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ath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Based on Core Literacy Orientation
DOI: 10.12677/VE.2022.116097, PDF, HTML, XML, 下载: 225  浏览: 384 
作者: 冉 迅, 陈 勇, 张 萍: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核心素养三全育人改革路径Core Literacy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Path
摘要: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本文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教育与设计学院育人改革为例,结合学校实际,简要分析当前学院育人模式和举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新形势下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路径和育人方法,动员和引导广大高校教职员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推动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Design, Sichuan Cha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briefly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ducation model and measures, and explores the education path and educ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mobilize and guide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work concept of “education-oriented, moral education first”, further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pattern of full-staff education, whole-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冉迅, 陈勇, 张萍.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路径研究[J]. 职业教育, 2022, 11(6): 633-63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097

1. 引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与设计学院根据学校整体工作部署,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凸显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的接班人为目标,培养学生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九大素养 [1]。将学院学科优势、校园文化优势转化为“三全育人”优势,围绕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强化“德技并修”育人理念。

2. “三全育人”现行措施

2.1. 抓好党团主旋律,融入思政教育

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推动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认真落实常规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开展。

2.2. 加强学风建设,树立学术理想

依托川港不动产中心、川港学前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学院教师在做好专业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申报省厅、学会各项课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评促学,实行奖助学金公开答辩评审,加强学业引导,开展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宣讲会、人物成长故事分享,增强学生获奖荣誉感,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2.3. “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相辅相成,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主渠道的育人活动中,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教育“第一课堂”,将工匠精神融入教材、载入课堂、注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和传授手艺的同时,弘扬精益求精、潜心琢磨的匠人精神,既育人又育心。积极参与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活动。

坚持做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依托学院两大优势,以4个专题文化建设为方向,坚持校团委、公益发展事业中心、专项工作组为指导,开展重要节日节庆主题活动、学生团日活动、创新创业类活动、川港交流–朋辈分享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活动等百余项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2.4.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推进就业价值引领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就业、发展和成才,也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学院通过举办讲座、企业进校、典型校友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信息,预测行业就业动态,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精准推荐。疫情期间,开展线上主题活动,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开展好安全文明离校系列工作和毕业生档案派遣工作。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人,根本在育,关键在全。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互惠互通,协调合作育人,努力开创为我国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性人才 [2]。教育与设计学院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育人机制,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社会实践探索为路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课程、科研、产学研融合创新、文化、实践,构建“一核两环三全十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3. 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 一核,指党建引领,以党建目标统领育人方向

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育人融入党的建设,把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具体化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领导干部下基层,制定《关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的工作方案》,形成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作报告、联系学生的常态化机制。二是丰富和完善“三会一课”内容,提高其质量。加强组织引导,确保“三会一课”制度落到实处。注重侧重点,确保“三会一课”制度质量提升。严格监督考核,确保“三会一课”制度成为常态。三是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加强团的建设,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 两环,即内环和外环,内环紧抓课堂主渠道,建强课堂教育主阵地,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创优。进一步推进“三教改革”,实施“课堂革命”。

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三全育人”的格局下,聚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计划每年打造两门思政课程进行示范教学,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树立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理念,所有课程都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的育人功能。从制度建设、教师培训到校园宣传,引导专业课承担育人职责,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课堂教育体系,聚力推进育人工作 [3]。

2) 推动教材改革。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以及学校“十四五”期间教材建设的宏观规划,配合课程思政等示范课程的建设,丰富教材体系多样性。积极开发活页式教材,将专业知识案例与德育知识进行合理融入,为建筑专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德育知识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

3)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以示范课程为载体,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讨论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4)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主体作用。

5) 搭建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把科研情况纳入到模块化工作中,建立科研经费库,鼓励教师队伍带动学生队伍,参与到科研建设中,发挥科研精神。

(三) 外环紧抓第二第三课堂建设,通过校内外各项实践活动,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具体做法如下:

1) 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站,用责任搭起“看不见的第一线”。以生为本,创新服务育人协同机制。以教育与设计学院1号宿舍园区为试点,首批设立党建文化、校园文化两个学生生活成长社区,通过设立社区党小组、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完善生涯规划体系、强化美育体育课堂等方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站建设。

2) 夯实四个专项文化建设。以学院两个优势为抓手,推进四个专项文化建设,在文化活动中提高质量,出成果,创品牌。利用新生入学、“两课”教育、学生班会和党团日活动等载体加强教育引导四项专题文化建设。制定四项专题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环保、控烟、劳动、节粮四项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强全体师生对四项专题的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 精准帮扶就业。构建“三全”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精准施策,着力开展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就业帮扶。

4) 利用红色文化育人。将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现全程教育、全员教育的始终;以实践形式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增强三全育人格局下的思政教育效果。

5) 依托学校资源,进一步打造产教协同育人平台。重点依托川港不动产发展中心和川港学前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实习实践机会,拓宽学习渠道。

6) 资助育人。建立起精准资助体系。构建学院资助领导小组,班级帮扶小组,任课老师结对帮扶的三级资助育人体系,调动辅导员、专业班导师、任课老师等各方力量,形成协调顺畅,合作紧密的全员参与资助育人新格式。

4. 改革成效

(一) 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发挥专业教师“智育”与“德育”的主体作用,培养一批专家型骨干辅导员队伍,协同校企合作单位、家庭、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初步形成全员育人协同机制。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坚持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在学校党委统筹安排部署下,依托川港教育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院院系党组织承上启下的责任落实机制。学院专业教师党支部与行政党支部以“十大育人”为重点,通过“内引外压”机制激发教师主体活力。

“内引”即发挥专业教师党员“智育”与“德育”的主体作用,将专业导师制成效、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等作为衡量学院专业教师模块工作的重要指标,从职级评定、职称晋升、储备干部选拔等方面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专业教师育人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外压”即积极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与教书育人的研究,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书与育人的结合,通过建立制度或规章构成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培养一批专家型骨干辅导员,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与专业教师队伍形成育人合力,互促互进,形成良性的育人工作协同机制。协同校企合作单位、家庭、学院集体教职员工,营造学院人人是育人之人、企业与家庭人人乐于育人的氛围。经过试点,初步形成学院领导干部入课堂、进寝室的育人关怀机制。

通过党建带团建,依托川港教育交流中心,激发党建育人活力。实现全院专业导师指导和辅导员培养全覆盖,形成教书与育人、科研与教学、智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育人路径,协同校企合作单位、家庭、学院所有教职工构建全员育人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 以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落实十大育人举措,初步构建双循环全过程育人体系。

通过试点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以育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大系统,初步构建内外双循环全过程育人体系。“内循环”即从入学到毕业专业教师课堂主渠道实现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外循环”即从入学到毕业以辅导员队伍为主导,协同专业教师课堂主渠道,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育人过程。经过试点,从入学到毕业,依托川港不动产中心、川港学前协同创新中心、S2室内设计工作室,确保学生参与实践育人基地全程覆盖,实践育人学分全获得,衍生1~2个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助推学院学生专业实践成长;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发挥学院专业文化建设,将爱粮节粮、环保公益、控烟禁烟、劳动教育贯穿到入学与毕业过程,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接受全程育人的积极性、参与性。经过试点,基本形成学院覆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思政等要素贯穿育人全过程的体系。

(三) 拓展第二、第三“课堂”教育平台,整合院内外资源,构筑“学校 + 家庭 + 社会”的立体型育人平台,营造全方位育人氛围。

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基于此,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社会、家庭要合力育人。学院拓展第二、第三“课堂”教育空间,整合校内外资源,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形成联系机制,将原生家庭纳入育人环节,补齐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空间。依托校友资源、行业协会、院内中心等育人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校内外专业比赛、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等实践活动与专业文化活动深度融合,展现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学生成才的同时能充分成人。激发更多学生参与文体育人活动,在学校迎新晚会、校园鲁班文化节、诸葛文化节、五四青年节、校园寝室评选等文体活动中实现突破与成长;学生以赛促学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实现学生行业专业竞赛全参与,获得国家级与省级专业奖项;延展川港公益志愿服务内容、方式、区域,形成学院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增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5. 经验和做法

(一) 培养一批专家型骨干辅导员队伍和建立学院专业教师导师制,使学工队伍与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育人,发挥专业导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二) 依托学院特色专业平台,挖掘学院特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融入校外优质资源,打造学院精品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学院独特的育人平台和育人特色。

(三) 将学院专业文化节与思政文化节深度融合,打造学院大文化育人格局,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四) 以川港两地党员互动与交流为契机,通过对比教育,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通过“朋辈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四个自信”,以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资源。此类经验可为其他高校在国外交流、学习、旅行提供借鉴。

(五) 通过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站,建立全院学生舆情监测、通报、协同、回应机制,可供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同类高校复制。

参考文献

[1] 杨新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落实之实践[J]. 教育界, 2021(19): 75-76.
[2] 边冠莉. 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 53-54.
[3] 李春萌, 马翠凤. 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6):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