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域下生态世界观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The Im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World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DOI: 10.12677/ACPP.2022.116254, PDF, HTML, XML, 下载: 169  浏览: 362 
作者: 张宇晓: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生态世界观生态哲学价值Ecological Worldview Ecological Philosophy Value
摘要: 生态世界观是人类在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它以否定与超越机械论的世界观为其逻辑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的正常维持为其基本内容,以是否能够推动整个自然的自组织进化为其价值所在。探究生态世界观在当今世界的价值所在,有利于为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和拓宽发展前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Abstract: Ecological worldview is a new worldview proposed by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pi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takes the denial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mechanistic worldview as it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 normal maintenance of the orga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s its basic content, and the ability to promote the self-organized evolution of nature as a whole as its value. Exploring the value of the ecological worldview in today’s world is conducive to providing soli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roadening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China.
文章引用:张宇晓. 生态哲学视域下生态世界观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495-149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54

1. 引言

要摆脱生态危机,必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再认识,跳出“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向更为宽广的生命领域发展。所以,人类必须有一个整体性视野,建立起把人本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命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世界观 [1]。生态世界观是生态大地自然的生态利益之世界观,它以生态整体观为根本内涵,包含着个体,整体及个体和整体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动态关系,这些动态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平衡性和稳定性。因此,系统梳理和审视生态世界观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 生态世界观的兴起

近几个世纪以来,建立在笛卡尔——牛顿机械论与二元论基础上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就成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这一世界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主客二分,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使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相对立成为个人。但是,这一认识自然的方法暗含了人类支配自然的意蕴,并且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机械世界观,在各学科中渐渐暴露出其本质弊端,如坚持还原分析,夸大必然性与绝对性,排斥偶然性与偶然性,试图用简单方法把世界描绘成完美机器等 [2] 随着人文伦理的种种因素不断渗透,技术的价值负担亦日益凸显。所以,探寻导致这一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显得非常必要,也更为紧迫。从深层次的生态哲学角度来看,造成这场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以人为本的机械主义世界观。

哲学家们认为,要解决当代社会的危机,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哲学模式,从而以新的世界观为导向,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观的变革 [3]。生态世界的整体观念逐渐由自然科学向哲学学科发展,其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生态哲学视阈中形成了生态世界观。著有《沙乡年鉴》的“生态伦理之父”利奥波德曾指出,“事实上,人类不过是一群生物群体的一部分,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生态学证明 [4]。”在这种情况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和自己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破坏自己的“社会之屋”。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个世界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自然”体系。利奥波德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开始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影响,以此来反思和检讨资本主义制度的利弊得失。

因此,面对当代技术问题,人类迫切需要一场自然观上的变革,需要修正对于自然以及自然和人之关系认识上的误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确立一种全新的自然观——生态世界观。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世界观把世界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它是事物之间动态地,非线性地和无止境地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表现为可以机械地割裂开来的有机整体。

3. 生态世界观的内涵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崭新世界观,生态世界观的兴起是人类世界观演化与发展的根本性变革。其核心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根本观点。

3.1. 生态构成整体观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生态构成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观念上的整体主义思想;第二,生态思维方式上的辩证性与矛盾性相结合;第三,生态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生态世界观就是整体观,它把生态世界看成一个由差异很大,变化万千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而成的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把各个组成部分看成依存在一个整体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与作用完全受制于这个整体。就像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多种组织和器官中的细胞,多种细胞在其中相互依赖,其功能和作用也完全受人体整体的制约。毫无疑问,生态世界观也是秉持着以“以整体为中心”而非以“局部为中心”的理念。

依照生态世界观,人们在对待生态构成的统一整体时,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科学地处理好整体发展进程中各部分、各方面、各领域的各种关系,避免单一因素的孤立片面发展,寻求最佳的综合利益策略 [5]。统筹兼顾是站在整体的立场上,充分把握好每个部分的需求,注重每一部分和每一个领域之间的和谐共生,不能脱离全局而片面追求。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将整体发展的需求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同时又要在整体中起到积极和建设性的影响,其最终目标是服从于获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3.2. 生态运行和谐观

生态世界观把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这一有机整体其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各个层次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从而维持着整体平衡稳定。我们考量各个部分时,首先需要审视每一个组成部分和相邻组成部分的联系,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每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认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互动和良性互补,即发现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系统整体的关系处于和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转换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活动过程,系统运行过程中每一个成分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没有哪一个成分的作用能完全取代其它成分的作用而使总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并且,只有当整体运行在一个和谐的状态中,也就是做到了各个部分的协调互补和相辅相成时,才能够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一个稳定,有序和连续 [6]。正是这一协调互补,相辅相成的协调,才决定并保证系统内多样质能的融合与系统运行的延续。因此这种和谐观在生态世界观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总之,生态世界既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依赖又有复杂组成的统一整体,同时又是一个生存与发展的整体,其运作也是协调的。

3.3. 生态发展持续观

生态发展中的可持续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关涉到人类与人类的关系,可持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命题:“第一,人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的多样性为代价;第二,这部分人的发展不会影响到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三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应该扼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而且涉及全球所有国家、所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既要考虑目前的发展需求,又要为后续的发展着想,不能以牺牲子孙后裔的利益为代价,以适应当今的需求。

总之,生态构成整体观,生态运行和谐观和生态发展持续观构成了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就三者差异的一面而言,整体观是站在生态系统整体与全局的高度,以系统与联系的眼光去观察与审视生态世界,和谐观是站在生态系统内各构成要素,各层次与各类型要素协调统一的高度,运用辩证与运动的眼光去分析与审视各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持续观则是站在历史性发展的高度,站在人类与生态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确保能源,资源与环境满足代际需求这一主题;另一个是从三者之间的关联层面来看,整体观和和谐观互为前提、相互贯通,整体的统一必需要协调运作,协调的运作必需要整体统一,这其中必需要持续发展这一环节 [7]。从而,生态世界观既含有横向扩展的整体性思想和和谐性思想,又含有纵向扩展的持续性思想,这三个根本思想的紧密结合和统一就构成了生态世界观,成为一种新的生态哲学理论。

4. 树立生态世界观的当代价值

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历程表明,要实现人全面而理性的发展,就必须抛弃传统发展观所崇尚的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只追求科技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倾向。只有树立正确生态世界观,恢复人首先作为自然人的本身意义,才能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4.1. 树立生态世界观有利于人类建立有机整体观念

作为从万物一体立场出发的整体性哲学,生态哲学秉承天人合一的基本范式,是认为自然是本,是大系统;而由自然派生的人类社会是末,是小系统。在大系统中,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均被纳入其相互作用关系所组成的生态网络整体中,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每个物种的变化都会通过生态网络关系的变化影响其他物种的变化。而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人类,自然也在其中,和无数个其它有机体、无机体有着深厚的联结,而这一结合又决定着人类命运与其它物种、乃至自然本身息息相关。个体在他们的国家和时代里是相互融合的 [7],无论强弱,无论贫富,都不能我行我素,走上单边主义的道路。不管是在政治、文化还是军事方面,都是如此。当今世界上出现的气候变暧、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及中美贸易摩擦、中东危机、俄乌冲突等,无不反映出霸权主义倾向盛行。同时,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急剧膨胀也带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人类社会只有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只有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延续。人类和自然界作为一个统一完整体,共同从历史中走来,共同走向未来。所以,树立生态世界观意义重大。

4.2. 树立生态世界观有利于维持人类秩序

在生态世界观中,世界各组成部分错综复杂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会使世界成为一片混沌,而会是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和自然界的客观变化法则一样,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是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和发展,需要遵循着生态世界观。过去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度强调物质欲的满足,不仅造成了人对自然的异化,而且造成了人对人的异化。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军事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诸如此类使人与人之间充满敌视,而鸦片、核武器则成了人们仇杀的工具。人与人异常冷漠,整个人类社会都处于危机之中。树立生态世界观会使人们认识到: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每个人也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明形态都是人类系统、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只有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了,世界各国才能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如果把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建立在别国的落后与衰落上,终究有一天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要维护人类秩序,靠的不是单纯的船坚炮利,不是强权政治,不是经济制裁,更不是恐怖主义,而是靠人类共同推崇的生态化趋势,要在和谐中找到自由,在共生中取得独立与发展,在关心人类的利益的同时也守护所有生命的福祉。

4.3. 树立生态世界观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据统计,工业社会中人的自杀率、犯罪率等等要远远高于农业社会。这是因为在快速的工业节奏之下,在极度膨胀的物质欲望之中,人们往往会逐渐地丧失了自我,迷失在大环境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之中,成为“单向度的人”——主要表现为耽于物欲、精神堕落、道德沦丧、自主性和创造性衰退等。同时,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行政法律的滞后、人性的缺陷,常常会有很多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比如贪污贿赂、欺诈偷盗、偷税漏税等事件屡禁不绝。这是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变种。而生态世界观主张,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自我实现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效用,而且在更为宽广的领域里,在整个自然界的演化中也展现出有用性,是自然界进化的有益推动者。此时的“自我”不再是狭隘的自我,而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大我”。自我实现的过程就是把“自我”作为“大我”的认识和延伸,就是逐渐扩展自我认同的对象范围的过程。人生存在世界上,不光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懂得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学会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之道,人类才能融合于自然进化之中,人的肉体组织和精神结构才能从物质欲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不断拓展人类生存的空间,扩大人类生命的意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真正成为万物之灵。

5. 结语

生态哲学视域下的生态世界观包含着构成整体观、运行和谐观、发展持续观三层维度,其揭示了人的本性和自然的本质,在总结历史的同时也思考着未来。生态世界观的树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尊重和关怀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协调、统一,也对现时期“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见,标举生态世界观,倡导后现代主义的生存方式,寻求恢复生态环境、拯救人类心灵的理想途径,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较深的理论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余谋昌. 生态哲学[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张敏. 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 2008.
[3] 余谋昌. 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J]. 鄱阳湖学刊, 2018(2): 5-13+2+129+125.
[4] 奥尔多∙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M]. 侯文惠,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74.
[5] 张盼. 当代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分析[J]. 决策探索(下), 2017(12): 84-85.
[6] 胡友峰. 生态世界观的演进与生态美学的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21(2): 21-30+2.
[7] 崔丽娜. 黑格尔理念整体主义的国家有机论初探[J]. 南方论刊, 2015(3): 55-5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