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中小学)中国画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Reform Path of Chinese Painting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OI: 10.12677/AE.2022.1211758, PDF, HTML, XML, 下载: 166  浏览: 491 
作者: 肖 涵: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美术教育山水画课程思政Art Education Landscape Paint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摘要: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当前我国培养合格中小学美术教师,有诸多要求,美术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与思想教育具有合理的互补性。且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仍存在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应进一步深化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中小学中国画课程入手,挖掘和利用各类思政教育资源,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的目的,实现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无缝连接。健全中国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改革路径。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s the co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requirements for training qualified art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Art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s reasonably complementary to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pain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till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art education special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further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of art education specialty.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Chinese painting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y should tap and use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beautify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art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文章引用:肖涵.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中小学)中国画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J]. 教育进展, 2022, 12(11): 4972-49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1758

1. 引言

2020年5月提出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成为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中小学课堂的重要动力,而要回答如何融入的方法论问题时,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基本前提。对于教师而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职责落实于教学实践的思路体现。而中国画作为重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用思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2. 中国画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内涵与功能

“课程思政”指的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将政治观念、思想认识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也将“文化理解”作为五大基本素养之一 [1]。在思政课堂中,德育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品德的心理构成可以分为知、情、意、行这几方面,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按年龄来判断,学生主要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因此在学生成长阶段中融入思政教育是重中之重。同时,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学生又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以此可以看出,中小学学生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阶段,若教师能在此阶段中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里增添思政教育,那将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小学中国画课程包括山水画课程、花鸟画课程等,分别以山川自然景色、花卉、竹石、鸟兽、虫鱼等画面为主,同时需掌握画理、画论及传统文化知识。这品的鉴赏、对画家的背景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包括了艺术本身的研究,例如此艺术作品的价值及给后世的影响,其中既蕴含着审美观念和艺术造诣价值,还承载着艺术家的道德认知和理念。“美育”是通过对美的教育从而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在中国绘画史上涌现众多的爱国艺术家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美术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特定时期担当起救国存亡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中则把重要着力点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国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完美吻合了课程思政的意义价值和其育人本质。

通过对作品的深度挖掘和拓展,使得作品不仅显现出经典的艺术价值,更多的则是它内在的文化价值意义。

3. 课程思政教育下中国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在美术教学中主观结合课程思政理念较少,教师对于思政教学意识不足

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教师主观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不够透彻,更不用说顺利融入教学课堂了,甚至错误的认为思政教育仅是由思政老师来教授,美术老师只传授技法及书本课程就足够了,然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美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直观性强,乐趣性高等特点,也是辅助学生思政品德的重要课堂,因此,如何使得思政教育既有效又轻松的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在边玩边听边学边看中轻松领会思政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美术学科以美育人的目的,实现其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 美术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

中国画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明显区别在于,中国画课程对于专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因此,许多教师在教授学生时,更倾向于直观的教学方法,以此追求更高效的教学课堂,但这往往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品德及人格方面的教育,学生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要求,临摹创作美术作品却不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和情怀,这就导致了学生可以画,但不知为何这样画,缺少构思的创意和理解,也由此失去了美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一遍一遍练习的“排线”过程中,有的只是线条却缺少了灵魂,陈丹青老师戏称这些所谓的素描为“黑乎乎的东西”。除此之外再也感受不到作品的灵魂所在,失去了以美育人、以德育人的意义。由此可见,在中小学阶段提高人文意识,提倡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美术教学之根本。

(三) 美术创作中:重效果缺少创新意识

在教授美术课中,对于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的中小学生来说,能够使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技能又能使得教授过程轻松愉快,是中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核心环节。然而现阶段不少教师为了应试,使学生进行无休止的线描,故意将绘画对象复杂化,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样的画面虽然饱满且视觉冲击强,但由于机械的重复导致作品中丝毫感受不到创作的灵气,从而使学生从根上磨灭了创作的热情,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本质意义。

(四) 思政教育在高校中国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价作为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授中国画时,更加注重技法,忽视了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影响,在“课程与思政”视域下,各学科都不同程度积极融入思政教育,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并不健全,使得各科老师不知从何入手,继而导致思政无法真正落实到整个教学环节中,这也就使得思政教育在中国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受限。

4.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画美术教学的路径

(一) 深化教师对中国画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

教师作为中小学中国画“课程思政”教育至关重要的推进者,应当做到为人师表,首先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的思政意识。因此,专业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 [2]。如前所述,中国画教学具有天然的“德育”功能,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应当利用教授中国画的契机,将天然的育徳功效挖掘出来,充分理解专业课在专业学习的目标,虽然在实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最终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找到思政材料及专业知识契合的点,利用中国画教学课堂,充分发挥思政效能。其次,精准把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组建政治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强的校资队伍,有利于奠定良好的思政教育基础。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建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对挖掘中国画课堂中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思政元素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想引领及价值观塑造的内容,从而促进中国画教育与思政育人的融洽结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的结合课程思政内容,例如讲述一幅作品时,带领学生了解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有条件的还可以去博物馆等可直观感受德育功能的地方,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中小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将观察到从“客观世界”直观感知引向“心灵世界”的主观体悟的层面。

(二) 在写生实践中浸入思政

写生是可以让学生直观面对实物或风景进行描绘塑造的绘画方式。通过外出写生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描绘,经过有意识的加工塑造,从而完成绘画作品。写生对于中国画教学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写生有利于提升学生观察景物、认知世界的能力,从而间接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此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当代美术教育家尹少淳也在文章中提出,美术中技法的训练和教学必须与美术鉴赏相互辅翼,才能赋予美术教育的综合性 [3]。同时,实践教学也属于美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中国画教学中的写生课以其突出的特色及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中小学中国画美术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写生环境的选择也是教学的核心。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带学生去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开展写生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品德思政的升华,还能通过美术教育渗透德育、为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如细雨般润物细无声的将品德浸润至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作为中国画美术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学生带入具有红色意义的地区,通过聆听现场的解说观看实物来全方位的感受革命精神,也可以去民族文化聚集地,感受工匠们的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及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利用亲身感悟去感受的美术作品一定是具有高度的积极意义的。

(三) 注重中国画专业课中的作品创作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在美术课中由于教师习惯于教授绘画技巧的训练,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且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留心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基于绘画丰富的表现性,有助于学生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精神感知能力等 [4]。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在美术创作时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同时在课堂中有意加入思政理论知识的教授,由此可见,中国画专业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建设思政课堂的重要文件精神,并以此为课程载体,精心设计课件,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在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整理出美术学习结构图(见图1),课程内容从美术史论的研究角度拆分素描本质问题进行项目研究训练,包括观察感受、造型与结构、空间表现与手段、造型特征的把握并引出造型规律;对作品的立意、构思、构图、色调乃至笔触的表现都做深刻的讲解分析,并以此列举民族文化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师育人的真正目的(见图1)。

Figure 1. Art learning structure chart

图1. 美术学习结构图

对比之前传统的美术创作课程,通常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原则,以此来创作作品。例如,外出写生时,通过观察户外的花花草草,日出日落感受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虽然作品能够反映一定的创作思想,但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阶段还处于前习俗水平,具有思政特色的主观认知难以迅速建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将观察客观世界转向心灵世界的建立,在学生的主观层面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聚焦更多的时事政治,例如抗疫、航天航空、冬奥会、外交关系、乡村建设等等,使学生从中悟出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从而达到思政理念真正的融入中小学绘画课堂,通过结合中小学生无限的想象创造力,必将产生大量极具感染力的美术作品,也终会滋养整个社会,成为独有的精神文明力量。

(四) 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当前中小学对教师的考核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授课质量及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成果考核却有待完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对于课程思政的真正容纳度,学校应当实时健全教学动态化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动态化要求和考核,还要重视中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成长性评价并及时做出反馈和改正课堂的不足之处,想要将课程思政真正健全化,需要中国画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多元化、整体化、发展化评价全方位结合。中小学可以根据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出更适用且相对完善的评价标准,通过建立全方位、宽领、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保持其真实性、可操性和科学性,从而达到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效力最大化。教师想要发挥教学的价值,就应当为学生挑选合适思政实例,在挑选实例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挑选符合中小学生年龄及性格的故事,要尽可能通俗易懂。如果过于深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解。其次挑选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真实性,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思想美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想法,拉近思想品德和学生的距离,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同时,学校也需配合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课堂的评选活动,从而从其他角度增强教师们的使命感及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设计出更多优秀的课程教学案例。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学校也可通过定期的校外活动、网络课程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及如何将课程思政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中,继而增强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将课程思政与中国画美术教育教学合理完美的结合,加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下去,促进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华儿女,使学生全方位成才。

(五) 教学实例

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印象。随后教师展示ppt让学生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作品表现出画家探索融汇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雅,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的里程碑。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主动查阅红色故事作品,引导学生自己挖掘红色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及对我们后代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5. 总结

在中小学中国画教育教学中,在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提升,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讨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中小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德育为首位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中,通过美育、智育渗透至德育之中,在写生、创作等环节挖掘、浸润、融入课程思政,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发挥其在中国画课堂中的模范引领作用,利用教学资源,将艺术理论的教与技能技法的练跟课程思政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提升中国画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海萍, 彭嘉俊. 由“术”达“美”: 美术教科书70年之演进、成就与反思[J]. 教育学报, 2020, 16(3): 44-54.
[2] 楚国清, 王勇. “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四重逻辑[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1): 18-23+40.
[3] 张濛濛, 殷晓峰. 当代美术教育价值理性的缺失与建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1(2): 125-133+144.
[4] 吴敏. 美术欣赏课的德育渗透对民族自豪感的强化作用[J]. 学苑教育, 2021(9): 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