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2.1211744,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249 
作者: 赵瑞杰: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党的领导确立依据全面发展理论认同感Leadship of the Party Established Basis The Theory of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Sense of Identity
摘要: 中国和美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历史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在确立高校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有着各自不同的依据。中国主要包括: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依据;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政策依据;以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成员思想水平为现实依据等。美国主要包括: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思想依据,以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依据,以宗教背景为文化依据,以实践状况及发展需要为现实依据。相比之下,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虽然都从实际出发,考虑现实发展状况与社会成员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在思想基础、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比较两国在确立依据上的异同点可以发现,我国在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存在缺乏实践导向、缺乏针对性、缺乏广泛传播性以及缺乏高度认同感等问题。批判地吸收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完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贯彻党的政策、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different bases for establishing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ages. China mainly includes: It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on the promotion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realization of communism, on the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on the statu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level of social members. The United States mainly includes: It takes bourgeois democratic thought as the ideological basis,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s the objective basis,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as the cultur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as the realistic basis. In contrast, alth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based on realit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actu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of social member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ideological basis,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establishing the basis we can fi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uch as lack of practical orientation, lack of pertinence, lack of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and lack of high identity. Critically 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party’s policies and stimulating the ident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赵瑞杰.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比较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878-488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44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按照国家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形成符合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要求的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旗帜,体现着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对于社会成员的整体要求,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着调控、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是目标形成的前提,直接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关乎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正确导向并取得理想成果。作为拥有一流高等教育水平的美国,其高校思想政治目标的确立依据方面必然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因此,研究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并对比与我国的异同,对于坚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目标,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称谓出现较晚,但其实质是伴随阶级社会的发展而生成的,一直在各个时期通过不同的概念表现出来。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宣传工作”的概念。后来列宁在此基础上提出“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1934年,斯大林又新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在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沿用上述不同概念,并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确立了契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了合理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并推动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纵观这些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发现,其确立依据并未在根本上发生改变,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依据;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政策依据;以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成员思想水平为现实依据等。

2.1. 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目标的确立必然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化劳动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所谓全面,就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是逐步提升、永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升、永无止境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保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2. 目的依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位于一种基础性地位。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最终指向,其实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又艰巨的历史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过程中的局部性和阶段性成果,是在一定时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特定期望。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阶段性目标都始终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致力于引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3. 政策依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概括,确定了教育事业发展方向,规定了一定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任务以及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目标必然要紧紧围绕相应时期的教育方针。

党的教育方针是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建国初期,《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3]。改革开放时期,国务院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速培养建设人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使命和新任务要求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着眼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党和国家在这些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都影响着相应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

2.4. 现实依据: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成员思想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必然不能脱离相应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任何时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必然要从实际出发,与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当前社会生产力所给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条件为基础,才能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人,要实现其培育人的事业,必须首先满足人的需要,需要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教育并付诸实践的重要动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4]。

3.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

美国自建国起,就非常重视对其社会成员开展意识形态教化活动。“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 [5]。虽然在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称谓,但它实际上一直通过像公民教育、通识教育、宗教教育等教育方式来取得类似的结果。陈立思指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无名有实的……在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育合格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6]。分析美国各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发现其确立依据主要包括: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为思想依据;以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依据;以全社会盛行的宗教文化为文化依据;以社会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为现实依据等。

3.1. 思想依据: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自由、独立、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一直贯穿于美国公民教育。早期美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争取独立战争胜利,摆脱英国对新大陆人民的压迫和控制,广泛宣扬自由平等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当时公民教育的目标就是激发人民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美国政府极度渴望摆脱欧洲的旧传统,不仅要在政治上打击封建等级制度,而且要独立创新去寻求适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模式。这相应地要求社会成员摆脱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应运而生,并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扎根于美国,渗透美国社会各个方面。作为高度移民国家,美国政府也一直将平等民主、自由独立等精神看作其强盛的源泉,并通过自由民主思想教育来同化众多的外来人员。开展公民教育,正是为了使其社会成员具有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成为忠于美国的合格公民,进而维持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定统一。

3.2. 目的依据: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

任何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政治性这一本质属性,离不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的目的。美国的公民教育在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最终是为了满足其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需求。

作为殖民化国家,美国开展公民教育非常强调爱国主义色彩,强调将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相结合,培养忠诚于美国的“合格公民”,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政府不仅要求社会成员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发展过程,还要求其具备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民主观念、民主知识和行为技能,致力于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美国化”,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政权。虽然各州具体情况不同会导致美国各地区公民教育目标有所差异,但其确立总是离不开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这一根本目的。

3.3. 文化依据:宗教文化对社会的渗透

宗教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由来已久。在殖民化时代开始前,原住民印第安各族就有各种类似宗教仪式用来巩固部落统治。殖民地时期到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满怀期盼,渴望在这片新的土地上获得自由和发展,而这种最初的愿望逐渐催生了殖民者对宗教的偏爱,也使得美国逐渐成为历史上拥有多种宗教信徒、宗教活动繁多的国家。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离不开通过宗教来宣扬其倡导的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使美国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确保社会的安定有序。从政治文化层面到学校、家庭和个人,美国的宗教教育对社会影响是全方面的。宗教教义,特别是反映统治阶级要求的宗教教义总是会在道德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中体现出来。政府会利用各种书籍、影视、节日活动来构建浓郁的宗教文化环境,在教育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案例取自宗教的历史。在这种宗教文化所营造的社会背景下,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宗教文化的影响。

3.4. 现实依据:实践状况及发展需要

任何国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都必然要以其现实状况和需要为出发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人们开始独立建设自己的国家,迫切需要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进一步“革命”,此时公民教育的目标是“给我们的公民以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态度来适应这个新政府” [7]。南北战争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度,彻底扫除大工业发展的障碍。此时公民教育的目标更加强调培养公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给美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由于担心新移民对来之不易的民主政体造成破坏,美国开始加强对移民“美国化”教育,通过各种强制手段迫使移民放弃原有民族文化,来培养忠于美国的社会公民。二战后,美国全面推行全球霸权战略,向其他各国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企图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此时的美国政府在教育目标上开始强调培养公民的国际视野。当前,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美国公民教育更强调提高公民的国际竞争力,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思维,其公民教育目标逐渐变为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

4.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的异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通过向社会成员灌输其要求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不可避免的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通过以上分析中美两国确立依据可以看出:在确立阶段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两国都会围绕其指导思想展开,都会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出发,最终目的都是维护本国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但中国和美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具体国情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立依据上存在许多差异。

4.1. 思想基础的差异

中美两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的根本不同在于指导思想。

第一,历史文化底蕴不同。中华传统美德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从古代儒家“仁”、“义”、“礼”等思想,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再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透露着我国道德标准中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发展高于自我发展等社会价值观。在这些传统美德影响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

美国是高度移民国家,在争取独立解放和追求工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自由、平等、民主、独立等价值观念扎根于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美国公民教育的始终。这种反抗殖民统治、快速开发新大陆的历史传统造成美国各个时期公民教育目标更突出个体的地位和尊严,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第二,根本指导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人民的选择。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努力为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创造条件。为了更好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发展要求,党在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宣传和实践,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国的公民教育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基础是以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自由平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在这些思想和主义的影响下,高校公民教育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学生开拓进取、注重实效的精神。但这些思想可能会让学生过分注重眼前物质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发展需要,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了社会本位价值。

4.2. 教育目的差异

虽然中美两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但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国家教育方向的不同,突出表现为政治导向方面存在根本性不同。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围绕这一目的,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8],始终致力于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注重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层面出发,坚持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而美国作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开展公民教育始终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始终围绕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其高校公民教育强调对学生开展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公民知识”、“公民品性”和“公民技巧”的培养。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与价值引导,培育具有美国社会政治观和价值观,特别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社会公民,进而巩固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4.3. 教育政策的差异

是否在全国范围内有党和国家集中统一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依据方面的又一区别。

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在不同时期有全国一致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建设亟需一批有信仰、有技术的劳动者。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9] 1995年,为应对全球化发展趋势,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教育不仅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要培养能够应对全球竞争形势的国际化人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针对当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交,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10]。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更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步调一致地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通过制定统一的教育政策,能够在很大程度推动教育资源像欠发达地区倾斜,进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采取地方分权制度,联邦政府没有直接领导全国教育的权利。美国各州在各自教育方针政策方面有极大的自主权,更容易从各个阶段公民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状况来开创新的理论,确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种环境有利于及时准确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也催生出了各种教育理论流派盛行的现象。长期以来,美国各种流派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实践,通过相互学习与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这种分权制度更具有及时性和灵活性,能够在公民教育实践过程中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能够在受教育者中获得认同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但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政策导向,无法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

5.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依据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5.1.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无论当前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政治性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力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缺失明确的政治主张,党就很难动员群众;缺失清晰的政治目标,党就很难稳定长久;缺失科学的方针制度,党就难以有效运转。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继续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接续奋斗、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健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工作格局,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首先,高校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个坚持”重要论述纳入党组工作顶层设计。其次,高校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坚持将“五育并举”要求落实在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不断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最后,高校要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并在所有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5.2. 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完善理论体系

不论任何时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当前西方意识形态越来越强的冲击,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坚守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纵观每次党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发展,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勇气和坚定的“理论自信”。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其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努力让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如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11],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对此,要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上,通过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不仅要求相关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时刻保持理论创新,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上与时俱进,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要坚持与时俱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多年来,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更多是理论领域的突破,开展学习研究的主要集中于专家学者群体。而美国公民教育注重从各个阶段公民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解决阶段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相比之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设面临着过于抽象、缺乏实践针对性以及缺乏广泛传播性等问题。因此,党和国家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服务现实问题。同时,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及时更新相关教材,在高校师生内广泛开展理论学习与探讨活动,促进理论成果传播。

5.3. 实事求是,激发目标认同感

与美国在全社会形成的宗教文化相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缺乏广泛认同性。价值认同决定实践结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是当前党和国家在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素养状况比以往更加复杂,每个个体对于自我发展的需求更加多样,其思想具有可塑造性、敏感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极易受到外界其他信息的干扰。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方文化交融日益频繁,意识形态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由于美国公民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渗透性、隐蔽性,加上当前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比过去更加频繁,特别是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愈发激烈。资本主义价值观,特别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技术媒介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更加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阻力。

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在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以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为此,要充分尊重学生越来越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发展需求,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为重点,创造性地改变过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统的“上与下”、“高与低”的教育关系,提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力和实效性。同时,由于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协调性。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外部关系,开展针对性教育,让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找到价值共同点,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发全体师生目标认同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合力。

6. 小结

比较借鉴不仅为了发现不同,更重要的是促进自身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和成功经验。中国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具体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和借鉴美国在公民教育目标确立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9: 89.
[2]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3-74.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 人民日报, 1949-9-30(001).
[4]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北京: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5] [美]安东尼•奥罗姆. 政治社会学[M]. 张华青, 译. 上海: 上海出版社, 1989: 317.
[6] 陈立思. 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7(1): 28.
[7] 滕大春. 美国教育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43.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77.
[9]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10] 钟芸. 自我教育的概念及与教育的关系[J]. 教育评论, 2011(6): 76.
[1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