛盾。表象上看似完美的规章制度,大多仅停留在制度规章本身层面,没有人的能动落实与强制约束,实践上缺少法治监督制约的宿舍制度文化只是虚于形式的“稻草人”。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建设的管理不到位。某些高校宿舍管理人员在思考和决定大学生宿舍管理服务事宜的时候,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置换为与己方便,便于管理,易于实施。某些高校的宿舍管理人员甚至图一己私利,肆意违背学校有关宿舍管理服务规章制度,以保护学生安全为借口,早关楼门、夜里封寝、晚开楼门,对事关宿舍安全的设施老化、损毁,学生随意吸烟、乱扔烟头等现象视而不见。辅导员查寝是一项常规工作,既为保证学生在宿舍安全,也为便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但一些辅导员日常工作十分忙碌,有时流于形式或者干脆让学生干部顶替他实施。导致学生自身在宿舍场域中的行为失范,我行我素,尽情放松。比如大学生在宿舍场域迷恋网络游戏,形成网瘾;回寝就玩手机,吃饭学习等等一切宿舍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手机;甚至出现女大学生怀孕在宿舍私自生孩子的新闻事件。

3.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问题探因

当下,大学生宿舍症状须诊脉探源,对症施治。

3.1. 宿舍育人管理人文精神的弱化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大学生宿舍管理是现代大学校园管理育人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支点,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因素渗透、影响和制约。因此,现代大学管理消极因素就会渗透、侵染到大学生宿舍管理之中。现代一些大学追逐功利,呈现了严重的工具化苗头,实际上重视的是“制器”之物不是具有深厚精神素养的“人文”之人,体现在当下中国的大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受动者和评估者整体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尽管较21世纪前的状况有所提升,但治理能力仍然不高,把宿舍管理中的大学生仍视为是被管理、约束、教育的对象,其治理手段大多还是命令式、约束性的,人文培育理念淡化。这样以工具价值治理理念主导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对大学生人格育化的实效性不强,甚至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与叛逆性格。宿舍场域领导者、管理者与服务者环境治理能力的低效与人文育人精神的匮乏,也使得大学生宿舍场域非主流的亚文化横行,对大学生宿舍管理育人的正功能造成消解和销蚀,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3.2. 人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大学生宿舍中的人学取向,就是使人从纯粹抽象的工具化的“理性人”中解放出来,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塑造人,让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使其全面和谐发展。当下,一些大学生宿舍领导者、管理者与服务者眼中无人,视学生为被规训的“器物”,其理念、制度、规范大都是强制性、禁止性、命令式的,违者,就要给予学生纪律处分和道德惩罚;这对于充满青春活力、个性张扬、富于创造的大学生而言是压抑的,学生主观上并不愿意接受,更难以自觉遵守宿舍的各种规章制度。宿舍管理者与教育者管理原本的初衷也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却在实践中背离了良好的主观愿望,事与愿违;管理者精心设计得细致入微、条款分明的宿舍规章制度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监督与约束的成本都很大,也难于全部落到实处,久而久之,显性的宿舍规章制度成了应付检查的“稻草人”,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往往保持一定默契,约定俗成的“隐规则”大行其道。这样可能对学生造成双重人格,特别是缺乏对规矩和制度的敬畏,完全背离了宿舍育人的宗旨。

3.3.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中的以学生为本向度畸变

宿舍管理中具有主导、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大学领导者与管理者的理念,这在大学生宿舍管理的顶层设计层面至关重要。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意义追求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为本,而不是重物不见人。但现实中,一些大学领导者与管理者深层的核心观念中的学生为本理念淡化。即使有学生为本的理念也是弱化的,多停留在口头上、写进文件里、秀在表面上,内在的支配逻辑仍然是重宿舍物质建设和服务设施上,而在物质环境与服务设施的建设、更新与购置等环节中,作为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主体、宿舍的使用者——大学生往往是缺失的,即使有也多是论证会的门面或宿舍管委会的点缀。其次是宿舍育人管理的具体管理者、教育者和服务者,具体点就是大学的宿舍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服务中心、宿舍物业管理办公室等具体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者,进驻大学生宿舍的辅导员、管理员等教育者,宿舍物业管理办公室的水电暖气服务保障人员以及宿舍保卫和门卫值班人员、宿管阿姨、保洁大妈等等,最后才是学生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往往还是诉求式的,宿舍育人管理的决策权与管理权的掌握在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是“弱势群体”。

3.4.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割裂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斯·韦伯在考察人的行为时提出来的概念 [3]。它们之间应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关系。近代以来,针对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工具的异化,实践理性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实践需要手段和工具,更需要目的和方向。当下,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本应统一于育人实践之中,价值向度清晰明确,实践手段确有时南辕北辙或者偏离正轨,二者的割裂状态严重影响了宿舍管理育人效果。重管理轻育人的工具理性消解了宿舍育人管理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体现于人的存在意义追寻之中,以存在意义的确认和实现为内容。价值理性呈现出的是人文精神,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醒和实践规范,追求人的真正的解放,张扬生命的无限潜能,展现人的自由本性。作为意义的世界,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中的人学取向,就是使人从纯粹抽象的工具化的“理性人”中解放出来,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塑造人,让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使其全面和谐发展。当下,一些大学生宿舍领导者、管理者与服务者眼中无人,视学生为被规训的“器物”,其理念、制度、规范大都是强制性、禁止性、命令式的,违者,就要给予学生纪律处分和道德惩罚;这对于充满青春活力、个性张扬、富于创造的大学生而言是压抑的,学生主观上并不愿意接受,更难以自觉遵守宿舍的各种规章制度。宿舍管理者与教育者管理原本的初衷也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也是为了育人服务的,却在实践中背离了良好的主观愿望,事与愿违;管理者精心设计得细致入微、条款分明的宿舍规章制度往往流于形式,管理、监督与约束的成本都很大,也难于全部落到实处,久而久之,显性的宿舍规章制度成了应付检查的“稻草人”,实践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往往保持一定默契,约定俗成的“隐规则”大行其道。这样可能对学生造成双重人格,特别是缺乏对规矩和制度的敬畏,一些大学生滋生了“隐规则”好使管用的心理暗示,人成了“单向度的人”,完全背离了宿舍育人管理的宗旨。

4.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建议

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人本重构意味着大学管理者与服务者要以人学为理论视域,从学生基点出发,育人为先,换位思考,以人学理论、场域理论和空间理论为理论依据,学习、借鉴国际上一些大学的大学生住宿事务管理与服务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既有的传统范式、惯习模式和思维方式予以扬弃性汲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破除当下实践中某些背离或偏离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人本要义的痹症。学校宿舍管理者、服务者、教育者必须彻底摒弃教训人的规训模式,尊重人、引导人、培育人,以优良的宿舍育人管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在大学生“入场”、“在场”、“择场”和“退场”诸环节,不仅保障其身体的自由,也要促使实现精神的自由,这种宿舍育人管理让学生生成家园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4.1. 宿舍育人管理要以学生为本

我国虽采取了引入多元资本建设社会化公寓等措施来改善大学生宿舍设施,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满足“00后”大学生的需求。除资金有限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行政机构、公立大学领导层多年积习的宿舍育人管理建设理念上的“少花钱多办事”的主导思想,突出强调合理配置和使用宿舍资源的效益因素,宿舍楼宇建设前的规划设计等顶层统筹时优先考虑、兼顾较多的是满足住宿规模、建筑成本、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很少在规划设计时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而忽略或者轻视了大学生才是宿舍的使用者和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及时即使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多重形式、履程序,最后决策时仍以学校领导者的意志来建设。大学生宿舍规划建设受制因素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为难,但千难万难,根本还是“以谁为本”、“为谁服务”的问题。“以生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以此展开办学行为。具体到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人本重构,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优先考虑学生的需求与意愿,以此为价值基点和逻辑起点进行育人管理。“设计学生寝室要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设身处地为即将生活在这里的学生着想,在国家财力、面积定额的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建设得好一些,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要求、学习需要、生活使用等需要,使之做到功能上适用,生理上舒适,心理上和谐、舒畅。这是设计大学生宿舍应有的指导思想。” [4] 人本理念在实践上也是现实可行的,如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学生寝室户型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户型结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就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5]。

4.2. 宿舍管理要实现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宿舍场域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优秀的大学生宿舍管理能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树立集体和“家园意识”,起到课堂教育之外的育人作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巩固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文化氛围的影响,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规范和基础文明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考核高校校园文化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其首要功能即是育人,根本目的也是育人,其人本重构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使大学生宿舍管理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同时,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更利于学生“明明德”,修养整体之人格。整体人格即人性至善。使大学生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从而塑造成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完整人”。

4.3. 宿舍育人管理要体现主体性原则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之家”,学生以主人翁的文化姿态生存其中。学生是这个“家”的主人,理应责无旁贷地管好这个“家”。学校宿舍管理服务机构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宿舍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文化建设全员有责”的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于民主管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切身体验,不断加深对宿舍管理与服务的认同和理解。大学生在宿舍育人管理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失衡。我们所重构的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重视个性,注重一个人的能力发展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学生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起积极主动的作用。由于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切身体验,不断加深对寝室管理与服务的认同和理解,如复旦大学专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拿出一间由学生团队自主设计、校方全程资金和技术改造支持并由学生实际入住的寝室,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寝室文化建构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在寝室改造实践中学会交流、对话、协商、分享、共赢,构建了和谐寝室,促进人的发展 [6]。

4.4. 宿舍育人管理要有生态理念

宿舍育人管理要求宿舍管理者、服务者和使用者要践行环保节约低碳的生态理念,将宿舍场域必需的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诸要素予以相应措施调节自控;将生活垃圾做环保分类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如新安装的家具、桌椅及其新建设、装修的涂料等甲醛超标或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事故,要自然环保节能材料建筑和装饰宿舍楼舍及其服务设施,宜人身心健康,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同时,生态智慧启迪人们要协调宿舍场域内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宿舍、爱家园、爱自己的生态责任感、生态义务感,并注重生态实践体验,努力建立人与生态的友好型宿舍,防止大学生宿舍场域的人际生态恶化酿成事故,防控精神生态污染毒害心灵,自觉养成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文明习惯。

4.5. 宿舍育人管理要有创新理念

“创新”作为治国理政、指导文化建设的新理念,也是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创新,不是对宿舍育人管理结构与功能的简单整合与强化,而是在人学理念指导下,基于中国现实国情与大学生主体进行的新创造。要以新的理念、目标、维度、模式、方法和以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路径上重构大学生宿舍管理育人的人学范式。创新性原则意味着要对既有的大学生宿舍管理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不断进行扬弃性继承、现代性批判、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性发展,从而不断实现大学生宿舍管理的育人新目标。

4.6. 宿舍育人管理要循序渐进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的进化很像有机体的进化,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模的突变往往会导致毁灭。” [7] 作为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主体的大学生呈代际嬗变特点,其人学重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必须要遵循宿舍育人管理的发展规律、大学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保持循序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坚决克服工具理性思想和功利主义倾向,绝不可急功近利。如浙江大学在宿舍育人管理建设中引入“润物细无声”理念,积极探索“浸润式”思想教育新模式,完善“新生之友”宿舍联系制度,校领导、两院院士和广大教授带头与新生宿舍建立一对一全覆盖联系,利用网络传播特性,推进新媒体建设,评选“学生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并以咖啡吧文化承载学生思想教育全过程,创建12个师生交流吧,营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管理氛围,育人效果不断增强,让健康向上的宿舍育人管理引领人的全面发展,育化全面发展的人。

4.7. 宿舍育人管理要体现多元化

当下中国大学生对宿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这种需求既包括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及其现实的经济保障能力,如富裕家庭子女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差异化存在等等。同时,高校宿舍场域的硬件环境差别较大,宿舍楼宇建设年代、服务设施等物质条件差异化、多元化、现代化与人本化并存,有的奢华舒适,有的古朴庄重,有的现代新颖,有的普通实用,即使是同一所大学内的不同宿舍楼宇的条件也差别较大;高校为大学生住宿服务提供宿舍文化模式选择也日益多元化,如现代书院制、传统居所式、单元公寓式、社区混居式等多种并存。没有任何一种固定的宿舍育人管理模式可以适合所有高校和所有学生。大学生不能过分地把追求私密性与舒适性作为一种宿舍选择的必要条件,毕竟是中国现实国情决定了集体住宿制,家庭单元式、社会公寓式、社区民居式毕竟少数。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所能提供的宿舍育人管理模式中适应或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大学选择哪种宿舍育人管理建构模式,需要自己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研判学校可提供服务的资本、惯习以及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与选择服务的资本能力,尽可能提供多种供选择的模式;学生将在多元矛盾中做出个性化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一种多元共生的和谐文化观,亦对当代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的人学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2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名称:当代大学生宿舍育人管理,项目编号:2022GMYSKT32)。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289.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2.
[3] 王彩云, 郑超.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基于马克斯∙韦伯的理性二分法[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4(2): 48-53.
[4] 肖一璋, 何宝玮. 基本建设[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 250.
[5] 孙庆珠. 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145.
[6] 东方网. 同学们只要创意足够好复旦出资帮你打造“梦想”寝室[EB/OL]. http://sh.eastday.com/m/20150327/u1a8641503.html, 2015-03-27.
[7] 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高等教育[M]. 滕大春,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