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全面准确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书中处处散发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生动反映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崇高的国际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于2014年10月出版,书中共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以18个专题为主的重要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79篇。同时,2015年中央民族文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5种民族文版的翻译,并同年出版发行 [2]。第二卷于201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时间段内在不同场合发表的99篇重要讲话,全书共有17个专题,其中,在讲话和演讲中有不少中华文化典籍名句的引用 [3]。2019年6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包括维吾尔文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部分学者和研究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汉维翻译方面的研究。喀什大学硕士研究生阿依努尔·克力木2018年在她的学位论文中探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的维吾尔文翻译特点和方法 [4]。吐尔洪2018年在《民族翻译》期刊上发表“浅析汉语古语名言的维吾尔语翻译——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维吾尔语译本为例”为题的论文 [5],同年还有祁玲、景治强、马雪发表期刊论文,分析和讨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维译本古诗词翻译技巧 [6]。还有喀什大学的罗霞2019年撰写题为“认知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隐喻的维译研究”硕士论文 [7],另有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赛尔达尔2019年完成了题为“习近平用典维吾尔语翻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8]。陈炜在喀什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发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比喻辞格的类型及维译形式”一文 [9]。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古丽妮尕尔·玉苏普2020年撰写题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 [10],可以看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汉维翻译学习和研究不断深入,但是不管是从研究角度,还是从翻译语料范围来看,语料来源主要以第一卷为主,第二卷的相对较少,虽然部分论文涉及到古诗词、古语名句的翻译,但是专门谈到其中引用的《论语》几乎很少。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的引用《论语》为专题研究,同时把其中引用的《论语》翻译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维吾尔文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对《论语》经典名句在不同语体翻译中使用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政治文献中引用典故的维吾尔语翻译提供借鉴和启示。
2. 中华文化典籍《论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引用及其特点
《论语》是中华经典的精华,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它作为儒家经典的精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当代的治国理政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指导意义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两本书所引用古文篇章有70篇,其中所用古文(不包括重复的)共有167处。其中。就先秦典籍引用80条 [13]。
据笔者统计,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总书记引用次数最多的儒家典故是《论语》,共有22条,第一卷和第二卷各11条。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十分关注和重视儒家典籍的学习,从中吸取智慧,立足于中国当下,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书中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政治纲领,也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修辞教科书 [14]。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书中引用《论语》的文章共有12篇,第一卷和第二卷各6篇;其中《论语》引用较多的文章共有3篇,第一篇出自第一卷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引用《论语》8条;第二篇出自第二卷“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引用《论语》5条,第三篇也出自第二卷“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用《论语》2条,其他文章中引用的《论语》均有1条。使用频率最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和“和而不同”分别重复引用3次,“君子喻于义”和“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各重复2次,其他《论语》仅引用1次。减去重复引用的论语共有18条。两卷书中引用的《论文》经典片段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意义深远,具有极高语言的魅力,典雅深邃。文章中通过引经据典,不仅传达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使论证更加可信、且有说服力。
3. 《习近平治谈国理政》中引用的《论语》与典籍《论语》维吾尔语译本对比分析
3.1. 忠实原作,传达精准
政论文翻译时讲究融会贯通原作观点,忠实地表达原文中的一词一句,绝不允许有丝毫曲解,应确保达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15]。
(1) a. 不患寡而患不均。 [16]
ɑz bolsimu, tɛŋ bolsun. [17]
b.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8]
ɑz bolsimu tɛŋ bolsun, nɑmrɑt bolsimu ɑmɑn bolsun. [19]
例(1) a“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治国理政》第一卷中重复使用,分别在第一卷97页和170页,而在第二卷214页中也被引用,按照政论文翻译特点,为了忠实原文精神,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ɑz bolsimu,tɛŋ bolsun”。例(1) b前半部分翻译与前两处保持一致,后半部分进行了押韵和反面着笔处理,达到了典雅不增意的效果。此典故出自典籍《论语·季氏》16.1,意思是孔子认为,不担心土地和人口不足,而担心治理不公平;不担心财富不足,而担心不能安居乐业,孔子当时就意识到民众的普遍社会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当前而言,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使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且“不患寡而患不均” [20]。这也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是相吻合的。
典籍原文:丘也闻有国有家着,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16.1)
典籍译文:Mɛn hɛrqɑjsi bɛɡliklɛrniŋ bɛɡliri vɛ vɛzir-tøriliriniŋ eʁizidin nɑmrɑtiq vɛ joqsuzluqtin ɛndiʃɛ qilmɑj, ɛksiʧɛ bɑjliq vɛ tɛqsimɑtniŋ ɑdil bolmɑsliqidin ɛndiʃɛ qilidiʁɑnliqini, nopusniŋ ɑzliqidin ɛndiʃɛ qilmɑj, bɛlki χɑtirʤɛmlik bolmɑsliqidin ɛndiʃɛ qilidiʁɑnliqini ɑŋlidim. [21]
此文在典籍维吾尔语译文中,按照语境特点,既忠实原文的内容,又为充分达意,采用了释译法,让读者传达古代作品深层博大的涵义。
(2) 言必信,行必果。 [16]
gepi gɛp, iʃi nɛtiʤilik boluʃ. [17]
例(2)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这样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选词上也做到通俗易懂,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典故出自典籍《论语·子路》(13.20)。取自于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意思是人的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
典籍原文:言必信,行必果。(13.20)
典籍译文:ulɑr ʧoqumlɑ hɛm lɛvzidɛ turɑr, hɛm hɛr qɑndɑq bir iʃtɑ kɛskin bolur. [21].
在《论语》中是孔子在向弟子传授儒家之道,因为典籍原文中讨论“士”的标准,为了更加忠实于原作,此处根据原典语境,译文中加上了第三人称复数,之外也增加相应的程度副词“ʧoqumlɑ”。此外,在两种不同语体的翻译中,译者对“果”字的表达处理上有着一定的差异,原句释义中“果”指的是行为坚决、果断,但在政论文的翻译中为了充分体现原文中的“果”字的含义,故译为“nɛtiʤilik”,即做到逐词对应,又达到精准传达原作内容。
3.2. 严谨规范,前后统一
政论文阐述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在语言上必须严谨准确 [15]。因此,翻译时必然要求用词严谨规范,行文紧凑,避免使用松散的表达和过多的插入语,以免让人产生不严肃的感觉。文中表示同一概念,论述同一问题的译文都应该统一,避免产生歧义,给读者造成误解。
(3) 和而不同 [16]
pɛrq bolsimu inɑq øtyʃ [17]
例(3)在第一卷重复引用2次,第二卷中引用1次,引用频率较高,但是始终保持规范统一的译法。此典故出自原典《论语·子路》(13.23),意思是君子用他准确的看法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做到适可而止,而不盲目附和 [22]。
典籍原文:君子和而不同。(13.23)
典籍原文:ɑlijʤɑnɑblɑr ømlyk, inɑqliqqɑ ɛhmijɛt berur; ɛmmɑ hɛrɡizmu qɑriʁulɑrʧɛ ujuʃuvɑlmɑs. [21].
例(3)中,根据文章特点,突出强调效果,采用了反面着笔法,把“不同”译为“pɛrq bolsimu”,根据两种语言的语序特点,进行了前后调整。另外,其中“和”一词的译法与原典的翻译也有所不同,典籍中用“ømlyk,inɑqliq”表示同一意义的两个词来翻译,主要是《论语》作为春秋时代的古代作品,当时“和”和“同”两个字表达的含义与现代相比含义更广,因此翻译时为了充分达意,采用了增词法。
(4) 君子喻于义。 [16]
ɑlijʤɑnɑblɑr hɛqqɑnijɛtʧi bolur. [17]
(5) 君子喻于义。 [18]
ɑlijʤɑnɑblɑr hɛqqɑnijɛtʧi kelur. [19]
例(4)和例(5)在《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重复引用2次。两处的译文几乎完全一样,只有一处的系动词不同,维吾尔语中“kelur”,“bolur”是相同意义的系动词。译者按照文章上下文特点选用。此文出自原典《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义 [22]。
典籍原文:君子喻于义。(4.16)
典籍译文:ɑlijʤɑnɑblɑr hɛqqɑnijɛt vɛ ɑdɑlɛtni muhim bilur. [21]
在原典中“义”字的含义广,译为“hɛqqɑnijɛt vɛ ɑdɑlɛt”;而在政论文中讲求规范统一,因此根据文章内容用“hɛqqɑnijɛtʧi”一词来翻译更为合适。
(6) 君子义以为质。 [16] 170
ɑlijʤɑnɑblɑr hɛqqɑnijɛtni typ mizɑn qilur. [17]
译文中“君子”、“义”等古代术语的译名两卷中统一规范。此典故出自原典《论语·卫灵公》(15.18),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立身之本。《论语》中多处提到“义”,多与君子的行为有关,可知,古代“义”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修养 [8]。“义”字《治国理政》中一律译为“hɛqqɑnijɛt”,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内容。
典籍原文:君子义以为质。(15.18)
典籍译文:ɑlijʤɑnɑblɑr hɛqqɑnijɛtni ɑdɛm boluʃniŋ ul-ɑsɑsi qilur. [21]
译文中“质”表达极为重要,因为语体不同,译法截然不同。“质”在原典中是立身之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政治性很强的著作,选词用句必须严格规范,译为“typ mizɑn”,更符合政论文翻译的原则。
(7) 君子坦荡荡。 [16]
ɑlijʤɑnɑblɑr køksi-qɑrni kɛŋ kelur. [17]
例(7)中,“君子”一词的译文与例(5)和(6)一样均译为“ɑlijʤɑnɑblɑr”,始终保持一致,确保原文术语概念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此文出自原典《论语·述而》(7.37),意思是君子心地平坦宽广。
典籍原文:君子坦荡荡。(7.37)
典籍译文:ɑlijʤɑnɑblɑrniŋ køŋli-køksi kɛŋ bolur. [21]
此文在“治国理政”中的译文与原典的十分相似,都采用意译的方法,完整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3.3. 逻辑严密,用词恰当
政论文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套清晰的逻辑思维,政治语汇的准确无误直接影响原文概念的准确传达和直观的宣传效果。逻辑的严密性是经过精炼的选词造句实现的,因此翻译政治作品时一定斟酌遣词用句,恰到好处,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 [15]。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
øginiʃni bilidiʁɑnlɑr øginiʃkɛ qiziqidiʁɑnlɑrʁɑ jɛtmɛjdu, øginiʃkɛ qiziqidiʁɑnlɑr øginiʃtin øzigɛ χuʃɑlliq tɑpidiʁɑnlɑrʁɑ jɛtmɛjdu. [17]
例(8)中的“之”在古代汉语中是指示代词,在译文中如果同样用代词“u”来翻译时,逻辑上很容易产生混乱。为了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维吾尔文没有使用代词,而是通过重复使用“øginiʃ”一词3次,达到了与原文对等的效果。此典故出自原典《论语·雍也》。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学习为乐趣的人。此处孔子讲到学习的三个境界,“知之”是学习的较低境界,“好之”是学习的较高境界,而“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3]。引用的文章中强调学习应该做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典籍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
典籍译文:ɛdɛp-qɑidɛ, kyj-nɛʁmɛ, ilim-mɛripɛt vɛ hynɛr-sɛnɛtni bilidiʁɑnlɑr bulɑrni jɑχʃi kørgɛnlɛrgɛ jɛtmɛs. bulɑrni jɑχʃi kørgɛnlɛr ulɑrdin øzigɛ χuʃɑlliq tɑpqɑnlɑrʁɑ jɛtmɛs. [21]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知”字的含义比较广泛,因此,维吾尔语翻译中为了充分表达原作内容,采用了增译法,分别用四个词来代替这一概念,而译者在“治国理政”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用一词来表达正是恰到其处。另外此文中译者为了明确逻辑关系,选用对应的维吾尔语格语缀,以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
(9) 德不孤,必有邻。 [18]
pɛzilɛtlik ɑdɛm hɛmrɑhsiz qɑlmɑs. [19]
例(9)中按照原文中的隐喻特点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同时达到一定的强调修辞目的,译成“hɛmrɑhsiz qɑlmɑs”从而通过双重否定表达肯定语气。此文出自原典《论语·里仁》,意思是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做伙伴。正如引用的文章所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对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20]。
典籍原文:德不孤,必有邻。(4.25)
典籍译文:ɛχlɑq-pɛzilɛtlik kiʃilɛr hɛrgizmu jetimsirɑp qɑlmɑs, uniŋʁɑ ʧuqum uniŋ bilɛn mɛslɛkdɑʃ kiʃilɛr hɛmrɑh bolʁɑj. [21]
在原典的翻译中为了充分达意和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保持对应的相似性,直接表达了隐喻含义。
(10)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6]
jɑχʃiʁɑ joluqqɑndɑ, uniŋdin tiriʃip øɡɛnmɛk, jɑmɑnʁɑ joluqqɑndɑ, uniŋdin øzini tɑrtmɑq lɑzimdur. [17]
例(10)中,译者在融会贯通全文的基础上,追求意义对等,采用了意译法,而省译了“不及”,“探汤”等词的表面含义,从而清楚表达原文的逻辑关系,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此句出自于原典《论语·季氏》(16.11),意思是: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唯恐自己达不到,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像将手伸到沸水一样尽快避开。在《治国理政》中强调干部的修身养德;前半部分是应该追求的道德境界,后半部分是应该守住的道德底线 [23]。
典籍原文: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16.11)
典籍译文:jɑχʃiliq ʤymlisiɡɛ jɑtidiʁɑn iʃlɑrni kørgɛndɛ gojɑ jetiʃɛlmɛsliktin ɛnsirɛp kɛjnidin qoʁliʁɑndɛk bɑr kyʧ bilɛn qoʁlimɑqliq; jɑmɑnliq ʤymlisigɛ jɑtidiʁɑn iʃlɑrni kørgɛndɛ gojɑ qoli qɑjnɑq suʁɑ ʧilinip qɑlʁɑndɛk dɛrhɑl øzini elip qɑʧmɑqliq lɑzimdur. [21]
原典的译文与引用翻译相比,既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遣词造句方面也追求逐字对应。
(11)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8]
Durus kiʃilɛrni tɑllɑp, ulɑrni durus bolmiʁɑn kiʃilɛrni bɑʃquruʃqɑ qojsɑŋ, χɛlq sɑŋɑ qɑjil bolidu; durus bolmiʁɑn kiʃilɛrni tɑllɑp, ulɑrni durus kiʃilɛrni bɑʃquruʃqɑ qojsɑŋ, χɛlq sɑŋɑ qɑjil bolmɑjdu. [19]
例(11)中原文虽然没有表示条件的连词,但是句子的逻辑仍然清晰严密,译文要达到相等的效果,增加相应的语缀“-sɑ”,也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此文出自《论语·为政》(2.19),意为:推举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民众就会服从你;推举邪曲的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你 [20]。
典籍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
典籍译文:Durus ɑdɛmlɛrni tɑllɑp, ulɑrni mɛkkɑr vɛ rɛzil kiʃilɛrniŋ ystigɛ ɛmɛl-vɛzipigɛ qojʁɑndɑ ɑvɑm-puqrɑniŋ itɑɛtmɛnlikini qolʁɑ kɛltyrgili bolur; mubɑdɑ mɛkkɑr vɛ rɛzil kiʃilɛrni tɑllɑp ulɑrni durus ɑdɛmlɛrniŋ ystigɛ ɛmɛl-vɛzipigɛ qojʁɑndɑ, ɑvɑm-puqrɑni itɑɛt qildurʁili bolmɑs. [21]
原典的翻译中,译者充分达意,采用了直译加诠释,“枉”字译为“mɛkkɑr vɛ rɛzil kiʃilɛr”,“错”字也译为“ɛmɛl-vɛzipigɛ qojʁɑndɑ”,从语言特点来看,《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富有哲理。译文中尽可能地表达出典籍原义,并非易事,因此,译者常用增译和加注的翻译技法,以达到更加接近原文本意的效果。
3.4. 形象生动,分量十足
政论文作品不但在用词术语上正确无误,而且在语言结构上忠实原作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段,从而使译文更好地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宣传鼓动效果 [15]。
(12)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18]
Beliqni qɑrmɑq bilɛn tutqinki, tor bilɛn tutmɑ; quʃni oqjɑ bilɛn ovliʁinki, ʧɑŋgisidin ovlimɑ. [19]
例(12)中译者忠实于原文的形象和比喻,采用了直译法,自然达到了形似神似浑然一致。同时,突出政论文中应有的严肃性。译文中的前两个小句把谓语动词分别译成“tutqinki”和“ovliʁinki”,通过缀接祈使语缀和链接成分,达到了文章应有的效果。原典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死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22]。
典籍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
典籍译文:Koŋzi qɑrmɑq tɑʃlɑp beliq tutɑttilɛr, ɛmmɑ tor selip tutmɑjttilɛr. uʧuvɑtqɑn quʃlɑrni ɑtɑttilɛr, ɛmmɑ uvidiki quʃlɑrni ɑtmɑjttilɛr. [21]
原典的翻译与文章引用的译文几乎一致,只有动词缀接的语缀略有不同,《论语》作为古代语录体散文集,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因此此文中译者在典籍翻译中将小句的谓语动词译为“tutɑttilɛr”,“ɑtɑttilɛr”表达过去经常发生的动作行为。
(1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8]
nɑtoʁrɑ jol bilɛn eriʃkɛn bɑjliq vɛ mɛrtiviniŋ qɛdr-qimmiti bolmɑs. [19]
例(13)中,原文通过比喻、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孔子对不合道义得来的财富,译者翻译时,根据上下文,采用了引申法。此文出自《论语·述而》,释义为: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孔子看来好像浮云 [22]。
典籍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
典籍译文:nɑtoʁrɑ jollɑr ɑrqiliq mɑl-dunjɑ vɛ orun-mɛrtivigɛ eriʃmɛklikniŋ øzi mɛn ytʃyn køktɛ yzyp jyrgɛn bulutqilɑ oχʃɑr. [21]
原典的翻译中,译者十分注重保持原作的修辞风格,浮云译为“køktɛ yzyp jyrgɛn bulut”,做到形似和神似并重,达到了传神的目的。
(14) 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18]
χuʃɑl bolʁɑndɑ ʃrm-hɑjɑdin ɑʃmiʁuluq, qɑjʁurʁɑndɑ zijɑdɛ hɛsrɛt tʃekip tenigɛ zɛrɛr bɛrmigylyk. [19]
例(14)中,通过诠释方式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为了充分体现原作的押韵风格,两个小句的动词谓语均采用必须式附加成分,即“-ʁuluq”和“gylyk”,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涵。原典出自《论语·八佾》,释义为:《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22]。
典籍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20)
典籍译文:Koŋzi ejtidurlɛrː “beliqtʃi quʃ” degɛn nɛzmdɛ tɛsvirlɛngɛn iʃiq-muhɛbbɛt tɛsviridɛ bir hil ʃɑd-χurɑm kɛjpijɑt bɑr, ɛmmɑ tʃɑkiniliq vɛ ʃɑllɑqliq joq; hɛsrɛt bɑr, ɛmmɑ jyrɛkni ezivetidiʁɑn qɑjʁu-ɑzɑb joq [21].
从原典译文看,译者为了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原文,通过直译加注、增译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的观赏性和深刻性。与文章引用译文相比,虽然没有那么讲究音律美感,但是保证了忠实性和完整性。
(1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
lɛvzidɛ turmiʁɑn ɑdɛmniŋ qolidin iʃ kɛlmɛs. [19]
例(15)中译者根据上下文,为了达到原文应有的情感色彩,将“信”字译成“lɛvzidɛ turmɑq”,直观形象地传达了原意,为了适应行文的需要,将“不知其可”经过引申译成“qolidin iʃ kɛlmɛs”,其目的在于使译文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原文。此文出自《论语·为政》,释义为:如果一个人不守信,不知道他怎么做人?文章中意思是,没有信用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无法立身处世 [20]。
典籍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22)
典籍译文:ɛgɛrtʃɛndɛ kimijki sɛmimij bolmisɑ, uniŋ bɑʃqilɑrʁɑ qɑndɑqsigɛ birɛr iʃ qilip beridiʁinini bilgili bolmɑs [21].
由于语境不同,原典译文和文章引用的翻译有所差异,原典中“信”字译成“sɛmimij”,译者的理解是诚信,这与儒家思想里对“信”字的阐释相吻合。在后半句中译者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经过具体化,保证了译文的完整性和相似性。
3.5. 简洁明了,贴心近人
《治国理政》的语言纯熟、立场鲜明、清晰明了、逻辑上层层深入,文章中通过多次引用儒家思想精髓《论语》片段,用简洁通俗的词句概括抽象而复杂的其中政德智慧。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用朴实贴切的话语阐发观点、文白相间的引经据典和富有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上,底气十足,使人倍感亲切。译者为了原原本本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修辞风格,下了很大的功夫。
(16) 吾日三省吾身。 [16]
Øzini kyndɛ køp qetim tɛkʃyryp turuʃ. [17]
例(16)中的典故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古代汉语经常在动词之前加“三”“九”等数字,表示动作频率,而不必认定为三次 [22]。因此,译者将“三省”译为“køp qetim tɛkʃyryʃ”,完全符合原文含义。
典籍原文:吾日三省吾身。(1.4)
典籍译文:mɛn hɛr kyni munu ytʃ dʒɛhɛttin qɑjtɑ-qɑjtɑ ojlinurmɛn. [21]
原典的翻译中,译者采用直译法,将“三省”译作“ytʃ dʒɛhɛttin ojlinurmɛn”,同时通过其间增加“qɑjtɑ-qɑjtɑ”,突出动作的反复性、习惯性,使得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
Øzigɛ lɑjiq kørmigɛnni øzgigimu tɑŋmɑsliq. [17]
典籍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
典籍译文:Zi goŋ koŋzidin soridilɛr: -ɑdɛm bir ømyr ɛmɛl qiliʃqɑ ɛrzigydɛk ʃundɑq bir eʁiz gɛp boluʃi mumkinmidur? Koŋzi ejttilɛr: -u bɛlkim dɛl “ɛpuʧɑnliq” degɛn søz boluʃi mumkin! øzigɛ rɑvɑ kørmigɛnni bɑʃqilɑrʁɑ mɛʤburlɑʃqɑbolmɑs. [21]
例(17)和原典的翻译中,译者为了更加忠实于原文,都采用了直译法,使译文既简洁又流畅。两种译文略有不同,“欲”在“治国理政”中译为“lɑjiq kør”而在原典译文中是“rɑvɑ kør”,其实,这两个词是近义词,可以替换使用,前者常用于一般表达,后者多用于文学语言。此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终身奉行的呢?”孔子答道:“应该是怒吧。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引用的文章中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间正道 [23]。
(18) 以和为贵。 [18]
inɑqliqni ɛlɑ biliʃ. [19]
典籍原文:礼之用,和为贵。(1.12)
典籍译文:iʃlɑrni qɑidɛ-josun bojiʧɛ bir tɛrɛp qilmɑqliqtɑ inɑqliq hɛmmidin ɛvzɛldur. [21]
此文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不管是文章中的引用译文,还是典籍原文的翻译“和”字都译为“inɑqliq”,译者对这一概念的表达是有共识的,也完全符合原意。译者用简练通俗的语言,传达了原文的思想蕴含。
4. 结语
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引用的《论语》及其维吾尔语译文为考察对象,将其与典籍原文以及维吾尔文译文进行了对比,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翻译特点,从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进行简要总结。笔者认为,政论文中引用的古典名句翻译与古代散文作品的译文有一定的差异:前者政治敏感性强 [24],逻辑严谨、统一规范、简洁明了,而后者倾向于全面性、艺术性和再创性。无论是哪一种语体,典籍作品的翻译都应该遵循忠实原文,形式与内容对等,修辞手段相似等一系列翻译原则。译者只要融会贯通原文,才可以产出优秀的译文,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典籍传达给更多的少数民族读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的维吾尔文译文完美地做到这些,为政论文古典引语的翻译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系科技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结构’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编号:G2021184001L)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