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中“一带一路”的表述研究
Studies on the Expression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China Daily
摘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7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China Daily中关于“一带一路”的30篇报道,并以此为语料,建立了语料库,考察中国媒体China Daily对“一带一路”的相关表述。研究表明,China Daily对“一带一路”的表述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为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One Belt and One Road;Belt and Road。这三大表述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分别代表了“一带一路”的三大阶段:提出–发展–成熟。这一结果表明了我国的政治理念以及阶段性态度,可以影响大国形象。
Abstract: President Xi propose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2013, and after seven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ooperation platform in the world. 30 report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used as a corpus to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expressions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China Daily. Research shows that China Daily’s expression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 One Belt and One Road; Belt and Road. These expressions appear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y represent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posal-development-maturity.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s political concept and periodical attitude can influence the image of great power.
文章引用:马余骏, 任再新. “中国日报”中“一带一路”的表述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636-264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58

1. 引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随后10月,习主席在出访东南亚期间,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倡议,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高度关注,也得到了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我们如今熟知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已经建立好的实体和机制。它需要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依靠双多边机制,在不断的践行中发展而建立起来。“一带一路”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一术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种表述,各不相同。中国媒体的译法五花八门,而外媒媒体的翻译更是混乱。那么笔者就以中国主流媒体China Daily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为语料,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以及三次翻译转向背后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文章中所采用的理论和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方法,用于研究语篇中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来阐述新闻报道当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作为中国的一大特色,当今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还是以国内居多,多在进行中美两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话语构建,以及不同的态度。

2.1. 理论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是由Fowler在1979年的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旨在揭示话语,权利及意识形态内在联系 [1]。“批评话语分析”适用于那种权力不对等的语篇当中,因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是作者是如何隐蔽地给某一个意识形态以特权,从而来间接的给出作者自己的态度,最终控制读者对该作品人物的判断,或者是人们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话语被看作是强有力的控制社会的工具。因此,“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话语中蕴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从而加深人们对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2.2. 国内外研究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影响世界的伟大倡议,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了许多研究的主题,这些研究有从政治,金融,文化等角度分析的。“一带一路”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多借助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如上海大学唐青叶教授曾研究过国外媒体“一带一路”的话语表征对比,唐教授选取了2013年9月至2017年12月《纽约时报》《印度时报》《欧盟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采用话语政治分析框架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来考察这些媒体对于“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差异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 [2]。单莹是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考察中美两国对“一带一路”的不同态度 [3]。虽然这些学者所采用的具体理论有所差异,但是,国内的研究多是在解读中美两国对于“一带一路”的话语构建和不同的态度,并没有关注“一带一路”本身的发展,以及中国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的转向。因此,本文将着重关注“一带一路”的发展。

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China Daily (中国日报)中抽取了30篇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共计16152个词。抽取了三个时间段,分别为:2013年9月,2015年9月和2017年9月。之所以选取这三个时间段,是考虑到“一带一路”是于2013年9月提出,所以2013年9月就为“一带一路”的起始点,为了科学及客观,以此类推,隔两年为一个时间点来搜集语料,所以选取的是2015年9月,以及2017年9月。搜集语料后,建立了一个关于“一带一路”的小型数据库,并且运用了Wordsmith这一工具进行了词频,索引行的检索,从而得到了一些数据,进行分析。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词频统计和索引行是语料库语言学的常见的手段。词频统计反映出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构建持积极态度,并且是对“一带一路”持有信心的。而索引行的结果表明关于“一带一路”的表述有四个,出现的频率有所差异。这四种表述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一带一路”的三个阶段。

4.1. 词频统计

词频统计是语料库语言学中非常常见且实用的一个指标,可以展现出语言使用的特征。在进行词频统计时,要注意排除功能词,功能词没有意义,只是在混淆视听,无法显示出语言使用的特征。所以在用Wordsmith检索出词频后,手动删去了功能词,从而选取了词频最高的前25个实词。在这25个高频词中,President Xi出现的频率很高,说明中国媒体对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相关发言关注度极高,而且强调“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从表一可以得知,中国媒体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China)发起的,并且是针对亚洲(Asia),以及全世界(World)提出来的,是与沿线国家(countries)开展合作(cooperation)的,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people)的构想,目的是为了世界的经济(economic)和贸易(trade)的共同发展(development),这些词大多数是带有积极态度和意向的。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国家的进步,这是一项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有益于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China Daily”一直在引用这些词汇,来引领读者或人民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从而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构建。

4.2. 索引行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一带一路”。在词频统计中,发现road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选取了road作为关键词,得到了82条关于road的索引行。通过观察,发现在82行中,有一些只是单纯的road的含义,并不是关于“一带一路”的表述,所以进行了手动筛选。在删去不相关的road后,得到了61条关于一带一路的说法。经过筛选,得到了关于“一带一路”的四个说法,分别为“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19),“Belt and Road Initiative”(16),“One Belt and One Road”(13)和“The Belt and Road”(13)。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The Belt and Road。检索之后发现,有三条表述为“The Belt and Road Cooperation”,一条“Belt and Road countries”,四条“Belt and Road Forum”。鉴于这八条表述都是The Belt and Road的衍生表达,所以将这八条归位“The Belt and Road”一类。而“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出现的频率大于十条,所以单独将其列出来。

4.3. 三个阶段

在分析出现频次时,有所疑问?这四种表达适用于所有时期吗?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为了解决这一疑问,笔者追根溯源,去查询这些表述的时间。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四种表述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大不相同,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节点,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4.3.1. 第一阶段——提出

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的主导时期为2013年9月。这与前文所提到的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是契合的。在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欧亚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道,后人将其称为“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一是为了继承前人开拓,勇敢的精神。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丝绸之路新内涵:包容,和平和开放。因此提出的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在刚提出这两大倡议之时,英文表述是直接根据意思进行翻译的,直译为“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

4.3.2. 第二阶段——发展

One Belt and One Road是一个非官方的说法。为了简便,在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国内用“一带一路”来代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一带一路就直译为“One Belt and One Road (OBOR)”。当时采用OBOR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中国人喜欢饱满,圆的东西。在OBOR中,有两个“O”,让人看着十分的舒服。此外,它也表示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是政治中立的。虽然One Belt and One Road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是这一表述确实存在问题。首先“一带一路”所指的丝绸之路不止两条,除了熟知的海上和陆上两条,还有一条草原丝绸之路。其次,从目的语的角度来说也存在着问题。因为在英语中,one... one...结构中的one主要表达数量意义,那么One Belt and One Road就有歧义了。而且OBOR还是一个地名,如俄罗斯的“奥博尔”。所以One Belt and One Road有不恰当之处。

4.3.3. 第三阶段——成熟

鉴于此,国家为了改变“一带一路”的混乱译法,发布了官方译法。

201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同相关部门,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英文译法的官方规范: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在对外公文中,“一带一路”译为“The Belt and Road”,缩写为“B & R”。第二,因为我们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所以可以使用“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第三,倡议只能用initiative (单数),绝不可以使用strategy,project等词 [4]。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One Belt and One Road多于2015年9月之前使用,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开始锐减。而“The Belt and Road”和“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于9月份之后开始大量出现,一直使用至今。在The Belt and Road 表述当中,有四条The Belt and Road forum的表述,经过查阅,这些表述多是2017年5月,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时使用,这一峰会的召开,也意味着“一带一路”的成熟。

5. 结论

“一带一路”是我国勇于走出舒适区,开创新天地的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种表述,“Silk Road and Economic Belt”;“One Belt and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刚好对应的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发展和成熟阶段。这四大表述都可以反映出“China Daily”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国家的重大倡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的突破,赋有的内涵在不断的深入,从而引起外宣翻译的变化。外宣翻译对于大国形象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5]。正如小康社会的well-off到moderately prosperous,证明了小康社会的理念是在不断加深的。而外宣翻译的这次转变正好体现了国家思想高度的变化。因此,外宣翻译首先体现的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理念,其次,对于大国形象的构建意义非凡。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Fowler, R.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 Routledge, London.
[2] 唐青叶, 史晓云. 国外媒体一带一路话语表征对比研究——一项基于报刊语料库的话语政治分析[J]. 外语教学, 2018, 39(5): 31-35.
[3] 单莹.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以中美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对报道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8(3): 60-65
[4] 译词|“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即将开幕 注意, 翻译别出错! [EB/OL]. http://www.zheliyi.cn/content/detail.php?id=750&sid=2, 2021-12-28.
[5] 胡开宝, 李鑫.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研究: 内涵与意义[J]. 外语研究, 2017(4):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