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构建路径新探
New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Era”
摘要: “微时代”就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以手机、电脑为主要传播载体,以短小精炼、实时高速、互动开放为信息传播特征的时代。它在使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个性心理发生改变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把握这些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之上,从重建教育理念、重构教学生态、重铸教学能力、重构激励机制四个维度探讨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构建的路径,力图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注入新活力,从而进一步夯实高校思政课的品质与成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
Abstract: “Micro era” is an era based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microblogs and WeChat as the main media,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as the main media, and with short, refined, real-time, high-speed, interactive and ope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It not only changes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habits, ideas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but also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eaching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grasping the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rebuild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ecology, recasting the teaching abilit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ries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o as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and improve the affinity,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龚卫洁, 温纯.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构建路径新探[J]. 职业教育, 2022, 11(6): 826-83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2.116128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主渠道和有效载体,其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思政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效。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各种微事物的产生,“微时代”已悄然而至,基于此背景之下,以共同体的视角来探讨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摒弃以往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教与学相割裂孤立的状态,将思政课的开展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之下,使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积极构建与深化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塑造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新形态。所谓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指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旨在促进师生双方共同成长与进步而形成的教学群体。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对内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对外能够推动教育领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与其他学科教学共同体一起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从而共同提高各学科教学实效 [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因此,当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并适应“微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准确分析“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路径,从而不断满足教师与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的机遇

“微时代”是基于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是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各种微事物的产生,已悄然将我们卷入进“微时代”的浪潮中,也由此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如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资源,突破了以往教学的时空限制,以及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教学与交流环境。

2.1. “微时代”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

“微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如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局面,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微媒体自主获取丰富、即时、全面的相关信息;在“微时代”背景下,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新闻动态、热点时事,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走在思想的前沿。由此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必须要积极思考“微时代”给学生思想、行为等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及其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学生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倒逼教师进行自我发展与革新,这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变应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微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网络思维观念,善于借助微平台、巧用微语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适应并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2. “微时代”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微时代”使得在最大限度内统筹整合多元育人主体与丰富教学资源成为可能,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内部的合作共赢。“微时代”下,各类信息层出不穷、更新迅速且能够永久保存,这种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面、多样的教学资源储备。对于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来说,一方面,师生双方都能够通过更加广阔的途径自主、快速获取丰富的教学相关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开放多元的网络平台有效实现了各类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摆脱了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滞后造成的教学内容落后的问题,同时不仅仅是教师,学生同样也能够成为教学资源的传播者与分享者。

2.3. “微时代”下突破了教学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教学渠道主要依托课堂和书本,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微时代”的到来,开创了很多新的教学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校园官网等各种微平台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海量的共享信息、精品慕课资源、精品公开课程等也都为思政课的开展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自主选择,这就拓展了教学场域,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并且能够创造出虚拟的教学管理与交流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平台。

2.4. “微时代”下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育人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之中,教育者居主导地位,其权威性不容质疑,而受教育者则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只能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一方面形成灌输式教学模式,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学生不愿甚至不敢向老师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微时代”下,微博、微信等互动性的微平台的广泛使用,为高校师生之间提供了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无形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向,进而能够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摆脱了灌输式教育,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其想法和观点也能够被倾听和尊重,不仅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也能够利用微平台自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其获得全面成长。

3. “微时代”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的挑战

“微时代”在给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使思政课教学认同度降低,思政课教学“空场”频生等。要正确看待这些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其特点,转危为安,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1. 从主体上看,“微时代”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是保障思政课实效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微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传播削弱了曾经作为信息和舆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必然导致价值选择的多元化” [3]。首先,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拥有话语权,都能够通过微博、微信、QQ等微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极易使教育者的话语被泛滥的言论、信息所淹没,削弱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其次,各种微平台的诞生使得信息来源渠道变得多样化,青年大学生们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上技高一筹,他们能够快速、及时地自主获取相关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育者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最后,“微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相互碰撞,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容易被一些带有预谋性的不良价值观所蛊惑,无形当中消解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以上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

3.2. 从目标上看,“微时代”使思政课教学认同度降低

在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中,具有非常清晰明确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坚定政治理念、高尚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因此,要想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务必要使学生达到高度统一的主流价值认同。然而,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具有开放共享性,信息的传播也具有高速性,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不再是学生们获取知识、价值理念的唯一渠道,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微平台快速便捷地获取任何信息。但由于网络参与主体变得大众化,信息发布门槛低,使得网络上信息泛滥,各类信息混杂,价值观的多元化成为常态,而正处于“追求个性独特、乐于接受新事物、热衷分享交流、善于表现自我”心理的青年大学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就极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降低,从而使思政课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3.3. 从形式上看,“微时代”下使思政课教学“空场”频生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依托课堂进行,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学生获取教学内容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因而教师能够牢牢掌握话语权;同时,传统面对面的知识传授能够便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微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能够通过各种微媒介自主查询相关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一个与以往不同且十分多姿多彩的虚拟世界,一方面,它将绝大多数学生裹挟其中,对大学生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对于思想性和理论性都极强的思政课,部分自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较弱的学生变成了低头族,比起关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他们宁愿沉浸畅游于各种微平台中;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场地,使得教学活动从物理意义上的实践场地逐渐延伸拓展到“虚拟空间” [4],隔着网络,教师无法及时准确接收到学生们学习反馈。这些都对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思政课堂“空场”的出现不仅会阻碍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由此也会导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影响思政课的实际效果。

4. “微时代”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路径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是积极推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应然之策,要积极抓住“微时代”所带来的优势与机遇,规避应对劣势与挑战,在上述的基础之上做出针对性调整与变革,从教育理念、教学生态、教学能力、机制保障等四个方面进行革新,以确保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模式良性开展与运行。

4.1. 重建教育理念,树立适应“微时代”下的教学共同体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5]。教育及教学活动绝不能墨守成规,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务必要首当其冲地去适应“微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满足与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愿景。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主动适应和学习“微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培育网络思维,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微平台来进行教学活动;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教”与“学”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将其视为教学活动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积极推动教学由“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化。

其次,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自觉遵循并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及时掌握学生需求,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把握其思想动态,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回应与价值引导,运用符合心理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内在认同,激发出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更接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言真正地入耳、入脑、入心;同时也使教师能够更多地站在学生视角去看待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让师生之间由此引发出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拉近双方的距离,使教师更具有亲和力和信服力。从而也就实现了以“学”促“教”、教学相辅相长的良性发展。

最后,教师需要积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化。“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强制性、说服教育式语言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对教师的话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妥善运用语言艺术,积极了解网络话语,构建平等友好的话语体系,在把握适度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话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感染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具有亲和力、更接地气。

4.2. 重构教学生态,积极推动构建“微时代”下的教学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2],将现代的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实现高度融合,这是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发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微时代”下,可以在线下教学的基础之上,努力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的在线教学平台,比如充分利用并完善云课堂、慕课等等,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混合式教学与管理,构建“线上 + 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生态。然而,线上教学的效用要想实现最大化,其先决条件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参与服务的相关人员要精心、慎重选择相关课程内容,调整优化传统教学内容,根据网络教学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安排。

其次,要创新构建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在线教学环境,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动态过程中推进教学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目标等来组织安排学习活动,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偏好将学习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公众号推送、小程序等多种形式向其展示,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打造沉浸式的课堂学习体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有效减少教学“空场”的出现。而这种不囿于固定形式的师生、生生互动不仅是线上教学的核心点,也是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最后,要积极推动育人主体实现多元化。“微时代”为育人环境走向开放提供了技术支撑,要构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就必须要推动育人主体的范围扩展至社会层面,一方面,可以实现校与校、院与院、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互联互动,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合作,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从而能够促进专业学习与价值观培育完美融合;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政府、企业等多种社会主体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通过实践将所获得的理论内容内化于心。多元主体进行协同育人,紧紧围绕相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6]。

4.3. 重铸教学能力,保障“微时代”下教学共同体建设

要想推动构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着力夯实思政课程品质,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的思政课教师,要确保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参与建设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进行革新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保障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顺利构建。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要坚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等,并且要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要讲好思政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7]。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保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内容务必要先进入到自身的头脑之中,然后才能够进到学生的头脑。同时,只有教师自身时刻坚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与水平,才能在网络世界的瞬息万变中“以不变应万变”。

其次,教师要力争做到“六个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 [5]。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主体,其涵养与水平务必要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明确的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8]。这“六个要”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特点和素养要求,不仅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指明了今后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动力。思政课教师务必要严格遵循这“六个要”来不断涵养自身修养、增强自身技能、锻造自身品质,从而成为一名素质过硬、可亲可敬的引路人。

最后,教师要不断培养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力。当前,以各种公开课、微课堂、慕课等为代表的线上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提升教师网络信息化教学水平势在必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网络信息化技术,学会灵活利用“微时代”下的各种微平台和网络技术去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新意,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从而保证思政教学共同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4.4. 重构激励机制,保证“微时代”下教学共同体的有机运行

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有序运行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机制既要起到约束作用,也要让共同体的教师从中获得激励,从而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感。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朝着高、精、专方向发展,反之,亦能为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首先,要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和谐稳定的生存发展环境;考虑到思政课的特殊性,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倾斜,因地制宜地设置岗位津贴;同时,在人才培养和职称晋升等方面设定专项的体系政策;并且可以结合实际,针对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制定出相应的补助政策。

其次,要优化思政课教师奖惩制度。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奖惩制度要坚持以奖励为主,充分运用奖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优异、教学方式实现创新、教研成果取得突破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惩罚制度要体现出艺术性,实施柔性惩罚,使其具有引导性和说服性,其最终旨归仍是要体现在促进教师主动及时改进自身、调动其正向积极性。

5. 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正面临的这些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积极有所作为、勇于担当,深刻了解、把握“微时代”带来的新变化,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实现自我革新,为推动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力,从而能够不断丰富和共享资源,在良性循环、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批批精品思政课程,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思政教学共同体中的所有参与成员实现互利互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梁静.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0): 28-30.
[2]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3] 朱晓雨.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财经大学, 2014.
[4] 桑雷.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 高教探索, 2016(3): 79-82+92.
[5] 王鹏.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N]. 人民日报, 2021-12-02(001).
[6] 李子.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学共同体”新生态构建[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8): 100-103.
[7] 吴日明, 尹佳炜. 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N]. 新华日报, 2019-04-09(01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