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综述
Research Overview on Marxist Historical View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DOI: 10.12677/ASS.2022.1111658, PDF, HTML, XML, 下载: 239  浏览: 464 
作者: 向 祎, 谢钰苹: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综述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Research Overview
摘要: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马克思的历史观是马克思在理论探索和斗争实践中,通过对以往历史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而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所在,它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唯物史观在当代仍然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The view of history is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 and general view of people’s social history. Marx’s view of history is the fundamental point of view and general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elaborated by Marx’s criticism,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vious view of history in hi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struggle practice.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is the co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s establishment has realized the great reform of the social view of history and transformed scientific socialism from fantasy to realit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ill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positive effect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refore, in today’s society, the study of Marxist view of history still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文章引用:向祎, 谢钰苹. 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829-48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58

1. 引言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结合马克思撰写的理论著作和学者、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旨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新认识,同时提出新的展望与思考。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

按照国内学者的说法,大致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来源分为两类,即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其创立的主要理论来源。

2.1.1.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割裂历史和自然的思想,用人的活动把历史和自然统一起来,并以之取代黑格尔用精神运动来说明人类历史的做法,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加快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恩格斯高度评价黑格尔的历史观,指出:“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使他成为辩证的,可是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1]

学者徐磊(2012)认为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孕育了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彻底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收了他的“合理内核” [2]。学者王晓升(2010)认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影响,主要是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历史,它是精神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 [3]。

学者林锡奇(1985)认为,黑格尔的历史观是马克思历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4]。学者李殿斌、吴树明、杨文质(1983)认为,黑格尔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却是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历史的。关于历史是有规律发展的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之一 [5]。

2.1.2.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形成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6]

学者朱晓鹏(1989)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7]。学者施肇域(1988)认为,费尔巴哈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他继承并超越的并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唯物主义 [8]。

诚然,由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仅仅为认识社会历史提供“基础”,却不能把“基础”加以改造,并和社会历史协调起来,创立新的历史观。但是,这与它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并不相悖,因为马克思正是沿着费尔巴哈没有走完的这一步继续前进的。他在费尔巴哈所提供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黑格尔颠倒的历史辩证法颠倒过来,把唯物主义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从而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当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创立还有其他重要的理论来源。

学者林锡奇(1985)认为,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法国复辟时期的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和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史学家,等等,都为马克思历史观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4]。学者李殿斌、吴树明、杨文质(1983)认为,英国古典学派所提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为唯物史观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来源 [5]。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应该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还应当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历史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2.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历史观的形成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产物,有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国内部分学者的著作和文献,笔者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形成阶段的具体划分,各个学者的观点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2.1. 萌芽时期:《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发表于1845年初,是一部以批判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性著作,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学者郭文慧(2012)认为,1844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了一系列接近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9]。学者刘鲁红(2004)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了他们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特别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著作已经唯物辨证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表明他们已接近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10]。

可见,《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过去的理论的清算,是新世界观的最初预告。

2.2.2. 进一步发展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运用异化概念分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得到了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是贯穿《手稿》全书的基本概念。

学者徐磊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 [2]。学者字成飞(2013)认为,1932年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秘密和发生地,是新思想的酝酿与生长。在这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扩展到辩证法、扩展到黑格尔哲学的前提 [11]。学者李克非(1983)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初步阐发了物质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并以此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了初步阐述。它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莫定了基础 [12]。

综上,笔者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将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有机结合了起来,正是透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这把解开“历史之谜”的锁钥,对科学的历史观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2.2.3. 形成完善时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人的解放的思想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

学者张瑞(2010)认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已经明确地从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和认识论哲学转向到社会科学领域。自此,马克思宣称要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进行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研究,也就是唯物史观 [13]。学者刘鲁红(2004)认为,马克思1845年春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 [10]。学者字成飞(2013)认为,这两篇论著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已经形成 [11]。

总的来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来,这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为制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作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实现了新世界观转向,即从人道主义世界观到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变革。

3.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原理内容。笔者通过总结和归纳国内学者对此的观点,得出以下结论:社会基本问题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历史创造者理论等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3.1. 社会基本问题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因此,深入理解这个基本问题成为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学者李殿斌、吴树明、杨文质(1983)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第一次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学者邹诗鹏(2019)认为,对马克思而言,确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及其位序,是要在新唯物主义暨唯物史观中重新勘定哲学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一方面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与支配,并要求从社会存在本身来揭示社会意识的产生及其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味着社会意识的生成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对象化,以及社会意识以何种方式解释和影响社会存在 [14]。

3.2.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马克思说:“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15] 这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马克思又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 [16] 这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学者苏维汉(1993)认为,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离开了社会基本矛盾来谈社会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唯物史观 [17]。学者王建(2019)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这一基本矛盾的内容和运动规律对指导当代改革意义重大 [18]。

3.3. 历史创造者理论

学者秦位强(2002)提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是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从而使历史的创造问题第一次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 [19]。学者魏文刚(2017)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基于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去探讨究竟谁是历史创造者这个问题的,并认为只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人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在社会中占绝大多数的人们共同组成的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命题,还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历史是如何创造的问题 [20]。

总之,唯物史观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是它的基本前提,而社会形态理论则是它的逻辑结论。人、特别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具有相对独立的重大意义。故而,笔者将这三个部分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当代价值

4.1. 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意义。

学者王秀美(2009)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分析、观察社会历史的钥匙,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拨开了笼罩在社会历史领域上的迷雾,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1]。学者王桂泉,姚黎君(2008)认为,在世界观层面,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2]。

唯物史观通过历史事实的发展验证其对社会规律的正确把握,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得到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成为无产阶级进行认知与实践的思想武器;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增强其自身的战斗力;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的理论武器,从而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蓝图,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

4.2. 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学者邹家伟、郝敏杰(2020)指出,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就是一种虚无历史的表现,以唯心史观为理论根基,否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否定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需要而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在当代社会如果任其一直发展,不仅会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也会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我们必须用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 [23]。学者许振江(2014)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智慧 [24]。

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思想保证,是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科学依据,是人们树立科学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当代不可超越的科学理论。

4.3. 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基本矛盾变化规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者魏文刚(2017)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法。当今大学生只有在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精髓的基础上,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学者赵志阳(2020)认为,将唯物史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推动力,唯物史观的理论成果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5]。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最容易被新兴事物所吸引的群体,时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仅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可以成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强心剂。

总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世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智慧。

5.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不够深入。首先,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原理等基本概念部分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主要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物史观研究,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研究相对不足。其次,在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学术界有大量的关于唯物史观经典著作的阐释和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科学历史观的研究深度,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马克思深入黑格尔哲学体系“探宝”的精神与方法,对于一些具有极大价值的精华思想却始终未能深入地挖掘和深析。

第二,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在微观领域和现实解释力方面稍显滞后。研究主要注重宏大叙事的“理论建构”,而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微观领域研究和现实解释力方面仍有所不足。对于马克思来说,不存在一种所谓脱离具体现实问题而单纯理论建构的“抽象”的理论探讨,因此,我们在唯物史观的研究方面,应多一些“问题意识”,而应避免那种为了理论而理论的纯粹思辨的“理论建构”。

第三,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展望。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它的研究,首先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从经典著作本身出发去理解领会马克思关于历史观的研究探索,其次应该继续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当代价值等方面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时增加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同时代人历史观的比较,最后立足于现实,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一些微观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23.
[2] 徐磊. 马克思的历史观及其当代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3] 王晓升.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3): 106-118.
[4] 林锡奇. 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来源探索[J].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1985(4): 70-77.
[5] 李殿斌, 吴树明, 杨文质. 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1): 25-33.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50.
[7] 朱晓鹏. 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4): 13-18.
[8] 施肇域. 必须从新的角度考察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J]. 青海社会科学, 1988(3): 46-50.
[9] 郭文慧. 论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意义[J]. 学理论, 2012(14): 35-36.
[10] 刘鲁红. 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11] 字成飞.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时代价值——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 14(1): 17-19.
[12] 李克非.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形成过程——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1): 3-9.
[13] 张瑞. 论马克思“新世界观”转向[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0.
[14] 邹诗鹏.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基础性意义[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7): 4-26+204.
[1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25.
[1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629.
[17] 苏维汉.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J]. 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1993(4): 7-11.
[18] 王建. 论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改革开放[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3(3): 127-129+132.
[19] 秦位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历史创造问题的理论探索[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4): 65-66+73.
[20] 魏文刚.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大学, 2017.
[21] 王秀美. 唯物史观创立的当代价值[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 30(4): 36-40.
[22] 王桂泉, 姚黎君.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J]. 理论探讨, 2008(3): 63-65.
[23] 邹家伟, 郝敏杰. 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 决策探索(下), 2020(11): 66-67.
[24] 许振江. 唯物史观创立及其当代价值[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26(2): 94-97.
[25] 赵志阳. 唯物史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9):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