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生命观的调查及其分析
A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Post-90s’ Values of Life in China
DOI: 10.12677/ASS.2022.1111681, PDF, HTML, XML, 下载: 282  浏览: 3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育纯: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关键词: “90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Post-90s” Marxism Values of Life
摘要: “90后”生命观的肯定方面:生命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生命在于奋斗;生命价值评估非标准化。“90后”生命观的否定方面:抗挫折能力较弱;易感迷茫与空虚,缺乏意义感;生命价值评估标准混乱。本文概括“90后”生命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与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相关性。最后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审视“90后”生命观,并对构建新时代科学生命观提出设想。
Abstract: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the post-90s’ values on life: life has the dual nature of nature and society; life lies in struggle; life values assessment is not standardized.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post-90s’ values on life: the ability to resist setbacks is weak; it is easy to feel confused and empty, lacking sense of mean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life value is confus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post-90s” outlook on life and analyzes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lture of the new era. Finally,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t-90s’ values on life,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for building scientific’ values on lif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王育纯. 中国“90后”生命观的调查及其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990-499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81

1. 引言

本文研究对象是生于1990年以后至2000年之间的中国公民关于生命的看法。“90后”至今最年轻是22周岁,最年长是32周岁(以2022年为准),他们中大多数已步入社会工作多年,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90后”的生命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90后”生命观进行研讨不仅可以为生命教育、生命价值观等理论研究提供观点性资源,也可以把握当下社会年轻人生命价值取向的动态,这是构建新时代科学生命观的重要前提。

2. “90后”生命观

本研究采用投射方法1,向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记名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我们在问卷中设置的题目是用“生”、“命”、“生命”及“生命价值”等字词造句,这些字词都是人们表达生命观时通常会用到的关键词。在未如实告知被试者问卷真正用途的情况下,他们写出的句子更能有效真实地反应出一些关于生命根深蒂固的观点。问卷中的分析题采用科尔伯格2两难故事测验的“海因兹偷药”,虽然此方法早期主要运用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但无论是道德判断还是法律审判的标准都与人们的价值观紧密相连,所以通过分析被试者关于海因兹行为的评价,观察他们关于生命的思考。我们共收集被试者关于“生”、“命”、“生命”及“生命价值”的句子1800个,通过召集10位志愿者帮助我们阅读句子,筛选剔除不包含观点的句子342个,记录整理表达了关于生命观点的句子1458个。10位志愿者每阅读一个句子都会标注他们理解到的观点,针对有争议的句子我们会再邀请被试者为我们讲解。我们也随机邀请被试者基于“海因兹偷药”的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夯实我们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基于调查资料总结了“90后”生命观的基本内涵。

2.1. 生命观的框架

生命观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过程、生命的价值及生命的归宿最根本的价值判断及总的看法。第一,人类生命既包括实体性的生理生命,还包含关系性生命,如血缘性亲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 [1]。人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生命存在,生命的本质不仅在于蛋白体的不断自我更新,更在于关系性生命促使生理生命变得丰满,甚至实现超越。第二,人类生命是一个自主自为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人是自为地存在着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自由的存在物。人能够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够超越动植物的自然状态以及必然性的束缚,有选择地去存在、去活动,是自由对必然的超越,具有自为自觉自由的特性。人“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 [2]: p. 326)。人具有知识,具备认识能力,就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的生命个体,而是一种类存在物,不是物质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意义性存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2]: p. 273)人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创造着人之为人的一切条件。第三,人类生命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体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自我价值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得到的尊重和满足。无论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还是自我价值的满足,都离不开个人作为主体给社会提供创造性劳动为前提。只有创造性的劳动才是人类实现生命价值的手段。离开文化创造活动,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生意义的延续都将无从谈起,文化本质上赋予了人类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 [3]。第四,人类生命最终的归宿是在于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在生活世界中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精神诉求。“‘现实离不开思想’。如果离开了思想,根本不存在‘社会’现实” [4]。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言行都受到来自外界或本身精神思想的指导,人类生命最终影响后代最深远的莫过于本身传递出的精神思想。

2.2. “90后”生命观的肯定方面

1) 生命的本质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性。人是自然存在物。“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小到小草,大到蓝鲸,每个生物都有生命。”、“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每一条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3“90后”会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界生物联系在一起。“生命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请不要放弃你来之不易的生命。”、“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命。”“90后”意识到生命弥足珍贵且不可逆转。他们对生命的自然本质有两方面的认知:一是人类来自大自然,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它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二是人类与自然界其它生物一样会遭受机能衰竭,蛋白质分解消亡的生命历程。这些认知是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思想基础。人是社会存在物。“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牺牲多少生命才换回。”、“不断的成长自己以及贡献社会,这就是生命价值。”、“这就是属于他的生命价值——为中国科技事业奉献自己。”、“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他或她对于社会做出了多少的贡献。”“90后”对生命社会本质的认知主要体现在生命价值的维度。社会中的人依赖于与他人交往合作,构建出合理科学的生产关系来提高个体的生产力及生活能力。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90后”也理解人类社会具有传承性,人们以大自然的物质世界为基础,有目的地改造外在世界,建设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代代相传,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模式,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2) 生命的过程在于奋斗。“命运由自己掌控”、“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每一次的失利,都不能怪罪于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90后”认为人生的生命体验是可以自己把握,靠主动争取获得。50.70亿 [5] 票房成绩的电影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传递的价值观就是哪吒喊出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收获了众多“90后”的掌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生命本是高贵的,但某些不拼搏不奋斗的人,却将自己的生命变得一文不值。”、“生命价值在于不断地努力奋斗。”、“我们不能轻易向命运屈服。”、“即使命运扼住了我的咽喉,我也不会轻易屈服。”、“把人生的种种挫折归罪于命,却没有想着如何去改变,是一种消极的人生。”“90后”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积极向上。他们对生命过程的认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个体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运;二是个体掌控命运的前提在于奋斗,即不断提高自身获取财富的技能。

3) 生命价值评估非标准化。“可悲的是,当代年轻人用命拼来的钱,最后真的有那么多的命花吗?”、“万物皆有自己的命,应该互相尊重,而不应互相践踏。”、“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被呵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存在。”“90后”意识到在讲求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抓紧每分每秒把自身的劳动力转化成生产力,通过透支未来的身体健康换取更多的财富。大众传媒不断制造“需求”,煽动大众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消费欲望。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会逐渐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生命不可被物化,被标价,生命价值评估体系多元,能激励每个个体追求全面发展。“生命价值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不同的人的生命有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领域各尽其职,所以不能一套固定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分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生命的价值不能用拥有了多少来衡量,而是应该以付出作为判断标准。”“90后”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理解生命的价值。

2.3. “90后”生命观的否定方面

1) 抗挫折能力较弱。“弱小可怜的我被命运握住了咽喉。”“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我该如何坚持?”“在困难面前,生命变得很脆弱。”“90后”对于生命中的压力、挫折总会表现出一副无能为力、想放弃的状态。虽然他们知道要奋斗,但是在奋斗的过程中,又时常没有做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心理建设。所以当他们的生命中出现不如意时,他们容易崩溃,无法承受。在深度访谈中也体现出“90后”心理素质偏弱,易被挫折打击后留下心理阴影,怀疑自身能力。

2) 易感迷茫与空虚,缺乏意义感。“人生之开心莫过于一生、两人、三餐、四季。”“人生只是命中注定罢了。”“算命的有时候也有几分道理。”大部分“90后”认为自己感受不到生活的丰富与精彩,内心时常感到空虚与迷茫,就如同走在一条没有路标,没有任何参照物的道路上,很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虽然他们会羡慕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主人公哪吒有逆天改命的信仰与能力。但现实生活中的“90后”却信仰虚无,找不到人生意义的支点。

3) 生命价值评估标准混乱。“什么是生命价值,即人对自己所衡量的标准罢了。”“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难以直接衡量。”“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生命价值吗?”“我信命,但我从不认命。”“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谁也说不清楚。”“90后”强调从自我的角度去衡量世界万物,每个个体的标准不完全一致,每一种生命状态都有被理解、被认可、被推崇的部分。这使得他们陷入价值标准混乱的局面。

3. 探究“90后”生命观形成的外因

“90后”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开始崛起的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90后”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物质生活,他们虽然没有温饱之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未来充满变数。“90后”是数字原住民,“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具有基本教育程度的人所面对的资讯环境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球性的 [6]。”物质决定意识,“生命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 [7]。”我们探究“90后”生命观形成的主要外因,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这有助于我们审视“90后”生命观。

3.1. 社会环境

“90后”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重视个体的需求,“商品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需求导向,如果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不管投入多少资源,付出多少劳动,都是没有价值的” [8]。市场经济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职业、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职业更替的周期不断缩短,今年9月27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为8个大类,共计1639个 [9]。相比1999年此次共计新增168个职业,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市场经济拓宽了人们的活动及交际范围,“市场是一个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政府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阿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高达93.1%” [10]。

“90后”从小就能体验到由市场带来丰富的产品、多样的服务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有机会见识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购买各种款式及设计的衣服、观看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和艺术展览、结交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等等。他们整体表现出更愿意花钱,而不是存钱。他们重视衣着打扮,向外界彰显自己的个性;他们关注健康并热衷于健身,经调查显示35%的“90后”愿意超前消费支付昂贵的健身会员费;旅行也深受“90后”的喜爱,过去一年间,32%的“90后”选择国内游,7%去过港澳,6%有过出境游。在未来一年内,26%的“90后”计划国内游,10%计划港澳游,11%则选择去国外旅游 [11]。“90后”关注当下生活,他们不仅追求维持生存的“面包”,还需要让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丰盈的“精神食粮”,这就让他们能充分理解生命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性。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新兴职业的不断更新迭代、对政府有较高认可度,这些因素都促使“90后”相信奋斗的价值及可能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评估标准,他们看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生命价值评估也更趋向非标准化。

3.2. 社会文化

“9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充满娱乐性,他们的社会生活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泛娱乐主义。泛娱乐主义是指将所有公共话语都用娱乐化的方式表达。新媒体时代,在消费主义理念的“感召”下,资本强势注入文化市场,网红经济、电子竞技、网剧网综、短视频等产业蓬勃发展。娱乐向其他领域渗透,挤占时政热点空间,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嵌入,泛娱乐主义解构和重构着社会交往、消费、分工等形态,其引发价值真空和失范的问题。新媒介技术孕育了去中心化、碎片化、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生态,一个个娱乐爆点会在多节点的链接传递无限放大,话语权的弥散在多元声音赋能的同时,也增加了过度娱乐化信息,网络空间的娱乐狂欢愈演愈烈 [12]。泛娱乐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话题的“关注度”,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人们不自觉地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的娱乐狂欢,在“娱乐烟草”的麻醉下容易丧失理性和思考 [12]。

短视频是现代娱乐文化产业的典型代表。“90后”刷短视频是“现象级”行为,他们在短视频中不仅找到了自己生活中娱乐消遣的网络空间,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话语权。短视频迎合大众审美,出现泛娱乐化、低俗化的文化形态、同质化的审美标准等问题。“90后”对其呈现出过分沉迷、模仿热衷、现实脱离及价值观趋同等现状。短视频一方面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与多元的表达意见渠道;另一方面冲击了现实社会中某些约定俗成的民俗或规则,甚至将一些严肃话题娱乐化,对部分社会公众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短视频平台的每一条视频,用户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屏蔽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每一个用户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区分地位差别,而每一位用户也乐在其中 [13]。流量为王的时代,社会氛围充满着娱乐化和情绪化,这些因素致使“90后”普遍缺乏信念感,抗挫折能力较低,也易感迷茫与空虚,缺乏意义感,他们的生命价值评估标准也会模糊不清。

4. 审视“90后”生命观

“90后”生命观既有肯定的方面又有否定的方面。借此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理论基础并吸取“90后”生命观的肯定方面试图构建具有科学性的新时代生命观。

4.1.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审视“90后”生命观

“90后”是具有较高自主性的群体。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宣扬个体的自主性,并暗示现代人的个性只能从自我内部获得,不应受外部环境干扰束缚,他们始终要保持独特性,忠于自己的内心。“90后”会以“自我”为中心衡量外在事物的价值及权衡不同价值的份量。一方面“90后”强调生命的过程在于奋斗、生命价值评估非标准化。“90后”要求对自我负责,过更忠于自己内心诉求、更多元的生活。他们对未来抱有希望,肯定奋斗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90后”易感迷茫与空虚,缺乏意义感及生命价值评估标准混乱。现代社会事物的价值被认为是主观的,也就是相对性。个体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价值选择,而一旦有了选择也就意味着某些生活形式实际上高于别的生活方式。如果完全依据唯我论,我们实际上无法形成可以判断高低好坏的价值标准。所以混乱的价值尺度会导致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失去了持之以恒的奋斗方向。事物的价值不可能完全主观的、不受约束的或是由自我任意决定,事物的价值尺度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及社会关系。现代社会过度赞赏推行个体纯粹的自主性,造成了现代社会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规范的失序以及人生意义的迷失。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在生活世界里我们要恰当地理解“90后”的自主性是具有规范性和关系性的特点,才能建立信仰,找回人生意义。

4.2. 为构建信息化时代科学生命观提出设想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类生命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结合。人类的生命是以自然为基础,人们通过建立生存、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社会从而具有社会属性。“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15]。事实上,人类生命的社会属性是更为重要,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其它生物的本质区别。人们追求个人的梦想、探寻自我存在的意义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 [16]。二是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就坚定而明确地以人我关系为尺度来权衡、评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中学作文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17]。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人类奉献社会的必然性及重要性。生命价值是不能由个体主观感受进行判定衡量,人类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关系中寻求,人们为了实现更好的社会价值,就必须自主地完善自我。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三是人类应保持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存在物……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的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18]。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乐观看待生命中遭遇,不断发展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人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是生命绽放魅力的时刻,消极悲观懒散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奋斗既是在理性认识基础上不断地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人应有的情感认同倾向和内在体验。四是人类应重视自身精神价值对后世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不仅重视生命过程,而且关注人类的精神价值,这是追求生命不朽永恒的价值取向。生命的精神力量是可以被后代传承延续,甚至永恒定格在历史的舞台上。无论是高贵的生命还是卑贱的生命都具有源自于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人不可只在乎肉体上的现实物质享受,而不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人类的精神永存为后人提供前进的动力。

“90后”生命观注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元素后应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关注生命的自然属性。自然特征是生命的基础,我们需警惕现代科技剥离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生命被科技反向掌控。其二,保持积极乐观。信息时代知识技能更新迭代的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资源丰富、信息爆炸。人们注重计算,崇尚工具理性,只看重输赢,缺乏伦理关怀,人们时常感到焦虑和不安。“90后”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看待生命中各种经历,注重生命多样的体验。其三,建立理想信念。现代社会提倡多元化,虽然给予个体探索自我独特价值的空间,但人们也时常因多种选择而易感迷茫。“90后”可以把为社会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有机结合,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其四,与时俱进。“90后”应关注当代,而不是远离时代,这样才不会常因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青年人应积极投身于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奉献智慧力量,提升社会发展后劲,时代的进步是由千万个“我”创造的。生命观的内涵在每个时代都具体的、生动的,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价值意识,我们的价值观也会促进时代进步。

5. 结论

互联网时代的“90后”他们注重生命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奋斗,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评估也非标准化。但是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弱,也时常感到迷茫与空虚,缺乏意义感,他们对生命价值评估标准也常常陷入混乱之中。“90后”生命观融入马克思生命观元素后,他们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命,注重环境保护,保持积极乐观,建立理想信念,与时俱进,成为一名乐观行动派,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发展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汕头大学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校内研究专项(项目编号:STURCS-201820)。

附件

《“90”后生命观测试问卷》

一、造句题

1、请用“生”造3个句子。

2、请用“命”造3个句子。

3、请用“生命”造3个句子。

4、请用“生命价值”造3个句子。

二、分析题

1、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1) 海因兹该偷药吗?问什么应该或者不该?

2) 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3) 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4) 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5) 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行?

6) 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

NOTES

1投射方法(投射测验)通常是向被试者呈现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或是不完整的句子或墨迹等,要求被试者解释其含义,在解释的过程中显露出被试者的个性心理及思想特征的一种测试方法。

2【美】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Kohlberg, 1927~1987)两难故事测验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3本文引号内加粗的句子是被试者的造句。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 论人类生命的二维性四重性——以自杀问题与人生意义问题为中心[J]. 广东社会科学, 2010(5): 51-56.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 靳凤林. 死而后生[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328.
[4] 刘擎.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21: 9.
[5] 问剧.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有多少[Z/OL]. https://www.wenjutv.com/question/18156.html, 2019-10-22.
[6] 刘擎. 中国语境下的自由主义: 潜力与困境[J]. 开放时代, 2013(4): 106-123.
[7] 许燕.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 教育研究, 1999(5): 33-38.
[8] 薛兆丰. 经济学讲义[M]. 北京: 中信出版社•华夏盛轩, 2018.
[9] 新华网. 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发布[Z/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5190651464102601&wfr=spider&for=pc, 2022-09-28.
[10] 哈佛大学调查报告: 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满意度高——2020年7月16日新闻联播文字版[Z/OL]. http://xinwenlianbo.tv/wenzigao/97329.html, 2020-07-24.
[11] 问政大数据丨关于中国90后研究报告[Z/O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1793, 2018-11-22.
[12] 贾文山. 跳出泛娱乐主义的怪圈[J]. 人民论坛, 2019: 18-20.
[13] 邓笠懿. 移动短视频传播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反思[J]. 青年记者, 2020(14): 92-93.
[14]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888.
[15]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2-123.
[16] 马克思.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734.
[1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7.
[1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