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for Master of Agriculture
DOI: 10.12677/VE.2022.116083,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197  浏览: 2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金平, 郭碧花, 严贤春: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农业硕士课程思政课程设计教学改革Master of Agri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作为农业硕士的骨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依托生态文明观和绿色发展观等理念,依据课程特点和授课对象,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改善教授模式、明确思政任务等环节,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而努力。
Abstract: “Modern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backbone course for master of agriculture, which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ies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s and teaching objects, by revising syllabus, integrat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and def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sks, to carry ou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ive to cultivate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are both red and specialized in loving,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ng people.
文章引用:刘金平, 郭碧花, 严贤春. 农业硕士“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职业教育, 2022, 11(6): 536-54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083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统一的教育模式 [1] ,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 [2] 。课程思政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3] ,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复杂系统工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农业硕士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需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同时,更应是“爱农、知农、为农”的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

“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作为农业硕士的骨干课程,培养研究生认知大力发展草业科学与技术是现代农业必然的选择,引导研究生理解草地农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技术要点。牢记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明确指出的“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乡情乡愁融入到血脉中,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 [5]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农人”。

2.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主要讲授草与草地属性、功能及其合理利用,草业生产特性、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现草地农业系统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内容贯穿“草–畜”系统运行主线,包括土–草关系、草–畜关系、草畜系统–社会消费关系;贯穿“草–环境”系统运行主线,包括草进入农业与环境系统后,草与生态环境、草与农业生产环境、草与人类生活环境、草与休憩运动环境的关系。

传统草原地区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简单的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和消除了绝对贫困。“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草原地区是重要的畜牧业产生基地,也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基石。以“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背景下,转变传统粗放型畜牧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草原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特点和民族文化底蕴,发展具有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草地农业,是草原地区实现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现实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农业硕士教学运行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道德规范,明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属性,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发展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对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基本任务的认知,明确“不忘初心”的内涵与外延,激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学习激情 [6] ,对树立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新农人”精神,培养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新农人”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

课程依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依据新农科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要求,结合农业硕士特点及学生兴趣爱好,注重“爱农”是前提,“懂农”是关键,“践农”是根本 [7] ,解决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懂农、学农不为农的问题,培养农科学生责任、担当、奉献意识,提高农业硕士专业能力和行业素养,引导农业硕士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力争培养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生物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生态治理,为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更大贡献的高级“新农人”。

课程以顽强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精神,不亢不卑“快乐生长,活出自我”的乐观精神,执著坚毅“默默无闻,甘做陪衬”的奉献精神的“小草精神”为主线,使学生感悟平凡生命与美丽人生的关系,分析个体特性和群体特征的耦合度,懂得自身价值体现和社会需求发展的必然性,明白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一致性,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 [6] 。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而努力。

4. 课程思政建设建设内容

依据农业硕士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编写专业授课内容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大纲。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最近成果与关注热点,结合课程发展历史与课程特色,结合地方历史名胜古迹与红色革命遗迹及文化底蕴,发挥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发掘和整合可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的优质资源,打造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

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与新教案,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和载体途径。改变学生在“课程思政”中参与度不够,打破学生盲目性、无谓性、顺从性地接受与应对课程思政的现状。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完成课程思政。

收集整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实践的心得体会与教学经验,调查分析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反馈、收获与建议,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资料。

5. 课程思政建设特色

以“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中央支持、地方负责”为现代草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改变草原地区由传统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模式的重要性,提高草原固沙防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的认识,探讨发挥其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作用的可行途径。

强调推进牧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完成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的乡村建设任务,是实现特色产业、生态文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培育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乡情乡愁融入到血脉中,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农人”。

6. 课程思政课程实践成效

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实施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想结合的考试考核制度。要求学生在专业技术与技能汇报的同时,汇报内容融合国情、民情及农情,体现国家农业政策与法规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爱农、懂农、践农”的情怀与理想,反映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重点围绕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开辟牧民增收和就业新途径,优化牧区经济结构,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把牧区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新牧区的发展目标。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

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在2019~2020级农业硕士教学中进行实施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农业硕士相关老师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在专业内部开展示范课程,带动整个专业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7. 小结

“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作为农业硕士的应用型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专业授课内容和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大纲,突出应用型专业“四有”“五好”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8]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知识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在课程思政探索、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取、渗透、传递和表达了一系列的思政元素,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和实施经验。

由于对新生事物“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认知偏差,缺乏可借鉴的直接经验与普适性成功案例,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继续萃取课程发展史、应用现状和科研前沿中可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不断加强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是“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紧密联系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科技全面创新战术,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危意识 [9] ,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精神,是该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构建具有“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课程设计和运行模式,积累可借鉴、可参考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以期激发起农林类相关任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坚定“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育目标,为培养“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新农科人才和实现“三全育人”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

全国农业教指委研究课题(2019-NYYB-08)和西华师范大学“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437006)资助。

参考文献

[1] 谭晓爽. 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8(4): 44-45.
[2] 史巍. 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 学术论坛, 2018, 41(4): 168-173.
[3]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
[4] 吴锦程. 新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基于自由高等教育理念的视角[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4): 17-23.
[5] 曹丽, 梁运江, 李艳茹, 等. 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的地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7): 193-195.
[6] 刘金平, 郭碧花, 严贤春. “草坪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1(2): 181-184.
[7] 王从严. “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 30-37.
[8] 殷文, 柴强, 李玲玲, 等.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 高教学刊, 2020(14): 28-31.
[9] 高国希, 叶方兴. 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路[N]. 光明日报, 2018-0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