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副词“横竖”的言者态度立场与主观性分析
An Analysis of Speaker’s Attitudinal Stance and Subjectivity with the Modal Adverb “Heng Shu” (“横竖”)
DOI: 10.12677/ML.2022.1010311, PDF, HTML, XML, 下载: 237  浏览: 380 
作者: 卢倩仁: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横竖”情态副词态度立场主观性“Heng Shu” (“横竖”) Modal Adverb Attitudinal Stance Subjectivity
摘要: 情态副词“横竖”通常表达言者对命题真值的主观肯定,强调结果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横竖”在词汇化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中,主观性不断增强,表达言者的主观意愿与态度,从而演变为一个态度立场标记,表达决心、强调、请求、推测等态度立场。其中,句法位置的变化、与副词“都”共现、与主观意愿句关联等因素都大大增强了态度立场标记“横竖”的主观性意义。
Abstract: The modal adverb “heng shu” usually expresses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affirmation of the truth value of the proposition, emphasizing that the result will not change no matter what. In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lexic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the subjectivity of “heng shu” i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heng shu” can express the subjective will and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thus evolving into an attitudinal stance marker, expressing determination, emphasis, request, speculation and other attitudes and positions. Among them, the change of syntactic position, the co-occurrence of the adverb “dou” (都)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subjective sentence greatly enhance the subjective meaning of the attitudinal stance marker “heng shu”.
文章引用:卢倩仁. 情态副词“横竖”的言者态度立场与主观性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0): 2294-230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0311

1.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中“横竖”的释义是:“<口>副词,‘反正’”。“横竖”是由表反义关系的一对形容词通过连用而逐步凝固成的一个词。在词汇化及语法化的进程中虚化为语气副词,此时它所表达的不再是语素本身的概念义,而是强调不管怎样结果都不会改变,表达言者的主观意愿或态度,表示一种坚决肯定的语气。例如:

(1) 横竖老娘这辈子苦也吃过了,甜也吃过了,论风流快活,那些官家太太、公主王妃有谁比得上我?(刘斯奋《白门柳》)

(2) 则生就说:“那么替你去叫一顶轿子来,你坐了轿子去,横竖是明天轿夫会来的。”(郁达夫《迟桂花》)

以上例句中的“横竖”语义已经虚化。例(1)中的“横竖”表达言者对“这辈子苦也吃过了,甜也吃过了”这一既定事实的肯定,例(2)中的“横竖”表示言者主观上强调“明天轿夫会来”这一未然事件无论如何都会出现。两例中的“横竖”主要作用在于凸显言者坚决肯定的态度,标示言者立场,吸引听者的注意。

前贤对“横竖”的研究大多从它作为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入手,研究其词汇化及语法化进程,如徐晓蕾(2012)、徐复岭(2013)、范良慧(2014)、武远佳(2021)等,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情态副词“横竖”表达的言者态度立场及其主观性进行分析。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部分语料出自新浪微博。

2. 态度立场标记“横竖”

2.1. “横竖”作为态度立场标记的表现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Du Bois (2007) [1] 认为我们使用语言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表达某种立场。Biber & Johansson (1999) [2] 指出在互动交际中,除了交流的命题内容外,说话者和作者所表达的个人情感、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价即是“立场”。Conrad & Biber (2000) [3] 把立场分为认识(epistemic stance)、态度(attitudinal stance)和方式(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个子类。其中,态度立场涉及言者对所表达话语内容的判断和评价,如确定性(质疑性)、现实性(非现实性)等。

“态度立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在实践中运用态度立场标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或评价,起到一种凸显言者态度立场,标引言者主观看法的作用。而“横竖”是否已成为态度立场标记,我们进一步进行探讨:

2.1.1. “横竖”读音韵律上的表现

“横竖”是由“横”和“竖”两个音节组成的一个音步。当“横”与“竖”连用形成一个反义词组时,“横”“竖”两者语义还未完全凝固融合。此时语音上前后两个音节的音长与轻重都大致相当;韵律上词组内部允许停顿,并且与小句其他成分之间允许停顿。如例(3) (4):

(3) 竟然是金条儿做制成的横竖/撇捺在柳县长的水晶棺盖上镶出的九个字:柳鹰雀同志永垂不朽猜料了那字是真的金子时,在地坑里愣一会儿,又试着去扒去抓别的字。(阎连科《受活》)

(4) 映在刺刀上,枪刺射出的光芒,也横竖/成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而当“横竖”逐步虚化为一个结构凝固的情态副词时,“横”与“竖”的语义完全融合。此时,“横”这一音节音长变长且需要重音,“竖”这一音节音长变短且需读次轻音;韵律上词语内部不允许停顿,“横竖”必须与句子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如例(5) (6):

(5) “你就答应下来罢。横竖我也在,大家可以帮忙。学学做点事情也好。(巴金《春》)

*横竖/我也在

(6) 你横竖也没这麽大气力。“那怕用脚踹也纹丝不动。”(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

*你横竖/也没这麽大气力

2.1.2. “横竖”语义语用上的表现

由形容词词组演变为情态副词后,“横竖”在语义上由表达语素本身的概念义转变为强调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结果的情态义。情态副词“横竖”所在小句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言者对事实的主观描述,当为已然事实时,则体现言者对结果不会改变的主观肯定与强调;当为未然事实时,则体现言者对结果发展趋向的主观判断与猜测。因此,“横竖”在语用上也就转变为了表达说话主体对某一命题的明确态度或立场,表示一种坚决肯定的语气,希望受话者能理解其立场。同时“横竖”可以衔接上下语段,处在典型标记位置,充当语言片段之间的桥梁,引导受话人去注意上下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7) 季泽道:“你信也罢,不信也罢!信了又怎样?横竖我们半辈子已经过去了,说也是白说。我只求你原谅我这一片心。我为你吃了这些苦,也就不算冤枉了。”(张爱玲《金锁记》)

(8) 所以,教授就把一时用不着的大部头精装书,暂时挪到阳台上堆放,横竖早早晚晚要搬家的。(李国文《猫不拿耗子》)

例(7)“横竖”强调主观上认为“半辈子已经过去”的结果不会改变,例(8)“横竖”体现对“早早晚晚要搬家”这一结果发展趋向的主观判断,都表明了言者坚决的态度立场。例(7) (8)“横竖”作为语篇中的连接成分,将前后语段连接起来,起到了关联与承接作用,可以用“反正、无论如何”代替。

综上所述,与形容词词组相比,情态副词“横竖”在读音韵律、语义语用上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到了凸显言者态度立场、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2.2. “横竖”作为态度立场标记的形成

“横竖1”的共现始见于六朝时期,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表示语素本身概念义(徐晓蕾2012) [4]。同时,“横竖2”的第一个连用用例也出现在六朝,此时将“横”“竖”本义融合为了“纵横交错”义。北宋南宋时期对举形式中的“横竖3”也不再是用其本义,而是进一步抽象化,将反义语素结合理解为“遍指”义。到了元代,出现了“横竖4”的少量副词用例,进一步将“遍指”义引申为“无论如何、反正”的“任指”义,直至清代“横竖”才完全虚化为副词并得到广泛使用。

(9) 横竖1:后砌危横,崖阶斜竖。(《全梁文》)

(10) 横竖2:緅色斜临,霞文横竖。(南朝梁简文帝《明月山铭》)

(11) 横竖3:他当初只是平说,横看也好,竖看也好。(北宋《朱子语类》)

(12) 横竖4:你别管是谁的,横竖我领情就是了。(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上述历时性演变历程证明“横竖”词义出现了由本身各自概念义到组合“纵横交错”义(横竖1→横竖2),再由组合义到遍指义(横竖2→横竖3),最后由遍指义到“无论如何”的泛指义(横竖3→横竖4)的意义转变过程。“横竖”这个意义转变的过程实际也就是词汇化主观化不断加深的过程,其客观意义在不断削弱而主观意义在不断增强。上文中几个“横竖”的义项的主观性由弱到强可以作出如下排列:

横竖1 < 横竖2 < 横竖3 < 横竖4

可以看出,伴随着“横竖”词汇化加深,其主观性也在不断加强。同时副词“横竖”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使得它作为情态副词获得的主观性意义也在不断延伸扩展,如表达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肯定、表达认定某种情况无论如何也会发生、表达对某一事实或结果的主观推测、表示委婉的请求等。彭利贞(2005) [5] 认为情态表现的是说话人对某一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状态所表现出的主观态度。而结合本文考察,情态副词“横竖”在句子中的使用并不是为了对谓语进行修饰,正是为了表达言者对命题的主观态度与立场。因此,我们认定“横竖”已经成为了态度立场标记。

3. “横竖”表达的态度立场

态度立场标记传递言者的价值判断、重要性评价和对相关命题的情感表达等,可以帮助言者更直接、更清晰地表达立场。态度立场标记的使用能让言者更好传递心理意图的同时,也有助于听者理解言者的心中所想,因此其常常起到标引语句焦点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发现态度立场标记“横竖”可以表达决心、强调、推测、请求等态度立场。

3.1. 表示决心

“横竖”出现在已然句中时,其使用目的在于表达言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肯定或对某观点的深信不疑,有时可译为“一定,肯定”,表达的语气较强。

(13) “什么话呢?快起来,噢,快起来。搭早班轮船去是很快的,从这里到东梓关横竖总只有三四十里路程。”(郁达夫《纸币的跳跃》)

(14) “怎么想得起来去卖首饰呢?”“首饰横竖没用场。”(严歌苓《陆犯焉识》)

例(13)中,说话人对“这里到东梓关”的客观距离进行了主观判断,距离近因此到的也快,结合上文可以体会到其催促出发的决心,例(14)中说话人对“首饰没用场”这一观点深信不疑,突出了其对卖首饰的决心。两个例子中言者都用“横竖”来凸显自己对客观事实的坚定判断,强调了自己坚决的态度。

3.2. 表示强调

“横竖”出现在未然句中时,表达的是言者主观上认定某种情况无论如何也会发生,强调了情况不同但是结果并无区别,可以将其译为“无论如何、反正”,语气也较强。

(15) 要我回来在她那里吃晚饭。她说她横竖一个人自己也要做饭的。(高行健《灵山》)

(16) 横竖一个人迟早不免一死,目下不过是把结局提早了一些而已。(新浪微博)

例(15)中强调的是无论“我”来还是不来,“她”都需要做饭,凸显了“她”盛情邀请的主观意愿,例(16)中强调的是无论迟或是早,一个人都免不了一死的结局。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横竖”句强调无论如何结果不会改变时,小句内容必须蕴含着同一事实的不同两个方面。而且“横竖”句中强调的情况往往是与强调的原因共现的,如例(15)强调无论如何都要做饭,是因为言者想邀请“我”吃晚饭,例(16)强调人生难免一死,是为了解释目前结局提早的状况。

3.3. 表示推测

“横竖”出现在未然句中时还有另一种状况,那就是表示推测。此时言者使用“横竖”是为了表达对某一事实或结果的主观推测,表达的语气较弱。因为句中往往还会出现推测的结果后的表现,上下语段呈一种承接关系,因此“横竖”可以替换为意思大致相同的逻辑联系语“反正”。

(17) 横竖做不成朋友,缠缠绵绵有些甚么!(朱自清《毁灭》)

(18) 想站起来走,但一边想想看,底下横竖没有几出戏了,且咬紧牙齿忍耐着,就等它一等吧!(郁达夫《迷羊》)

例(17)中前一小句言者主观推测了“做不成朋友”这一事情发展趋向,后一小句强调“缠缠绵绵”无用。例(18)中前一小句言者结合现场情况推测出了戏快演完了这一情况,后一小句强调“且咬紧牙齿忍耐着吧”。上述例子都是前面强调主观推测结果,后面强调的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具有承递关系。宗守云(1999) [6] 指出,“反正”是逻辑联系语,可以衔接“承接关系”。因此,同为承接关系的连接成分,这里的“横竖”与“反正”可以相互替换。

3.4. 表示请求

“横竖”同样可以用来表达请求,说话者出于语言习惯,用“横竖”来引出下文委婉的说法,尝试着与听话者进行沟通商量。此时可以将其译为“终归”,表达较弱的委婉语气,

(19) 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曹雪芹《红楼梦·十三回》)

(20) 三位姨太太说:“横竖是暂时抵押,将来可以拿钱赎回来的。”(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五十回》)

例(19)中贾珍请求凤姐多“辛苦辛苦”,带有与凤姐商量的委婉语气,例(20)中三位姨太太向听话者介绍“可以拿钱赎回”的情况,暗示听话者进行抵押。无论是商量还是暗示,此两例中的“横竖”都体现了言者委婉请求的立场。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横竖”在不同的语境下体现出了多种不同的态度立场,言者使用“横竖”除了表达对客观事实的主观判断外,还能向听者传递内心的感受,传达自我的主观态度与意愿。

4. “横竖”强主观性的表现

情态副词“横竖”词汇化后,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传达不同的主观认识,因此可以说它处于主观性语言范畴。那么除了“横竖”主观性语义的延伸,还有哪些语言形式可以表现其强主观性呢?下面我们具体说明。

4.1. 句法位置的变化

在句法分布上,副词“横竖”产生之初主要位于主语后面,修饰句子的述题。例如:

(21) 他们虽则逃去,四面都有埋伏,横竖逃不了的。(《施公案·二一二》)

(22) 你们给我买一口薄木的棺材,横竖不要多花银钱。(《三侠剑·第三回》)

后来,“横竖”不仅可以出现在主语后修饰述题,还可以出现在主语前限定整个命题。例如:

(23) 他心痒难禁,可仍旧放慢步子,横竖那女孩离他卧床的距离,顶多半步。(李国文《那年故事》)

(24) 董小宛就回过头,指着桌上那碟子才动了几箸的扁豆糕,对侍立在一旁的紫衣说:“嗯,这些,横竖我们也不吃了,拿去赏了他们,让他们快走吧!”(刘斯奋《白门柳》)

例(23) (24)“横竖”位于主语“那女孩”和“我们”之前,也即放在句首,限定修饰的是它之后的整个小句。从“横竖”句法分布情况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其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也就可以证明其主观性在不断增强。

4.2. 与已然事实标记“都”的共现

副词“都”可以表示“已经”,出现在已然句中。而“横竖”所在小句常常带有表示已然事实的标记“都”。例如:

(25) 提倡相互照顾:横竖都在一个村里住着,吃亏沾光都在自己碗里,不能斤斤计较。(人民日报1998年07月09日)

(26) 我想大抵是病了,横竖都不舒服,黯黯然吸了一下鼻子,一边是堵的,另一边也是堵的。(新浪微博)

例(25) (26)中“在一个村里住着”的情况以及“不舒服”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而“都”一般接在“横竖”后面出现,与“横竖”共同突出陈述的焦点与语段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强调了言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肯定,增强言者态度立场的主观性意义。

4.3. 与主观意愿句、祈使句共现

“横竖”后面还常常接主观意愿句或祈使句,例如:

(27) 我横竖再写不多了……不知道写啥了……还有人没写完我就尴尬极了。(新浪微博)

(28) 我今天真的是横竖都不想干活,头疼胃疼。(新浪微博)

(29) 好啦好啦乖,横竖多注意不准生病啦!(新浪微博)

(30) 宝宝的概念就是让你来横竖都得来。(新浪微博)

例(27) (28)是主观意愿句,例(29) (30)是祈使句,这两类句子都不具备真值,表达的是言者对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对他人的命令请求,都是从主观出发,并不关心命题真假。“横竖”能够经常与这两类句子共现,体现出其主观性意义与汉语中其他主观性表达是相匹配的。

4.4. 与熟语、方言口语共现

通过检索语料库,还能发现“横竖”常与熟语谚语、方言口语等共现,例如:

(31) 不论哪个学派,又不论他们玩弄什么样的伎俩,横竖是换汤不换药的。(人民日报1963年06月29日)

(32) 秀花说:我十七岁那年,俺哥哥作主把我许配给刘海兰,没过门时,谁也不认得谁,啥脾气更摸不清,过门不过两个月他就到新乡去了,去年四月才回来,过到八月,他看见我就吵,动不动就打,我呢,横竖看不中,一看见就够。(人民日报1949年07月20日)

例(31)“横竖”后面连接熟语“换汤不换药”,例(32)“横竖”出现在方言口语中。众所周知,熟语是民众口中耳熟能详的共识性表达,它们的选择与使用都带有言者的主观性倾向,而方言口语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认识与意愿。“横竖”能与熟语、方言口语连用,也是其拥有强主观性的一种证明。

“横竖”可以与真值确定的既成事实和熟语谚语相关联,也可以与真值不确定的主观意愿句与祈使句共现,这说明其并不涉及对命题真值的判断,而只表达言者的主观态度。

5. 结语

“横竖”是现代汉语中标引言者态度立场的常用标记形式。在读音韵律上,词语本身音长与轻重音都发生了变化并且与句子其他成分的关系愈加紧密。在语义上,“横竖”发生了从客观概念意义转变为表泛指义等主观意义的变化。在语用上,“横竖”主要用于引出后文的主观陈述,突出陈述的焦点与语段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表达言者对事实结果的主观强调肯定的态度立场。从“横竖”的词汇化进程来看,其主观性不断加强,主观性意义在不断延伸扩展,演变为态度立场标记,能够表达决心、强调、请求、推测等态度立场。其中,句法位置的变化,能够与副词“都”共现,与主观意愿句、祈使句、熟语、方言口语等关联都大大增强了态度立场标记“横竖”的主观性意义。现代汉语中反义对立式情态副词如“左右”“早晚”“好歹”“死活”等,都与“横竖”有着类似的语法化过程,能够表达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与旗帜鲜明的主观态度立场,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与口语中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因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过多赘述。

参考文献

[1] Du Bois, J.W. (2007) The Stance Triangle. In: Englebretson, R., Ed.,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teraction,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https://doi.org/10.1075/pbns.164.07du
[2] Biber, D.E. and Finegan, E. (1989)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 Text-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Discourse, 9, 93-124.
https://doi.org/10.1515/text.1.1989.9.1.93
[3] Conrad, S. and Biber, D. (2000) Adverbial Marking of Stance in Speech and Writing. In: Hunston, S. and Thompson, G.E., Eds., 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4] 徐晓蕾. 副词“横竖”的词汇化历程及现状考察[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 30(4): 73-77+85.
[5] 彭利贞.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5.
[6] 宗守云, 高晓霞. “反正”的语篇功能[J]. 张家口师专学报, 1999(1):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