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提升“三教”质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教材改革重在以课程建设为统领,更新内容与形式,提高技术跟随度 [1]。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6月26日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对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原则上每个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 [2]。课程建设作为“三教改革”的重点之一,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对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下称“家政专业”)的建设要求,促进家政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升级是目前高职家政专业发展的重点。
此外,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人社部2021年公布的最缺工的一百个职业的排行榜中显示,家政服务员这一职业排在第七位,急需增加家政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改善家政行业用工难的现状。因此,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应优化高职家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家政专业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缓解家政人才的供求脱节问题 [3],深刻履行培养适需的家政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责任。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并采用Nvivo软件,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5所高职院校(具体见表1)的家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文本比较。在对比分析中,主要依据国家标准框架,从“三教”改革的角度出发,结合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分析不同院校家政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设置修订建议。其中,教育部于2019年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下称“国家标准”),为高职家政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2. 样本院校课程目标定位对比
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培养质量 [4]。国家标准中,家政专业的面向为一线岗位,培养目标中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定位为高技能与高素质并存的专门型人才。
对样本院校的课程培养培养目标进行编码发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节点为技能型、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全面发展、职业素质(具体见表2),对职业素质的表述占40%,对于全面发展的表述占80%。家政人才因其一线从业的特殊性,专业的职业素质是衡量家政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目前在样本院校的课程目标设置中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Table 2. Coding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the sample colleges
表2. 样本院校培养目标编码
对样本院校的课程培养定位对比发现,5个样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均为一线家政服务人员,均强调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有4所院校除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育。5所样本院校都以培养一线员工为目标,但因专业方向不同存在差异,总体上都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的岗位素质缺乏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足(具体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training in sample colleges
表3. 样本院校课程培养定位对比
3. 样本院校课程模块对比
国家标准中,将高职家政专业课程主要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样本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四类(具体见表4)。样本院校课程模块设置与国家标准对比发现,虽然课程划分方式不同,但总体课程模块完整,仅1所样本院校的课程模块划分中专业方向具体且具有一定独创性,符合国家标准指出的开设本校特色校本课程的要求。

Table 4.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modules in sample universities
表4. 样本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分析
样本院校的毕业学时要求各有不同,最高要求与最低要求相差415学时,国家标准中指出高职家政专业毕业要求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样本院校中均未达到此项标准(具体见表5)。根据统计样本院校公共课程模块平均学时占比为26.8%,专业课程模块平均学时占比为37.7%,拓展教育课程模块平均学时占比为5.6%,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平均学时占比为29.8%,可见,样本院校综合实践课程模块的学时占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家政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公共课程模块学时占比较高,而拓展教育模块占比较低,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hours of study in the sample institutions
表5. 样本院校学时分布
4. 样本各模块课程对比
4.1. 公共课程模块对比
国家标准中,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25%左右,其中4所院校均超过此标准(具体见表6)。公共课程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公共知识与基本公共素养,但因样本院校培养定位为一线岗位从业人员,需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样本院校的公共模块学时、学分占比较高、课程数量占比较高,选修课程占比较少,1所样本院校公共课程模块未开设选修课程,且实践学时占比不高,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

Table 6.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ublic curriculum module courses in the sample colleges
表6. 样本院校公共课程模块课程分布
4.2. 专业课程模块对比
4.2.1. 专业课程模块总体分布
国家标准要求专业课程数量一般设置18门左右,2所样本院校未能达到要求(具体见表7)。此外,样本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存在必修选修轻重分布不明显现象,有3所院校必修、选修课程数量占比严重失衡。
专业课程必修部分作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重点,目前并未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得到体现,且实践学时比例不高。选修部分作为专业培养的补充部分,部分学校的课程数量较少,不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Table 7. Course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module in sample colleges
表7. 样本院校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分布
4.2.2. 专业核心课程分布
专业核心课一般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 [5]。国家标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8门左右,一般包括:家政企业管理与运营、家政培训理论与实务、家务劳动与管理、营养配餐和烹饪、健康管理、养老照护理论与实务、母婴照护与保健、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等。
专业核心课程作为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重中之中,目前5所样本未能全面突出教育部对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求(具体见表8),其中2所样本院校课程数量未能达标,1所院校的核心课程仅包括本校特色,未体现学生整体专业素养的要求。5所样本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均未完全包括国家标准的核心课程内容。其次,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各有不一,但用实际操作作为结课考核的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核心操作能力的培养。

Table 8. Distribution of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sample institutions
表8. 样本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分布
4.3. 拓展教育课程模块对比
拓展教育模块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延伸,1所样本院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具体见表9),3所样本院校仅开设必修课程,目前部分院校课程数目占比过高,影响其他部分课程数量的分布,造成学生能力培养的轻重失衡。

Table 9. Sample institutions expand educational curriculum modules
表9. 样本院校拓展教育课程模块
4.4. 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对比
4.4.1
. 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总体分布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样本院校的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中,5所院校均仅开设必修部分(具体见表10),国家标准要求,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5所样本院校均未能达到此标准。实践学时占比低,易对学生适岗操作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

Table 10. Integrated Practical Curriculum module of sample colleges
表10. 样本院校综合实践课程模块
4.4.2
. 综合实践课程模块课程分布
国家标准指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5所样本院校综合实践模块课程大致分为实训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部分(具体见表11),对实验、社会实践的要求不足。
实训课程是在校期间对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主要训练方式,国家标准要求高职家政专业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家务料理、老年照护和母婴照护等校内外实训;与居民服务业等相关的家政培训、家政基层管理、养老照护、老年社会工作、家庭育婴、家庭教育指导等岗位的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但是目前部分样本院校的实训课程内容不够全面、课程细分不够明确。
专业证书的培训作为岗位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7],目前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的专业证书培训力度不够,不符合1 + X证书制度的政策方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顶岗实习是学生走进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部分院校对此未能做出详细规划。此外,5所样本院校均缺少德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连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Table 11. Content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sample universities
表11. 样本院校实践课程内容
如何把握“三教”改革的大趋势,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汲取课程改革的营养,弥补自身底蕴不足的短板,是高职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三教”改革背景下,优化家政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促进家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家政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一步。
5. 思考与建议
5.1. 结合新时代家政服务业特点完善课程定位
家政专业课程目标设定要结合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特点确立。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素质家政服务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有消费者用“不规范”“找不到”“不满意”来概括在家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群众满意度不高是当前家政服务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短板。而在样本院校的课程目标定位分析中不难发现,均未强调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结合国家标准,从职业需求的视角出发,家政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中需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并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准确地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5.2. 提升各模块课程适切性,匹配家政行业用人需求
家政专业的各个课程模块组成课程整体,各个模块达到动态平衡、优化组合才能更好的完成整体培育高质量家政人才的目标。
公共课程模块作为学校育人的基础,目前在样本院校的公共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占比过高,且选修部分占比较少,不符合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公共课程模块应首先保证合理的学时占比;其次开设学校特色课程;最后增加德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家政人才。
专业课程模块作为家政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目前在样本院校的课程分析中发现,实践学时占比不高、选修课程不足、核心课程不达标、拓展教育课程缺乏灵活性。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应首先平衡必修和选修比例,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其次摆正专业核心课程的“龙头”地位,提高核心课程的数量,优化考核方式,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适岗适需的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育婴服务等为系列的核心课程,提升以实操为主的考核方式比例;最后增加对拓展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丰富拓展教育课程内容,进而提高家政专业学生的爱岗敬业素质。
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作为专业家政能力的重点强化部分,目前在样本院校的课程占比较低,且细分不够具体,未能有效结合1 + X证书的职业教育培养要求。因此,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应首先增加课时、学分占比,突出家政专业岗位实操的重要性,细化实践课程方向,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充分发挥1 + X证书制度的优越性,增设相关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动态平衡学生的实习占比,增加学生一线实习的占比,提升学生家政专业技能实际应用的质量。
5.3. 基于智慧家政保障课程设置实施
适时适需的家政课程设置的高效实施,是稳步发展家政职业教育,建设高水平家政专业,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家政人才的重要支撑。首先基于智慧家政保障课程设置的实施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引入先进的家政O2O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促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其次基于智慧家政大数据信息,精准把握家政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补足人才培养的短板。最后通过智慧家政系统,增强与企业的联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家政体系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本科高校家政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编号:GH21118)、吉林省家政服务业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基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研究”(编号:JLJZYJ2104)。