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中反讽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
A Study of Irony in the Green Book—Based on Speech Act Theory
DOI: 10.12677/ML.2022.1011381, PDF, HTML, XML, 下载: 327  浏览: 1,683 
作者: 钟 荡: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反讽《绿皮书》Speech Act Theory Irony Green Book
摘要: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随着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也在其他学科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以及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反讽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常见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国内外一些学者通过应用语用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中反讽现象,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反讽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用法。在《绿皮书》中,人物对话和陈述都含有大量反讽。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电影《绿皮书》中反讽的应用,旨在帮助观者理解电影中的反讽现象,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整部电影。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pragmatics, speech act theo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re theories of pragmatics 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1970s. Speech act theory has also been widely concerned, applied and developed in other disciplines. Irony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common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som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irony in literary work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s theory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irony and its use in literary works. In the Green Book, the dialogues and statements of the characters con-tain a lot of irony. This paper uses speech act theory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irony in the film the Green Book, aiming to help the audience understand the irony phenomenon in the film,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hole film.
文章引用:钟荡. 《绿皮书》中反讽研究——基于言语行为理论[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813-281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81

1. 引言

1.1. 绿皮书简介

《绿皮书》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成为自2003年《指环王》系列第三部电影以来的最佳影片,并不是因为它的政治正确性,而是因为它确实给观众带来了温暖的观看体验。这种温暖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歧视暴力风暴的背景下所传播 [1]。电影的重点不是残酷的黑人歧视,相反,它试图讲述一个伟大而温暖的故事。绿皮书之所以能引起轰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真实性。在马丁·路德·金发表声明之前,美国的种族歧视浪潮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黑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受到不同的待遇,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谢利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有出色的技能和广泛的人际关系。正是这样一个角色选择了向南行驶,并被邀请参加一些白人百万富翁的音乐沙龙。这部电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历史背景:美国黑人的待遇存在差异。越往南,黑人就越被无礼对待。谢利决心向南冒险,托尼在电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来解释这种现象: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谢利成为第一个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南方黑人形象的人。

电影中有两个黑色符号:绿皮书和炸鸡。在电影中,绿皮书是谢利记录行程的一本小书。在历史上,由于白人运动,黑人地位越来越低,许多餐馆和酒店根本不接待黑人。绿皮书记录了接待黑人的餐馆和酒店,以方便他们同胞的生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绿皮书》也被翻译成了一本绿皮书。黑人身份的另一个象征是炸鸡,因为在白人眼中,黑人最喜欢的食物是炸鸡。所以当谢利去南方时,他准备的食物是炸鸡。果然,在不断南下的过程中,谢利遇到了很多歧视造成的问题。这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谢利对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托尼对生活的松散和粗鲁态度,谢利一再指出,他甚至帮托尼写信给他的妻子,这表明他们之间的信任日益加深。一路上,托尼慢慢地被谢利的人格精神感染。他不再纠结于肤色,而是学会了改变。

1.2. 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绿皮书》中的反讽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为获取电影中反讽所传达的准确信息提供一个语境,从而帮助人们理解电影的隐含意义,启发人们的思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解读《绿皮书》中的反讽。首先,对电影绿皮书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目的。其次,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和反讽的修辞手法。然后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绿皮书》中的反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一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包括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局限性和作者的思考。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反讽研究

反讽理论主要研究点是对反讽定义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苏格拉底对话之前和之后。在苏格拉底之前,反讽被定义为夸张或轻蔑,意味着狡猾、嘲笑、伪装和欺骗。内涵是否定的。在苏格拉底之后,反讽被定义为与它所说内容相对的意义轴心,并得到了补充和改进。内涵发生了变化,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反语的分析和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提出了各种理论假设。修辞学、文学等非语言视角一直是反讽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也符合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他们通过语言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语言现象,不仅对其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对其内涵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反讽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语言和非语言,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2.2. 国内反讽研究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时期,道教创始人老子提出了“反讽”的思想:一切存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积极的,而其本质是消极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反讽来构思自己的文章,并通过委婉含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启发人们的思考,进行深入的研究。自从Leech提出礼貌原则以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反语的使用是出于礼貌。然而中国学者认为,反讽是出于礼貌。尽管反讽被归类为酸性语言,但它仍然是说话人支持礼貌原则和违反质量原则的重要例子。文旭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言语反讽至少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不对称限制;二是对称约束。

2.3. 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研究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国内语言学家和学者一直在关注言语行为理论。首先,学者们对言语行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解释或评论。人们根据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意图,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这就是直接言语行为。但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获得更深层次的意义时,它就变成了间接言语行为。简而言之,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一个言外行为来表达另一个言内行为。

20世纪3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所有不能证明为真或假的陈述都是“虚假陈述”。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约翰·朗肖·奥斯汀对逻辑实证主义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语言不仅用来陈述客观世界,而且是行为的表达 [2]。他还指出,所谓逻辑经验观点,即所有不能证明为真或假的陈述都是“虚假陈述”,是不正确的,这已被大量实证研究所证明。奥斯汀驳斥了逻辑语义的真实状态实际上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观点。他指出,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有意义单位,施为句是言语行为最主要的形式 [3]。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言语行为,甚至是语言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法,被广泛称为言语行为理论。叙述行为是指说出你想说的话。行为举止即行为是指说话人想用自己的话做什么。根据语用功能,执行句所表达的动作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决定型、指示型、承诺型、表达型和陈述型。成功行为是指说话人在讲话和执行某些动作后,会给听话人或其他人带来一些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想法和感受,或做出一些动作,并在讲话后收到效果。如果听者受到鼓励或威胁,得到安慰或支持,接受感谢或道歉,感到满意或放心,所有这些都是已完成的行动。

20世纪70年代,“言语行为”在语用学领域,而且在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应用,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言语行为来分析言语意义的理论 [4]。言语行为是指结合人际关系中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行为来分析语篇功能的理论 [5]。言语行为也可称为有意行为,是指某人利用言语行为以一定方式表达说话人意图的一种行为 [6]。已被人们提出并接受的言语行为类别通常包括:陈述、命令、承诺、表达、宣布。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合理性、理论和应用价值,已有很多讨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转向现代理论。西方哲学家不再关注对存在的研究,而是转向对语言的研究 [7]。20世纪20年代,在从哲学到语言研究的道路上,西方分析哲学产生了两个主要分支:一个是逻辑实证主义,另一个是普通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基于日常语言学派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否定和自我解释 [8]。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分法是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的飞跃。后来,塞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以后的言语行为研究和讨论提供了便利。

3.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绿皮书反讽研究

从1950年到1960年,美国各种黑人平等权利运动如火如荼。1954年的“布朗案”,1955年的抵制公共汽车事件,以及最著名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代表了黑人平等权利运动的高潮。当时,美国并不平静,战后经济空前繁荣。从1961年到1969年,它被称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十年”。然而,随着民权运动的日益激烈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电影《绿皮书》的背景是1962年的美国,当时美国南部存在种族隔离。

《绿皮书》讲述了一位意大利白人司机托尼和一位黑人音乐家唐·谢利一路驾车前往美国南部的故事,根据1936年出版的一本黑人邮递员旅行安全手册《绿皮书》,那里的种族情绪更为强烈。通过对白人司机和黑人钢琴家之间关系的描述,黑人认知的变化,黑人钢琴家自我认知同一刻板印象的觉醒,阶级差异的反讽。

3.1. 宏观反讽言语行为

3.1.1. 叙述视角

学者朱小舟认为,宏观言语行为是指读者与作者经文学作品这一媒介进行交流时所发生的宏观上的言语行为。此类研究通常从作品的叙述视角,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进行展开从而分析并研究宏观言语行为。

本部电影采用了巧妙地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声音以及真实感受,本部影片的制作者站在上帝的视角观察着这个社会下的各种丑态与不公。向观众间接抒发了嘲讽之意。制片人用人物内心的变化将观众引入现实,这种叙述行为有利于凸显《绿皮书》的反讽艺术效果。

3.1.2. 主题表达

从宏观上看,《绿皮书》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谢利在南下时受到不平等对待而感到不公平,后因白人托尼开导并帮助,最终成为朋友的故事主线展开。绿皮书一词是黑人的代名词,它象征着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平等对待,它虽表面指的是一本黑人记录生活点滴的小册子,但它象征着黑人的形象。电影中,博士谢利深陷被社会歧视的现实苦海之中,但他又渴望冲破社会对黑人的刻板印象。黑人的生活现状暗示了在那个种族歧视的年代,社会对黑人种族态度的不公以及批判现实的黑暗。因此,《绿皮书》的主题表达确立了反讽的整体基调。

3.1.3. 人物塑造

《绿皮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反讽叙述,这些都成功的塑造了多元化的人物形象。

此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非虚构情节,因而特征鲜明,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最主要的黑人角色博士谢利,他作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希望在那个黑人命运不平等的年代脱颖而出,改变其他种族对黑人的歧视,在他的人生中发光发热,但遭受到许多争议,同时他也代表着广大的黑人同胞,希望被世人所认同。电影制片人通过对谢利形象的刻画让观众体会到了当时他内心的无奈与苦楚。从当代社会视角来看,博士谢利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他具备一位钢琴家特有的言行举止以及气质。

3.1.4. 情节发展

宏观反讽言语行为也包含情节发展上所使用的言语行为。电影主人公黑人博士谢利与白人托尼不顾种族隔阂,最终成为好朋友是电影的主要故事线。电影开场中白人托尼对黑人博士谢利的不屑与歧视,最后成为朋友。因此在托尼与谢利之间,他们之间关系的转变过程又处处暗含着反讽言语行为,托尼一开始不太愿意为黑人服务工作,因为此举将会引起许多非议,在被雇佣后,他也只是担任着司机这一职务,并没有在其它事情上与谢利有额外交集,而在南下途中,通过深入了解,托尼发现谢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很同情他种族命运的不公。之后也在公众场合为谢利辩护,屡次帮助他避免遭受其他白人的侮辱与践踏。制片人通过这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为观众展现出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深化了电影主题。

3.2. 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电影《绿皮书》中,微观反讽言语行为指的是电影中人物之间发生的言语行为。也就是人物角色之间对白的反讽,由于宣告性言语行为不能满足反讽艺术特点。因此笔者从阐述性反讽,承诺性反讽,强制性反讽及表达性反讽来展开进行分析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3.2.1. 绿皮书中的阐述性反讽

阐述性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去说明或陈述事实来转达自己意图的言语行为。根据塞尔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本文阐述了言外行为存在的基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上)对所表达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诺”。说话人的目的是让听话人承认命题的内容并相信其合法性,而使用反讽的说话人则通过赞扬或批评来批评命题。反讽的主要目的是让听者接受隐含的意思并相信其真实性。

电影开始时,主角托尼因为暂时失业,不得不呆在家里。当他的岳父来到这所房子时,碰巧有一个工人来修理电器。这时,他的父亲说:“当我女儿独自一人拿着这些煤袋在这里的时候,不要睡觉。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托尼:“我不知道他们要送谁,我不知道她们要送茄子。”托尼面试完回家后,他的妻子问他面试怎么样:“他坐在一个该死的王座上,打扮得像丛林兔子之王。”通过他父亲给黑人取的自己的名字托尼,我们可以了解到托尼和他的家人不喜欢黑人,而且非常排斥黑人,除了他的妻子。虽然他们住在一个街区里,而且他们只工作了一辈子,他们无法得到与白人相同的待遇。他们的肤色自己不能选择,他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

3.2.2. 绿皮书中的强制性反讽

言外行为的言外力量是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事。指示反讽和说明反讽的区别在于一致性的方向。直接反讽使客观世界适应话语,而说明性反讽则相反。

后来,唐·谢利博士去了一个富人家为他演奏。休息期间,他想用浴室,但家庭服务人员不允许他使用浴室,而是指着外面一间破旧的小房间。“你在找马桶吗?来,让我来帮你。那棵松树就在外面。”“好吧,别傻了,唐。从外面看情况更糟。我想你会从经验中知道的。什么?从来没有抱怨过。”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黑人去一个地方时,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的生活有太多的限制。从他们的行为和语言,我们可以看出,黑人生活在那个时代确实很困难。他们也是人,但他们的皮肤不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必须引起人们的思考。

其次,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中,所有黑人都秉承着自己低人一等的心理暗示,苦守着他们自己卑微的义务,在落日镇中,天黑之后,黑人则不能在此逗留,当托尼驾驶车到达这里时,已经夜色朦胧,当巡视的警察路过检查车内情况时,发现了谢利博士,说了句“黑人,马上离开”。在服装店中,黑人被服务员另眼相看,不能试衣服,因为在白人眼中黑人就是最低等的种族,而黑人也觉得理所应当,毫无反抗,完全没有保守着自己内心的最后一份自尊。

3.2.3. 绿皮书中的承诺性讽刺

承诺型问答点,是指“说话人承担履行话语命题内容中描述的行为的义务”。承诺言语行为的条件是说话人有能力履行承诺行为。因此,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说话人没有相应的能力或不能履行承诺的行为时,承诺就被赋予了反讽的含义。

当托尼去面试时,医生问他一些琐碎的事情,比如洗鞋、熨衣服等等。托尼认为这些要求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转身离开了。这时,博士妥协了,因为他从朋友那里得知托尼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想让他自己开车,自己帮助自己。“好吧,说好了。我和你在路上没问题。但我不是管家。我不熨衬衫,也不擦别人的鞋子。你需要有人把你从A点带到B点,你需要有个人来确保一路上没有问题……相信我,你在南方深处,会有问题的。”托尼面试完回家后,当他的妻子知道他的雇主是黑人时,她很惊讶地问他:“他是黑人吗?”“那你就不能和他呆一个星期。”此外,他的同事们还对他说:“十之八九,你把这只猫咪踢出去,你一个月内就回家了。”他们不相信他能和黑人相处得更好,包括他的妻子。黑人和白人似乎不能一起工作。一旦他们开始合作,人们就会谈论这件事,简直不敢相信 [9]。从电影的这一幕可以看出,黑人生活的环境非常差,没有哪个黑人是有钱的富人,因此,在接收了这份工作后,托尼遭到了很多的质疑。

3.2.4. 绿皮书中的表达性讽刺

表达性言语行为指说话者通过道歉,感谢等形式去反映真实情感或态度的言语行为。但表达性反讽指的是说话者内心的想法与实际说话者的言语不一致。通过此种方式来贬低听话者。

在本部电影中,黑人博士谢利受邀去参加演奏钢琴,但由于肤色原因,受到了大多数白人的议论,他们认为这种高级场所不应该存在黑人种族,因此他们内心十分鄙弃谢利。然而,最后为了听钢琴演奏来增添所谓的优雅格调,因此热烈欢迎博士进行演奏。这里表达性的言语来进行反讽的灵活运用使这些高高在上的白人形象更加的立体鲜明,同时也更突出了黑人低下的社会地位。

4. 结论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绿皮书》中的反讽进行研究,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理解电影。许多学者对反讽的研究已经从修辞学转向了语言学,这为人们理解反讽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言语行为理论也是如此。随着奥斯汀的提出和塞尔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完善。他们伟大的研究能够造福我们的生活。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绿皮书》中的反讽和语言进行了研究。虽然作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完成了这篇论文,但它并不完美。其目的是帮助观众更深入、更广泛地理解电影。

参考文献

[1] 樊亚洁. 《绿皮书》: 好莱坞的种族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12): 134-136.
[2] 李昱杭, 冯涛, 潘秋阳.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解读[[J]. 作家天地, 2022(3): 73-75.
[3] 鲁芯羽. 言语行为理论简述及其应用分析[J]. 校园英语, 2021(41): 239-240.
[4] 于明. 简析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J]. 中国西部科技, 2015, 14(4): 67-68.
[5] 那天聪.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 青年作家, 2014(18): 81.
[6] 孙淑芳.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1): 7-10+1.
[7] 田申. 群体言语行为: 国外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5-09(007).
[8] 郑荣. 浅谈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语用研究状况[J]. 海外英语, 2022(7): 82-83.
[9] 刘贵珍, 马晓婷. 《绿皮书》黑人音乐家的身份认同与建构[J]. 名作欣赏, 2020(27):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