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的新时代“双创”人才培育研究
Research on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an Spirit” Inheritanc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2.1211697, PDF, HTML, XML, 下载: 244  浏览: 39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 峻, 徐建亮, 邓玉娟, 祝惠一, 徐文俊: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关键词: 创新创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摘要: 大力弘扬“模范劳动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培育了“敬业、卓越、细致、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了踏上新的征程,再次扬帆起航,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迫切需要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普及。从“工匠精神”的角度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发展路径,培养适合社会和行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为大学生大众创业和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创新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创业是创新的目的,而“工匠精神”是人才培养的思想核心,是人才事业长期发展必须具备的精神境界。将“工匠精神”融入大众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大众创业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Abstract: Vigorously promote the “model labor spirit, labor spirit, craftsman spirit” and “cultivate more highly skilled talents and great country craftsme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 we have cultivated the “craftsman spirit” of “dedication, excellence, meticulousness and excellence”. In order to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and set sail again,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it is urgent to make “craftsmanship spirit” more popular in the whol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explo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suitable for society and industry. “Craftsman spirit”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novation aims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purpose of innovation, while “craftsmanship” is the cor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spiritual realm that talent cause must- have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worth further study.
文章引用:朱峻, 徐建亮, 邓玉娟, 祝惠一, 徐文俊. 基于“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的新时代“双创”人才培育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555-45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697

1. 引言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精一”哲学。实际上,不光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社会的行稳致远同样也需要多一点踏实专注的“匠气”。伟大精神的诞生必须以伟大的实践为现实土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血与火革命和改革建设浪潮中,涌现了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工匠,推动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匠精神的产生 [1] [2]。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我们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奉献卓越的氛围,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培育卓越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创造品牌”。2016~2018年,“工匠精神”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双创”即创新创业,顾名思义,即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工匠灵魂”的提出为“双创”指明了方向。2018年1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评选出的十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却有着共同的特质:敬业、精业、专业,兼具无怨无悔的劳动热情和攻坚克难的劳动能力,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追求进步的自觉精神,以及迎接挑战的勇气与魄力。事实上,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特质,普通人也能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匠才,制造业技能人才困境会大大缓解 [3] [4]。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同富裕区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实现“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高职院校产业融合、特色专业与品牌融合”的良好局面,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培训、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黄燕培先生倡导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奉行“社会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办学理念 [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借鉴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独特的教育思想,“职业指导是社会分工体系的需要外化,是自然人非均衡人才的内在特征” [6] [7],我们可以从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等维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8]。

2. “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古今中外皆有。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会联想到瑞士的钟表、德国的汽车。中国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留下了都江堰、故宫等享誉中外的作品。

何为“工匠精神”?有企业家曾形象地将之形容为“一针捅破天”的决心,即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往小里说,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为何再提工匠精神?众所周知,当前国内产品竞争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低价、低质,不仅难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利于行业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已不再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特而精、特而优,这就无形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不少人走上了互联网创业的道路,诸如“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也在蓬勃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创业过程中急功近利者有之,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者有之,只玩概念不做实实在在创新的亦有之。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从制造大国发展成制造强国,企业是生产主体,产品和技术创新是关键一环。“双创”时代更加需要“工匠精神”,青年创客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政府层面也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更多创新试错机制,让敢于创新者创得起新。“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精一”哲学。实际上,不光产品和技术创新需要“工匠精神”,社会的行稳致远同样也需要多一点踏实专注的“匠气”。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类不断地创新,而当今青年人才是社会发展中身兼重任的“主力军”,换而言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要看一个国家现在、未来发展得怎么样最主要的不是看它的经济、国情等,关键是要看青年人有没有敢于拼搏的精神和不断进步的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青年人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殷切盼望,争做创新突破的探索者,创业创新的实践者。

3. 大学生创业意愿与项目来源分析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课题组与长沙云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20年4月到6月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展开随机抽样调查,从图1调研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累计几年经验再开始的比例达45.85%,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为3.71%。由图2可知,大专学历毕业生选择不考虑创业、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几年再开始、希望毕业后就可以创业的比例分别占7.05%、60.54%和32.41%,而本科毕业生、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在该三项选项上分别占3.32%、44.27%、52.41%和2.05%、36.46%、61.49%。

东北师范大学“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调查”课题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与长沙云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鑫金城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于2020年4月至6月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根据图1中的调查数据,50.44%的应届大学生不考虑创业;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多年经验并重新创业的比例达到45.85%,希望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为3.71%。从图2可以看出,7.05%、60.54%和32.41%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不考虑创业,而是希望经过几年的积累后重新创业,并希望毕业后自己创业,而此类选择在本科毕业生、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占比分别为3.32%、44.27%、52.41%和2.05%、36.46%、61.49%。

Figure 1. Willingness of fresh graduates to start a business

图1. 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

Figure 2. Willingness to start a busines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图2. 不同教育层次创业意愿

图3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意向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不同学校层次毕业生的创业意向依次为:高职院校毕业生66.43%、普通本科院校别医生49.67%、一流大学建设院校毕业生49.49%、国家重点大学毕业生46.88%、省级重点大学毕业生45.68%、一级学科建设大学毕业生43.12%。在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中,其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结构(图4所示)为:其它来源33.01%、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来源项目28.91%、家族企业来源13.13%、企业合作项目来源12.91%,各种创业竞赛项目来源8.34%和学校孵化项目来源3.70%。

Figure 3. Willingness of graduates at different school levels to start a business

图3. 不同学校层次毕业生创业意愿

Figure 4. Main sources of entrepreneurship projects

图4. 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9]。创新创业与教育的结合既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课程、创新师资队伍、创新创业空间、创新创业活动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10] [11]。目前,我校已投入数百万元,启动建设人文社科综合、医学、机械工程等创新创业平台。因此,本项目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出发,开展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及创新创业空间的建设探索,以期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打造校园“双创”文化 [12] [13]。

4. 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 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应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勇于将这种新模式引入市场,以充分参与的方式有效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宏观措施,实施高度综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现学校与雇主之间的高度合作和密切合作。在这种全面深入合作的框架下,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工作场所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注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文理结合,找出共同点和联系点,优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并聘请成功的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进入课堂,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经验 [14]。

(二)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广仿真模拟教学模式

通过模拟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更加集中、有效。高职院校应努力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通过还原真实的工作流程和关键环节,激发学生进行创新,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和意义,认识到创业精神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高度模拟的最大好处是帮助学生分析市场环境的优缺点、行业现状的机会和威胁,使创新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和风险,使教学更加实际和有意义 [15]。

(三) 探索创客教育的评价方法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了活动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种方法,编制了创新创业活动过程评价表和创新创业成果评价表。创业活动过程的评价分为个人和团队两部分。企业家个人评价主要关注自主学习时间、创新创业讨论次数、设计方案质量、PPT生产示范能力、设备操作技能等,创新创业团队评价主要关注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关于创新和创业精神、团队计划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讨论次数。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团队合作、分享和合作意识。创新成果评价的重点是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主要评价创造力的新颖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可靠性、实用性和潜在价值,以及专利的申请情况。产品综合评价高的作品应提交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浙江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或建议申请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新人才计划)项目,并批准这些竞赛和项目的奖项作为创新过程和创业成果评估的奖励项目 [16]。

(四) 建立“双创”空间管理机制和交流平台

“双创”空间采用会员制,吸引企业人员参与,制定院级“双创”空间项目组织管理办法,实现创业项目的运营管理。即创业项目由个人会员发起,并在“双创”空间开展活动 [17] [18]。通过引入创业项目,吸引其他成员加入项目团队共同开发、分担成本和承担风险。项目发起人负责控制项目进度,项目团队其他成员配合项目开发。建立创业项目运营成本分担机制降低创业项目的实施风险,使运营成本尽可能在成员之间合理分担,并使成本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分配创业项目资金。通过组建创业项目运营管理团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预测。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结合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项目运作的因素,确定相应的权重,并考虑场地、技术、人员等因素确定分配比例。同时,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监督和反馈 [19]。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中的“赋能”作用,建设优质平台课程、云课堂、系列微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构建移动、远程、在线、“无处不在”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并在线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实践和测试结果。该问卷便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教师能够全程跟踪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依托计算机专业协会,开展“创新成果小展览”、“创业理念大赛”、“企业家微讲座”、“微讲座”和“专利申请讲座”等丰富创客文化活动,积极营造氛围,为计算机专业创客教育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20] [21]。

5. 结束语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和坚定,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这是一种全心全意的奉献和追求完美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文明进步 [22] [2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技术人才参与建设,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起着巨大的作用。不断探索以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使之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立德育人的重要起点,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金项目

2022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2C09, ZJCV2022A12, ZJCV2022A23)资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 16-32.
[2] 罗宁, 董纪伟, 马占国, 赵慧明, 沈晓明, 孙慧. 传承“工匠精神”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2): 60-62.
[3] 曹胜利.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5): 59-62.
[4] 吴健.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成就、问题及改革路径: 基于十九大报告的解读[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1): 55-62.
[5] 姜慧, 殷惠光, 徐孝昶.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3): 27-31.
[6]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 国办发[2021]95号, 2020-12-05.
[7] 李萍, 郑旭. 美英日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6): 96-99.
[8] 张苏丹, 周桃英, 倪祥明, 等. 探索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涉农类专业实践技能培育途径——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2, 42(14): 178-180.
[9] 潘奕. 互联网 +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J]. 新闻爱好者, 2020, 508(4): 117.
[10] 张倩. 商科高等职业教育“教践研”一体化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借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9): 24-26.
[11] Whittle, J. and Hutchinson, J. (2020) Mismatches between Industry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 In: Kienzle, J., Ed., 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pringer, Berlin, 40-47.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29645-1_6
[12] 唐未兵, 温辉, 彭建平. “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8): 14-16.
[13] 钱闻明. “深化产教融合”政策的理论、文本及机制研究[J]. 职教论坛, 2020(11): 147-150.
[14] 戴飞铭, 舒良荣. 高职机械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8): 49-52.
[15] 殷增斌, 袁军堂, 郝世博. “机械工程 + 知识产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7): 30-34.
[16] 顾绘. 产教深度融合: 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3): 8-11+26.
[17] 徐畅, 解旭东. 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20(19): 25, 32.
[18] 周桂瑾, 俞林.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2): 5-9.
[19] 徐友洪, 陈锦娟, 周贇. “双创”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1, 11(6): 9-17.
[20] 刘晓敏, 王斐.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承——基于教师向度的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9(11): 71-74.
[21] 楚国清, 王勇. 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态度学习内涵与思政策略[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2, 36(1): 1-6.
[22] 张培, 夏海鹰.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审视与行动框架[J]. 教育与职业, 2022(9): 28-35.
[23] 王景会, 潘天波. 工匠精神的人文本质及其价值——时空社会学的视角[J]. 新疆社会科学, 2020(1): 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