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可行路径
On the Feasible Path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DOI: 10.12677/CES.2022.1010416, PDF, HTML, XML, 下载: 143  浏览: 1,76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敖 素: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八个“统一”“六大素养”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Eight “Unifications” “Six Aspects of Literacy”
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但当前课程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诸如表面化、硬融入、课程思政资源挖掘不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能力不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专业课教师需要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因为课程思政理念正是伴随这些论述而凸显并逐步深化、成型。通过深入学习,我们既能明了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又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目标、路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能在改革和创新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上获得指引,从而在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上都得以逐步提升。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also an important tas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such as surfacing and far-fetched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curriculum are not enough to excavate and teacher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is not enough.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need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Jinping Xi’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the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are highlighted and gradually deepened with these discourses. Through in-depth study,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great mea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but als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connotation, goal, path,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get guidance in the method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can be gradually improved.
文章引用:敖素. 论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可行路径[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657-266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416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多次深入大中小学考察并与师生座谈、主持召开各种教育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系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他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并就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办好思政课做了重要论述,课程思政理念正是伴随这些论述逐步呈现出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纲要》还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也明确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如何设计等要求。

然而,《纲要》实施一周年以来,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如“表面化”、“硬融入”、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够、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1。反思己身,我认为这些问题源于我们还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来龙去脉,因而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理念上也缺乏高度认同,由此,也就谈不上有意识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换言之,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使课程思政达到其应有的广度、深度和成效,专业课教师首先需要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如此才会有意识地进一步思考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总体上需要我们在理解《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因为课程思政理念不仅是在这些论述中呈现而后逐步形成的认识,而且他的相关论述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旗帜鲜明的教育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讲为什么、是什么,又讲怎么办、怎么做。通过学、思、践、悟其重要论述,我们既能在理念上形成高度认同,也能在方法和方向上获得指引,为做好自己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补足信心、决心和勇气。

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重温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回顾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形成和发展,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路径和内容,为了更深入学习及理解这一论述,同时,也为了更高效地指导后期的教学。

2.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彰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这些会议上,习近平都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他把思想政治教育上升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 [3] (pp. 4~5)。

习近平不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还指出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3] (p. 6)。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这种德既是个人之小德,也是关涉国家、社会的大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4] (p. 168)。因此,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一直特别强调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要求中,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逐步凸显并得以深化。

这首先表现在,早在2014年2月,习近平就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从娃娃、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且要润物细无声 [4] (pp. 164~165);同年5月,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勤学(追求真知)、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笃行(扎实做事、踏实做人)上下功夫 [4] (pp. 172~173);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4] (p. 184);2016年,习近平又进一步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3] (pp. 4~5)。

在强调要把核心价值观贯通于大中小学教育后,习近平又特别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会议上,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并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其重要的育人功能,“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5]。到同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时,习近平再次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做了重要论述。论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6];还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6],并指出这种效应应是“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已从思政课逐步扩展至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各门课程,“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得以明确,其目标、要求和方法也在随后的一些重要论述中得以深化和完善。

首先是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7]。这些论述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进一步细化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从而深化了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其次是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8],这些论述又为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最后是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 (p. 23),这些论述又进一步指明了课程思政的性质和方法。

由此可见,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彰显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理念也是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强调而逐步呈现并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的。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以及民族复兴的伟业,因而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那么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则是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因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关涉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这就意味着,作为专业课教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课程思政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要同向同行

在此问题上,专业课教师须明了,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要挖掘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据此,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就是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自扮演的角色: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则是隐性教育,是要在思政课之外的具体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并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方式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中。也正如吴岩司长所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两味药,思政课程是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是关键环节,只有两味药双管齐下,同向同行,才能产生协同效应,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由此看来,课程思政教学中所渗透、嵌入的思想政治元素与思政课必须并行不悖,才能与其产生协同育人效应。因此,要做好课程思政,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6],简言之就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既揭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突出地位,也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9]。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简单地宣传政治理论,而是要解决人的培养问题。因而相应地,课程思政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课程观,它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赋予各门课程协同思政课共同育人之责,与思政课一起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时代新人才。

因此,从内容上看,如果说思政课是要明确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 (pp. 6~7)。那么与此相应,课程思政也须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业;引导学生爱国护党、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自觉地把人生理想的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教育引导学生踏实修德,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勉励学生增长知识和见识,通过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在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道路上长知识、丰学识、增本领;还要引导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求知促行、担重任;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8]。这就是课程思政教学中可融入的六个方面的内容,不同课程都可以从中领悟适合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只要我们增强课程思政意识,这些元素就可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在恰当的时机结合专业知识适当地自然而然地融入。

总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两味药,其核心要义都是育人。但相比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在目标和内容上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方法上,则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灵活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因而它也要牢牢抓好课堂教学育人这一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6]。这尤其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4. 以八个“统一”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

为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还提出了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统一”的要求2,这八个“统一”都是可以普遍化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思政教学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逐一进行说明。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这一统一强调,虽然思政课发挥的是政治引导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不是搞政治宣传,而是“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同样地,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也不是简单地做政治宣传,更不是硬融入,表面化,而是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透彻地讲授专业知识,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借此把为人为学为事的道理渗透其中,实现教书育人和育人育才的统一。

第二,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这一统一要求把知识作为载体,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中加强价值观教育,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不过正如论述中所言,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为了考试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引导学生追求知识也是一种可普遍化的教学方法。

第三,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这一统一要求思政课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这一要求看似只适用于思政课,但事实上它可广泛运用于各类课程。因为正如论述中所言,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解答学生关心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才能在批判假恶丑现象中弘扬真善美;在此问题也不用讲得高大全,可以从一个问题切入而触类旁通。可见这些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方法。

第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这一统一要求思政课既要从理论上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把它同社会这一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回应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问题,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才有助于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第五,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一统一要求思政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统一的要求”,但具体落实则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同样,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尽管总体目标一致,但我们也需要结合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灵活地融入思政元素,不能为了求高大全而硬融入,生搬硬套而做成“两张皮”。

第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一统一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像课堂讨论、课题研讨、分组学习和报告等方式的教学,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和体验思考的魅力,真正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建议,要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这种原典阅读法尤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也值得借鉴。

第七,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这一统一旨在表明,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无论是思政课的政治理论教育,还是各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里所说的灌输不等于填鸭式的硬灌输,而是要求在启发式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尤其是要擅用思政课中故事的启发作用。相应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吸引学生去主动探索,增强课程的亲和性、感染力,这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来说尤为有效。

第八,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里的统一是指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其他各门课则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思政课要理直气壮地开好、讲好,而不能变成隐性课程完全融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中;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达至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八个“统一”,不仅对思政课程有效,对专业课程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将思政元素如盐化水般地融入其中,以提升课程的亲和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5. 以“六大素养”和“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典范

以上论述表明,实现“三全”育人,要求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要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相互配合,而这项工作做得如何,关键还在于教师。为此,习近平也特别关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和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六大素养。专业课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也须以“六大素养”和“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做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典范。下面我们从“六大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3说起,说明为什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需要专业课教师具备这些素养。

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如在论述中所言,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因而教师只有自己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让这种信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也才能有底气并有效引导学生真懂、真信、真用,也才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作为专业课教师,也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做到真知真懂,真信真行,才能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自然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第二,要有深厚的情怀。论述中指出,最能打动学生,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深厚情怀。我们认为专业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同样需要拥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只有胸怀家国、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并对自己的事业投入真情实感,“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让自己的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3] (pp. 13~14)。

第三,要有科学的思维。这一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要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去分析问题。我们认为这些科学的思维同样是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的。因为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公正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其学会抓重点、找关键、讨论问题,学会正面思考,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等,这些工作也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

第四,要有广阔的视野。诚如论述中所言,思政课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视野、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才能讲清楚重点、难点,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生动地把道理讲明白。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要传道授业解惑,同样需要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才能在传授知识时,做到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用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

第五,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按照这一精神,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自律,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言行一致,都要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地看问题,而不是对矛盾、对问题避而不谈。这些要求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必备的素养。

第六,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论述中强调,“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 (p. 16)。事实确实如此,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唯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识,才能够真正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所以专业课教师同样需要专心研学、自觉地修身养性,让学生心生喜爱,才有资格和底气去引导学生。

养成上述“六大素养”,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了。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既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也应成为教师的理想和追求。用习近平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来说,这要求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10]。有理想信念,才能照亮学生前行之路;有道德情操,才能以己身示范学生之行;有扎实学识,才能既授学生以鱼,又授学生以渔;有仁爱之心方能待学生以温暖、尊重、宽容和理解。

可见,“六大素养”和“四有”好老师标准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教师要先“知道”、“信道”、“行道”,最终才能理直气壮、胸有成竹且富有成效地“传道”。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提出的“六大素养”和“四有”好老师标准也都是所有专业课教师而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我们要做好课程思政,也须学深悟透其精神,以其为努力的方向,既用心、用情、用爱去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又潜心问道、关注社会,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6.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中,蕴含关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内涵、目标、内容、路径和方法等问题的相关回答,可为我们推进课程思政全面建设提供根本遵循。专业课教师要守好自己那块“责任田”,做好课程思政教学,也离不开这些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要学深悟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意识地站到政治的高度去教书育人,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作为一种价值来追求。唯有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培养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唯有透彻领悟才能明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拓宽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知道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和标准,才能明确方向,努力成为大先生、好老师,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一句话,学深悟透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可成为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可行路径。我们可将这一路径的具体实践概括为:“坚持一个中心要点、从四个层面推进”(见图1)。

Figure 1. The feasible path to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o insist on one key point and promote it from four levels

图1.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和能力的可行路径:坚持一个中心要点、从四个层面推进

基金项目

贵州大学哲学一流专业建设基金项目。

NOTES

1这些问题也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2021年11月24日“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会上指出的,培训视频参见https://www.enetedu.com/Index/Index。

2具体论述可参见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23页。

3具体论述可参见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第12~16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侯坤, 段冉, 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6: 36.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345.
[6]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6173, 2016-12-09.
[7] 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61630, 2018-05-03.
[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771, 2018-09-11.
[9]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48.
[10] 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