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Impact of Smartphon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on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lass
DOI: 10.12677/VE.2022.116098, PDF, HTML, XML, 下载: 199  浏览: 65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 彤: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惠州;谭菁菁:台山新宁中学,广东 江门
关键词: 手机管理手机依赖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网络成瘾Smartphone Management Smartphone Dependen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Class Participation Internet Addiction
摘要: 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使得大中小学生基本人手拥有一台智能手机,为保障学生学习,不同院校出台了不同的手机管理制度,但尚未有实证研究证明手机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手机管理是否行之有效。为此,本研究通过在某中职院校实施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和《学生手机使用规范》,采用定量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手机管理制度成效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和《学生手机使用规范》的实施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显著,但是否能有效降低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仍有待商榷。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新冠疫情的反复,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或许更应该成为思考的新方向。
Abstract: Nowadays, due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smartphones, almost eve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 had a smartphone. In order to guarantee students’ study, different schools issued different smartphone management systems. However, there was no empirical study to prove whether the smartphone management system was effective for students’ smartphone management. Therefor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artphon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in Class and Student Smartphone Usage Specification in a vocational school, this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smartphon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martphon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in Class and Student Smartphone Usage Specific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but whether they could reduce students’ mobile Internet addiction still need to be discussed. Meanwhi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the COVID-19,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smartphone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participation may be a better direction of teaching.
文章引用:叶彤, 谭菁菁.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J]. 职业教育, 2022, 11(6): 638-64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098

1. 引言

手机曾经只是一种通讯工具,3G网络的开通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接入的开始,已经成为传统计算机互联网的延伸和补充。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8.47亿人,比2018年底增加2984万人 [1]。手机不单单能满足学生们强烈的交往欲望,还能满足他们攀比的心理需求 [2]。

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对手机的滥用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大部分的焦点集中于对手机使用无限制的大学生群体 [3] [4] [5]。实际上,根据调查显示,近九成的中国网民没有上过大学,而初中和高中及中专学历的网民比例分别为38.1%和23.8% [1]。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孙宏艳和张旭东的调研更是指出,我国中小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超过美日 [6]。普通中小学校往往采用“禁带手机”或者“立刻收缴”对学生进行管理。然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学校普遍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条例。据调查,中职生智能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39.5% [7]。课堂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说课堂手机的管理就成为了学校德育管理的重中之重了。一些学生沉迷手机,甚至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不认真听课学习,还会对周边同学造成干扰,影响学校的课堂教学 [2]。课堂参与度的高低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吸收程度,也影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针对这些现状,在改善教师教学与学生认知之外,有研究者提出了手机集中管理制度 [8],然而手机集中管理制度是否有效尚未有相关实证研究证明。因此,本研究将探究“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即要求学生在上课时上交自己的手机进行集中管理,以期减轻手机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在手机依赖 [9] 及网络成瘾 [10] 的衡量指标中均包含“戒断性”,即如果不能正常使用手机会使个体产生焦虑感。因此,不排除在实施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课堂上,因无法正常使用手机而产生焦虑,从而不但无法达到让学生更好参与到课堂的效果;甚至因为这种焦虑,加深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因此,本研究拟通过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 [10] 对进行手机管理制度前后的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测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台山市某中职院校选取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年级共16个班级作为实验单位。所有学生智力、视力和听力均发展正常,所接受课程师资、硬件设施、家长素质基本一致,采取实验的课程及任课教师一致。

2.2. 研究工具

2.2.1. 《学生手机使用规范》

制定与推广《学生手机使用规范》(见表1),其中包含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

Table 1. Student Smartphone Usage Specification

表1. 《学生手机使用规范》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每节课预备铃响起时,学生需将自己的手机放进统一的铁盒中,科任老师以及负责手机管理的学生负责清点手机;下课后学生即可排队取回手机。

2.2.2. 《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 [10] 对《学生手机使用规范》使用前后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客观评测。《网络成瘾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表示“几乎没有”,5表示“总是”。将每题得分相加,即得总分。症状重度的得分为80~100,症状中度的得分为60~79,症状轻度的得分为40~59。

2.3. 研究过程和方法

对一年级和二年级两个年级共16个班级的某门课程,单周要求进行集中管理,双周则不进行集中管理。该校一个学期共20周,从第3周起开始进行实验,数据为17周的数据,共有9周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数据以及8周没有进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数据。

2.3.1. 定量观察法

采取定量观察法,进行间断时间序列设计。经过专门培训的实验员以插班听课的形式,每周随机挑选该科任老师某堂课中的第20~22分钟对班级进行观察记录。借鉴蔡昕蓉对学生学习参与度中的行为参与,将学生课堂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双眼看向教师或者黑板,或者正在进行与课堂相关的行为 [11]。单周观察记录班级没有参与到课堂中的人数(比如:发呆、看课外书、睡觉、做小动作等没有专心于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双周则观察记录该班级中没有参与到课堂中的学生人数及玩手机的人数。通过对比单双周各班没有参与到课堂中的人的平均数,验证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2.3.2. 问卷调查法

通过网上发布问卷调研的形式,借助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传播《网络成瘾量表》二维码,让拥有手机的同学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两次问卷调研,前后相隔1年。前测回收有效问卷730份,其中,男生424人,女生306人。后测收到有效问卷722份,其中,男生473人,女生249人。

3. 结果

3.1.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表2所示,通过17周的观察记录发现,采取课堂手机集中管理时,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于未进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时。

Table 2. Quantitative observation result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class

表2.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定量观察结果

3.2. 《学生手机使用规范》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根据Young量表的评分标准,症状重度的学生有7名,中度有58名,轻度有280人,得分40分以下的有377名学生。相对于课堂手机集中管理条例实施之前,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有所下降(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pre- and post-test data by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表3. 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3.3. 授课教师访谈分析

授课老师们表示,在进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做出更多积极的反应;而没有进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的课程上,学生则出现了玩手机、看别人玩手机、左顾右盼等行为,与数据统计结果一致。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及,上课玩手机的学生并不仅仅自己没有参与课堂,还会因为正在浏览的信息内容或手游操作,出现忽然大叫、忽然骂脏话甚至是忽然捶打身边的同学,使得更多的学生从原本参与课堂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

而对《学生手机使用规范》的实施效果,老师们也给予了肯定。他们表示,通过接近一年《学生手机使用规范》的实施,学生在课堂上手机上缴的速度有所加快。在《学生手机使用规范》实施前,学生打了正式上课铃声后才开始慢吞吞上交手机,并且多数都会把手机藏起来并不上交。在《学生手机使用规范》实施接近一年后,学生基本在上课预备铃响了之后的两分钟之内就将手机上交完成,并且静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上课。由于社团活动的进行,让许多原本在晚自修手机玩的学生有事可做,而不再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偷偷玩手机、聊天。而在课堂参与上,由于纪律的严加管理,有些学生会因无法玩手机和上课睡觉而选择听课,但仍有部分学生会走神发呆或者看课外活动书籍。

4. 讨论

4.1.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提升中职生课堂参与度作用显著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并非首创 [8],国内已有许多学校课堂中有手机挂袋,让学生将手机放进手机挂袋中。中职生相较普通高等中学学生,招收年龄大部分在青春期,其自控能力相对普通高等中学学生要低 [12],学习动力较弱 [13]。若采取禁止带入校园或者说是看到就不分理由立刻收缴的情况,会导致许多中职生心生不满,甚至产生顶撞老师或退学转学的念头。基于此,本研究所采取的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及《学生手机使用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手段相对温和,学生在手机控制期间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手机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不会产生太大的焦虑感。

研究证明,中职生存在整体中度偏上的学习倦怠水平,自习时和课间休息时经常使用手机与学习倦怠水平呈正相关 [14]。实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可以在降低学生的课间玩手机时间的前提,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实施课堂手机集中管理政策之后,由于下课拿手机预备铃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长,且手机上交时间为课前三分钟,令学生的课件玩手机时间有原本的课间10分钟缩短到5分钟左右。

4.2. 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对中职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通过接近一年手机集中管理制度的实施,参与实验的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在总体上有所降低,但仍然存在一些特殊分子,现阶段《学生手机使用规范》仍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调研数据显示相对于《学生手机使用规范》实施之前,轻、中、重度症状学生的手机网络成瘾数量均有降低。然而,大量研究显示 [15] [16],女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往往比男生高。因此,在后测男生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的情况下,学生手机依赖数量的减少有待商榷。除此之外,研究对课堂参与度的参考不够详细,仅仅使用学生当时是否双眼是否盯着老师或者黑板来判断是否参与了课堂。实际上,并不排除学生在实施课堂手机集中管理的课堂上,部分注意力自己集中在自己手机是否有信息上,反而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度。

4.3.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提高中职生课堂参与度的根本保障

本研究在采取的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的同时,参考肖平 [17] 和程晋 [18] 对中职生手机依赖提出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还辅助实施了其他有助于干预学生手机依赖的举措:

1) 培养兴趣爱好:研究显示,学生手机依赖的部分原因是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成就感或者志趣相投的伙伴,转而沉浸在网络的世界 [17]。因此,为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学校开设了的不同的社团活动与兴趣组织,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社团活动开展期间,学生的手机也将被集中管理,以确保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及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2) 提高教学趣味:教师应改善自己的教学形式,在课中穿插一些小游戏、小视频等,以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学校统一开设素质活动课,在每周三下午开展素质活动课,由班主任以及一到两个科任老师组织该班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活动,如体育锻炼、游戏、视频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更贴近实际。

3) 教师以身作则:教师应减少带手机上课的频率,或将手机在上课期间调为静音或者关机的状态。其次,在预备铃响起时,准时到达课室协助手机管理员督促同学们上交手机到讲台的手机管理盒中。对于巡堂的领导班子,加强巡堂的频率以及巡堂时对课堂的实际情况的记录。

4)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平日的心理课堂上多探讨关于职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其次,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让心理委员学会鉴别同学异常行为并报告学校;再者,通过开展不同主题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寻找现实支援,而不是通过沉迷网络逃避自己的问题。

5. 结语

综上所述,手机集中管理制度的确可以杜绝中职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发生。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疫情的出现,手机在融入学生生活与娱乐的同时,也逐步融入课堂,而课堂手机集中管理制度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一时代发展相违背。如何利用手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或许是老师和学校应该思考的新方向。玩手机现象只是学生对课堂态度的表现之一,只有解决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教师教育激情等问题,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与成长。

基金项目

惠州学院2020年校级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的在线教学改革》(WLJG2020019);2020年台山市教育科研课题《中职学校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 (TSE2006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2019-08-30.
[2] 杨磊. 中职生手机依赖问题研究[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2): 112-115.
[3] 曹广莹. 高校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策略[J]. 黑龙江科学, 2020, 11(13): 100-101.
[4] 蔡建钦, 张心怡. 以“教学参与”为原则: 大学课堂手机泛滥蔓延情势之对策[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6): 54-55.
[5] 刘敏跃. 利用手机参与教学改善大学生课堂滥用手机状况[J]. 智库时代, 2019(52): 194-195.
[6] 孙宏艳. 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近七成超过美日[N]. 中国青年报, 2018-10-30(007).
[7] 吕倩倩. 中职生智能手机依赖现状及应对策略[J]. 福建轻纺, 2020(12): 26-29.
[8] 马国强, 陈小琼. 中职学生手机集中管理的探索[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10): 23.
[9] Leung, L. (2007) 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hildren & Media, 2, 93-113.
https://doi.org/10.1080/17482790802078565
[10] 随明明. 国内常用网络成瘾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09, 23(7): 177-179.
[11] 蔡昕蓉, 邓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 2017(11): 77.
[12] 尹玉辉.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2): 27-34.
[13] 刘顺, 姜兆萍. 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中职生与高中生学习动机比较研究[J]. 科教文汇, 2020(8): 159-161.
[14] 聂雪丽. 中职生智能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和学习倦怠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4.
[15] 夏芫, 彭美佳, 陈京军.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调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30): 8-12.
[16] 邱辉, 杨慧, 阳作香. 高一学生手机依赖及教育策略研究[J]. 心理学进展, 2021(1): 114-125.
[17] 肖平. 中职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干预策略探究[J]. 科学咨询, 2020(19): 136.
[18] 程晋.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突出行为规范教育[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2):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