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2.116259, PDF, HTML, XML, 下载: 309  浏览: 525 
作者: 任柯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城乡融合Marx Engel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Urban-Rural Integration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批判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论证城乡关系会依次经历依存、对立和发展阶段。新时代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城乡之间的差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城乡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对推动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capitalist conditions, Marx and Engel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ould successively go through the stages of dependence, op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utopia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ought. In the new era,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allevia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till exist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Marx and Engels’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still has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任柯英.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520-152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59

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形成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已经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仅见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目睹了城市和乡村的日益分离和对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阶级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这就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由此萌芽。

1.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500年以后英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向前跃进的趋势,在18世纪60年代,棉纺织业技术革新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并迅速席卷了西欧国家,使他们相继迈入工业革命阶段。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也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原来落后的工厂手工业转变为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逐渐繁荣兴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城市用地紧张、住房困难、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突显,农村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和压迫,农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为了谋生只能进入城市,成为被压迫的无产者和流浪者,导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日常生产工作,农村经济逐渐萧条,而拥有先进生产力和大量劳动力的城市则迅速兴起,因此城乡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分离和对立也逐渐显现。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从城乡间分离与对立的现象着手,深入探索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

1.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形成的理论源泉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罗伯特•欧文和沙利•傅立叶等人已经注意到了城乡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通过对城乡对立关系的批判他们逐渐意识到消除城乡对立的重要性,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进而消除城乡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正是在批判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建立理想社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1.2.1.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残酷与野蛮,在其代表作《乌托邦》中描写了英国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被迫乞讨,成为流浪者和无产者,造成了“羊吃人”的悲惨后果,因此莫尔在书中构建了名为“乌托邦”的神奇岛屿。在这个岛屿中,发展着一个田园般的社会,在这里没有税捐、苦难和偷盗,没有城市和农村之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并且劳动成果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莫尔所构建的“乌托邦”寄予了人们对于理想生活以及美好社会形态的期望,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乌托邦”并没有真正实现,现实中城乡对立依旧存在。

1.2.2. 沙利•傅里叶的“法郎吉”

傅里叶将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命名为“法郎吉”,每个“法郎吉”有1620人,里面包含了一个人生活所需的所有必须产业,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阶级的人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法郎吉”里,他把人类的工作进行了细分,既有农业种植也有工业生产,除了老人和小孩以外,其他人都必须劳动。在工作期间,人们可以自由的调整自己想做的工作,例如既可以从事工业劳动,也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不会被社会分工所限制,因而社会分工在这里将不复存在。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区别也将不复存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可以由自己来选择。然而由于傅里不主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制度,将所有的设想都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保留了大量的资本主义色彩,从而导致他的“法郎吉”脱离现实,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无法实现。

1.2.3. 罗伯特•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欧文由于早年接受了启蒙教育思想,因此在他成为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的管理者后,就对工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他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产生纷争的根源,因此他的“新和谐公社”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私有制将不存在于这个公社之中。同时,他主张在生产领域建立合作工厂或合作社,通过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工农合作公社和农业新村,使社员既进行工业劳动,又从事农业劳动,每个人应从事尽可能全面的技术活动,并能够以资本家的方式对农业、工商业进行统筹经营,从而消除城乡对立状态 [1]。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欧文的“新和谐公社”还是没能超越客观实际的束缚,他的城乡融合思想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因此他的“新和谐社会”理念还是无法实现。

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完整的写过“城乡关系”的专著,但是我们可以在他们的许多著作,例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找到关于“城乡关系”理论的论述,他们对“城乡关系”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深刻剖析。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城乡之间的对立运动。” [2] 通过整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城乡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城乡依存阶段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以采集、捕鱼和狩猎为主,生产方式较为单一,社会分工尚未出现。此时城乡概念模糊,城市和农村没有较大的区别。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也由采集、狩猎和捕鱼发展为畜牧和养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剩余资源的增加,私有制便逐渐发展。同时人们也会寻找水土丰厚、气候适宜的地域长期定居,最初的原始村庄便逐渐形成。此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各个村落逐渐扩大,村与村之间逐渐聚集起来,社会协作关系更加紧密,城市的形态便显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城乡关系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趋势。

2.2. 城乡对立阶段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开始出现。每一次的社会分工及细化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商人的出现使彼此独立的城市相互联系,形成密切的交往。城市之间的发展推动商品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机器生产的时代必将会到来。马克思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3] 后来三次工业革命的陆续出现让城市的工业化速度加快,大机器设备的使用程度增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着资本、技术等资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入。而农村由于远离城市,工业化对其影响较小,农村建设与发展速度越来越滞缓,社会发展的中心转向更为发达的城市,这就导致城乡之间的关系由相互依存走向分离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也明确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历史进步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2.3. 城乡融合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城市和农村的融合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农村更好,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生计,造成城市劳动力饱和,导致农村缺少应有的劳动力,农村大量土地荒废,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展进而造成农村发展滞缓,最终导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乡间的矛盾逐渐尖锐。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实现城乡融合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就是要求生产力高度发达以及有计划地、协调地安排大工业发展;社会条件就是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便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地发展——这一切都将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 [4] 此外还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下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进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创新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城乡和谐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深刻剖析造成城乡对立的社会历史因素,进而阐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设想。他们的基本观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宽度,对解决新时代中国城乡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理论价值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是推动中国城乡关系融合发展的重要理论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指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城乡间的对立分离;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会促进城乡实现融合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一,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城乡对立的根源。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能促进大工业的发展规模,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推动在私有制压迫下难以发展的农业产业。随着工业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必将会逐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第二,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首先要改变工业只能在城市发展的思想,农村同样可以发展工业;其次要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最后要实现工业生产带动农业生产,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发展。第三,发挥城市带动作用。消除城乡对立绝不是要消灭城市,而是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实现城乡之间“更高级”的融合,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能有效缓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对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城乡关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国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发展新理念破除“三农”问题。随着世情和国情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可以看到,我国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具体国情和时代的变化,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3.2.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行性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首先,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渐畅通,激发乡村活力。其次,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蓬勃发展。最后,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城乡关系已经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正在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和蓬勃的生机。因此通过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设想,不仅对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提供科学指导,而且对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隋筱童.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及新时代启示[J]. 兰州学刊, 2020(10): 103-117.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90.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37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