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OI: 10.12677/CES.2022.1010390, PDF, HTML, XML, 下载: 198  浏览: 30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德玲: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Inquiry-Base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urse Reform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针对目前高校《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存在的创新培养能力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通过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情境构建,重视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策略,融入科研研究以及健全相关机制、完善考核体系等方法,实现《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结构性改革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in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urriculum. Aiming a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ve training ability,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 setting and single teaching mode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proposed to apply the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y strengthening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x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implemen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integ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ing the relevant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an achieve leapfro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邹德玲. 探究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468-247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390

1. 引言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多样和不确定,世界形势的变化也对高等学校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则强调要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并着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国际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在教育部教指委指导性教学计划中的基础核心课程,不仅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对相关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课程辐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育体系存在创新培养能力不足、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更好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因此,亟需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完善,更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教学又称“做中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系列情境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试验等方法,自主学习并掌握课程相关的原理和知识的一种方法。不同于以往普通的基于学生自学的自主性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课程在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塑造能力,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国际经济学》课程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货币体系、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等内容,课程体系庞大且复杂,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强调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对教师的教授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通过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情境构建 [2] [3] [4] [5],重视因材施教 [6] [7] 并融入科研研究 [8] [9],以及健全相关机制 [10] [11]、完善考核体系 [12] [13] 等方法,实现《国际经济学》课程结构性改革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 探究式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课程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要求学生拥有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的背景下,更引致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获取大量知识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研究,实现由旧知识产生新观念的过程,因此,通过开展探究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2.1.1. 高校创新培养能力不足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创新工作思路,而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着对于学生的创新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还遵循着传统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深受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和结构的周密与完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则过分注重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训练,忽略了问题导向和任务构建对学生创造性、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此外,就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而言,多数高校主要资源都集中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方面,没有充足的意愿和精力将资源投入到针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没有设置科研创新相关的系统性学习的课程和实践,尽管部分高校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但多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1.2.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庞大,知识体系复杂,需要教师以灵活的方式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程度,但目前多数高校在课程教学方面仍存在着模式单一的问题,课程授课内容普遍集中在给定的教材和大纲上。

许多教师在授课上还是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给学生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为照本宣科,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即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习问题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讨论等,但是缺乏对于问题和情境创设联系的把控能力,没有在国际国内前沿知识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指导,使得学生很多时候只是罗列堆砌资料并重复资料中的观点,并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自主探究式的学习。除此之外,在课程体系上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方面的训练,没有融入科研创新和应用实践相关的内容,与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还具有相当差距。

2.2.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2.2.1. 有利于“教”“学”相长

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够促进“教”“学”相长。传统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且集中于提供课程理论方面的指导,而探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并重,既要求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又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够充分促进“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颠覆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从发挥主导作用到发挥引导作用的转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设计上。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提高对于课堂问题和情境创设的把控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更是需要教师在科研创新方面拥有突出的能力和成果,因此,探究式教学提高了教师通过教学与科研投身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自身投入科研创新和应用实践研究的积极性,注重观察现实问题的多维表现。探究式教学强化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知识所属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以《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为例,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国际经济学相关知识和热点,还要学会将《国际经济学》课程与国际商务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并融会贯通,这一学习过程可以促使学生发现知识的真谛并切实掌握,从而强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14]。

2.2.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探究式教学通过强化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深度整合,以及以科研创新培训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高知识素养和高技能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侧重于个体学习,没有将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进行有机融合,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通过个体学习获取知识,还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推动学生的互助互学、互进互辩,发挥了个体能力和集体智慧协同的最大化效应,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之间的适时融合。探究式教学以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符合学习实践的发展趋势,更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探究式教学融入了科研创新相关的培训内容,挖掘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潜力,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仅仅围绕课程内的知识,没有涉及科研创新和应用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地积极性,而探究式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课程体系外的科研知识和问题,让学生基于问题探究的动力,多方寻觅答案,从而进行深度思辨和深入探索,科研创新相关的培训则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层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探究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探索

3.1. 强化问题导向,注重情境构建

目前,高校中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授多为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的问题导向式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本质上还是由教师主导,学生的思考深度不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改变,构建以问题为核心和载体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问题和情境的联动作用。

在教学的初始阶段,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和背景,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和素材,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国际经济学领域包含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以细化案例类别。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国际经济学的多元化课程案例,例如中国–中东欧“17 + 1”经贸合作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际经济学的热点案例,在数字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前沿等方面加强案例分析深度。此外,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不同问题的层次性,问题解决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和不断的成就感。在创设情境后,教师需要开放时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究相关的任务,并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指导,适当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明确探究方向,随着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逐渐减少。

3.2. 重视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张学生发挥自觉能动性,在积极的认知氛围中发现问题、搜集信息、交流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但是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和技能水平各不相同,不能以“大一统”的方式机械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此外,国际经济学领域包也含内容众多,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适合同一种教授方式,因此在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和课程内容实施差异化策略。

尽管探究式教学讲究由学生主导,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仍然需要教师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上文提到在要将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为了更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探究式教学中可以引入拼切式合作学习,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主动发现问题并执行相应的任务。第二个阶段,具有相似任务或是相同目标的学生汇集到一起形成新的小组,共同交流讨论、分享心得,从而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再回到原有的小组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分享,完成组内的学习任务。拼切式合作学习进一步发挥了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是“研究”与“分享”的有机结合 [15]。同时,鉴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相关内容较多,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采取不同程度的引导。对于概念性、定义性的知识主要由教师进行讲授,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调节等等,而对于在相关课程中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则需要学生通过案例引导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将知识和实践融会贯通的水平。

3.3. 融入科研研究,推动教研相长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多集中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仅仅掌握课堂相关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定时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在探究式教学中融入科研创新相关的内容,一方面,能够作为课堂相关内容的补充,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模式,以“理论学习–技能实践–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科研创新培训要求教师自身拥有科研方面的能力,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指导,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同时,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创新和应用实践的培训,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因此,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融入科研创新训练,有力推动教研相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讲究循序渐进,通过早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自主科研项目三个环节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早期科研训练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了解国际经济学相关的前沿思想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建立项目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和分析论证。科研创新还需要和实践应用相匹配,应通过产教融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方面的训练,在学生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后,鼓励其主导进行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并通过校企合作创建科研基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将科研创新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3.4. 引导多方参与,健全相关机制

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实践基地、相关案例的充分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前期进行深入调研,学生也需要进行充分的问题调研,而有效调研需要以充足的时间、精力与跨部门协同为保障,同时还要得到相应资金支持,而目前国内高校许多教师缺乏广泛的社会联系面,难以得到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充分配合,而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更是限制教师和学生进行调研的一大障碍。因此,实施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拥有相关体制机制的保障。

建立探究式教学资源投入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确定完整的投入目标体系。以多元化投入为方向,以吸引社会第三方参与的资金投入为重点,通过引导多方参与构建探究式教学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实现教学管理部门的资源投入稳定增长、教师的时间投入持续增长、社会资金投入大幅增长,确保探究式教学所需要的各方投入逐步增加。探究式教学还需要实现教师资源投入和学生资源投入的有机结合。要实现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科研的相结合,不仅需要教师参与到调研中,还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观察社会现象、深入思考并确定科研创新主体,因此,还应当为学生的前期调研提供经费的支持。探究式教学离不开多方参与的合作体系,因此,应当构建跨组织协同的资源投入模式,加强跨组织协同作用,强化校企合作,确保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协同投入,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趋势下,还应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对国际经济学进行针对性的国际化课程改革,例如邀请国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学术交流讲座,共同编写国际经济学相关教材,共同给予学生科研学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指导等等。

3.5. 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评估标准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有了改进,在考核评价上也应当有所体现,只有建立与教学模式相对应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体现探究式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实现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两方面的作用。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而是为了查漏补缺,通过发现和改进不足来提升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均应当进行改变。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标准。以往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均采用学生评教以及结合学生成绩的方式进行,较为片面,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后,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由他评主体转向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并增加探究式教学在教师工作评价中的权重,对于探究式教学效果优秀、成果突出的教师采取一定程度的奖励。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也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标准,摒弃以往只注重期末成绩的评价方式,淡化分数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采取非正式和正式评价相结合。非正式评价贯穿课程学习的始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予以充分肯定;正式评价即为课程的综合评价,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其中,平时考核成绩进行新设计,平时分数为探究问题报告考核成绩、发表论文和学生科研的奖励分数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和。学生研讨报告和案例的质量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部分,根据研讨的深度及效果给予分数;鼓励学生进行学生科研,给予一定的科研考核加分;鼓励学生提炼学习和深入思考的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对于发表论文的同学,在综合考核成绩方面给予加分。

基金项目

宁波财经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1jyyb04):《国际经济学》探究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3): 113-114.
[2] 张义江.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 1(1): 37-39.
[3] 王晓民, 李妙然. 高校探究式教学过程及运行环境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1): 100-103.
[4] 闫计春. 用问题串深化“渗透作用”概念的探究式教学[J]. 生物学教学, 2019, 44(7): 13-14.
[5] 郑大明. 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前提[J]. 四川教育, 2021(9): 25-26.
[6] 钱宁. 因“材”施探方显探究本色[J]. 数学通报, 2017, 56(6): 18-22.
[7] 朱松华, 冉晓艳. 探究式教学的差异化策略[J]. 四川教育, 2021(9): 31-32.
[8] 董天顺, 付彬国, 孟宏杰, 李国禄, 刘金海.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1): 239-240.
[9] 陈武元, 李广平. 大学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转型[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0): 36-42.
[10] 姚山季, 钱存华. 高校探究式教学改革: 实施障碍与超越路径[J]. 江苏高教, 2015(1): 79-81.
[11] 卢彩晨. 第四次转型: 中国高等教育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0): 21-27.
[12] 陆长平, 姜锐, 邓庆山. 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6): 76-78+88.
[13] 吴滢. “强化过程, 考评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3): 340-341.
[14] 王英姿, 胡文龙, 熊光晶. 工程教育导论类课程引入“设计”的探究式教学——以“土木工程设计导论”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4): 180-184.
[15] 赵化瑞. “以生为本”环境下的“拼切式合作学习”[J]. 黑龙江教育, 2016(10):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