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Some Thoughts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Lower Gr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AE.2022.1211691, PDF, HTML, XML, 下载: 296  浏览: 670 
作者: 梁成龙: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Lowe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摘要: “减负”是教育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颁布并实施“双减”政策,试图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负担问题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仍面临较多教学困境,如部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滑;课后延时服务流于形式等,这些教学困境影响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从“双减”政策视角审视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困境并探索破解教学困境的路径尤为必要。
Abstract: “Burden Reduction” is a hot issue in education at present, and it is also a “nagging problem” in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departments have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a policy of “double reduction” in an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burde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problem of student burden has achieved preliminary results, but the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are still faced with many teach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learning of some students; After class delay service becomes a form and so on. These teaching dilemmas aff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current teaching dilemma of lower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explore the way to crack the teaching dilemma.
文章引用:梁成龙.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515-452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691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社会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我国的教育一直深陷“减负”的泥淖,教育减负工作持续了大约65年,学生的负担却没能很好的减下来,甚至出现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怪圈。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实施“双减”政策,以期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作为“双减”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对于“双减”政策取得良好成效是十分关键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学教师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落实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多教学困境。数学教师身处教学困境之中会影响其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发现、分析数学教师面临的诸多教学困境并探索破解教学困境路径是有必要的。

2. “双减”政策相关概述

(一) “双减”政策内涵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杨兆山,陈煌指出,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和低质重复的作业,为教育真正回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开了渠道、敞开了空间 [1]。同时,这将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提升教育水平,加强学校育人主体作用,保障学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长。李敏,赵明仁指出,“双减”政策是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整体设计,减轻学生负担应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步进行,进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综合来讲,“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通过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等方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加强学校主体育人地位,做优做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合理有序、张弛有度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 “双减”政策的实施价值

多年来,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出台了多个针对中小学生“减负”的文件,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但取得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甚至出现了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局面。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减负”的文件要追溯到65年前,也就是195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文件指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由教材内容晦涩难懂,教师讲授知识浅显、不透彻等原因造成的,通过修改、完善教材等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与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配套设施不齐全,学生迫于生活压力辍学率高等原因,减负工作难以落实到位。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若干决定》。此文件将减负的重点转移到教师的教育思想上,认识到教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减负对策较之以往却很相似,采取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练习,保证课外活动时间等方法进行减负。这些方法仍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负担问题。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指示》。此文件注重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分流问题,采用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为学生减负,但具体落实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局面。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零起点”教学,小学不留书面作业等十条减负规定,但取得的效果不佳,学校没有较好的掌握减负度量问题,过于减负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激发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家长担忧孩子学习吃力,考学无望,加之家长信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便安排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补习功课、超前学习,“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日益严重。2018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行动的通知》。此通知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开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教学活动,禁止其“超纲教学”等行为,以期能够实现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但监管力度欠缺,并没有彻底解决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问题。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历年来的减负政策指出学生负担重的原因为作业多、考试多等,但是考试多和作业多只是学生过重负担的表现,仅从这些浅显的表面进行减负工作,却不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考试多和作业多,就难免“治标不治本”。但是,“双减”政策注重“标本兼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此政策对于学生作业、课后服务以及规范校外培训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以往的政策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禁止学科类校外培训和有效落实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双减”政策注重“标本兼治”,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夯实学校主体育人地位,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违规教学,超前教学等行为,这些行为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进度和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也侵扰了学校的主体育人地位,学校应该是教育的主阵地,校外培训机构仅起辅助作用而已。从立法层面取缔学科类培训机构,有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态环境。第二,“双减”政策试图将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应试需求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即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力,并要求学校开设课后延时服务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参加其他活动丰富学识 [3]。从而也得以看出“双减”政策兼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现实来看,我国教育注重智育,将学生禁锢在课堂内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致使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轨,很多同学不会学以致用,成为人们眼中的“书呆子”,“双减”政策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旨在破除“五唯”,夯实“五育”,通过改革注重学生的多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彰显了学生于教育过程中意义主体的价值 [4]。第三,“双减”政策意在维护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近些年由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受到学生家长的追捧,社会上刮起了补习风气,各种学科类培训机构打着各种旗号(例如,英语单词十天记住一千词等)吸引家长眼球,而且这些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昂贵,给学生家长带来不小压力,甚至引发教育资本化局面。“双减”政策要求停止学科类培训,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凸显了维护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双减”政策既注重缓解学生学习负担,又兼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足以看出“双减”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提质增效,也增加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无疑加重了教师负担,这需要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学校采用更加合理的方法减轻教师负担。“双减”政策取得好的结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政府作为“领头羊”,必须把握好学生减负工作的方向,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紧跟政府脚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困境

“双减”政策涵盖了广泛地改革内容,不仅严格规范小学生作业总量及时长,而且还对课堂教学、课后延时服务等方面提出要求,无疑这些改革内容使得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面临着较多教学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滑

在“双减”政策实施前,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可以请教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通过培训机构教师的讲解跟上学习进度。但是,“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教学,学生不能在校外进行培训学习,此外,一些家长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遇到问题时只能依靠数学教师解决,而数学教师在班级授课制的客观条件下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加之有些学生从内心害怕数学教师,不敢向数学教师请教问题,于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便未能得到及时解决。然而,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系统化的特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是前后相互联系的,例如,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时,首先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知道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都是10的进率,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由此可见,数学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则会影响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因此,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 课后延时服务流于形式

课后延时服务采用“5 + 2”模式开展,也就是一个星期开展五天,每天开展两小时课后延时服务。有调查显示,有54.9%的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师工作时长每天在10小时以上, [5]。数学教师在原来的工作时长基础上增加了两小时工作时长,这加重了数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有调查显示,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学生完成作业、自主阅读比例最高,分别达到87.8%、74.8%,但是参加拓展训练、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的比例均不到60% [6]。数学教师承受着沉重的工作负担,便从内心排斥课后延时服务,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流于形式,以看管学生写作业的形式为主,无心为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提供帮助。部分数学教师认为课后延时服务就是让教师充当“保姆”的角色,便抱着应付检查的心态,出工不出力,消极对待课后延时服务,更不会指导学生开展多样性的活动。

(三) 作业类型设计遇难题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后需要通过适量的作业进行强化,才能理解并记忆所学内容。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全部作业,这就需要学生在放学回家后完成,然而,“双减”政策规定教师不得给小学低年级学生留家庭书面作业。如果不给小学生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学生就无法通过及时巩固所学内容,但是布置哪种类型的作业才能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可以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一定的帮助,这是摆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座大山。

(四) 家长教育功利化观念加重教师负担

长期以来,家长普遍存在教育功利化观念,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卓越成绩,偏信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家长格外重视孩子的数学成绩,给孩子报名各种数学奥赛班、心算班进行“超标学习”。孩子的空闲时间被家长安排的校外课程占用,并且总要完成超出自己相应年级阶段的学习任务,孩子长期处于压力颇大的“超前学习”生活中,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放松自己。“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可能看不到孩子的成绩,难以直观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并且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被叫停,孩子无法进行补习、“超前学习” [7]。家长受教育功利化观念的侵扰,担心孩子跟不上数学教师的进度,担心孩子在学习上掉队,担忧孩子升学无望。家长便把希望放在了教师身上,认为教师是万能的,是“救命稻草”。可想而知,家长的这些做法势必会加重数学教师的负担。

4.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破解教学困境的路径

(一) 构建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双减”政策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进行学科类培训,并加强学校主体育人作用,发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构建优质高效的“双减”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借助信息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特点以及个性化需求实施精确教学行为 [8]。首先,教学应照顾到全体学生,数学教师可以录制微课便于学生学习,微课内容涉及基本知识讲解、稍微加深难度的知识拓展。基本知识讲解面向全体学生,知识拓展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听讲时会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也会着重听讲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及时复习以前的数学知识,温故知新。其次,数学教师需要注重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展开。就小学低年级而言,数学教师要在掌握小学阶段全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集中攻克重难点内容,减少重复和没有实效的知识,从而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9]。最后,数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做小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敢于向教师请教没有掌握的知识。同时,数学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动物模型等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物品充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开展与本节课授课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对作答速度快且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也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二) 优化课后延时服务

课后延时服务是学校的第二课堂,其良好成效的取得依仗于教师认真负责,优化课后延时服务。一方面,课后延时服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可以联手轮流看管课后延时服务,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于暂时存在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数学教师应了解其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是什么,针对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成因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而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学资优生而言,数学教师做好培优计划,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给与学生适量的数学课外拓展知识,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的目的。同时,设置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既要保“量”也要重质,数学教师不能抱着应付检查、考核的心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应该制定形式多样且具有实效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例如,开展数学家故事会分享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家研究数学知识的故事;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为学生分享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开设走进植物园、博物馆等系列校外实践活动课程,便于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的奥秘之处。另外,数学教师应合理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争取多掌握几门知识,抱着“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教学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10]。

(三) 设计多样化作业,贴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数学教师应掌握学生学习数学时的个别化差异,了解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作业(书面作业除外),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有些学生喜欢做游戏,就给这类学生设计“游戏式”数学作业,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知识后,设计学生和家长或者同学比试“鲁班锁”的游戏 。学生通过比试“鲁班锁”游戏,促进了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也增进了与父母或者同学之间的情感;有些学生喜欢探索新事物,就给这类学生设计“探索式”作业,例如,学生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知识后,设计用魔方拼成11~20数字的“探索式”作业,学生利用魔方拼数字,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同时,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手工图纸,让学生依照图纸做一些手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四) 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建构教师、家长协同育人机制

“双减”政策有效落实,教师与家长需要达成共同的减负认识。一方面,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作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不能因过于重视数学成绩而使孩子长期处于压力颇大的学习生活中,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数学成绩的提高不能单纯的依靠“超标、超前”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相联系的,学生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培养数学思维。例如,学生学习了“元、角、分”这一章节的内容后,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孩子去超市购物,指导孩子如何购物,然后,让孩子算一算购买物品金额,最后,鼓励孩子亲自去结账。通过购物活动,孩子学会了如何购物,知道了人民币的用途,练习了人民币币值之间的换算,孩子不但巩固了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还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此类活动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建构教师、家长协同育人机制。教师与家长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取向,以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为共同追求目标。第一,激发家长参与教育治理的积极性。围绕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与家长结成“战略同盟”关系,鼓励家长有效参与班级日常事务,使家校协同治理成为常态 [11]。第二,数学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通过网络媒介、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加强孩子的耐挫教育,以期能够让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

5.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该政策也对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教学困境,诸如部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下降,作业类型设计遇难题等困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教学困境是暂时的,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找到破解教学困境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构建提质增效的课堂教学、优化课后延时服务等。另外,“双减”政策良好成效的取得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付出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加强交流沟通,携手共筑教育良好生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兆山, 陈煌. “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6): 35-41.
[2] 李敏, 赵明仁.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现实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54-60.
[3] 付建霖. 试论“双减”在我国减负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 宜宾学院学报, 2022, 22(3): 56-64.
[4] 申国昌, 贺鹏丽. 教育治理体系下落实“双减”政策: 价值内涵、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8): 21-28.
[5] 曹瑞, 杨莉娜, 樊雅琴, 李凤堂, 张妍, 杨春芳, 符晓梅, 刘明娜. 多元主体参与下中小学“双减”工作实施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5): 78-87.
[6] 张伟平, 付卫东, 李伟, 曾新. 中小学课后服务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 32个县(区)调查数据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 16-23.
[7] 马开剑, 王光明, 方芳, 张冉, 艾巧珍, 李廷洲. “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14.
[8] 纪德奎, 陈璐瑶.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指向及价值实现[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2, 42(7): 77-83.
[9] 贾音, 王立刚. 双减政策后学校教育提质对策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 2021, 34(10): 17-20.
[10] 龚俊红. 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2): 3-5.
[11] 申国昌, 贺鹏丽. 教育治理体系下落实“双减”政策: 价值内涵、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8):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