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立志说”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On Wang Yangming’s “Aspiration Theor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CPP.2022.115191, PDF, HTML, XML, 下载: 283  浏览: 634 
作者: 熊小俊: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王阳明立志圣人之志为善之志大学生Wang Yangming Determination The Will of a Saint The Will to Do Good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王阳明的立志之说内涵丰富,是心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明将立志推向至本源性的地位上,让其作为为学之根本,由此与致良知相关联起来。阳明强调立志则必立圣人之志,此接儒家圣学之传统,圣人可学而至。同时,阳明也注意到立志之困难,实际上皆是因不能致良知,有诸多私意障碍而造成。立圣志,必是要克去私欲,时致良知,让本心朗现。此外,阳明“立志”之说对当代大学生也有很重要的启示,大学生涵养“立志”之心也是成就自我之关键。
Abstract: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aspiratio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tent of psychology. Yangming pushed aspiration to the status of origin, making it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and thus associated with conscience. Yangming stressed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age will set the ambition, this follows the tradition of Confucian theology, the sage will learn to. At the same time, Yangming also noted that the difficulties of aspiration, in fact, are caused by the lack of conscience, there are many private obstacles. Determination must be to overcome selfish desire, when to conscience, let the heart clear. In addition, Yangming’s theory of “Determination” also has a very important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heart is also the key to self-achievement.
文章引用:熊小俊. 论王阳明“立志说”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2, 11(5): 1116-112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91

1. 引言

立志一词在王阳明论说与讲学中多有提及,其立志思想内涵丰富,是心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立志也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诸如儒家孔子言立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博学而笃志”等等,《孟子·公孙丑上》亦有言志之语:“复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王阳明承孔孟之言,亦言立志之说,立志思想在阳明心学中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地位。下文中则着重对王阳明的立志之说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探究其立志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2. 立志乃为学之根基

王阳明在其学说发展中,将立志作为了为学之根本,将立志提升到了根本性的地位。学生问立志,阳明言:“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1]。王阳明在立志之问的回答中点明了立志与存天理之间的关联,念念常存此天理,并念念存养扩充之。唐诩亦曾向王阳明请问立志之事,阳明的回答体现了良知与立志之关联。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阳明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1]。前文说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而在此,则说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若是发之一念为善,则可见此一念必是依本心良知而发。立志如树之根芽,立志是存此善念的根本和前提,常立此善念则要常致此良知。

阳明论立志之说多以树之根芽为喻,强调立志作为根的重要性。“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1]。种树之人必要将树根培育好,树才能茁壮生长,而修德之人必要养其本心。树根之于大树,本心之于德性,前者都被赋予了必要且根本的地位。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1]。学者初学时应立好一念为善之志,一念为善,念念为善,自有了个善的根基在,只是那一念,不可再有其它私意恶念,如树之旁生枝节,若是有旁生枝节,则树无法茁壮成长,若是立不起那一念为善之志,为学工夫便也就没有了根基。一念发于本心则自是善念,立一念为善之志,又是已将立志与善与本心结合起来,此外,阳明还强调了立志要精力专一,力戒三心二意。一念为善便只是一念为善,专一去做即可,若是一时又起一念,则有私欲在,便不专一,更立不起为善之志。

阳明的立志亦是其为学之功的根基。“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 [1]。为学若是不立志,则如植树无根,其生生之意都无有发端,没有一个生意的源头在,又何以为学,如何为学呢?阳明之言亦在强调立志的根本性。学之根本在于立志,做好立志之功,为学便有个头脑在,不至于悬空去学。

3. 立志之指向:圣人之志

王阳明所言之立志乃为学之根本,亦是为学之工夫。王阳明自小便确立起了自己的志向“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而”。立志要立何等志才有意义呢?明道有云:“宁学圣人而不至,不以一善而成名。”明道所强调的亦是要学圣人做圣人。阳明曾说“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可见立志与为学之关联在于心。立志当从心体上立志,并于心体上用功。诸如一些学者学孔子,不在自己心上用功,只是汲汲然的去学孔子的气魄,便是颠倒了其本心的位置,不知孔子为圣亦是在心上用功而已。

在王阳明这里,究竟要求人立何等之志呢?“立志益坚,谓圣人必可以学而至” [1]。阳明强调圣人可学而至,人人皆具有成圣之根基,但是要看人如何去将此根基立住。阳明在与戴子良论谈之时,得知戴子良之志,将从事于圣人之学,为其感到幸运,阳明以有志者事竟成与其共勉。阳明强调圣人之学,不能无积累之渐,需要渐渐盈科而进,但此前提是立个圣人之志,为圣之心,若是有必为圣人之志,为学则有本原,亦能时时致良知。若是未立圣人之志,则无为学大头脑,学问则难以长进。若是想去立一个圣人之志便必是真有个圣人之志在,真有个立志之心在。阳明言“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无不尽。良知上留得些子别念挂带,便非必为圣人之志矣” [1]。细细探究,又可见阳明在此句中道出了立圣人之志与良知之关联。若是真有做圣人的志向,致良知就不会不尽力,自会时时致良知,若是良知上还有别的私意和牵挂,便不用再立做圣人的志向了。“立志说和‘致良知’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得成圣这一问题有了较为坚实的理论支持,也体现了王阳明延续儒家道统的努力” [2]。为圣为学的根源都在良知本体上,阳明所言立志,相当于一个立足点、支撑点,以此让学者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根源。“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 [1]。既已立有必为圣人之志,那便只要就自己的良知明觉处去踏踏实实的做工夫,自自然然,循序渐进。

从以下此段话可更加直观的看到阳明立圣人之志与良知之关联。“善者,圣之体也。害此善者,人欲而已。人欲,吾之所本无。去其本无之人欲,则善在我而圣体全。圣无有余,我无不足,此以知圣人之必可学也。然非有求为圣人之志,则亦不能以有成” [1],圣人必是可学而至的,但首先学者得立有圣人之志,若非如此,亦不能学以至圣人。“其云‘善者圣之体’,意固已好,善即良知,言良知则使人尤为易晓。故区区近有‘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是故立志无他焉,致良知焉已矣……圣人之志焉,致良知焉已矣” [1]。如此,由“善者圣之体”而“善即良知”,则可推论得良知乃圣之体,故而有“心之良知是谓圣”之说。

在立志说中阳明亦在强调了为学立志的重要性,根源性,若不立志犹树之无根,做再多的灌溉培养之功也是无用的。所以为学,必先立志。阳明借引程子之话“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依然是在强调学者立圣人之志的重要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在于存天理而无人欲之私,存天理而去人欲则是通过立志来实现的。所谓君子之学,必以立志为其根源,立志则可时时存天理,从而为君子之学也。

4. 立志之困难:志不切

立志作为为学成圣之根本,也存在困难,其中主要体现在“无志”、“志不切”、“志不坚定”、“玩物尚志”等方面。阳明在其《示弟立志说》中便点出“后世大患,尤在无志”,后世学者,未立志则恐圣学之不传,此为大患。

“汝辈学问不得长进,只是未立志” [1]。立志与为学之头脑息息相关,未立志,学问则不得长进,未立志便是无志,为学便无头脑,则无法精进为学的工夫。若是无志,那此人的为学之道亦是因有利可图,一位学生向阳明抱怨读书求仕途的苦闷,并将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归结在父母身上,就此,阳明点名其问题所在“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1]。或觉读书之苦累,皆因无志。若是志向坚定,在良知的主宰下,千事万事也只是一件事,读书作文并不会成为负累,而是为学渐进之功,说到底人还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之心所困扰。为学否,成圣否,都不应受声名利禄等私欲所困扰,坦坦荡荡,则心无困扰。

志不坚定,易被世习所挠。立志不切也会引来诸多问题,诸如说认欲做理,认不真私意,无法克去己私,陷入困忘之病。“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 [1]。通过立志来挺立大头脑,实则是挺立本心,通过本心良知之发用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离于困忘之病,从而也巩固了为学之头脑。

以上而论,可见阳明对立志之说的重视。志之不立,无为学之本,亦难以念念存天理,时时致良知。正如前文已经说过,立志与良知相关,“所幸良知在我,操得其要,譬犹舟之得舵,虽惊风巨浪颠沛不无,尚犹得免于倾覆者也” [1]。知在“我”不在他人,“我”是可以自己决定立不立志的,但同时要明白良知在真我还是私我,若是在真我,那真我即是良知,私我依然还有私欲在,不能实致良知,亦不能顺良知的发用流行。将良知涵养好,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纲要,就如在一艘船上,正确地把握住了船舵,虽有惊涛巨浪颠沛不停,亦能避免倾覆之灾。

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以四事相规”,第一事就是要求诸生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 由此可见,阳明之学,尤为重视立志,不立志,事不可成。立志是志向,也是意向,你意向圣人,则为圣人,意向贤者,则为贤者。不立志,则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飘荡荡,无有定向。不立志则没有为学之头脑,亦无为学之本原,如此,又何以为学呢?

5. 立志说之启示

为学须先立志。不管是从阳明本人来看亦或是往前再推寻至孔子,诸多先儒圣人都强调为学须先立志。孔子“十五而志于学”,阳明十二岁便确立起“读书学圣贤为第一等事”的志向。反观自身,我们又是在什么年岁确立起自己的志向的呢?当下的大学生已多是成年之人,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作为大学生,是否会在审视自身之时,问一问何为当下的第一等事呢?依阳明所言,立志乃为学的根基所在。对第一等事的追问亦可放在为学之根基上来进行探究,亦即对立志的探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亦当树立起自己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要成才,须先立志。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深有体会。在这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没有外在的要求,没有外在的施压,人的身心相对自由,正是因为身心是自由的,我们能够自己掌控自己,自己主宰自己,但要区分一点,主宰我们的是什么?是本体良知之大我还是受私欲遮蔽之私我?在此,则仍要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若是不立志,便只是浑浑噩噩的去学,并无所得,人容易受私欲遮蔽,从而被这种私欲所带来的困扰而感到焦虑不安。这种遮蔽不仅蒙蔽人的双眼,也蒙蔽人的心志,如此则如何去学,如何可学?承阳明之意,唯有立志,树立起一个从本心而发的志向,人才不易被私欲遮蔽,自能踏踏实实的去做为学之功。

立为善之志。阳明所立的是为圣之志,放在当今时代,我认为其对应的应当是立为善之志,详细的说应当是一个为人民服务之志,为人民服务之心。为善则向善、向好。不管是国家还是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都耗费巨大。要使其付出有价值,就必须培养出一个向善向好的大学生。大学生应树立起为善之志,不仅是意向善,并也从善做善,将小我融入大我,这便也通达阳明的圣人之志。立为善之志,则是在侧重激发大学生向善的本性,彰显向善的本心。不必人人皆立为圣之志,追求圣人气象,顺从自己的本心即可,本心的自然流行发用,便是善的显明。

立志贵专一。阳明在其立志说中亦强调立志的专一性,不是今日起一念,明日又起一念,今天立一志,明天又立一志,此是立志不切,志不坚定,亦是立志不专一。若是如此,可见立志之心仍有私欲在,常使其心牵挂缠绕,而立志不专一矣。依阳明所言,立志益坚,圣人可学而至。此说启示广大青年学生在立志时要专一,可先确定一个志向并持之以恒,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若是各学生能坚定立志之志向,亦能可至其志。此外,此说也启示学子若想立志专一,则需克去己私,让本心朗现,明莹无滞,无私欲染污。如此,自能立起一个向善之志,并专一而行之。盛珂在其文章中说:“立志又始终伴随着每一次实践工夫,在立志所揭示的空间中,意念与良知的差异才能在具体的行为中被呈现出来” [3]。由此可见,立志专一之重要,立志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去践行,仰望星空的同时还需脚踏实地,做到知行合一。

6. 结语

“贤圣可期先立志,尘凡未脱谩言心” [1]。不管如何,还是需先立志,立志为为学提供根基,同时也是为学工夫中至关重要的一节,以此,学生学习应先立一个志向,并从一而行。阳明在其诗文中言“植根可如何?愿汝且立志!”仍是表达了立志作为根本的重要性,为学本于立志,学生为学亦本于立志,阳明立志说启示了学生要在学习之前立志的重要性。阳明立志的最终指向是要立圣人之志,顺应现时代的环境发展而言,则是需要立为善之志,为人民服务之志。立志也存在困难,意之发动处有善有恶,便有私欲的产生,正是因为私欲的障蔽,导致立志不坚,立志不真切等。大学生立志之时也存在这些困难,我们仍可从阳明的学说中寻找适用的方法去破除私欲。不管如何立志,都需要落实到实践中来,事上磨炼。在此,我们需要明白阳明的立志说并不是一个悬空的讲学,而是一个根基所在,此根如树之根,树要发展壮大仍需后天的培养灌溉之功,人亦是如此。人立有一个为善之志,便有一个为学的根基在,此根基仍是需要落实到实践当中的,需要培养之功,积累之渐。此说便落实到了知行合一上,大学生为学亦需要知行合一,才能发挥其为学的最大功要。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要将择业与立志相结合,究言之,亦是在教导学生要做到知行合一。

如此,从时代发展来看,王阳明的学说对我们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有价值的启示。从这一点看,我们亦可看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时间沉淀的思想仍可以和现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M]. 王守仁, 撰, 吴光, 董平, 等, 编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 周海春, 徐艳萍. 成圣的不变之教: 王阳明的立志说[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6): 10.
[3] 盛珂. “致良知”工夫论的新视角——王阳明的“立志说”[J]. 哲学动态, 2012(10): 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